自制评价工具:为学生的信息技术深度思维赋能

2021-07-11 11:18林椿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1年12期
关键词:工具深度评价

林椿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方案强调“要创新评价工具,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开展学生各年级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在教育评价改革的背景下,新的评价理念及工具也在不断涌出。笔者提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教材内容为源泉,将评价工具的自主设计与制作融入信息技术的教学活动中,从创设深度思考的思维场、激活深度探究的思维流、编制深度建构的思维网到提升深度迁移的思维度,逐步引导学生走向信息技术的深度思维。

聚焦评价需求,创设深度思考的思维场

教育评价改革的浪潮推动了评价工具的需求。市面上可以购买到的评价工具有小红花、笑脸、大拇指、五角星等不干胶贴或磁性贴等,因其可操作性强,被广泛使用在各学科的课堂评价环节中。当然,也有许多心灵手巧的教师利用彩纸、胶水等材料DIY制作奖励卡等特色评价工具。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更是可以借助技术优势,开发和制作带有学科属性的评价工具。

1.创设疑问与启思的思维场

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个性评价贴”需求为牵引,把学生带入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场中。例如,在问题导向下,五年级的学生能立马想到将已具备的技术迁移应用到新的情境中:利用画图软件可以设计评价贴的图形,利用WPS文字软件,给图形配以艺术字进行美化,并设置合适的尺寸,打印出成品后即可投入课堂使用。从设计起草,到被奖励拥有,再到二次优化更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初步体验到技术设计评价贴的优势——个性、量产、方便二次修改。

深度思考的关键在于提出新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使用后,这种评价贴的弊端也逐渐显露:纸质材质不易保存。面对新的问题如何解决?部分学生脱口而出:可以用3D打印来解决。在需求的推动下,笔者将3D打印单元进行前置教学,引导学生用3D建模软件设计“评价币”,再通过3D打印机顺利地将二维评价贴物化成三维实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完成新技术的教学,在问题情境的层层创设中引发学生深度思考。

2.搭建团队与竞争的学习场

从“个性评价贴”到“3D评价币”,自己的团队设计出来的作品要想在竞争中取得“量产权”并投入使用,需要队员们齐心协力提高作品质量,提升核心竞争力。

以评价币为例,获取和扣除币的规则为:组员回答对问题可获取一枚、全部组员完成操作任务可获取一枚;如有同学在没有和团队商量的情况下就不假思索地抢答,回答错了要扣除一枚;如谎报或误报成员完成率也要扣除一枚;组间寻求帮助要付给提供帮助的竞争对手组一枚。最先集满10枚评价币的团队,每位成员可获得3D打印实物模型一个,领到奖品除了激动以外学生会对手里的模型产生好奇:这个精美的模型是怎么建模的?能打印出来吗?以此来反推学生对更高端的3D打印技术的深度思考,形成良性循环。

这样,在合作与竞争并存的学习场上,不再有不顾其他队员的冒失者,也没有遇到点问题就马上问老师的思维懒惰者,更不见发呆走神的无所事事者。

巧用回溯探讨,激活深度探究的思维流

评价币的使用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大部分团队几节课下来就能很轻松地积累到足够数量的评价币等待兑换,再加上校内班级数量多,3D打印机需24小时夜不歇地打印所需的评价币和奖品。这样供不应求的局面则引发了学生思考——找到优化进度的措施。有学生提出将兑换币的数量提高到逢20兑换。但这一条建议很快就被否定,因为提高数量就意味着需要打印更多的评价币,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提高数量不行,将币切割分块奖励又不现实,最后大家集思广益,得出以累计得分的形式获取评价币来降低产耗这一方法。得币规则也调整为每节课得分最高的组得四枚,次之三枚,以此类推。这样在思维遇挫时,用回溯逆向分析的方法,激活了学生深度探究的思维流。

1.数据可视化拓宽思维宽度

随着教学进度的全面推进,3D打印章节之后迎来的是图形化编程工具的教學,评价工具的技术支持也随之增添了新的成员。笔者将苏教版五年级第3课《火柴人跳舞》中让“得分”数据在课堂评价中实现动态可视化这一需求进行了重构,将本课在图形化编程工具中掌握“绘制角色造型”和“切换造型”这两个技术目标赋予了新的教学主题——点亮小组评价灯。学生以团队为单位绘制各自组的评价灯角色,并为之增加“灯亮”和“灯灭”两个造型,配合“当角色被点击时”和“将造型切换为”等控件,快速地实现了点灯即亮的评价小程序。评价工具的开发从3D实物过渡到编程设计的程序的新样态,拓宽了学生思维的宽度。

2.多角度解答挖掘思维深度

如果说不同的技术所拓展的是学生思维的宽度,那么同一技术的不同解答则是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认识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学生完成“外观”模块切换造型的方法后,笔者为学生提供了另外两个角度的解题思路,“动作”和“数据”模块中的相关控件也能为评价赋能,即“动作”模块可以实现小组头像角色被点击时步步上升,得分最高的组自然也是攀升在最高处的组,“数据”模块则是为每个小组创建“分数”这一变量,通过按钮来实现各个小组的“加分”“减分”。笔者并没有将完整的程序一股脑儿地提供给学生,让他们照着模子搬,而是将知识点进行拆分提供碎片知识。组合任务需要团队自己完成,小组完成一项解答即可得分,完成两项解答可得双倍分,如果不能完成,可以有偿求助,但要付给提供帮助的人(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竞争团队)一枚评价币。课堂上,心甘情愿直接付币买方案,以此来快速得分的激进团队并不多,毕竟币比分“值钱”。

整合关联知识,编织深度建构的思维网

深度思维强调知识的整合和构建,教学中教师需跨年级熟悉教材,整体把握全套教材的内容,除了所教年级外,对学生之前学会哪些知识、今后即将学习哪些新技能,做到心中有数、上下贯通,还要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灵活地进行重组和加工,帮助学生在相互关联的完整的知识体系中建构思维网。

1.梳理脉络整合知识关联网

以制作评价工具为主线,笔者梳理了教材的内容、顺序和知识体系,将小学信息技术苏教版三至六年级教材中关联度高的知识进行关联和整合,发现三年级第15课《电子标签》可二次开发成“积分刷卡系统”的制作,即借助电子标签的数据存储、识别和读取功能,实现将各小组所得的积分以电子标签刷卡的形式写入卡片进行存储,进而方便了每节课数据的即时记录和期末汇总。至此,评价工具的制作结合了三年级的画图、四年级的WPS、五年级的3D打印以及六年级的智能感知等教材内容,从纸质升级到3D打印材质,再由程序外延到硬件,让看似独立的单元产生联系,相互呼应,交叉编织形成经纬交错的知识网络。

2.连通结点编织深度思维网

“积分刷卡系统”制作完成后,又可反过来引导学生运用3D打印技术设计并打印各具特色的结构部件来包装外观,运用画图软件来美化卡片,通过WPS办公自动化软件来设计介绍海报。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打通思维网络,让原本一环接一环的顺序结点之间交叉产生联系,把看似分散的知识点连成线、结成网。在网状思维结构下,学生制作的每一份独一无二的评价工具都见证了思维连通的神奇力量。

突破学科壁垒,提升深度迁移的思维度

以技术教学为着力点的评价工具的制作,其教学目标的根本指向远远超越了强调技术的“信息技能”本身,它应具有更远的立意和更高的站位。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突破学科和思维的局限,将知识经验迁移到更大更广的舞台中去,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提升学生思维的高度,最终将“信息素养”落地。

1.跨学科评价打破思维局限

评价工具的变革并不仅仅发生在信息技术这一门学科中。因此,学生将制作好的评价工具通过包装和自荐,吸引了许多其他学科教师的关注,他们饶有兴趣地从中选择一二,并投入到各自课堂中使用。这些一线使用者们给学生们带来了真实使用的感受,反过来促进了评价工具的迭代改进。跨学科的应用给学生的思维创新提供了灵感,基于反馈数据和不同学科的需求,学生们又相继订制开发了智能语音识别英语单词的评价器、基于Python的數学口算抢答器、结合超声波传感器的跳远测试仪等特色评价工具。

2.深度迁移促进素养生长

信息技术教学倡导让技术为学习和生活服务。笔者将积分卡与学生的综合评价相结合,通过成长积分兑换奖品活动的开展激励学生积极向上、快乐成长。学生们深受“积分刷卡系统”的启发,在此基础上为学校制作开发的“成长积分刷卡器”实现了电子积分、兑分,既保留了原本纸质积分兑换的功能,又解决了积分卡每次兑换后敲上“兑”字后就被废弃,需要反复印制大量新卡片的资源浪费问题。这种将所学知识灵活地应用于校园生活的思维迁移能力正是学生素养生长的促进剂。

在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评价者们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研究,作为评价环节中的重要一方,被评价者们也应当做出自己的响应。本文以自制评价工具的教与学为牵引,将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同时置于评价工具的制作、使用、迁移和完善的双边活动中。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高级思维——深度思维,也在深度思考、深度探究、深度建构、深度迁移的过程中得到了有序地发展。

猜你喜欢
工具深度评价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准备工具:步骤:
“巧用”工具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