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相关问题探究

2021-07-11 10:56林佳洋
中国集体经济 2021年16期
关键词:环境经济发展

林佳洋

摘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一对恒久的矛盾,传统厚此(经济)薄彼(环境)的发展模式对环境造成了许多难以逆转的伤害。生态环境受损所带来的经济影响似乎正在将人类社会所创造的财富以一种暴力的方式回收,只有保证环境与经济两者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而保证人类社会的稳定发展。文章以环境经济学的视角探究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相关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环境;经济;发展

一、环境资源与经济发展

自然环境为人类生存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也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带来的人口剧增、环境污染、资源耗竭、自然灾害等环境问题也不断加剧,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其本质上是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失衡。环境经济学的诞生使得人们能够以经济学的视角认识环境与经济的运行模式。

(一)环境经济学的发展

环境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立足于环境问题的经济学研究。随着环境问题在经济学上的认识不断深化,在20世纪60年代,部分经济学论著开始出现环境经济问题的论述,20世纪70年代,环境经济学初步形成并逐渐成为经济学的分支学科,而该时期内世界性环境问题也逐渐蔓延。

环境经济学的发展推动了相关理论研究的深入,提升了理论的丰富度,环境资源价值理论便是其中之一。环境资源价值理论建立在经济学的基础上,是环境经济学发展的成果,人类日常活动中所涉及的一切事物和所处的环境都是自然资源产生的结果,在内涵上囊括了土壤、能源与生态系统等方面。在评价环境资源价值的时候应该将这些自然元素纳入,而在实际操作中,这些价值往往被人们所忽视。

环境经济学发展史能体现出不同时期经济发展水平下的环境治理趋势,从外部性理论到环境经济分析技术手段研究、政策建议,可以明显的感觉到环境经济研究侧重点已经从纯粹的理论研究逐步过渡到利用经济手段开展环境治理上,例如将费用效益分析方法运用到环境决策上,环境经济学为环境治理提供了丰富的利用经济手段影响环境的理论支撑。

(二)可持续发展基本概念

全球范围内,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热门话题。确保生态安全、人与自然和谐是经济稳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延续的保证。当今环境质量不断下降,要实现环境保护和持续发展的目标,就需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从环境伦理学上分析,可持续发展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主要表现为环境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人类活动与环境资源消耗、循环形成一个有序的状态。长远看,可持续发展不仅能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要还能保证下一代人的环境需求得到满足。可持续发展涉及层面广泛,在社会、人口、环境等方面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求这些问题得到解决还要求各方面能协同發展。

二、环境市场与绿色消费

(一)环境市场

环境市场即绿色市场,是在对粗矿的生产技术和相对应的大产大销大废弃为表现的现代市场系统的反省和预测的基础上,在以市场为媒介的经济交往中以降低环境负荷和优先考虑保护环境为目标的市场活动的研究与实践的总称。

绿色市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社会意向市场”,其兴起源于人类社会对地球环境问题认识的广泛提高,在环境公害事件愈演愈烈之时,人类对全球化的环境问题的关注度也逐步增强,作为经济活动主体的企业、产业也开始明晰身上所背负的环境责任,这些环境责任和义务被承担的同时也使得市场活动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以往的“黄金经济”也开始注入了“绿色血液”。

绿色市场较传统的环境意向有诸多优点,首先是绿色市场在整个经营管理的过程中都必须秉持坚持环保理念。其次,绿色市场同时关注自然环境和全球性环境问题。再次,绿色市场将环境视为一种具有本质价值的东西来使用,是对环境资源价值理论的发展。

绿色市场将社会责任、整体论和可持续性作为基本的行动准则。绿色市场将社会责任作为其基本理念,市场除了基本的经济责任外还应同时负担起巨大的社会责任。环境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也是人类文明繁衍的保障,企业作为市场中最为活跃的主体,环境污染治理即成为其最大的社会责任之一。生态系统的循环运作是极其复杂的动态过程,环境要素间彼此联系互相影响,人为的介入导致环境受到各种影响。绿色市场的整体性原则就显得尤为重要,绿色市场不仅是对技术和经济系统内部的研究,还以一种积极作为的方式参与进社会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中去。持续性原则也是绿色市场坚持的基本原则,市场的活跃程度反映经济的发展状况,一个富有持续性活力的市场必能为经济运行保驾护航。

市场绿色化需要一定的过程,法律和政府的参与是绿色市场的重要推力。此外,消费者的消费理念、方式对市场绿色化的推进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绿色消费理念

“消费”即使用经济物品,人们通过消费行为来满足需求,但消费行为具有负外部性,当个人的消费行为给旁观者的福利带来不利影响而又不用承担责任的时候,就产生了消费的负外部性。例如消费使用来自濒危物种的材料加工制品;消费过度包装、产品标准过高的商品而造成资源的浪费等。

绿色消费是对以往“高消耗、高污染、高消费”非持续发展模式的革新,主张“低消耗、低污染、适度消费”。绿色消费与绿色市场相伴而生。绿色消费、绿色产业的兴起引导绿色市场的形成而带动绿色经济,而绿色市场的竞争性反过来又引导绿色产品的生产进一步丰富绿色市场的产品选择反馈予绿色消费。绿色经济将诸多对环境有利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在经济活动中与环境达成和谐,助于经济长效发展。

绿色消费是可持续性消费模式形成中的重要一环。传统的消费模式将自然资源转化为商品,最终成为废品。绿色消费以此为基础要求消费环节更加节约、公平、科学和文明。节约型消费并不是提倡不消费,这与市场的运行机制背道而驰,“节约”是提倡适度消费,反对奢侈和浪费。公平消费要求产品供给面向大众,这样能够创造更多的社会福利同时减少资源损耗。文明、科学消费则要求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考虑产品的生命周期流程对环境的影响,尽可能的选择环境友好型产品。消费引导市场,绿色消费能够引导绿色市场的发展使得经济与环境在市场上处于平衡状态。

三、可持续发展中的环境与经济

经济的高速增长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造就了更多的环境压力,区域内环境承载力逐渐推向临界。即使世界范围内不断推进环境市场发展,但是相关环境管理政策在靠经济驱动的市场面前仍常略显无力。经济与环境固有的矛盾以及环境管理政策方面的不足共同阻碍着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经济对环境的胁迫

经济对环境的胁迫首先表现为人口与生态环境的矛盾。人口密度与社会生活强度直接关系到环境的稳定。人口密度决定了区域内生产生活的方式以及排污能力对环境影响,生活强度用以衡量生活习惯和消费水平,将经济与环境挂钩。人口密度增加、经济水平升高产生的消费行为使得生态环境遭受的压力逐步增加。此外,经济对环境的胁迫还表现在企业发展与生态的矛盾上。企业不同于人口因素,企业间具有较大的经济差异,且产业结构的不同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同,企业发展给环境带来压力的同时也探索着缓解压力的途径,如此前提到的环境市场培育,企业经济可以带动环保项目、环保产业的发展。因此,企业对环境的胁迫一定程度上和市场导向相关联。

(二)环境对经济的约束

人类社会对美有着独特的享受和追求,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对换环境质量的要求就被不断拔高。生态环境恶化会潜在排斥人口的数量,间接影响区域经济水平。环境对人口的排斥主要以“劣币驱逐良币”的方式来进行,同时受到“驱逐”的还有资金与技术。以城市中心为例,城市居住人口密度高,生态环境压力大,部分高经济能力人口外迁,久而久之空间结构变化,经济发展受限,而经济竞争力的降低会进一步导致区域内经济受到影响。

(三)环境政策制定的偏颇

环境政策的“弹性”使得自然资源难以在市场中实现利用最大化,市场化程度低,在优化配置过程中又缺乏有效的激励,在这共同作用下,导致了环境资源难以实现可持续性利用。要想实现可持续性利用,可以依据不同的资源属性、消费特点,借鉴其他市场态的物品和公共态的市场运作方式建立起市场机制,培育环境资源市场。因此,政府的宏观调控以及政策的落实就显得尤为重要,但遗憾的是,现有的环境政策在制定上本身就难以不失偏颇。

1. 经济中性不足

环境政策的制定目标是为了维护环境稳定、提升环境质量,但终极目标还是为了保证经济能够向高质量、更环保方向发展,但是现有的环保政策在质量高低的衡量上和环保与否的认定下难免对不同的经济产业部门做出了区别对待。通常被认定为高质量的高新技术产业不一定就是低排放、低污染的产业,被界定為低质量的产业中也不一定就高排放、高污染。因此,不能一味的以经济部门的附加值高低来衡量其环保与否,经济应该是中性的,环境政策中的环境认定标准应该对所有的经济部门一视同仁。

2. 环境中性不足

环境政策从无到有,其使命是出于对环境保护的需要,传统的环境政策工具主要以行政命令为主。行政命令灵活度高,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可以调整做出不同的应对方式。也正因为行政命令“弹性”标准,导致环境政策难以保持中性,环境政策在经济大好时被吹捧,在经济下滑时被鄙夷。事实上,要保持环境中性地位,环境政策工具应当逐步过渡到以市场激励为主导。

3. 政策中性不足

有学者指出,环境政策的有效性评估需要从定性为主的指标分析走向定量为主的成本效益分析,对环境政策的评估主要是从其本身进行科学有效评估入手,定量化的成本效益分析能够直观的评估环境政策的成效、过程和效率如何。政策效率的核心在于“投入产出效应”分析,政策投入产出效应决定着政策能否落地以及落地后的效果,环境税、排污权交易等就应用了定量化的分析方法。只有每项环保政策都通过投入产出效应分析,才能使环保政策向政策中性靠拢进而实现政策福利效应最大化。

四、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相关建议

(一)发展路径建议

针对不同地区,在不同的环境、经济条件下应当有不同的发展路径。在工业污染较为严重的工业化城市,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对生态环境的发展能够起到较为快速、直观效果。主要可以从淘汰落后产能、扶持新能源产业和环保产业建设、调整区域经济产业布局入手。在区域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地区,主要通过绿色经济措施来促进环境功能的恢复。首先要鼓励绿色出行,其次,完善原有的环境污染预警系统,开展多方位的环境要素监测预警。中西部地区由于历史、地理原因,生态系统较为羸弱,因此,为了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可以利用地区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以增强区域经济优势,同时又能改善生态环境。

(二)环境经济政策建议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经济不会割舍传统经济模式与市场的联系。税收是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生态保护中,税收的作用不可小觑,如环保税等。因此,应当完善税收政策。此外,环境污染责任险、收缴排污费改税等金融政策也是完善对象。在完善现有制度的同时,可出台新的税收和补助政策。对造成不良环境影响的企业加收税费、对表现突出的个人及单位进行补助使私人收益大致接近社会效益,从而形成良好的发展关系。

参考文献:

[1]左玉辉.环境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李法云,等.环境市场与环境经营[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3]张喆.环境资源与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探究[J].市场研究,2019(10):39-40.

[4]李志青.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历史回顾和未来展望[J].世界环境,2020(01):67-70.

[5]陈睿玉.环境经济协调发展路径研究[J].营销界,2019(34):142-143.

(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猜你喜欢
环境经济发展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环境清洁工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漫观环境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经济
论环境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