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性新闻本土化的问题与反思

2021-07-11 23:12郑博临栗珊
新闻论坛 2021年2期
关键词:文献综述本土化

郑博临 栗珊

【内容提要】我国学界对建设性新闻的研究热度逐年升温,但缺少适时的回顾与反思。本研究结合典型文献的具体内容,归纳总结了当前国内外学界关于建设性新闻的研究旨趣和前沿热点。通过对文献的分类考察和中外学界的异同对比,认为当前国内建设性新闻的研究存在“重概念、轻方法”“重标签、轻实际”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建设性新闻的本土化应当从“认清角色定位”“以马新观为本”“发现本土问题”三个层面深入。

【关键词】建设性新闻  本土化  文献综述

后真相时代的到来和新媒体平台的迅猛发展,导致了信息过载、自媒体鱼龙混杂、内容良莠不齐、受众注意力被分散、媒体的公信力下降等现象。以往单纯追求“揭丑”“冲突”的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在近几年遭到了接连不断的质疑。在这样的背景下,以解决问题、积极心理为导向的建设性新闻理念应运而生。

本文旨在对国内外建设性新闻的研究成果进行初步地梳理、评述和比较,并在此基础上对本土研究做出反思、指出问题,以期为我国建设性新闻本土化的实践应用与理论建设提出建议。

一、建设性新闻的缘起及发展

作为一类独立的新闻理念,“建设性新闻”(constructive journalism)脱胎于新闻业界。苏珊·贝娜施(Susan Benesch)于1998年在《哥伦比亚新闻评论》中提出了“建设性新闻”的表达。而从那时起,“建设性新闻”的表述开始逐渐在新闻业界浮出水面,越来越多的新闻工作者开始关注到这种区别于传统新闻业的新型理念。

但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来,中外学界至今尚未达成对建设性新闻的统一定义。建设性新闻实际上并非是一个全新的新闻生产理念,它与更早出现的和平新闻、解困新闻、对策新闻等有异曲同工之妙,均强调了弱化冲突性,注重从积极的一面关注问题的解决等特点。然而,建设性新闻则更强调新闻应具有最终致力于解决问题的建设性价值。作为建设性新闻的理论拓荒者,凯瑟琳·基尔登斯泰德(CathrineGyldensted)对建设性新闻的定义为“将积极心理学方法应用到新闻生产过程,以创造有吸引力的报道,同时忠于新闻的核心功能。”

国外研究概述

2008 年,前丹麦公共電视台新闻部总监乌瑞克·哈格洛普 ( UlrikHaagerup)在专栏中提到了建设性新闻这一概念并在业务实践中进行了运用。北欧另一建设性新闻倡导者凯瑟琳·基尔登斯泰德(CathrineGyldensted)在2011年与哈格洛普合作主编《建设性新闻报道》;同年,基尔登斯泰德与凯伦·麦金泰尔(Karen McIntyre)共同将“建设性新闻”概念化。麦金泰尔的博士论文《建设性新闻:积极情绪和解决方案信息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成为详细阐述建设性新闻意涵的早期文献。

当前国外学界对于建设性新闻的研究正逐年升温,但总体上规模有限,仍处于萌芽阶段。研究热点较为分散,缺少研究中心,在地缘分布上体现出高度的地方化色彩。这说明当前的研究者主要是以“地方”的新闻业和新闻实践为出发点来推进相关研究,而这同时也反映出“建设性新闻”理念本身所具有的张力与弹性。但在未来,“建设性新闻”是否也将面临着“全球”与“地方”的二分法困局,尚不得而知。

从文献的内容来说,建设性新闻的研究旨趣可被归纳为如下类别:

1.对建设性新闻的概念界定与溯源

2015年,基尔登斯泰德在《从镜子到推动者:建设性新闻中的积极心理学的五个要素》中,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对建设性新闻这一概念进行了阐述;以“积极”为基点,基尔登斯泰德与麦金泰尔对建设性新闻进行了溯源和解释,并认为积极心理学是建设性新闻概念中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

2.对建设性新闻的意义及功能的探索

哈格洛普在《建设性新闻:如何用明天的新闻来拯救媒体和民主》中阐释了媒体的消极倾向对受众、公众话语和民主的负面影响,并指出了建设性新闻对于修复新闻业的积极作用。麦金泰尔和索贝尔(Meghan Sobel)在《重建卢旺达:卢旺达新闻报道如何利用建设性新闻促进和平》中阐述了建设性新闻对于社会、政治建设的潜力;麦金泰尔在博士论文《建设性新闻:积极情绪和解决方案信息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中论述了建设性新闻对于新闻生产的积极作用;其与吉布森(Rhonda Gibson)在共同撰写的论文中提出建设性新闻“负面新闻正面化报道”的方式可以使受众的情绪和心理变得更好;随后,麦金泰尔进一步论证了建设性新闻对解决社会问题的助推作用。

3.建设性新闻在新闻报道中的实践应用

中国学者张艳秋在海外发表了有关建设性新闻的研究成果,主要分析了中国媒体对非洲的相关报道实践,发现了其中的建设性新闻偏向。张艳秋与西蒙(Simon Matingwina)发表了两篇论文,分别对《中国日报》和BBC关于埃博拉的报道进行了分析,从而重点阐述了建设性新闻的叙事特点和积极作用,以及中国媒体对非建设性报道和软实力的问题研究;安德森(Anderson)则对西雅图时报教育实验室的建设性新闻实践进行了实证研究。虽然建设性新闻这一概念发源于欧洲,且相关新闻实践项目也多发生在欧美媒体中,但是这一概念对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促进作用,同样受到了许多非西方国家的重视。

4.建设性新闻的传播效果分析

迈耶(Meier)运用实验法和访谈法考察了建设性新闻对受众所产生的潜在影响;波特(Poort)通过焦点小组座谈法探讨了建设性新闻对负面新闻的意义。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在总结和批评了西方传统新闻业的弊端后,率先提出了以“方案”“和平”“积极”为内核的建设性新闻理念并进行了多维度的研究。同时,建设性新闻力图打破“以西方为典范”的去中心化色彩,也吸引到了非西方国家学界与业界人士的关注,并尝试在引进建设性新闻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国情进行学理层面与业务层面的深入挖掘。而在其中,中国的探索亦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国内研究概述

肇始于欧美的建设性新闻,近年来在国内迅速生根发芽。然而,雖然本土研究较之前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文献的整体数量较少,质量尚待提高。本土学界对建设性新闻的研究同样呈现出“碎片化”,各个研究旨趣较为孤立和分散。

1.建设性新闻的理论溯源和中西对比

目前,国内有关建设性新闻的论著大多都对这一概念进行了溯源和概述,包括理论渊源、定义讨论等。晏青在与麦金泰尔的对谈中,对建设性新闻的相关问题展开了全面的探讨;史安斌和王沛楠梳理了建设性新闻在各国的“在地化”实践,回顾了其历史演进的过程,并分析了其对新闻业的重塑作用;而在另一篇文章中,两位学者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建设性新闻进行了对比,并提出了有关中国建设性新闻的研究及其实践的“去西方化”问题。此外,唐绪军、漆亚林、蔡雯等学者都对此问题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探讨。

2.建设性新闻的本土化意义与功能

郑亮结合叙事学理论,分析了建设性新闻理念对于讲述中国故事策略的作用;吴湘韩列举了建设性新闻对党媒的积极作用,并认为建设性新闻理念是党媒深入发展的必经之路。

另一方面,史安斌和王沛楠认为,建设性新闻的应用有助于维护公共领域、凝聚社会共识,提升“公民意识”;胡百精在论述公共传播向公共协商转换时肯定了建设性新闻对于多元主体对话的积极意义和成为公共协商通用原则方法的可能性;罗昕和陈秀慧则认为建设性新闻为主流媒体更好地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了一种新路径。

3.建设性新闻在新闻报道中的实践过程及其效果分析

邹明分析了凤凰网以“暖新闻”为代表的一系列建设性新闻实践;吴湘韩对《中国青年报》的相关实践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建设性是党媒必须遵循的新闻理念的观点;万婧和张志强对运用了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纽约时报》的建设性新闻报道展开分析,并展望了建设性新闻在今后的发展与变化趋势;王茵分析了CGTN微博账号的传播效果,比较了积极和消极报道对受众所产生的不同引导作用。

4.建设性新闻的启示与本土化

我国学者对建设性新闻的中国化思考大多结合了中国特色的国情和新闻理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传统文化。周然毅认为,中国的哲学、传统文化、中国特色新闻理论与实践都非常适合建设性新闻的发展,并提出了中国化的实现路径;陈成讨论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下,人民性、党性与建设性新闻的必要连接;许加彪和成倩提出了中国特色新闻学语境下建设性新闻在中国和世界中对话和流动的“双循环”;蔡惠福和张小平借鉴了建设性新闻的理论内涵,为我国的正面报道传统提出了多样的完善与创新思路;邵培仁则从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传播思想中追踪了“建设性”的思想渊源,并认为中国文化为建设性新闻提供了天然的理论资源。

总的来说,与国外学界不同的是,国内学界对建设性新闻的研究除了概念体系、功能、效果等内容层次的分析外,更加侧重于对建设性新闻中国化问题的关照,更加关注建设性新闻的各项理念如何能够被恰当地应用于中国本土,展现中国特色;另外,国内学界还对建设性新闻可能引发的伦理问题与操作规范,结合本土新闻实践的具体案例进行了细致的探讨。

二、建设性新闻本土化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当下的社会环境中,建设性新闻拥有着极为突出的理论亲切感和现实应用价值。同时,我国也有许多新闻媒体开始陆续进行有益的实践与探索。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任何外来理论都必须经过本土化的改造才能“因地制宜”,无节制地狼吞虎咽只能导致理论“水土不服”或是被“束之高阁”。因此,对于这一理念的本土化改造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建设性新闻在我国学界的生命里程。然而,当前我国在对建设性新闻的研究行为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重概念区分,轻方法应用

当前我国的建设性新闻研究还尚处于“拓荒”阶段,研究较为关注对这一概念的综述和思考、对定义和特点的探讨。虽然已有学界和业界人士对媒体建设性新闻实践进行了观察和分析,但对其应用效果的测量还十分欠缺。碍于有限的学术想象力,建设性新闻研究主要在理论层面展开,所应用的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缺少实证研究的验证与补充。这在某种程度上让建设性新闻“完善新闻业”的口号成为了一句空头支票,消解了其科学性的底色。

重“建设”标签,轻实际考察

回顾中文文献中以具体媒体实践为例的论文会发现,这些论文多有一种“以六经注我”的标签化弊病。作者仅仅列举某个媒体的几项做法,再引用建设性新闻理念中的某一个概念,就直接宣称该媒体是本土化建设性新闻的典范,这样一厢情愿、自以为是的做法不但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还错误地传达了建设性新闻“并非铁板一块”的天然属性。并且这些研究大都没有合理地使用参与式观察、民族志等社会科学方法来考察媒体的新闻实践或是进行必要的资料收集,只是以作者的个人主观经验作为唯一的论据。

因此,建设性新闻的本土化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深入探索:

1.认清角色定位,看穿“第四”本质

建设性新闻虽然不是“铁板一块”,但其自身是诞生在西方新闻业的危机之中的,其最终的现实诉求依然在于“修复”西方新闻业的权威性面貌,重塑媒体的公信力,再度取得公众对新闻业的信任;它所提倡的各项理念最终也要回归到西方新闻业作为独立于其它制度性力量的“第四权力”之中,而这与我国媒体“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的角色定位有着本质上的差别。而这二者之间的差别能否得到有效的调试也将直接影响到建设性新闻在中国本土的生命力。

2.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本,不断进行扬弃

建设性新闻的本土化势必将是一个不断扬弃的过程,其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改造的基准和根本原则,剔除西方新闻业中水土不服的内容。此外,必须提升建设性新闻理念的批判意识,使其最终能够被改造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的鲜活的组成部分。

3.立足本土视野,发现本土问题

建设性新闻的本土化必须要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立足本土視野,去着重发掘中国的本土问题,并放大自身“解决问题”理念的重要性,让建设性新闻在社会现实之中实现蜕变。同时,必须在“以我为主”的前提下理清概念的适用边界,正确处理好本土化过程中中西新闻业之间的异同问题,切莫以西方新闻专业主义透露出的西方意识形态来割裂我国新闻业中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损害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有机关联,乃至犯下本末倒置的错误。

三、结语

“建设性新闻”虽然在世界各国的实践与应用中不断开拓着自身的“在地化”价值,但其本身在移植的过程中始终面临着多种多样的挑战与考验。对于中国的建设性新闻研究来说,既不能落入无视社会文化语境而“强行嫁接”的窠臼,也不能游离于表层的字面含义而浅尝辄止。建设性新闻需要与中国传统相结合,与中国本土新闻实践相结合,更需要去发挥其内在的“介入倾向”,在关照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更好地助推社会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晏青,凯伦·麦金泰尔.建设性新闻:一种正在崛起的新闻形式——对凯伦·麦金泰尔的学术访谈[J].编辑之友,2017(08):5-8.

[2]Karen Mclntyre(2015).Constructive Journalism: The Effects of Positive Emotions and Solution Information in News Stories. Ph. 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North Carolina.

[3]殷乐,高慧敏.建设性新闻:溯源、阐释与展望[J].新闻与写作,2020(02):13-20.

[4]Gyldensted, C. (2015). From mirrors to movers: Five elements of positive psychology in constructive journalism. Lexington, KY: GGroup Publishing.

[5]Karen Mclntyre, &CathrineGyldensted(2018). Positive Psychology as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Constructive Journalism. Journalism Practice, 12( 6 ), 662-678.

[6]徐敬宏,郭婧玉,游鑫洋,胡世明.建设性新闻:概念界定、主要特征与价值启示[J].国际新闻界,2019,41(08):135-153.

[7]Karen Mclntyre, & Meghan Sobel(2018). Reconstructing Rwanda: How Rwandan Reporters Using Constructive Journalism to Promote Peace. Journalism Studies, 19(14), 2126-2147.

[8]Karen Mclntyre(2015). Constructive Journalism: The Effects of Positive Emotions and Solution Information in News Stories. Ph. 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North Carolina.

[9]Karen Mclntyre, &Rhonda Gibson(2016). Positive News Makes Readers Feel Good: A Silver-Lining Approach to Negative News Can Attract Audiences. Southern Communication Journal, 81(5), 304-315.

[10]McIntyre, K. (2019). Solutions journalism: The effects of including solution information in news stories about social problems. Journalism Practice, 13(1), 16-34.

[11]Yanqiu,Z.,&Matingwina,S.(2016).Constructive journalism: A new journalistic paradigm of Chinese media in Africa.In Chinas media and soft power in Africa.Palgrave Macmillan,New York.

[12] Anderson, A. (2020). Educate Me: The Use of Solutions Journalism in The Seattle Times' Education Lab.

[13]Meier, K. (2018). How does the audience respond to constructive journalism?Two experiments with multifaceted results. Journalism Practice, 12(6), 764-780.

[14]Poort, M. (2018). Constructive Journalism: An answer to the negativity of the news?: A focus group study on the view on and the effects of constructive journalism in a European setting.

[15]史安斌,王沛楠.建设性新闻:历史溯源、理念演进与全球实践[J].新闻记者,2019(09):32-39+82.

[16]史安斌,王沛楠.多元语境中的价值共识:东西比较视野下的建设性新闻[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26(S1):53-59.

[17]郑亮.建设性新闻视角下“中国故事”的叙事策略研究[J].编辑之友,2020(03):22-26+46.

[18]吳湘韩.建设性新闻实践:党媒发展的必由之路[J].新闻与写作,2020(02):21-27.

[19]胡百精.公共协商与偏好转换:作为国家和社会治理实验的公共传播[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0,27(04):21-38+126.

[20]罗昕,陈秀慧.建设性新闻:主流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一种路径[J].青年记者,2020(09):9-11.

[21]邹明.从暖新闻到善传播——凤凰网的建设性新闻实践[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26(S1):76-80.

[22]吴湘韩.建设性是党媒必须遵循的新闻理念——中国青年报的探索实践[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26(S1):81-86.

[23]万婧,张志强.人工智能视角下的建设性新闻实践:以《纽约时报》为例[J].国际传播,2020(01):24-33.

[24]王茵.建设性新闻的基础概念和社交媒体平台传播效果探究——以CGTN微博账号为例[J].现代视听,2020(05):46-49.

[25]周然毅.“建设性新闻”的中国化思考[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26(S1):71-75.

[26]陈成.必要的连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建设性新闻[J].编辑之友,2020(06):45-49.

[27]许加彪,成倩.建设性新闻的产制语境、理论含蕴与学理旨归[J].中国编辑,2020(6).

[28]蔡惠福,张小平.建设性新闻的中国意义探赜[J].传媒观察,2020(06):5-11.

[29]邵培仁.西方建设性新闻理论的中国渊源[J].现代视听,2020(05):81-82.

作者简介:郑博临,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硕士研究生;栗珊,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编辑:长  青

猜你喜欢
文献综述本土化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城市规模经济文献综述
马克思创新思想研究综述
Scratch教学研究综述 
论电视节目的本土化
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
论法律赋能诊所教育的本土化
困惑·解疑·感悟——评《嘀哩嘀哩》兼及奥尔夫教学法“本土化”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