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宇
最近我看了几部中国近代早期的科幻小说。
有一本叫作《月球殖民地小说》,里面出现了很多当时已被发明出来的科技产品,比如电灯、电话、相机。但很有趣,一旦进入幻想的领域,就好像在读古代的神怪小说了。小说里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气球,被作者写得跟腾云驾雾的神通术一样。但是不管怎么讲,这部小说还是被追认为是科幻小说。1840年,现代科技大规模进入中国,自然也激发了中国人的科学想象力。
真要追溯中国科幻小说的源头,还有更早的两本。第一部是《八仙得道传》,出版于同治年间。那里面讲到,雷公、电母和一群神仙闲聊,说多年之后,电母要把电借给凡人去用,能千里传音,能令昼夜颠倒,这就是通信和电灯。
还有一部小说,就更早了,是俞万春于1847年左右写的《荡寇志》,讲的是擒杀梁山一百零八将的故事。书中战争的打法很现代。比如,梁山来了一个出生于澳门的留学生白瓦尔罕,为梁山制造了一堆奇门武器。其中有奔雷车,上面还装了落匣连珠铳,既像机关枪,又像火箭炮。还有一种沉螺舟,能够在水下航行。白军师这么厉害,怎么被打败的呢?这多亏了精通机关之术的才女刘慧娘的帮助。
然而,在这些早期的科幻小说里,真正的力量都来源于人自身之外的东西,比如神仙、世外高人。作者所希望的,不过是普通人能得到这些力量的恩赐,来对抗这个世界上所有的邪恶和不公。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内在的原理到底是什么,主角和作者都不关心。
再看侦探小说,从《福尔摩斯》系列到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渐渐演化出一种“本格推理”的流派,读者和作者站在同一个平面上,拥有一样的线索,就看通过逻辑推理,谁能先发现犯罪的真凶。是公平地在用智力较量。
而如《包公案》《彭公案》《施公案》等,也有智力推理的成分,但往往一到紧要关头,就要靠江湖大侠、神魔妖怪来推进情节了。力量的来源,不是人本身。
对那个时代人的科学思维和逻辑思维水平,我们不能苛责,但这也说明一个问题——我们经常误以为,世界是由力量组成的。但实际上,对力量来源的认知,决定了你能否抵达想象中的世界,力量来源比力量本身重要。
比如说商业。人人都想致富,但不见得人人都理解商业的力量源头。到今天为止,很多人仍然认为,商业力量的来源是资本,或者是一个企业老板的智力、能力和魅力,总之是各种资源。
但是,这不是商业力量的真正源头。真正的源头是什么?是协作。一个企业的成功,不是因为它自己有多厉害,而是有多少人和机构是它的同盟军。如果你理解商业的力量来自有效的组织协作,就会对商人的财富有一份理解,商业文明的建设也才能真正起步。
回到科幻小说的话题。告诉你一个分辨好科幻小说和坏科幻小说的标准:如果全文主要是在幻想一种强大的力量,不管想象有多新奇,都不是好科幻小说;如果在一个新的力量基础上,作者有能力想象人性、制度、文明的演化,那这一定是一本值得一看的科幻小说。
(木木摘自《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