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栾川冷水—赤土店钼钨铅锌多金属矿床特征及成矿潜力

2021-07-10 06:08陈俊魁蔡春楠何玉良韩江伟王世权桂新星
金属矿山 2021年6期
关键词:钨钼钼矿矽卡岩

陈俊魁 蔡春楠 何玉良 韩江伟 王世权 桂新星

(1.河南省地质调查院,河南 郑州 450007;2.河南省金属矿产成矿地质过程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河南 郑州 450007;3.河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07)

河南省栾川钼钨矿集区位于华北陆块南缘金银多金属成矿带上,区内主要金属矿产为钨钼,并以斑岩—矽卡岩型为主,矿床规模大、品位高,是我国钨钼矿的主要产地之一,现已发现三道庄、南泥湖、上房沟等大中型钨钼矿床及矿(点)16处,其他22种矿产累计各类矿床(点)128处,该区已成为国家钼矿资源的重要后备基地。冷水—赤土店钼钨铅锌多金属矿位于栾川钨钼矿集区中部的冷水—赤土店一带,地理中心点坐标为东经111°29′00″,北纬3°52′36″。该区由于被不同的矿权所分割,前期工作投入既零散又分散,仅对个别矿区进行了点上评价,评价的矿种及评价手段较为单一,新的技术方法及理论在野外应用不足,缺乏有效的大探测深度的物化探手段应用及深部钻探工程验证,其勘查深度多在350 m以浅,深部找矿信息缺乏,矿种仅局限于铅锌多金属矿产,钼(钨)矿的勘查评价程度低,这些均导致全区的系统研究与预测不足,矿区总体综合评价不全面。自2011年以来,河南省地质调查院连续承担河南省地质勘查基金项目,在该区以斑岩—矽卡岩型钼(钨)矿和层控型铅锌银矿为主攻矿床类型,以矿床成矿系列等现代成(找)矿理论为指导,以自然含矿地质体为单元,采用大探测深度、高精度的地球物理勘查和高效高质量先进的钻探、三维建模、立体找矿预测等多种技术方法手段,对该区进行了系统的评价工作,找矿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全区共查明钼金属631.17 万 t,WO3138.28万 t,钨钼提交资源量达到超大型规模[1-3],成为世界第一大钼矿。近年来,多位学者先后对该区进行过相关研究,成果丰硕[4-10]。本研究在前人工作[11-16]的基础上,就冷水—赤土店钼钨铅锌多金属矿的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矿床特征、成矿时代、矿床成因、找矿标志等进行系统分析,并建立该区的钨钼铅锌多金属矿的成矿模式和综合找矿信息模型,对于在栾川矿集区内,乃至在东秦岭—大别山钼成矿带寻找更大规模的钼钨铅锌多金属矿资源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1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栾川冷水—赤土店钼钨矿床位于华北陆块南缘金银多金属成矿带(Ⅲ3)的卢氏—栾川钼铅锌金(铁)成矿带Ⅳ级成矿区(带)上[17],区域上自北向南被区域性大断裂马超营断裂、栾川断裂两个大型断裂带挟持(图1)。区内出露地层为太古宇太华杂岩及上覆中元古界熊耳群,中元古界官道口群,新元古界栾川群、宽坪岩群,古生界陶湾群,新生界古近系及第四系。区域地层总体呈NWW向展布,区内钼钨矿床主要赋存地层为官道口群白术沟组和栾川群三川组、南泥湖组、煤窑沟组。

区域构造主要受华北陆块南缘逆冲推覆构造带控制,发育NWW—NW向叠瓦状逆冲推覆构造,形成一系列紧闭—中常—宽缓褶皱和NWW向逆冲断层。区内岩浆岩自元古代到中生代都有发育,其中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小岩体)与区内钼、钨、铜、铅、锌、硫、铁、萤石等内生矿产在空间、时间和成因上联系密切,是主要的成矿地质体。区域矿化以钼矿化为主,钼钨矿体主要受深部侏罗纪末花岗岩基和逆冲推覆构造体系的联合控制。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主要有中元古界官道口群(Pt2G)、新元古界栾川群(Pt3L)、下古生界陶湾群(Pz1T)和新元古界宽坪岩群(Pt3K)及沟谷分布的第四系沉积物,与钨钼多金属成矿关系密切的为官道口群白术沟组和栾川群三川组、南泥湖组、煤窑沟组。其中,白术沟组(Pt2b)主要分布在矿区中部的黄背岭背斜核部和青和堂—庄科背斜核部,岩性以白云石大理岩夹绢云石英片岩,局部为含碳白云石大理岩(黄背岭一带变质为钙硅酸盐角岩);三川组(Pt3s)沿黄背岭—石宝沟背斜、青和堂—庄科背斜两翼分布,岩性主要为中厚层条带状黑云大理岩、石英大理岩及绢云大理岩,夹薄层钙质片岩;南泥湖组(Pt3n)沿骆驼山—南泥湖背斜、黄背岭—石宝沟背斜、青和堂—庄科背斜两翼分布,岩性主要为石英(片)岩、绢云母黑云母片岩、角岩、大理岩、钙硅酸角岩等;煤窑沟组(Pt3m)主要分布在矿区中部,岩性主要为云母石英片岩、石英云母片岩、白云石大理岩等(图2)。

2.2 构造

区内构造主要受控于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碰撞以及晚侏罗世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前者形成NWW走向的褶皱和断层(图2),后者形成NNE向的断裂构造。两期构造交汇部位为燕山期成矿岩体侵位和成矿提供了空间。以上房沟—大窑峪沟一线为界,区内构造分东西两段,东段构造线呈NW—SE向,西段呈NWW向展布,构造线呈弧形转折。东段以形态较完整的背斜为主,向斜狭窄且残缺不全;西段以形态较宽缓的向斜为主,背斜紧闭且残缺不全。褶皱枢纽总体向西倾伏。

2.3 岩浆岩

区内岩浆岩比较发育,主要为燕山期斑状黑云母花岗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斑岩、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花岗岩等,并呈NW—NWW向侵入于地层及构造带中,多以岩墙、岩床、岩株状产出,其侵入于白术沟组、三川组碳质千枚岩、大理岩中,与围岩接触面产状为南北陡、东西缓,水平方向上岩性变化主要表观为边缘粒度变细,黑云母及斑晶减少,岩体东西两端边缘相硅化伴随有辉钼矿化。其主要岩体为南泥湖岩体、上房沟岩体、石宝沟岩体、黄背岭岩体等,区内含矿侵入体主要岩石为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次为斑状黑云母花岗闪长岩。

2.4 地球物理特征

矿区总体处于一个高值磁场区,磁异常特征线走向与该区地层的展布方向一致,磁异常形态杂乱,多为点状或点线状,反映出区内地层、构造、岩体分布的复杂多样。区内平均正负值为-200~+300 nT,区内最低负异常为-375 nT,位于黄背岭岩体和石宝沟岩体之间;最高正异常值为+625 nT,位于西北部上房沟岩体出露位置。区内共有30个剩余磁异常区,中部的2个面积较大的正磁异常异常幅度分别300 nT、400 nT,其对应的区域地表均有花岗岩出露,区内钨钼矿体大部分均表现为正磁异常。

2.5 地球化学特征

矿区内Pb、Zn、Mo、W单元素异常面积大、浓集中心面积大(图3),元素异常套好,其中Mo、W元素异常总体NW方向呈长条状分布,Pb、Zn元素异常总体NW向呈串珠状分布,与区域构造线的总体走向一致。矿区内有马圈钨钼锌铅异常(5-甲1)和鱼库尖钨钼异常(9-乙1)两个综合异常均为矿致异常。

3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体特征

3.1.1 矿体形态

矿体整体形态简单,为厚大层状、似层状、板状、块状、透镜状,具有多层展布、中间厚大、稳定延伸,周缘分支发叉的特征。在顶底板有分支复合、向深部分支尖灭、褶皱构造转折处有膨胀狭缩现象。矿体分布于矿区内中酸性岩体与围岩的外接触带上,以外接触带为主。矿体形态、产状总体受岩体界面控制,随着岩体顶界面的起伏而变化,远离岩体顶界面受地层和构造联合控制。

区内矿体总体呈NW走向,走向20°~320°,倾向SW,倾角为5°~30°,局部受岩体界面影响,倾角较陡(40°~60°)。其中中心厚大部位为南泥湖箱状背斜轴部,背斜北翼倾向NE,倾角为5°~10°,平均为8°。

3.1.2 矿体规模

该区分为南泥湖和石宝沟两个矿段,其中南泥湖矿段共圈出了NM1、NM2、NM3、NM4和NM5钨钼矿体5条,石宝沟矿段控制了SM1、SM2、SM3钨钼矿体3条。

3.1.2.1 南泥湖矿段

该矿段钨钼矿体西起冷水北沟,东到庙沟,南北方向控制长度4 374 m,东西方向控制长度3 900 m,面积约13.21 km2,以NM2、NM4矿体规模较大。

(1)NM2号钨钼矿体。矿区该矿体规模最大,以钼矿化为主,共伴生有钨,矿体产出受南泥湖花岗斑岩侵入体控制,分布于内外接触带,以外接触带为主。控制长4 374 m,南北宽4 250 m,现有21个钻孔控制。矿体单工程最大厚度180.49 m,最小厚度1.37 m,平均11.76 m,钼品位1.778%,平均0.070%。WO3最高品位0.446%,平均0.032%。矿体总体走向318°,倾向SW,倾角为15°~26°。矿体中心厚大部位为南泥湖箱状背斜轴部,背斜北翼倾向NE,倾角为5°~10°,平均8°,以南泥湖背斜轴为界,南翼以钼矿为主,北翼以钨矿为主;埋深0~1 580 m。该矿体矿区内共估算新增钼97.64万t,WO312.75万t。

(2)NM4号矿体。该矿体分布于内外接触带,以外接触带为主,全长2 530 m,南北宽1 970 m,现有5个钻孔对矿体东部的深部延伸情况进行控制。矿体最大厚度437.63 m,最小厚度0.72 m,平均40.52 m,钼最高品位2.060%,平均0.096%;WO3最高品位0.291%,平均0.009%。受上房沟碱长花岗斑岩侵入体与上房沟向斜控制,矿体沿北侧伏端逐渐变薄,岩体南和南东方向侵入面较陡,矿体厚大,矿体总体保存较好,局部有后期正断层破坏现象,但断距不大,对矿体连续性影响不大。该矿体共估算新增钼金属量 101.22 万 t,WO30.88万t,占本次估算新增 WO3资源量的2%。

3.1.2.2 石宝沟矿段

该矿段控制了3条钨钼矿体,其中SM2、SM3矿体规模较大。矿体平面上西起榆木沟口,东到竹园沟,南北方向控制长度为4 930 m,东西方向控制长度为2 750 m,矿体垂向赋存标高为1 533.90~-121.62 m。

(1)SM2号矿体。该矿体是石宝沟矿段的深部主矿体,分布于鱼库隐伏中酸性岩体与围岩的内外接触带上,以内接触带为主,现有9个钻孔控制。矿体控制长度为1 750 m,南北宽2 150 m,最大厚度约486.27 m,最小厚度0.95 m,平均21.28 m;矿体钼品位最高1.762%,平均0.087%;WO3最高品位0.557%,平均0.025%。矿体总体走向320°,矿体以钼矿化为主共伴生钨,在钼矿体顶部靠近外接触带发育有层状钨矿体,以低品位矿为主,与薄层状钼矿体交叉发育。该矿体共估算新增钼金属量89.95万t,WO310.32万t。

(2)SM3号矿体。该矿体是石宝沟矿段的浅部主矿体,分布于鱼库中酸性岩体与围岩的外接触带上。位于SM2矿体上部,向北东、南西方向拓展,现有21个钻孔控制。该矿体东西向控制长3 450 m,南北宽2 400 m;矿体单工程最大厚度约70.87 m,最小厚度0.97 m,平均7.17 m;钼最高品位0.162,平均0.055%;WO3最高品位0.190,平均0.056%。该矿体共估算新增钼12.06万t,WO311.34万t。

(3)其余钨钼矿体。除了上述矿体外,矿区内还发现有4条规模较小钨钼矿体,其产状与总体产状一致(表1)。

3.1.3 矿体分布规律

矿区内钼钨铅锌矿体的空间分布与(地层)岩性、构造、岩浆岩及热液交代作用的强度密切相关,其整体呈NW向展布,分成2个亚带。北侧亚带(南泥湖矿段)的矿床(点)分布在青和堂—庄科背斜上,中心成矿带以南泥湖—三道庄、上房沟、马圈斑岩型—矽卡岩钨钼矿为中心,向外过渡为骆驼山、银和沟矽卡岩型锌硫铁矿,边缘成矿带为冷水北沟、核桃岔三道沟、杨树凹铅锌银矿;南侧亚带(石宝沟矿段)的矿床(点)分布在黄背岭—石宝沟背斜上,背斜核部是以石宝沟和黄背岭岩体为中心的斑岩—矽卡岩型钨钼矿(西鱼库隐伏钨钼矿、榆木沟钨钼矿、大王沟钨钼矿),背斜两翼过渡带为热液型锌矿,外围边缘成矿带为热液型铅锌银矿。垂向上,以成矿岩体顶界面为界,自下而上岩体顶界面之下不含矿或形成以钼为主的矿体(局部伴生少量钨矿),岩体顶界面之上随围岩不同而形成矽卡岩型或角岩型的钼(钨)矿,然后出现矽卡岩型锌钨矿体,再向上到地表出现脉状铅锌矿体,总体特征与平面上随着距离成矿岩体的增加而出现的分带规律相似。

3.2 矿石特征

3.2.1 矿石结构构造

钨钼矿石的主要结构为自形—半自形晶粒状结构、交代—交代残余结构(图4和图5)、包含结构、充填结构,构造主要为细脉状构造、侵染状构造、细脉侵染状构造、块状构造等。铜、铅锌矿矿石结构一般以共边结构、碎裂结构为主,构造较复杂,构造为致密块状构造、密集浸染状构造、条带状构造、团块状构造及不规则状、细脉状等。

3.2.2 矿石矿物特征

矿区内钨钼矿矿石矿物主要为辉钼矿与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白钨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钾长石、斜长石、钙铁榴石、钙铝榴石、透辉石。

铜、铅锌矿矿石矿物成分主要为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黄铁矿、磁黄铁矿等。

3.2.3 矿石化学成分特征

根据矿石光谱分析结果(表2)可知,矿石主要有用组分为Mo、W,伴生元素主要为S、Ga,其他元素含量较低。

根据矿石化学全分析结果(表3),矿石化学成分与赋矿岩石的化学成分基本一致,但不同的矿石类型其化学成分有差异。

3.3 矿体围岩、夹石

(1)钨钼矿。钨、钼矿床的主要工业矿石赋存于三川组上段、南泥湖上段的矽卡岩、钙硅酸角岩、南泥湖中段角岩与煤窑沟组中段的矽卡岩中。在矿体边界的不同部位,由于岩性的差异所构成的围岩也不相同。矿体与围岩呈渐变过渡关系。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钾化、云英岩化、矽卡岩化、沸石—碳酸盐化。

(2)铜铅锌矿。矿区铜铅锌矿体的顶底板围岩主要为黑云母大理岩、绢云钙质片岩、绢云石英片岩、大理岩、变石英砂岩、碳质千枚岩形成的角岩、矽卡岩、石英岩、石英片岩透辉石、阳起石角岩等。围岩蚀变主要有透辉石化、透闪石化、绿帘石化、硅化、萤石化、碳酸盐化等。

3.4 矿化期、矿化阶段划分

根据辉钼矿、白钨矿及黄铁矿与各种交代形成的蚀变矿物共生关系和生成的先后顺序不同,可分为高温—中低温热液期及表生期。其中高温—中低温热液期成矿作用在该期贯穿始终,可分为钙矽卡岩阶段、钾长石石英硫化物阶段、石英硫化物阶段、沸石碳酸硫化物阶段(表4)。

4 矿床成因与成矿时代

(1)矿床成因。本研究认为该矿床成因应属斑岩—矽卡岩型,主要依据为:①矿区内燕山期岩浆岩活动最为强烈,钼钨矿床的形成、分布与该期中酸性花岗斑岩侵入密切相关,矿体分布于矿区内中酸性岩体与围岩的内外接触带上,并以外接触带为主;②矿体形态、产状总体受岩体界面控制,随着岩体顶界面的起伏而变化,远离岩体顶界面受地层和构造联合控制,构造、岩性对矿体控制程度较弱;③赋矿围岩主要为花岗斑岩、二长花岗岩、矽卡岩、角岩等,围岩中蚀变主要为硅化、钾化、矽卡岩化。

(2)成矿时代。根据相关测试,南泥湖、上房沟等含矿斑岩的SHRIMP年龄分别为(157.1±2.9)Ma和(157.6±2.7)Ma[18],金堆城、南泥湖—三道庄、上房沟、雷门沟等斑岩(矽卡岩)型钼矿床的辉钼矿Re-Os年龄为140 Ma左右[19-20]。太山庙花岗岩体的SHRIMP年龄为(115±1.4)Ma,东沟含矿A型花岗斑岩体成岩年龄为(112.2±1.5)Ma,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为(116±1.7)Ma;南泥湖—三道庄矿区浸染状辉钼矿化样品Re-Os同位素年龄为(146.0±1.1)Ma[19]。综上分析,本研究认为钼钨矿床形成于燕山晚期,矽卡岩与矿化在空间上密切共生,成矿年龄为135~157 Ma。

5 成矿预测

5.1 成矿模式

本研究在充分结合前人成果[22-26]的基础上,结合最新勘查成果,对该矿床的成矿模式进行了分析。综合分析认为,该矿床的形成与南泥湖岩体、上房沟岩体、石宝沟等一系列燕山期斑岩体及岩浆热液交代碳酸盐岩等不同岩石类型密切相关,当富含钼、钨、铅、锌、银等成矿元素的花岗质岩浆沿着EW向断层与NNE向断层交汇处上升并侵位形成花岗斑岩体和岩浆期后中高温含矿流体,其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水及部分雨水;成矿流体在运移过程中,由于成矿流体温度和围岩性质的不同,进而使不同成矿元素组合出现明显的分带现象,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矿化及矿床,其中以岩浆水为主的中高温含矿流体在南泥湖等斑岩体的内接触带形成斑岩型钼矿化、钾化、硅酸盐化等。在其斑岩体的外接触带,当其围岩类型为碳酸盐岩时,形成矽卡岩型钼(钨)矿化、矽卡岩型多金属硫铁矿化;当其围岩类型为碎屑岩时,则形成细脉浸染型的钼(钨)矿化。随着成矿流体的运移及成矿元素的变化,成矿流体中的岩浆水混合了部分雨水等,成矿温度进一步降低,并形成中低温含矿热液,其在断裂形成的成矿通道中与围岩发生热液交代充填及热蚀变作用,从而形成了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等一系列围岩蚀变及铅锌银矿化,最终形成了由斑岩—矽卡岩型钼(钨)矿床(南泥湖—三道庄),层状矽卡岩型钨锌(铅)硫铁矿床(骆驼山、银河沟),层状及热液脉状铅锌(银)矿床(冷水北沟、赤土店)组成的一个完整的成矿序列(图6)。

5.2 找矿模型

5.2.1 找矿标志

(1)直接标志。地表“火烧皮”和矿化露头是最直接的找矿标志。

(2)成矿地质体。区域成矿地质体为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多呈岩株、岩筒状,地表出露面积一般小于1 km2,少数可达3 km2,尤其是高产热率的岩体(鱼库岩体和南泥湖岩体分别为10 μWm-3和6~7 μWm-3)。

(3)成矿构造与成矿结构面。成矿构造属逆冲推覆构造体系和斑岩侵入体构造系统,成矿结构面有构造界面、岩性界面和地质体界面,不同矿产类型的成矿结构面存在差异。

(4)地球化学标志。①水系沉积物异常的元素组合为Mo-Cu-Zn-(Pb)-(Ag)-(Mn),异常面积大,浓集中心明显;②岩石地球化学测量地表W、Pb、Zn、Ag元素组合异常反映地表或深部有铅锌银矿体存在,其内带高值区指示有富厚矿体赋存,在矿体倾向上的地表构造裂隙充填物具有Pb、Zn、Ag中低温元素异常。

(5)地球物理标志。重力场中表现为布格重力负异常和剩余重力异常,异常值为-5~-1 mGal,化极磁异常平面图中表现为正磁异常。重、磁场中的梯度带,电场表现为低阻高极化特征,多数矿体位于低阻与高阻过渡带。

5.2.2 找矿模型要素

以冷水—赤土店钨钼矿床的矿床特征和成矿模式为基础,参考东秦岭钼矿成矿相关研究成果,以成矿信息的提取、浓缩、综合为途径,建立的冷水—赤土店钨钼矿床的综合找矿信息模型要素如表5所示。

5.3 成矿潜力预测

冷水—赤土店钨钼多金属矿区钨钼铅锌矿体厚度大、延伸深,受工作程度及工作投入限制,矿体边界并未完全控制,部分矿段控制程度较低,尤其是正在开采中的南泥湖钼矿、三道庄钼(钨)矿、上房沟钼矿三大矿山中,尚未开展深部钻探验证工作,上房沟钼矿西南测某企业施工的单个钻孔累计钼矿体厚度达1 140.39 m,钼平均品位为0.090%,并且钨钼矿相对控制程度较高,铅锌矿控制程度相对较低,需要对整个工作区进一步加强钨钼铅锌矿勘查工作,提高控制程度,进一步扩大找矿成果。

区内矿产空间分布受控于断裂构造、地层及燕山晚期斑岩,铅锌银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官道口群及栾川群地层,钼钨矿成矿物质多来源于燕山晚期的岩浆流体。以冷水—赤土店矿区为中心的区域栾川群、官道口群地层分布广,构造活动强烈,栾川断裂、马超营断裂、夜长坪—银家沟断裂带、八宝山—后瑶峪断裂带等成群成带密集分布,且分布着众多的与钼(钨)矿关系密切的燕山期中酸性小岩体,目前已发现三道庄、南泥湖、上房沟、鱼库、火神庙等钼(钨)矿等一系列大中型斑岩型和斑岩/矽卡岩型矿床,且区内出露的小岩体,以南泥湖、石宝沟中心形成了一个规模大、元素分带明显、形态完整的区域地球化学异常区(图3)。该异常具有明显的水平分带特征,从异常区中心向外是一个由高温到低温元素的完整序列,元素组合依次为Mo-W-Bi-Cu-Zn-Pb-Ag-As-B-Ge,元素组合在整个异常区分为中心带、中间带和边缘带,中心带为高温的Mo-W-Sn组合,中间带为中低温的Cu-Zn组合,边缘带为低温的Pb-Ag-As组合,元素组合的水平分带与斑岩型—矽卡岩型—中低温热液型矿床成矿分带相对应。区内Pb、Zn、Mo、W单元素异常面积大、浓集中心面积大(图3),异常套好,其中Mo、W异常总体呈NW向长条状分布,Pb、Zn异常总体呈NW向串珠状分布,且马圈钨钼锌铅异常和鱼库尖钨钼异常两个综合异常均证实为矿致异常。

因此,以冷水—赤土店钨钼多金属典型矿床为基础,通过对栾川地区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及遥感等综合资料进行分析,在区域上共圈定出南泥湖—马圈钨钼铅锌多金属成矿远景区、石宝沟—赤土店铅锌多金属成矿远景区、火神庙—大西沟3个钨钼铅锌成矿远景地段(图7),与冷水—赤土店有相似的成矿背景和成矿地质条件,显示出该区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值得进一步开展钨钼铅锌矿床勘查工作。

6 结 论

(1)冷水—赤土店钨钼多金属矿床主要赋存地层为官道口群白术沟组和栾川群三川组、南泥湖组、煤窑沟组地层;钨钼矿体主要分布于矿区内中酸性岩体与围岩的内外接触带上,以外接触带为主,矿体整体形态简单,并多呈似层状、板状,厚度大,延伸深,并具有多层展布特征;矿体形态、产状总体受岩体界面控制,随着岩体顶界面的起伏而变化,远离岩体顶界面受地层和构造联合控制,矿床成矿类型多样,并兼顾斑岩型、矽卡岩型两类矿床的成矿特点,具有较大的成矿规模和找矿潜力。

(2)钨钼成矿作用与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密切相关,成矿物质多来源于燕山晚期的岩浆流体,燕山期小斑岩体是钼钨多金属矿床的主要成矿母岩,矽卡岩与钨钼矿化在空间上密切共生,含矿岩浆在运移过程中由于温度变化和围岩的差异,从而使不同的成矿元素组合出现明显的分带现象并形成不同类型的矿化(床),该矿床成矿时代为燕山晚期,成矿年龄为135~157 Ma,矿床类型为斑岩—矽卡岩型。

(3)以冷水—赤土店钨钼多金属矿床为基础,结合区域成矿特征,建立了豫西地区的钨钼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模式和综合找矿模型,为该地区寻找该类型矿床提供了参考,对于栾川及豫西地区的钼钨矿的找矿工作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钨钼钼矿矽卡岩
专利名称:一种钼矿和钨矿的联合冶炼工艺
浅析涞源县大黄峪钼矿成矿远景
山东德州地区矽卡岩型铁矿找矿方法研究
激电联合剖面在判断矽卡岩型矿床矿体产状中的应用
广西博白县三叉冲矽卡岩型钨钼矿地球物理特征及找矿预测
专利名称:一种钨钼烘箱料架式结构
全球十大钼矿
基于波形特征的露天钼矿微震事件的识别分析——以卓资山钼矿为例
Geochemical and geochronological studies of the Aketas granite from Fuyun County,Xinjiang:the implications of the petrogenesis and tectonic setting
洛阳钼都钨钼科技将建高性能硬质合金等生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