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晓丹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河南三门峡 472000)
互联网自创立之日起,便拥有信息量巨大、相互连通、使用群体大等一系列优点。互联网的平台自身,再加上巨量数据以及各种有序分类的体系,成为当今传统行业的发展之动力[1-2]。近年来,河南省逐步将“互联网+”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建设的多个方面,其互联网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在互联网技术应用方面发展势头突出,河南省正在围绕“互联网+农业”研究相关政策措施,加快构建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农业信息化强省[3-6],“互联网+”引发河南文化产业模式变革等。
通过调研统计,笔者发现,截至2019年初,河南省各地市、各类高校及研究机构等共建设有图书馆158个。其中,省级图书馆,包括直辖市级图书馆有2个;各地市建有市级图书馆18个;各县(市)建有图书馆138个。这些图书馆中还包括各类少儿图书馆7个(见图1)。
图1 河南省各地区图书馆数量
从下图可以看出,河南省图书馆建设在区域分布上呈现出以下特点:洛阳市、郑州市和南阳市图书馆数量较多,分别为17个、13个和12个;其次为新乡市、信阳市、周口市、驻马店市,所建图书馆数量均超过10个,新乡市、信阳市、周口市均建有11个图书馆,驻马店市建有10个图书馆;图书馆建设数量最少的是济源市,仅有1个。
众所周知,数字图书馆是图书等资源数字化、传递网络化,可以跨时空服务,具有各类信息开放功能的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相比,数字图书馆具备四大优点:首先,资源信息获取的跨时空查询;其次,运用尽可能小的存储空间存储尽可能多的资源信息;再者,人工智能性,即读者不需联系工作人员即可查阅资料;第四,集资源信息储存、发布、传播、查阅等于一体,使得资源信息利用实现最大化。因此,数字图书馆是当今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方面,其建设情况与建设文化大省的要求紧密相连。近20年来,在党中央加强文化建设战略背景下,在历届省委省政府领导下,河南省努力打造“文化名片”,对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重视程度也日益加强。在读者第一、标准化、经济性、特色化、可持续发展、安全性、灵活性等数字图书馆建设原则指导下,我省图书馆的定位和角色完成了由“启迪民智”“科技引领”到“文化强省”的转变。
通过对全省范围内的图书馆进行网上查询、电话咨询及实地访问调查,较为全面地了解了全省图书馆中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情况及各个主要数字图书馆的基本概况。据调查,河南省数字图书馆主要有省级图书馆如河南省图书馆,市级的如郑州市图书馆、洛阳市图书馆等,各个高校的图书馆,如河南大学图书馆、郑州大学图书馆等。为了既达到了解我省数字图书馆发展现状的目的,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工作量,笔者根据以下原则选取相对有代表性的数字图书馆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第一,图书馆能够通过搜索引擎进行访问;第二,选取的范围尽可能的广,即尽量每个地市都涉及;第三,尽可能地选取不同层级的数字图书馆;最后,二级学院在其他地市的高校图书馆暂不选取。截至2019年1月,河南省共有本科院校71所,大专院校82所,因此河南省高校图书馆数量占据了整个河南省图书馆的绝大部分。通过网上查询发现,尚有部分院校没有设置图书馆网站,有些民办本科及大专院校虽然有图书馆网站,但是无法访问。三门峡、济源、濮阳和漯河地区的本科高校均为其他高校的二级学院,故暂不选取。鉴于此,本研究选取能够实现网络访问的部分本科高校数字图书馆20个(包括郑州市内的高校8个,其余地市内除鹤壁、三门峡、济源、濮阳和漯河之外各选取1个,见表1)。为了确保样本布设的均匀性,选取鹤壁、三门峡、济源、濮阳和漯河市图书馆(漯河市图书馆没有网上的访问入口,故本研究不做讨论,见图2);另外,选取“层级”最高的河南省图书馆一并进行深入分析。
从表1和图2分析,河南省数字图书馆建设方面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表1 河南省20所本科高校数字图书馆数据库建设情况表
图2 河南省五个数字图书馆数据库建设情况
一是图书馆数据库总量数较高。其中20个高校和5个地方数字图书馆数据库总量达到近2500个,馆均数据库高达100个,可见河南省数字图书馆发展速度相对较快。[7]
二是包括高校和各个地方数字图书馆在内,其数据库均是以外购(包括中文和外文)为主,并且外购数据库主要是文献查询所需的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维普官方网站、超星期刊、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书籍阅览所需的数据库包括读秀、百度文库等,还有其他根据地方或高校本身所需要的数据库,如中国方志网、籍合网等。
三是高校数字图书馆数据库(尤其是中英文数据库)数量多少与其综合实力密切相关。[7]如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数据库最为完善,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紧随其后,安阳师范学院、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等数字图书馆建设则较为薄弱。
四是河南省数字图书馆越来越重视自建数据库的建设,这些自建数据库在地方图书馆主要以地方特色为主,如鹤壁市图书馆的魅力鹤壁、鹤图讲坛数据库,济源市图书馆的印象济源、愚公文化、女娲文化数据库,濮阳市图书馆的濮阳戏曲、濮阳名人、濮阳民俗数据库;在高校图书馆或以专业特色为主(如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华水专题特色资源库、中华水文化信息资源库、中国现代江河水利志数据库,河南科技大学的齿轮轴承数据库等),或以地方特色为主(如河南工程学院的黄帝故里文化研究数据库,商丘师范学院的商宋特藏网等),亦有二者兼备(如安阳师范学院的殷商文化数据库,许昌学院的钧瓷文化数据库、魏晋文化数据库等)。
五是试用数据库和共享数据库分别占据了高校和地方数字图书馆数据库的较大比例,这一比例高达近50%。试用数据库可以根据高校的访问量和实际需求量,再决定是否购买,这样既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又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数据库。共享数据库则是国家“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的产物,既有助于信息交流,又能及时让共享信息普及大众。
“互联网+”时代数字图书馆在拥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一方面我们的数字图书馆起步较快,电子书籍种类较多,另一方面也存在着数据共享限制较多,部分方面管理观念无法适应新的网络环境等问题。
目前,“互联网+”背景下数字图书馆大多数只是徒有其表的数字化。自助图书馆、社区的市民书房及微信二维码,虽然这些在所谓的数字图书馆里比比皆是,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给我们带来真正想要的效果。现在大多数的图书馆的数字化,只是简单的数字化本身,也就是把纸质的东西扫描或者其电子版放到了互联网上而已,图书馆作为日常生活生产中所起到工具或技术的身份在根本上并没有改变。
馆员对于广大读者的服务带有很大的被动性,服务理念有待提升。据笔者调研发现,河南省数字图书馆越来越重视自建数据库的建设,这些自建数据库在地方图书馆主要以地方特色为主,这些数据库资源独特,但管理人员基本上也只是让用户自行搜索且搜索结果仅仅是在主页上显示主要标题。此外,为了方便读者检索,图书馆自身还不断购买和更新发现系统。然而,这种努力在现实中却事倍功半。因为无论是基于电脑还是手机搜索,结果所显示的资料经常是单单的是否存在,存在何处,并不能直接阅览。这样,就限制了部分读者的阅读空间。
图书馆自身在知识传播过程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几乎一直处于出版机构之后,也即是知识传播的终端。当然,这一终端并不包括用户的使用或购买等流通方式。随着互联网的速度发展,图书馆馆藏本身正在接受着强大的冲击。在之前国内关于图书馆的综合实力排名中,馆藏资源无疑是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但是近年来,图书馆之上游的出版行业正在面临着转型,有的机构已经成功转型或者在转型的途中,例如全球最大的电子图书网站亚马逊,以及国内著名的当当网,这些机构的电子图书网站发展迅速,尤其是开放获取(OA)行动逐渐改变着广大用户的信息获取方式,甚至是阅读习惯。[8]这一变革,让巨量的信息资源,且多数是免费的资源被互联网重新整合、分类,其服务方式和蕴含价值让用户更加容易接受和使用,这就对图书馆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另一方面,图书馆外购电子资源,尤其是一些稀有的数据库,购买价格不断上涨;与此同时,互联网上的开放获取规模和力度又不断加大,如道客巴巴、爱学术等。这两者无时无刻不在蚕食甚至是取代着图书馆的服务领域和空间,更为可怕的是,这一蚕食和取代逐渐呈现出加剧的迹象。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在资源共享方面,河南省有些地市图书馆一般会选择与各类高校的图书馆进行合建,这样可以将地方资源和高校资源形成有效合力,使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但是这一现象在河南省内并不常见,笔者调研的河南省图书馆中,仅见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黄淮学院图书馆等选择了地校共建的办馆模式。
笔者认为,这一现象应该大力推广。一方面,如果一个地区人口规模较小,存在两个图书馆势必造成一定程度的浪费。不如市校共建一所“拿得出手”的图书馆,既避免了浪费,又可以集中资源,优势互补。当然,就跨地区而言,目前省内不同地区的图书馆或者全国不同省市的图书馆之间,信息互通性较差,资源共享程度也较低。显然,这也有违互联网“互惠互通”的原则。[9]实际上,不同地区的图书馆应该增加自身的开放程度,积极与兄弟图书馆开展交流活动,努力实现优势互补、团结协作,尽可能地充分利用自己的和兄弟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及电子数据资源。
笔者运用SWOT分析法,细致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河南省内数字图书馆发展的优势、机会、劣势及威胁因素等4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对上述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了“互联网+”背景下河南省数字图书馆创新发展的路径。
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水平,是数字图书馆发展的基础要素之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从以前单纯的文献检索与图书寻找逐渐向电子化检索转变。因此,新时代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改变工作思维,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提升图书馆服务工作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及时了解并掌握互联网时代的各项服务信息。要改变过去的传统思维,将自身业务水平与社会的快速发展要素相结合,熟练掌握互联网时代图书馆发展的相关知识。此外,由于发展的需要,各级图书馆还与其他学术平台、数据库等互联网公司进行了广泛合作,因此图书馆工作人员还需要了解各个合作单位的运行模式,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结合所在区域社会的地方文化资源和自身性质,打造服务地域社会的服务特色,是新时期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的另一项要求。通过调研发现,目前河南省内大多数图书馆在建设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对地方资源应用不充分、地域特色体现不明显等问题。尽管有些图书馆设有地方文献这一类目,但从具体情况来看,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对地方资源整理较少,相关文献不多;二是对相关地方资源的内涵发掘深入度不足,不能有效体现图书馆的地方特色;三是在地方资源的电子化转换方面,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有鉴于此,河南省内各个图书馆应根据具体情况,改变过去的集刊模式,要通过各种网络途径,广泛收集与当地社会密切相关的管库资源,不断扩容图书馆的数据库规模。还要充分发掘各类民间资源,根据当地独有的地域文化特色,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数据库;此外,各个地方高校图书馆也可以根据办学特色或专业优势,深入搜集并构建相关专业的大数据,以便更好为学校的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建设提供数据支撑。
图书馆通过加大馆际之间的合作与共享,不仅可以强化自身的服务功能,还能实现馆藏资源的共建共享,达到强化图书馆建设的效果。笔者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了几个馆际合作的范例。一是黄淮学院图书馆,通过与驻马店市图书馆合建,不但实现了规模和数据库种类及数量的扩大,与此同时,其办馆规模也排在了同类高校或地市级图书馆的前列。二是笔者所在的三门峡市图书馆,也通过与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合作共建,实现了双赢的效果。通过馆际之间的合作,既可以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又可以使图书馆的作用得到更充裕地发挥。另一方面,图书馆可以与当前被使用热度高的学术互联网公司共享合作。
在互联网发展的背景下,图书馆的服务发展模式也应符合时代的需求。当前社会,人们获取知识和资料的途径已经不仅仅限于图书馆,各类网络平台的建设和发展,给图书馆自身的发展带来了挑战。[10]因此,图书馆要改变过去的服务思维,不断加大宣传与推广力度,充分应用各类网络信息平台,比如微博、微信公众号、图书馆网页主站等,定时通过这些信息平台发布图书馆的实时动态与新闻。
其次,图书馆也要及时了解用户的实际需求,通过各类互联网形式与读者进行沟通,以便及时调整图书馆的发展模式,探索符合自身条件的服务发展模式。
最后,图书馆也应该不断推陈出新,结合自身问题,主动寻求新思路、新方法,努力为用户提供更为精准、更为个性化、更为细致的服务,提高各类用户的关注度和认可度,让图书馆成为人们获取知识、提高修养的重要服务结构。
互联网时代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发展更新非常迅速,尤其是网络与科技的发展,可以用日新月异来相容。面对这样的客观现实,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与服务体系就必须与时俱进,紧随互联网发展的步伐,不断更新完善自己的服务体系。一方面,图书馆可充分利用目前较为流行的数字传播技术(Digital media technology)、智慧互联技术(Smart connected technology)等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打造“互联网+数字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模式,使图书馆的办馆工作焕发出新的活力。[7]另一方面,各类图书馆要努力实现数字服务体系与其他行业的跨界合作。在此方面,业内已经探索出了一些较为成熟的发展模式,比如,将数字图书馆服务体系与其他文化行业、互联网行业以及传统行业等进行跨界融合。
在分析河南省“互联网+”在一些领域运用情况的背景之下,深刻了解到河南省内数字图书馆的发展现状与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其问题作出相关对策。通过研究,展示了河南省内数字图书馆数量、规模、数据库、特点及问题等情况,尤其对其问题提出解决方法与创新路径,既有利于河南省及其他地方对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与创新,同时也为其他领域与“互联网+”的结合提供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