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杰 何 勋
(1.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旅游与会展学院,郑州 450000;2.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政府经济发展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中心,郑州 450000)
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资源也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旅游资源具有观赏、娱乐、休闲等效用,其价值评估研究对旅游资源的科学管理、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内旅游资源价值评估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学者们尝试采用各种评估方法,评估不同类型旅游资源的各类价值,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也有一些学者尝试总结和梳理相关研究特点和趋势,进行了旅游资源价值分类与评价、旅游资源价值评估方法与问题等研究,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旅游资源价值评估研究内容。随着学界研究的不断发展,旅游资源价值评估研究相关文献数量规模日益庞大,有必要借助现代文献分析方法对其进行全面客观分析。笔者借助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绘制其研究领域的知识图谱,并结合文献阅读梳理其研究热点、发展历程和演变趋势,以期为今后旅游资源价值评估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美国德雷塞尔大学计算机与情报学教授陈超美研发的CiteSpace软件常被应用于文献数据的计量和分析。作为一款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可绘制某一学科或领域的知识图谱,识别并展现领域研究热点和前沿方向[1]。国内CiteSpace应用研究起步较晚,涉及图书情报、科技政策、管理学和教育学等学科领域[2]。在旅游研究领域,部分学者运用CiteSpace进行了探索,如李燕琴等[3]以web of science收录的旅游管理文献为基础,运用CiteSpace绘制了社区生态旅游研究领域的知识图谱;邓爱民等[4]对西方旅游本真性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朱志强等[5]、侯国林等[6]、李先跃[7]分别绘制了红色旅游研究领域、旅游与气候变化研究领域、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研究领域的知识图谱。
在参考相关研究检索策略的基础上,笔者选取文献覆盖面最广、数量最多的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作为文献检索来源。在CNKI数据库高级检索中,以“旅游资源”“价值”“评估”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为2020年11月1日,排除一些相关度较低的文献并去重后,共得到有效样本文献524篇,其中,期刊论文362篇,硕博论文162篇。将结果数据以RefWorks格式导出,利用知识图谱分析工具CiteSpace 5.7.R1(32-bit)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关键词是对文献核心内容的提炼,可以反映研究领域的主题。借助CiteSpace的共引关键词分析功能,可绘制关键词共线知识图谱(图1)。图1中共有402个关键词节点,957条节点间连线,网络密度为0.0119。从图1可以看出,旅游资源价值评估研究以旅游资源的游憩价值、经济价值、非使用价值评估研究为核心,围绕旅行费用法(TCM)、条件价值法(CVM)、支付意愿等评估方法的应用研究展开。
图1 旅游资源价值评估研究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
频次和中心度是衡量关键词重要与否的指标:频次与关注度呈正相关关系,频次越高表示该关键词受到的关注度越高;中心度体现了节点的重要程度,中心度值越大表示节点越重要,一般认为,中心度值高于0.1的关键词较为重要。按照关键词频次和中心度进行筛选排序可列出表1。从表1可以看出,去除“旅游资源”和“价值评估”两个主题词,“游憩价值”和“旅行费用法”的共引频次和中心度排名前两位,其次是条件价值法、非使用价值、支付意愿、经济价值,这些节点的话题性比较强,是旅游资源价值评估研究的核心话题。
表1 旅游资源价值评估研究高频关键词词表
聚类视图侧重于体现聚类间的结构特征,突出关键节点和重要连接。CiteSpace依据网络结构和聚类的清晰度,提供了模块值(Q值)和平均轮廓值(S值)两个指标衡量图谱的绘制效果。一般而言,Q值越大,表示网络的聚类效果越好,当Q>0.3时,表明划分出来的网络结构是显著的;S值反映网络的同质性,当S>0.5时,一般被认为聚类是合理的。
运用CiteSpace自动聚类功能从原始文献的关键词提取聚类命名术语,可得到可视化的关键词聚类视图(图2)。从图2可知,聚类后Q值为0.6013、S值为0.6147,说明绘制的聚类图谱效果较好。进一步观察聚类图谱可以看出各聚类间交叉重叠度较高,网络集中性较强,这说明研究主题涉及内容广泛但聚类内相似性强,即同一主题内研究视角较为接近,研究分支较少。通过对聚类结果进行标签化操作,共统计出12个主要聚类标签,各聚类信息排列如表2所示。
图2 旅游资源价值评估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
表2 旅游资源价值评估关键词聚类信息
根据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分析结果,结合文献阅读可归纳旅游资源价值评估研究的热点内容。研究发现,国内旅游资源价值评估研究可分为三类,一是旅游资源价值评估理论基础研究,这类研究主要是对旅游资源价值分类指标、评估模型、研究进展等进行研究,以定性分析和案例分析为主;二是旅游资源价值评估主体研究,即对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游憩价值、非使用价值等各类价值进行研究,这些研究涉及的旅游资源类型比较多样;三是旅游资源价值评估方法研究,这类研究侧重于探究不同旅游资源价值评估方法的应用、对比和创新研究。
1.旅游资源价值评估理论基础研究
旅游资源价值评估理论基础研究包括旅游资源价值分类指标、评估模型和研究进展等相关研究,“理论基础、评价模型、指标体系、存在问题、研究进展”等关键词和#5、#7、#11、#12等聚类支持这一类研究内容。
评估指标选取和评估模型构建是旅游资源价值评估领域重要的理论基础研究,学者们多在旅游资源价值构成基础上,参照国内外资源评价的各种方法,构建旅游资源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如顾金孚等[8]、佟玉权等[9]分别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和工业遗产旅游资源价值评估的基本原则和指标体系;赵文清等[10]、许春晓等[11]在模糊评价和层次分析法基础上,分别建立了多因子、分层次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和文化旅游资源价值评估模型,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为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和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学者在国内外相关文献基础上,系统回顾旅游资源价值评估研究历程,指出了我国旅游资源价值评估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如张红霞等[12]、查爱苹等[13]详细梳理了国外旅游资源游憩价值、经济价值研究的主要内容;刘敏等[14]、崔卫华等[15]对国内旅游资源游憩价值评估研究、意愿调查法应用研究等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于洋等[16]、林文凯[17]、刘佳[18]等对国内外旅游资源的游憩价值、经济价值和非使用价值的评估方法和内容进行述评,相关研究明晰了我国旅游资源价值评估研究的发展进程,为国内旅游资源价值评估研究提供了方向。
2.旅游资源价值评估主体研究
旅游资源价值评估即对旅游资源的游憩价值、经济价值、非使用价值、使用价值、社会价值、开发价值、内在价值、综合价值等进行研究,这些研究对旅游资源的开发、管理以及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关键词“游憩价值、经济价值、非使用价值”和#0、#1、#10等聚类支持这些研究内容。
20世纪80年代国内开始出现关于旅游资源游憩价值评估研究的探索,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旅游资源游憩价值是研究的重点内容,随后,旅游资源游憩价值评估研究对象逐步从自然旅游资源拓展到人文旅游资源,出现了对大唐芙蓉园、屈原故里、世界文化遗产地、人文旅游点等游憩价值的研究,也有学者尝试进行不同类型景区游憩价值差异比较研究,为不同类型旅游地特色化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参考。
国内旅游资源经济价值评估研究主要伴随森林旅游资源游憩价值评估和生态环境价值评估发展而来。21世纪以前,还未出现关于旅游资源经济价值评估方面的案例研究和理论探讨。21世纪以后,随着国内旅游的火热和景区开发过程中经营权转让现象的出现,旅游资源经济价值的概念被明确提出,关于旅游资源经济价值的研究开始增多,一些学者尝试归纳了旅游资源经济价值的概念内涵和主要特点,提出了旅游资源经济价值评价的理论基础,总结了常见的旅游资源经济价值评价方法,并初步建立了旅游资源经济价值体系。具体实践中,旅游资源经济价值评估研究对象比较丰富,涉及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人文旅游地等各种类型旅游资源。
国内旅游资源非使用价值研究对象以森林旅游资源、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湖泊等自然旅游资源为主,如游巍斌等[19]、王朋薇等[20]分别以武夷山风景名胜区、达赉湖自然保护区为例,进行了旅游资源非使用价值评估研究。随着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大,旅游资源非使用价值研究对象逐步向人文旅游资源拓展,徐东文等[21]、张岳军等[22]分别以历史文化名城阆中和福建三平寺为例,进行了古城旅游资源和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非使用价值研究。近年来,在生态旅游资源非使用价值研究的同时,出现了城市公园、农业文化遗产的非使用价值研究,相关研究进一步拓展了旅游资源非使用价值的研究视角。
3.旅游资源价值评估方法研究
旅游资源价值评估方法主要是借鉴环境资源评估的方法,旅行费用法、条件价值法是常见的旅游资源价值评估方法。关键词“旅行费用法、条件价值法、支付意愿”和#2、#3、#5、#12等聚类支持这些研究内容。
旅行费用法是基于观测资料的显示偏好法。作为国外最流行的游憩价值评估方法,旅行费用法自引入我国就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初期旅行费用法主要被应用于森林资源游憩价值、自然保护区旅游价值等自然旅游资源价值评估研究,也有一些学者对旅行费用法在文化旅游资源价值评估方面的适用性进行了探索。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旅行费用法自身存在的潜在问题开始凸显,学术界关于旅行费用法的研究重点开始从理论介绍、个案研究转向其有效性、可靠性探讨,并致力于旅行费用法自身及其实施规范性的改进,分区多目的地旅行费用模型、熵权多目的地旅行费用模型、改进的个人旅行费用模型等模型也开始出现,如董雪旺等[23]对旅行费用法估算过程存在的问题进行述评,探讨了旅行费用法的有效性、适用性以及合法性问题;董天等[24]比较了分区旅行费用模型和旅行费用区间模型两种价值评估方法的差别;程文斌[25]运用层次分析法修正的旅行费用法估算了庐山风景区游憩价值;杨书豪等[26]应用改进的旅行费用法结合条件价值法评估了森林旅游资源游憩价值。
条件价值法是常见的直接调查法,也是国内外较为流行、应用较为成功的方法,主要被用来评估那些没有市场价格的物品,如环境资源、旅游资源等经济价值。初期条件价值法常被应用于森林游憩价值研究,后来也被应用于旅游资源非使用价值和游憩价值研究。作为一种基于虚拟市场的公共物品价值评估方法,条件价值法的假想性导致了学界对其结果信度和效度产生怀疑,关于条件价值法评估结果的精度研究成为新的热点,如许丽忠等[27]、董雪旺等[28]、查爱苹等[29]分析总结了条件价值法应用中可能出现的偏差,并对其信度、效度和收敛度进行检验,提出了信度、效度检验思路;周春波等[30]研究发现,与传统条件价值法相比,多方案条件价值法(MPCVM)在评估要素价值、揭示要素间关系和降低研究偏差等方面具有更好的学术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
时间线视图(Timeline)是一种侧重于勾画聚类间关系和某聚类文献历史跨度的可视化视图,可清晰展示出文献的更新和相互影响。运用CiteSpace自动聚类功能进行关键词聚类分析,获得旅游资源价值评估研究的时间线程(图3)。结合关键词突现网络图谱(图1),可梳理我国旅游资源价值评估研究的主要演化路径。
图3 旅游资源价值评估研究关键词时间线视图
萌芽期(2001年以前):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期为旅游资源价值评估研究的引入期,这一阶段相关文献数量不多,研究主题较少,以旅行费用法理论介绍和案例研究为主,主要是对森林旅游资源、生态旅游资源的游憩价值进行研究,这一时期的研究多依靠主观经验判断,定量模型的应用研究比较匮乏。
成长期(2002-2012年):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资源资本化概念的提出以及旅游资源经营权转让的兴起,旅游资源价值评估研究逐渐得到学界的重视,这一阶段的研究主题随时间发展不断增多,研究内容不断丰富,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都有了实质性的进步。从研究对象上看,涉及森林旅游资源、滨海休闲旅游资源、乡村旅游资源等各种从类型旅游资源;从评估内容上看,除游憩价值外,出现了对旅游资源旅游价值、使用价值、非使用价值、经济价值、开发价值、品牌价值等各种价值的研究;从评估方法上看,除旅行费用法应用研究外,个人旅行费用法、条件价值法、支付意愿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相关实证研究系统的拓展了旅游资源价值评估研究的思路。同时,旅游资源价值分类指标和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等主题也是这一时期的研究热点。
深化期(2013年至今):近年来,我国旅游资源价值评估研究主要是在以往命题基础上深入发展,新的热点问题相对较少,现有研究主要围绕旅游资源价值评估方法的创新展开。一些学者尝试在传统旅行费用法和条件价值法的基础上创新,采用区域旅行费用区间分析法、双边界二分式条件价值法等方法提高旅游资源价值评估的信度和效度,还有一些学者采用选择实验法、实物期权定价法等方法,对旅游资源的非使用价值、经济价值进行研究,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旅游资源价值评估研究的方法和内容。
笔者运用CiteSpace软件,对CNKI数据库中旅游资源价值评估研究相关的524篇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绘制了关键词共现分析、聚类分析和时间线等知识图谱,突显了旅游资源价值评估研究的热点及演进历程。研究结果显示:旅游资源价值评估研究领域核心关键词包括游憩价值、非使用价值、经济价值、旅行费用法、条件价值法等;旅游资源价值评估研究热点主要包括理论基础研究、评估主体研究、评估方法研究;旅游资源价值评估研究发展路径可分为3阶段,各阶段研究侧重点有所不同。
国内旅游资源价值评估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依然存在价值认识不足、评估体系不完善、理论创新不足和实用性不强等问题,未来研究还需在现有研究基础上不断完善。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旅游资源价值评估研究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明确旅游资源的价值构成,廓清旅游资源游憩价值、经济价值、使用价值、非使用价值、旅游价值等价值的概念和内涵,系统梳理旅游资源价值评估的各类影响因素及其实现途径,明确我国旅游资源价值评估研究的总体框架和内在逻辑。同时,未来旅游资源价值评估研究需要在借鉴和引用国外相关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掌握国外评估方法的实质,不断改进和创新旅游资源价值评估方法。最后,未来旅游资源价值评估研究成果不能仅停留在学术交流和讨论层面,必须注重增强研究的实用性,学者们应积极开展跨学科的交流学习,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将研究结果应用于实际旅游资源管理工作,为相关实践提供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