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张玉芳 吴梦影 李潇锋
成都金融城双子塔上演主题灯光秀庆祝建党100年。(供图/视觉中国)
风雨苍黄百年路,高歌奋进新征程。
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初心不改,矢志不渝,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始终与人民在一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服务保障民生的重要职能部门,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手中央、省级媒体组织开展了为期近一个月的“追寻红色足迹,讲传人社故事”主题采风活动,用有革命情怀、有民生温度的人社故事,向建党百年华诞献礼。
从5月下旬至6月中旬,采风组追寻着红色足迹,分四路行进:在广安,缅怀了伟人邓小平;在雅安,参观了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馆;在德阳,参观了黄继光纪念馆;在宜宾,参观了青峰寺革命烈士纪念馆……在回望历史、缅怀峥嵘岁月里,倾听当地人社部门在传承红色基因中解民忧、纾民困、惠民生、暖民心的鲜活故事,体验人社部门为群众办实事的温暖举措,展现奋进拼搏中的人社担当,生动反映“温暖人社”给当地群众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
86年前,无惧生死的22位勇士冒着枪林弹雨飞夺泸定桥,成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重要战役,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而泸定桥因此成为中国共产党长征时期的重要里程碑。
做农民工的护“薪”人
红军飞夺泸定桥的壮举,创造了人类行军史的奇迹。而现在,一条沿着红军长征足迹的高速公路——泸定至石棉高速正投入建设。
“光是C2标段用工量就有3200人,高峰期时能达到七八千人。”项目用工量如此之大,如何让每一位农民工每月都能按时足额拿到工资,是泸定县人社局紧抓不放的工作。
“在人社部门指导下,我们成立了农民工工资纠纷处理工作领导小组,一旦发生工资纠纷,可实现人社部门、用工单位、农民工三方协调,快速化解劳动纠纷矛盾。”泸石高速C2总包部党支部书记肖伟说,每个工地上都设有农民工维权告示牌,还为农民工发放工资支付小册子,上面不仅有各单位部门负责人的联系方式,还有维权的注意事项。
“为帮助用工单位更好地保障农民工权益,我们进企业、进工地宣讲《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现场培训劳资员,为企业解答农民工工资支付问题,指导企业建立劳动争议调解组织,让农民工和企业在工地上就能化解劳动纠纷矛盾,并为企业提供一对一的人社业务。”泸定县人社局局长向阳牧说,目前,泸定县人社局还通过强化“一个牵头抓总”的主体责任,强化常态
化投诉受理便民服务机制与联合办案机制,开展劳动保障监察日常巡查、专项整治、执法与司法联动和“四进送”普法行动,以及全面推行农民工工资发放公示、劳动监察预先告知、工资保证金、实名制管理等六项制度,把牢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今年以来,我们已为省内外近800名泸定籍农民工追回了被拖欠的工资共计1300多万元,不仅维护了社会稳定,也为泸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从重庆到泸定参与建设泸石高速的龙广在工地上做工已经近9个月了,每月都能按时足额拿到8000元的工资。“工作虽然辛苦,但有了稳定的收入,我把老婆和两个女儿都接了过来。以前大半年才能回一次家,现在一家人就在工地团圆,我觉得很满足。”龙广发自内心的幸福笑容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也更坚定了泸定县人社局做农民工护“薪”人的信心与决心。
采风组深入工地采访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 。(供图/四川省人社厅)
采风组采访合作社负责人汪广斌。(供图/四川省人社厅)
硗碛乡贫困人员长明成功脱贫。(供图/四川省人社厅)
“长征万里险,最忆夹金山。”位于宝兴县的夹金山,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这里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脱贫奔康一路“长明”
位于夹金山下的硗碛乡,当年红军便是经此地开始翻越夹金山的。红军到此地时,尊重当地风俗,与藏族同胞互助,而这种“互助”传统也延续到了如今,在脱贫攻坚战役中,宝兴县实现了“不落一户、不漏一人”。
硗碛乡的贫困人员多是因“病、残、灾”致贫,当地藏族同胞长明就是其中之一。长明是夹金山村泽根组人。2014年,因替父母治病,长明欠下不少外债,只得将家中的牛全部变卖,因此被识别为贫困户。当地人社部门了解情况后,立即根据长明的具体情况,为他送去了脱贫好政策。在人社部门的帮助下,长明离开老房子搬到了山下,不仅住上了明亮宽敞的楼房,还重操旧业搞起了养殖。此外,长明还参加了人社部门组织的各类就业培训,不仅练就了一手好厨艺,还掌握了焊工的相关技术。
“感谢政府在我最困难时对我的帮助,我现在能挣钱,日子也越过越好。”如今的长明养着8头西门答尔黄牛,每年能为他带来万余元的收入。在旅游旺季,他还会到同村的酒店当厨师,每月能增收几千元。空闲时他还会种些玉米、土豆……“多元化”的收入让他的日子越来越红火,而他也相信,自己的生活从此会一路“长明”。
“在扶贫路上,我们一直坚持‘志智双扶’,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提高脱贫质量。”宝兴县人社局双创中心主任李鸿介绍,扶志,主要是以鼓励为主,一方面鼓励贫困户创办农家乐等,人社部门为其提供相关支持;另一方面鼓励贫困户外出务工,按不超过每年1000元/户的标准,对外出务工就业的贫困家庭劳动力给予就业补贴,对参与乡(镇)、村组织的临时性公益劳动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给予劳务报酬。扶智,主要以技能培训为主,人社部门根据当地培训需求,组织开展厨师、种养殖、电工、焊工、餐饮服务等技能培训。
在宝兴县蜂桶寨乡,全县首个就业扶贫车间“宝兴县明瑞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正红火经营着,这是民治村委会副主任汪广斌带领乡亲脱贫致富的“大本营”。
宝兴县明瑞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是一家以牲畜养殖、销售,中药材种植、销售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走进合作社车间,草莓、葡萄、香菇、鱼塘、药材琳琅满目,已然是当地休闲娱乐、采摘的新去处。“当地人社部门为合作社的成立与发展给予了政策和资金上的帮扶。”汪广斌说,合作社成立之初,宝兴县人社局就为其授牌,还发放了一次性吸纳就业奖补资金2万元,为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了支撑。自2020年6月15日合作社正式挂牌以来,已吸纳周边3个村的10名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每户年均稳定增收15000元左右。
为促进贫困家庭稳定就业,宝兴县人社局以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的需求为重点,强化就业扶贫车间、就业扶贫基地等载体建设,鼓励贫困劳动力返乡就业创业,并给予相关配套政策帮扶。同时,立足贫困家庭实际,创新工作举措,从2018年起,连续三年实施贫困家庭就业补助帮扶政策,进一步激发县域贫困家庭内生动力,有效开创就业扶贫新局面。从2018年至2020年,宝兴县共计发放就业补助资金332.96万元,惠及全县1122户贫困户家庭,实现了在脱贫致富、共奔小康的道路上,“不落一户,不漏一人”。
“童伴之家”让孩子们有了笑容。
淡青搜集的孩子们的“微心愿”。
天全县,红军长征时曾在这里战斗、驻留百余日,留下了许多长征故事和宝贵的长征精神。
从“后方”关怀到“前方”保障
在新的历史时期,勤劳的天全儿女为创造美好的生活,不少人选择了外出务工,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如何让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安心工作、稳定就业,是天全县人社局一直以来关心关注的事。
对于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来说,在家的孩子是内心最深的牵挂。而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父母的陪伴是日思夜想的期盼。这遥远的距离“鸿沟”,该怎么来“全”?在天全县建立的“童伴之家”里能找到答案。
“童伴之家”是天全县人社局努力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生活难题和后顾之忧,针对留守儿童渴望父母陪伴而启动的关爱留守儿童项目。来自湖北的淡青就是“童伴之家”里的一位“童伴妈妈”。在这里,像淡青这样的“童伴妈妈”会陪伴留守孩子们玩耍和学习,而“淡青们”也用妈妈的爱,温暖着每一个思念父母的孩子。
2019年,“童伴之家”项目推广到天全县。这几年,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来到这里。如今,天全县已建有7所“童伴之家”。在这里的孩子,有了像淡青这样的“童伴妈妈”的陪伴,笑容越来越多,这也让他们在外务工的父母安心不少。同时,天全县人社局还联合相关部门建立了留守儿童监护网络,保障留守儿童权益,并为孩子们搭建起与外出务工父母沟通、联系的桥梁,助力孩子们健康成长。
除了解除外出务工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天全县人社局还在他们的务工道路上一路护航。特别是在疫情期间,不少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出行受阻。天全县人社局急他们所急,将疫情防控与农民工服务保障相结合,深入推进农民工全覆盖走访慰问行动,送出1.8万份礼包,帮助3.2万余名农民工申领健康码。同时,为农民工开展异地办证、延时服务、开通咨询专线等系列便民措施,让2800余名农民工顺利办理各类证照。此外,针对农民工外出务工出行不便,天全县还率先在全市开通“点对点”专车7趟,帮助220余名外出务工人员“一出家门,就进厂门”。2020年春节期间,天全县人社局为解决“就地过年”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全县各级农民工服务机构搭建起留守儿童、留守老人与“就地过年”农民工的“云团圆”通道,鼓励“就地过年”农民工运用线上方式与留守人员拉家常、分享见闻,缩短“地理距离”,拉近“感情距离”。
“要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实现让他们在外安心工作,就要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天全县人社局从“后方”关怀到“前方”保障,做深做细了农民工服务保障工作,让外出务工的农民工真切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关爱。
中江县是英雄黄继光的家乡。几十年前,年轻的黄继光从这里出发,跟随部队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在上甘岭战役中,他以血肉之躯堵住敌人的枪眼,英勇牺牲,留下了“不怕困难、敢于胜利”的“继光精神”。
培树“领头雁” 为乡村振兴赋能
历经几十余载的岁月洗礼,“继光精神”已成为中江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内在动力。特别是在打赢脱贫攻坚战,走好乡村振兴路上,中江县人社局发扬“不怕困难、敢于胜利”的“继光精神”,培树返乡创业“领头雁”,让“领头雁”带头奔向富足、幸福的好日子。
在中江县辑庆镇柳河村的中江县福瑞康水果专业合作社,近千亩的土地上种植着柑橘、李子、桃子等果树,树下套种着芍药等中草药材。远远望去,满山果树绿意盎然,林间草药生机勃勃。然而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怎样才能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提高村民收入成为了当时中江县面临的难题。为此,中江县对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进行研究部署,举办中江籍在外成功人士座谈会,引导优秀农民工回乡创业。“引导他们带着技术、资金回家乡开创新天地,有助于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还能助力乡村振兴。”在中江县人社局副局长周光旭看来,优秀农民工和农民企业家回乡发展成为当地的“领头雁”,不仅能带动当地产业发展,促进村民收入增加,还能吸引更多“归雁”还巢,建设家乡。
中江县福瑞康水果专业合作社的创始人唐武琼就是中江县带领乡亲致富增收的“领头雁”之一。2017年,在外打工多年的唐武琼响应号召,回到家乡创立了中江县福瑞康水果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先后流转土地1000余亩,套种果树与中药材。而合作社的建立也为当地村民增加了收入。目前,合作社已先后吸纳了100余名农村富余劳动力、23名建档立卡已脱贫劳动人口就近务工增收。
“我们在套种果树和中药材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所幸有专家的倾力帮助。”唐武琼说,在四川省专家服务中心的组织下,专家们已多次来到合作社,在田间地头为村民开展技术指导。“今年5月初,专家们还来到合作社,为我们指导了种植技术。”
“针对像唐武琼这样在种植果树、中草药中遇到技术问题的人,我们一方面积极与当地农业部门联系,组织村民参加种植技术培训。另一方面,收集整理重难点种植技术问题上报,再由省人社厅相关职能部门组织协调对口专家前来开展技术‘问诊’。”周光旭说,中江县是典型的丘陵农业大县、人力资源大县,返乡创业者大多选择与农业有关的创业项目。而他们中大多数都是首次创业,在扶持政策应用、破解技术难题等方面都需要帮助。为此,中江县人社局通过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微信公众号等多渠道加强返乡创业相关政策宣传解读;与农业、税务等多部门加强协作,组建专家服务团,开展专家“送服务”进基层活动,为返乡创业农民工提供全程创业指导服务。近年来,中江县通过大力招引、全程配套扶持举措、针对性培训指导,让越来越多像唐武琼一样的“归雁”变成了动力十足的“领头雁”。
黄继光纪念馆。
村民在为果树剪枝。(供图/四川省人社厅)
成都邛崃市高何镇高兴村的红军长征邛崃纪念馆,是成都市区域内唯一的长征纪念地。1934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1935年11月至1936年2月,红四方面军途经邛崃,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光辉事迹及许多珍贵的红色印记。纵然时间已过去80余载,但长征精神在邛崃依然历久弥新。
税保业务“一窗通办”
在长征精神的引领下,邛崃市人社局不忘初心使命,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出发点,整合资源、优化流程,在全省首创成立社会保险联合服务中心,实现税保业务“一窗通办”,解决了群众办理社会保险业务的“痛点”“堵点”,为建设群众满意的公共服务体系提质增效。
6月3日一大早,程女士来到邛崃市民中心一楼的社会保险联合服务中心办理社保缴费业务,从排号到办理完成只花了5分钟。而在今年3月前,办理该项业务需要跑好几个不同业务部门的窗口,至少需要花费30分钟。
“社会保险联合服务中心的成立,打破了部门壁垒,将原来分设的办理窗口统一整合,让业务办理从‘多头找部门’转变成‘一窗办结,一次办成’”。邛崃市社会保险事务管理局业务受理科科长罗一平说,今年3月,邛崃市人社局与邛崃市税务局、医保局、行政审批局多次召开联席会议专题研究,成立了线上、线下社会保险联合服务中心,实现了社保业务跨部门全流程的深度融合,让办事群众享受到“一站式”便捷服务。
“线上,在‘邛崃服务’微信公众号只需一键点击进入‘税保一窗’页面便可办理多项业务。线下,大厅的人员进行统一管理,业务统一受理,缴费人不用区分受理部门便可直接办理业务,既避免选错号、排错队的困扰,也解决了跨部门、多窗口流转的难题。”罗一平介绍,线上成立了社会保险联合服务中心集约化平台,将税务、人社、医保部门的高频社会保险业务梳理整合,集中建设“税保一窗”平台,设置社保缴费、协议签订等9个功能模块。同时在页面设计上尽量简化,充分考虑老年人缴费需求,字体设置适当放大,常见问题温馨提醒,业务动态滚动显示,电话远程服务支持,人性化的设计更加符合缴费人需求。线下打造社会保险联合服务中心多功能办理大厅,税务、人社、医保三家部门以“一窗”为切口,坚持“能一个服务窗口办理的尽量一个窗口办理,能手机办理的尽量辅导手机办”的原则,整合业务事项,科学设置咨询(自助)服务区、登记缴费区、综合业务区三个区域,提升了社保业务现场办理的快捷性。
“原跨部门、多窗口办理的业务平均办理等候时间由50分钟缩短至20分钟;单窗业务平均办理等候时间由25分钟缩短至15分钟;其他简单业务直接由咨询服务区承接,立等可办。”在罗一平看来,社会保险联合服务中心通过弱化税务、人社、医保的部门属性,为缴费人提供了更加明晰统一的服务环境,群众可根据自身办理需求到对应窗口“一窗办理”,分化了办理人流,减少排队时间,及时解决了群众办理需求,提高了业务办理效率。
工作人员为群众解疑答惑。
群众办理人社业务。
大邑县这座历史悠久的县城在近代革命史上从未缺席。红军长征曾走过大邑,留在大邑的红色革命故事至今仍在当地广为流传。大邑县安仁古镇的建川博物馆就专门设置了红军展馆,以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长征精神。
村民李春霞在田间劳作。
工作中的刘西遥(右一)。(供图/刘西遥)
“精育良才”激活乡村振兴“第一资源”
如今的大邑县在传承红色基因中致力乡村振兴,一幅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安居乐业的新时代乡村画卷正在大邑土地上徐徐展开。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大邑县人社局以人才培育为突破口,激活“第一资源”,助力乡村振兴。
今年28岁的刘西遥是安仁镇南岸美村·溪地阿兰若度假村落的店长,提及自己的就业经历,刘西遥感慨万分。2019年,一直在外打工的刘西遥回到家乡想要找一份服务行业的工作,但她发现从事服务行业对服务技能有较高的要求,自己当时并不具备相应的技能。“我在找寻提升自身服务技能途径时,得知人社部门正在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为劳动者提供免费技能培训。”刘西遥通过电话联系到大邑县人社局,说明了自己的就业和培训需求,大邑县人社局工作人员指导她进行了培训登记,选择了培训机构和培训专业。经过半个多月的技能培训,刘西遥顺利通过了岗位考核实现了就业。这样的经历让刘西遥深刻认识到提升技能的重要性。在工作之余,她积极参加人社部门组织的相关职业技能培训,并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随着能力的提升,刘西遥也从一名普通员工成长为了店长。
“我们制定了农民工就业提升计划,依托园区讲堂、农民工实训基地等,开展农民工餐饮娱乐、家政服务等技能培训,切实让农民工熟练掌握一技之长,提升他们的就业创业能力。”大邑县人社局副局长刘孝伟说,为培育乡村人才,大邑县人社局大力实施乡村人才技能提升计划,对返乡下乡创业人员和具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农村劳动力等开展实用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目前已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等培训300余期,培训1.5万余人次,促进返乡就业1万余人。大邑县人社局还围绕农业创意、文化创意两个方向,在加强乡村创业团队引进、人才培育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已培养相关创意产业农业职业经理人1183人。同时充分利用县域成都技师学院大邑分院、蜀望五金机械等资源开展乡村人才实训培育,做好县域人才见习基地申报指导、认定管理工作。截至目前,大邑全县已建立乡村人才就业见习基地16家。
在大邑县稻乡渔歌现代农业产业园,祥和村村民李春霞正在田间为新一季的播种做准备。2020年,李春霞经过产业园区的乐农学院培训后在园区实现了就业,每月能领到3000多元工资。而同样在乐农学院培训的万宇则选择了创业,目前在园区内开了一家名为“万师烧烤”的店铺,每月营业收入10万元以上,利润能达15%……
大邑县稻乡渔歌现代农业产业园的乐农学院正是大邑县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典型。“通过培训,村民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在园区就业或创业。”四川朗基尚善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稻乡渔歌项目农业总经理王涛说,乐农学院结合园区内部用工需求,整合企业内部农业、建筑业、服务业三大产业板块的培训课程及优秀师资,对当地农民进行职业化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实现“企业+合作社+农民”的共商共建共享。“我们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的原则,完善以第三方培训机构为主体,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多种资源参与的‘一主多元’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建设。”刘孝伟说,自2018年通过政府向民办培训院校购买服务的方式已培育现代青年农场主10人,培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580人,逐步形成了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体系。
如今的大邑县,越来越多有想法、有才能的人愿意留在家乡,在实实在在的政策和平台的帮扶下,实现着自己的梦想和价值,为振兴乡村作贡献,已成为了大邑县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
创客角。
泸州忆家香食品有限公司的员工用传统古法手工酿造酱油。
江阳区位于四川省南部,长江、沱江交汇处,泸顺起义最激烈的泸州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泸顺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力图掌握武装的一次勇敢尝试,其积累的经验和教训,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必然历程和宝贵财富。
“贷”出创业好前景
近年来,江阳区人社局始终弘扬革命精神,传承为民情怀,立足“六稳”“六保”工作总要求,将创业担保贷款作为“稳就业”助力器,让创业者享受到更多政策红利,为他们的创业路“贷”来好前景。
今年42岁的万昭玲是江阳区的一名返乡创业农民工,2011年,她和丈夫一起从广东制衣厂返乡学习古法酿造酱油工艺。2015年,她创办了泸州忆家香食品有限公司,以传统古法手工酿造酱油。但由于传统酿造酱油工序复杂、时间长,公司成立的头两年几乎没有收益。“资金全部投入在前期酿造中,等有酱油产出时,我可能连买酱油瓶的钱都没有了。”那时的万昭玲因缺少资金陷入了经营困境。
2018年4月,江阳区人社局工作人员上门了解到万昭玲存在资金困难的情况后,迅速按照相关创业扶持政策帮她申请到了20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以及连续2年享受贷款基准利率50%的贴息。“贴息每个季度都能按时到账,减轻了我不少压力。”享受贴息政策后,万昭玲对创业更有信心,她算了一笔账:贷款每月利息有3000多元,贴息50%后,她每年能多投入几万元到企业生产中。
“为减轻创业者的资金负担,江阳区采取直接贴息方式,承贷银行根据贷款额度,按季度向财政局申请贷款利息,直接贴息到个人,贷款期限内无需创业者本人主动申请便可完成按季贴息和按季结息。”在江阳区就业局创业促进与职业培训股股长肖吉玉看来,在“贷款+贴息”的“双保证”下,能减轻创业者和小微企业的负担。目前,江阳区已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超过2亿元,发放贴息超过1600万元,扶持创业2500余人,带动就业8000余人。
除了政策红利的“加持”,江阳区推行的创业担保贷款“多点关联、并联办理”新模式以及构建的“社银合作”“一次办好”新机制,让更多创业者体验到了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以前申请创业担保贷款要先到社区录入申请,再去银行查询征信、提交资料,程序繁琐。现在只需在申贷银行受理专区,通过四川就业创业网一次性就能完成资料填报、征信查询、‘网上办事大厅录入’等全部审贷手续,而且从银行受理申请到放贷也很快,大概15个工作日就能完成,贷款期限内也不需要我们主动申请,便可完成按季贴息和按季结息。”泸州罗氏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罗代林就尝到了这种新模式和新机制的“甜头”。
“我们积极对接社区、银行和相关职能部门,在创业担保贷款申请方面实行‘社区+银行’的‘双通道’模式,不断拓展申办渠道。同时为进一步提升贷款发放效率,采取职能部门‘联审+会审’和‘并联式’模式,压缩审贷流程。通过构建在‘社银合作’中‘一次办好’新机制,全面提升创业担保贷款工作效能。”江阳区人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应芳介绍,在“双通道”模式下,创业者只需携带相关资料到社区或就近银行即可办理个人20万元、小微企业300万元内的贷款申请。“同时我们还做足银行、社区、镇街、区就业局审核并联文章,在银行审核个人征信及经营情况、社区复核申请人贴息条件、担保公司审核担保人资质基础上,探索成立由就业局主导、申贷银行、财政局、担保公司参与的四方联审模式,由会审小组主动上门实地调查、联合额度预审。”陈应芳表示,采取“联审+会审”及“并联式”后,创业贷款从银行受理申请到放贷由原来的1、2个月缩短至15个工作日内,减少了创业者在申请创业担保贷款过程中的等待时间,缓解其燃眉之急。
古蔺县是红军四渡赤水每渡必及的一个县,中央红军在此转战54天,足迹遍布古蔺县的乡镇,留下了许多军民鱼水情深的故事。
太平渡渡口。
群众送锦旗。(供图/ 古蔺县人社局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
仲裁调解暖人心
作为革命老区的人社部门,古蔺县人社局以为民的情怀为群众办实事,聚焦群众在劳动争议仲裁调解中的所期所盼、热点难点问题,通过开通“绿色通道”简便仲裁流程,破解劳动仲裁周期长、程序繁琐难题;开设“流动仲裁庭”,打通解决劳动争议“最后一公里”的务实举措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将“暖心事”办进了群众心坎里。
2021年1月初,蒋某等23名农民工因被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拖欠20余万元的工资多年,多次讨薪无果后向古蔺县劳动人事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接到案件后,古蔺县人社局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立即启动“快立、快审、快结”的“绿色通道”,于1月13日公开庭审。经调解未果后,于1月21日向双方送达裁决书,并与该公司积极沟通协调,帮助蒋某等23名农民工足额领到了被拖欠的工资。
“自2018年起,我们针对‘小、急、困’的简单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及农民工等特殊群体职工劳动争议案件,开辟了‘快立、快审、快结’的‘绿色通道’,力争此类案件在20日内结案。”古蔺县人社局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院长刘定强表示,在劳动者急需向用人单位追索受损利益的情况下,“快速裁定案件”能有效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解当事人燃眉之急。同时,为提升调解仲裁效能,古蔺县规范落实简易程序制度,简化办事程序,减少立案审批环节,缩短当事人等待审案的时间,并主动加强与地方人民法院的沟通和协调,充分利用裁审衔接的工作平台,统一裁审标准,积极探讨劳动人事争议案件中的疑难问题,切实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加大仲裁过程中财产保全的力度,确保当事人得到及时足额的赔偿。“我们还会同县总工会、工商联建立三方协调机制,在仲裁院设立了‘三方驻会办公室’。”刘定强说,通过“三方”定期对辖区内的重大案件进行商讨,能有效提前预防、提前处置,提高劳动争议的预防能力,从而促进劳动关系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古蔺县“快捷式仲裁”让调解提速增效,而打造的“流动式仲裁”则便民暖心。
“在自家门口打官司,不用来回奔波,方便多了。”近日,在某煤矿企业上班的王师傅在工作中腿部受伤,被认定为工伤。受伤后王师傅与企业多次协商工伤待遇问题未果,便向古蔺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劳动仲裁。考虑到王师傅行动不便,仲裁员把仲裁庭“开”到了王师傅家门口。最终,经当庭调解,双方达成调解协议,王师傅也及时获得了相应赔偿。
“针对当事人不便到庭参加庭审以及来回奔波维权等问题,我们灵活开设了流动仲裁庭,‘零距离’服务群众。”刘定强说,流动仲裁庭是以“上门服务”代替“坐堂办案”,把仲裁庭“搬进”乡镇、街道、企业甚至田间地头,审案场所和时间更具有适应性,在节省群众维权成本的同时也能普及宣传劳动法律法规,扩大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影响力。
工人在车间工作。
江安县,长江在宜宾东流而下的第一座县城,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县”,而这里也是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主要游击区。
“送策提技”护航企业发展
一直以来,江安县人社局传承红色基因,牢记人社部门的初心使命,秉承“就业是民生之本,用工是企业发展基础”的宗旨,送政策惠企业,送技能促稳岗,帮助企业解难题、促发展。
位于宜宾市江安县工业园区的四川世大塑化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塑料薄膜、塑料胶袋及各种包装袋等产品,80%的产品出口海外。2020年,受疫情冲击,公司订单不稳定,经营陷入困境。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江安县人社局工作人员立即通过电话联系公司参保经办人,向他详细讲解了稳岗补贴相关政策以及企业申报程序等业务经办内容。在江安县人社局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四川世大塑化有限公司很快申请到了200余万元的稳岗补贴,顺利渡过了难关。
“我们力求政策知晓面普及到全县所有符合条件的企业,做到‘应领尽领’。”江安县人社局就业创业促进股股长曾占梅说,为确保企业了解相关政策,江安县人社局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宣传政策,线下采取电话访问和服务上门等方式宣传、解读政策,线上灵活运用各类网络平台,以拍摄抖音小故事、编制政策宣传顺口溜、微信公众号发布公告等形式宣讲人社政策,及时解答企业在QQ群、微信群中提出的疑问,让“企业找政策”变为“服务送到家”,提高政策知晓率。“我们还在全市首创‘橙商有约’服务平台,以‘汇聚橙商智慧,共享发展机遇’为理念,每月举办一期专题活动。”曾占梅说,通过开展“服务企业零距离”“人社政策面对面”等主题活动向企业宣讲政策红利,极大提高了企业对政策的知晓度。自疫情发生以来,江安县人社局以政策扶持助力辖区企业有序实现复工复产,累计为企业减免养老、失业和工伤保险费4046万元。
四川世大塑化有限公司在逐步复工复产的同时引入了一批新设备用于升级生产线,但公司大多数员工却不会操作。了解这一情况后,江安县人社局立即组织开展了相关技术培训,帮助企业员工提升技能。“每个季度都有技术培训,现在我们是技术跟着设备一起升级。”作为公司的老员工,殷金容通过技术培训已可以熟练操作新生产设备。
“随着企业生产机械化程度逐渐提高,员工也需要不断提升技术能力,以适应岗位需求。”江安县人社局就业创业促进中心主任邱春茂表示,为帮助企业员工提升技术,江安县人社局聚焦企业技能培训需求,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第三方培训机构,对企业员工开展技能培训并进行相应考核,推动企业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工作,切实发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激励引导企业员工学练职业技能的作用,以技能培训促进企业健康长远发展。
顺庆区社保服务大厅。
从顺庆区城内出发,驱车向北十分钟,就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罗瑞卿的故居。“罗瑞卿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光荣的一生,是鞠躬尽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先辈的革命精神给人们以启迪和力量,激励人们继承先辈遗愿,不断开拓进取。
服务有温度 幸福有质感
追忆先辈,奋斗当下。顺庆区人社局以革命精神作为砥砺前行的精神火炬,不忘先辈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与态度,以群众至上的为民情怀和细致入微的服务态度,实现了业务经办零失误、基金监管零事故、服务群众零投诉的“三零”目标,让人社服务更有“温度”。
顺庆区社保服务大厅内,年逾七十的周婆婆在引导员杜五玲和窗口人员王莉灵的帮助下办理业务。不久前周婆婆的老伴去世,需要她来领取丧葬抚恤金,但上了年纪的周婆婆听力衰退,对她说话需要大声重复才能听清。“她们态度特别好,非常感谢她们帮我把这些事情办好。”在社保政务大厅工作人员耐心、细致地讲解下,周婆婆顺利办结了业务,办好业务的周婆婆言语中满是对人社服务的肯定。
“我们不断推行社保经办综合柜员制,精减取消证明材料14项,整合64项经办业务到服务大厅综合窗口,实现‘一项业务、一窗受理、一次办结’,办理业务时间平均缩短60%以上。”顺庆区社保局党支部副书记廖敏表示,社保服务大厅还开通了川渝通办、农民工绿色窗口,不仅提高了办事效率,还切实增强了农民工的社保意识。
2020年10月,顺庆区提出“去机关化”改革举措,将就业创业股、行政审批股、工资福利股、事业单位管理股、社保股、职称股、工伤股这7个经办股室全部迁进经办大厅,所有经办业务实现“一站式”受理办结,进一步简化办事流程、压缩办理时限,有效解决了群众多头跑路,多方盖章的难题。对于这一举措带来的便利,顺庆区人社局行政审批股股长席正仲深有感触,自工伤认定权限下放到区级以来,他已办理近200件工伤认定案件。“对于事实清楚,受伤经过、受伤时间、受伤原因很明确的,单位也认可的情况下,我们对资料审核把关没有意见的,最快1天或者15天之内就能做出工伤认定。”
2021年5月14日,由顺庆区人社局、区农民工服务中心、区红十字会等部门设立的全省第一家专门用于关爱农民工的公益基金“润德农民工关爱专项基金”在顺庆区成立。“该基金针对农民工这个特殊群体,立足顺庆区农民工,面向全市农民工,包括农民工本人及农民工家庭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应届毕业考入本科院校的困难农民工子女。”基金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万应梁介绍道,该基金主要用于顺庆区籍农村户口在本地和外地务工的农民工群体以职业病为主的医疗救助、工伤和意外事故救助、农民工和“三留守人员”关心慰问、农民工专车服务、农民工子女助学服务、农民工维权服务和经管委会审批的其他救助。“基金遵从自愿原则向社会公开募集资金,目前已募捐资金70余万元。在今年六一儿童节期间,我们慰问了华凤小学、南充五中青龙山校区70多名农民工家庭留守儿童及随迁子女,给他们送去了书包、书籍等慰问品。”在万应梁看来,农民工关爱基金的设立,不仅能帮助有困难的农民工及家属缓解燃眉之急,还能够广泛凝聚社会力量关注农民工群体,切实提高农民工幸福感。
采风组采访工伤认定经办人员。
华蓥市人社局局长白雪峰介绍返乡创业示范园。(供图/四川省人社厅)
高山蜜梨衍生产品。
华蓥市禄市镇凉水井村,毕占云将军纪念馆坐落于此。毕占云将军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为党和革命的事业呕心沥血、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初心如始、使命从终,是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生动写照……
“筑巢引雁”为乡村振兴“赋能”
在这片有着红色基因的土地上,华蓥儿女初心如始,不忘来处,以奋斗开拓的精神,返乡归田创业。而当地兴建的创业示范园,则“筑得暖巢引雁来”,激发了华蓥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高山蜜梨,甜甜蜜蜜。”在禄市镇的高山上,梨树上已挂满了即将成熟的果子。为促进返乡下乡创业,擦亮川果金字招牌,2019年,华蓥市创办了以返乡农民工为主的创业示范园。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和乡村振兴创业代表,李娟深受其益。
2006年,17岁的李娟怀揣着对大城市的向往,踏上了外出务工的列车。在外打拼十多年,李娟对家乡的思念也越来越深。2018年,经过多番思量,李娟辞去了高薪工作,带着资金和技术回到老家华蓥创办了金瑞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创业初期,李娟就面临着办公场地、客服、物流中心、打包车间等诸多方面的难题。了解到她的难处,华蓥市人社局邀请李娟加入创业示范园,并为其提供了参与“新三农”电商时代创业大赛的机会。“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比赛机会,我成功融资了五十万元,这成为了我创业的第一桶金。”
“通过示范园的建园模式,我们让每亩的建园成本由6000元降到了3000元,管护费用从2000元降到了800元,有效破解了返乡创业初期缺资金、技术、销售渠道等难题。”华蓥市人社局局长白雪峰介绍道,示范园采用“一分两统三免费”的建园模式,创业者可通过自主建园或承包两种方式入园创业。其中,“一分”指创业者分户生产,创业者可根据自身能力在园区内进行不同程度、规模的生产创业;“两统”是由农投公司统一采购农资、统一销售产品,这就为创业者们提高了产品品质,解决了销售难题;“三免费”则是由农投公司免费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免费提供技术服务、免费提供“广安蜜梨”品牌,帮助创业者降低了生产成本,解决了生产技术难题。
创业示范园的运营,让像李娟一样的创业者得到了实惠,享受了红利,他们在这里成就着自我价值,推动着当地乡村振兴的发展。“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回到农村这片广阔天地来,把农村的美展现给全世界看,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青年力量!”对于未来,李娟有着无限的憧憬与自信。
广安区协兴镇牌坊社区,邓小平故居所在地。1904年8月22日,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出生在这里。1997年,邓小平故居成为首批百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乘时代“春风” 把家乡建设好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春天的故事》这首歌家喻户晓,它展现了一个时代的巨变,唱出了人们对改革开放的拥护和对邓小平的崇敬。时代的“春风”吹绿了东方神州,中华儿女追寻着中国梦大步前行。树高千尺,根深沃土。而今,越来越多的游子乘着乡村振兴的“新春风”如雁归巢,返乡创业,在当地人社部门的帮扶下,在家乡希望的田野上创造着一番新事业,铺就着乡村振兴的“致富路”。
在广安区白马乡,返乡创业的游中杰、游汉钟两姐弟开创了“柠檬种植—湖羊养殖”新循环的种养模式,带领着乡亲们一起发家致富。
2014年,游中杰决定回到老家白马乡创业。长期在外经营工厂和餐饮的她投资2000余万元在白马村、石河村流转土地开始种植柠檬树,还与中国柑橘研究所形成固定合作关系,引进技术提高柠檬的产量与质量。“我们每用一个贫困户,人社部门就补助800元钱,这为我们节约了很多成本,也能实现固定用工。”在创业路上,广安区人社局为游中杰送来了不少帮扶好政策。2019年,广安区人社局将游中杰的公司审核认定为扶贫车间,2019年—2020年间,公司获得扶贫车间补贴资金11.62万元,7名贫困劳动者在此稳定就业,实现人均年收入超20000元。
有堂姐游中杰的成功在前,游汉钟也结束了20年在外打拼的生活回到家乡创业。2018年,湖州市南浔区与广安区结对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引湖羊入川。游汉钟参加了广安区人社局组织的第一批致富带头人培训,开始了自己的湖羊养殖路。但由于自身养殖经验与技术不足,刚开始引进的湖羊陆续死亡。广安区人社局了解情况后,找到养殖专家为游汉钟答疑解惑,还组织他前往南浔学习湖羊养殖的先进经验做法。学成归来的游汉钟掌握了科学的湖羊养殖技术,提升了羊场管理能力,成为了养殖湖羊的行家里手。良好的运营模式也给附近的村民带来了实惠。游汉钟的湖羊养殖基地平均每天用工4人,带动附近村民和贫困户实现了就业,人均收入每月达1600元。
游汉钟向采风组介绍养殖场的湖羊。(供图/四川省人社厅)
采风组参观游中杰柠檬加工厂房。(供图/四川省人社厅)
渝椒农业合作社种植的青花椒。
同游中杰、游汉钟两姐弟一样,返乡农民工李建华也在广安区人社局的帮扶下让自己的创业路越走越顺畅。
2018年5月,李建华创建了广安区渝椒农业专业合作社,主要种植、销售九叶青花椒。而在创业初期,李建华就在资金上遇到了难题。“2018年到2020年,广安区与湖州市南浔区开展东西部协作期间,我们把李建华的花椒种植基地认定为就业扶贫基地,并利用协作资金对其进行补贴,帮助他改善就业基地环境,以吸纳更多贫困户就业。”广安区就业局局长张天雯表示,截至2020年,已为李建华的合作社兑现补贴11.1万元,促进贫困户每月增收800元左右。
近年来,广安区人社局抓实返乡创业,一方面依托自然优势,兴建特色种、养殖基地;建设一批特色明显、基础设施完备、政策措施配套、科技创新条件完善、服务能力较强的返乡创业示范园。另一方面对有意创业或已创业者,开展以创业能力、市场评估、资产评估、利润分析和人员组织等为主要内容的创业提升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创新人才培训,培育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创业创新导师。
通过强化创业扶持政策、优化创新产业模式、强化创业人才培训,越来越多像游中杰、游汉钟两姐弟和李建华一样的优秀农民企业家、农民工等返乡创业,他们在实现自己返乡创业梦的同时,也带领着乡亲一起走上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