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浪淘砂”创作谈

2021-07-10 08:10范俊健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1年5期
关键词:壶体浪淘沙刘禹锡

范俊健

曲折的流水卷起万里的砂泥,大浪淘尽,风吹雨打,从海角到天涯。这样美丽的句子,并不是我诗兴大发而起的,而是我在创作一把紫砂壶之前的感悟,后来我又从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得到灵感,愈发坚定了自己创作一把以“浪淘沙”为主题的作品,但既然是紫砂,我就别有用意地将沙改为砂,以契合自己将诗歌的意义灌输进茶器里的设想。以诗入壶,本就是传统做壶的一个创作方法,在过去风靡一时的孟臣朱泥壶,便常以唐人诗句加楷书装饰壶体,配合水平壶之小巧,尤其让茶人爱不释手。古人所谓“浪淘沙”之说,最初是唐代民间的曲子名,后来被诗人刘禹锡、白居易等改成了诗的体裁,居多为七言。如刘禹锡在夔州做刺史的时候,写下多首以浪淘沙为题的七言诗,如今流传下来有九首,除了我刚才说的那句话,还有诸如“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清浅见琼沙”这样优美的诗句,刘禹锡的每一首几乎都与浪、淘、沙有关,也都是水之主题,诸如江河波涛、水里淘金或是海潮生灭不等,反映出时空流转的沧桑之感。

在这些灵感驱使下,这才有了这把匠心独运的“浪淘砂”。整体以波浪为主题,壶钮、壶把与壶流都与水珠或浪花暗合,因为壶本身就是一抔砂泥,因此被水浪包围的壶体便可以隐喻浪中淘砂的感觉,特别是壶肩部分的水珠与水纹彼此和谐,以静处变化出动感,让整体产生一种呼之欲出的节奏感,无疑提升了壶器的艺术效果。

在多数情况下,线条和块面的处理都是一把造型养眼的紫砂壶的主要难点,特别是线条要有水浪的灵动,正如过去古人作画时,将衣服的线条都画得仿佛水线一样飘逸,所谓“衣带出水、吴带当风”,以体现出主人的高洁逸趣,这里讲的就是线条与美的关系。在我处理这把“浪淘砂”上各处线条细节的时候,其要点正是让它们不但要具备艺术性,还要有隐喻性。我参考了南宋马远的水图,观察他笔触之间,如何让波浪吸纳不同的艺术手法,以便让水花在线条的变化里丰富其动静皆宜的神采,宛若少女一般,将水的妩媚与气势同时包含在装饰里,以尽其美态,更得水性之要义。如此一来,浪淘砂的感觉,便要从水波在壶面、壶钮以及壶嘴贯通一气之间融合情感与技巧,形成比较适合这款茶壶实用性的造型设计。正因这种动手创作之前的思考,才令这把壶上的浪花栩栩如生,与壶的各个部分形成有机的艺术整体。

处理这个主题的陶艺作品,一旦投入的情感太多,其手法与装饰有时就难免会过度失去克制,从而丧失简洁带来的艺术观感。事实上,一把紫砂壶固然要注入人的情感,因为没有感性,就说不上艺术的真正价值,但感性如果失去克制,没有约束,也就失去了真正让感性带动壶之气韵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以中国画里的虚实手法,在壶体上空出大量的留白,让它的节奏感腾出空间,为浪花吹奏出生动的旋律,为这把紫砂壶带来活力。我事后思考整个创作过程,也禁不住反复追问自己:“技巧在塑造这件作品的时候,究竟起了多大作用?”我也承认,装饰以水为主题的壶体时,我借助一些不可或缺的技巧,虽然似乎一昧强调技巧,会偏离作品本身的艺术性,但如果没有这些技巧性的辅助,我就无法在壶体造型上将我对作品的理解灌输进去,所以我得出一个结论,匠气的技巧非但不是艺术的绊脚石,反而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步骤,在只有技巧毫无内涵的情况下,才最终沦为了匠气,但不代表技巧对于美学的实践而言是不重要的,相反,它与一把壶的艺术性是彼此成就的。

最后,我还要讨论一下水这个主题如何借助线条在中国绘画里的运用嫁接到一把紫砂壶上。众所周知,在二维平面上描摹水的感觉,是相对容易的,画家只需要处理好线条的灵动就可以了,要么转折,要么弯曲,要么以各种蜿蜒密集的形状绘出水波的叠层之感,而在实际生活里,线是不存在的,因为它说到底都是某一面与另一面的交接所产生的。举个例子,我们说一个线条细如毫发,但毫发如果在微观下也仍然是一个柱状结构,可见线是我们简化现实后产生的抽象概念。在纸面上,借助毛笔对墨色的不同程度的控制,我们把握了线条对于现实的各种摹拟,从而产生出不同的艺术效果。在中国传统绘画里,虽然墨分五色,然而情感的表达让人必须借助最基础的线条去表达,由此,对线条抽象化的做法进而抽离出现实本体,画家在想象力的不断跃进和升华之间,让线条游走于他幻想的超现实的各种可能里,从而也让自己的作品产生一种视觉的震撼力,这种艺术效果不但让创作者的情绪得到抒发,也发展了各种变化多端的处理线条的手法,而我正是从中国画的技巧中,感悟到线条如何在三维的壶体上表达水的灵动,从二维到三维,更要有一种游刃有余的处理立体画面的能力。

作家普鲁斯特对于文学创作曾有过一段论述,大意是每个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与其说是读书,不如说是在发掘自我。作家写下的文字,只是某种契机,白纸黑字在人们面前无非也是一堆符号,但正是通过这些符号,读者感受到了他们内心里本来就有的一些情感内容,而如果没有作家的这些工作,那些内心的宝藏人们根本无法发现。从某种程度上,我创作这把“浪淘砂”也是出于这个目的,壶最终是拿来喝茶的,但人们将其捧在手间把握时,仍然会无意识地感受到一把壶从造型到装饰上的文化内涵,从而衍生出比喝茶本身更为丰富的传统价值。当我以诗入壶的一刹那,就希望可以将这些文化内函传递给别人,进而扩展壶体本身的各种超现实的艺术可能性。无疑我一直都在探索的道路上,从未止步。

猜你喜欢
壶体浪淘沙刘禹锡
折叠式电热水壶的安全风险点浅析
浪淘沙·听父亲谈景泰一条山 如山似水君
养生壶 你了解吗
赏牡丹
一种新型持续膀胱冲洗引流桶的设计与应用
一壶清泉
浪淘沙
《刘禹锡 陋室铭》
《辛弃疾『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书法
刘禹锡与《陋室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