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邱含
关于窑的故事,要从35年前说起……
那时大家风华正茂,在江西省玉风窑研究所。一起研究拉胚、造型;彩绘、图式;泥料、釉色;日用设计和艺术作品……我们从传统中汲取养分,又打破固有的陶瓷范式,用传承与创新的理念发掘陶瓷魅力,民间青花、青花釉里红、现代陶艺都在这一时期萌芽。也是从此开始,我发现“过手七十二道方可成器”不仅说明景德镇手工制瓷、陶业分工、产业格局,而且说明陶瓷是多学科、多元化的综合学问,是个人风格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两小》柴窑青花色釉瓶
《醉童吻春》柴窑青花色釉瓶
《醉春》柴窑青花色釉瓶
《乐童》柴窑青花色釉瓶
《聆听》柴窑青花瓶
这么多年过去,我始终相信,原创性、创造力、产业链完整性和时代适应性是做好陶瓷的保证。这些信念,从陶瓷实践中学习而来。
比如说烧窑,泥作火烧,这是成瓷的关键步骤,景德镇陶瓷有“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的美誉、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离不开烧炼这一环节。人们经常说陶瓷是“五行”的艺术,瓷土泥料是土、釉料颜色属金、练泥调色需水、灰釉燃料有木、瓷器烧成窑火是赖,每一个环节、每一种元素环环相扣,这是手艺、是技术、是产业化、也是文化传承。很多人好奇,为什么我在2020年以“松纳柴器”之名,不计成本地创烧一座三十余担的小柴窑,这既是出于呈现窑业发展脉络和生态的考虑,也是对陶瓷艺术现代探索的延续。
“玉风窑”初创,我们没有自己的窑,景德镇个人工坊、陶艺体验、艺术工作室还未兴起,大家都去瓷厂搭烧,我们也用板车拉着瓷坯去搭窑。那是1980年代,景德镇正在改造传统窑炉,大规模采用新的能源烧制瓷器,促使瓷器产品升级、消除烟气污染,梭式窑尚未引入景德镇,整座城市常见的是镇窑、煤窑、隧道窑,主要燃料是柴、煤、重油、煤气。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国有瓷厂改制、85思潮和现代陶艺理念的推进,1991年景德镇雕塑瓷厂从国外引进第一台燃气梭式窑,陶瓷烧炼方法的革新,带来陶瓷行业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个体、风格、传统、现代、创新、陶艺、艺术等等成为从业者关注的重心。“玉风窑”也是那个时代的“弄潮儿”,探索青花、釉里红、陶艺造型,在陶瓷的变革中独树一帜,更在1995年升级成立景德镇市新平瓷业发展有限公司(简称“新平瓷”),后来又把绿色园林式厂区建到浮梁县湘湖镇荞麦岭,在这里拥有了独立的釉料研究中心、建设了隧道煤窑、发展了现代的陶瓷生产线、创建陶瓷设计和研发室……现在回想,虽然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我们珍惜陶瓷的每一个人、每一个环节,一直在完善陶瓷业态、产业链,练泥、成型、烧炼、彩绘、设计、研发、生产、展览等等一体全能。当初取名“新平瓷”,既是从“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溯源,珍惜和传承景德镇独一无二的地域文化;又是新时代、新格局的探索,在现代陶瓷领域开拓创新。
《春》柴窑窑变瓶
柴窑色釉窑变系列
《鱼乐》柴窑色釉窑变盘
《流釉》柴窑色釉瓶
听了我上面的剖白,就不难理解“松纳柴器”柴窑的诞生,它正是传承与创新的恰逢其会。陶瓷烧造史上出现过柴窑、煤窑、电窑、梭式窑,过去我们有煤窑、电窑和梭式窑,建好“松纳柴器”弥补了我们的柴窑空白,完善“新平瓷”的烧造方式,形成陶瓷产业链的闭环,也让我们实现与历史最悠久的陶瓷烧造方式对话。“松纳柴器”这块关键的拼图,助力我发起的“一窑九色”主题创作和展览,链接起“艺术&柴窑”两大既古老又现代的命题,正是:
松,木为燃料、落灰成釉;
纳,百工百艺、传承创新;
柴,窑炉烧成、人才财气;
器,一窑九色、大器成景。
窑身如半个赏瓶俯覆,又似半个蛋形覆置,也象一个前高后低的隧道,合烟囱、余膛、观音膛、火堂、火拭、火眼、火尾之规,装匣十八根,精工细作、一窑九色,以青花、釉里红、窑变为轴心,原创绘画、随类装匣、火性幻化、天然而成,无论大器小物,每一款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美,用综合性、全景式的陶瓷艺术面貌,展现当代陶瓷艺术与文化自信。
《骆驼》柴窑雕塑
《女子》柴窑色釉陶艺
《蜗居》柴窑陶艺
《缠绕》柴窑陶艺
从陶瓷工艺的角度来理解“松”这个字,我们不难看出它所指的是松木。柴窑瓷器千变万化的釉色、肌理,除了与陶土所含微量元素有关系,最主要的原因便是柴窑烧制时所选的燃料。松木烧出的火焰长、热量高、灰粉少,有利于窑内温度更加均匀地分布,从而使得窑内瓷器烧制多、快、透。另外松木含有的松油脂可燃性强,火焰清净,对瓷器的温润成色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我们常说,有人的地方,就有陶瓷;有人居住,就有瓷业生产,陶瓷是人类社会必须的生产、生活用品,它始终伴随人类左右,并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发展。作为陶瓷生产必备的窑炉,窑与器密不可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窑炉生产硅酸盐制品的国家,窑是孕育陶瓷的容器和母体,也隐藏着中华文明和精神的密码,是一个具有丰富信息量的文化母体,“松纳柴器”孕育火与土、五行熔融的极致艺术,也在这一蕴藏丰富的文化母体中溯游,溯于传统、传承;游于创新、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