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唐娜
(湖北省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北 宜昌 443000)
神经内科重症患者较多,气管切开患者亦多。资料显示,患者经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发病率为37.50%,患者病情严重,致病菌较多,因此,临床应实施有效干预,以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1]。目前普遍采用湿润纱布覆盖气管切开管管口的方法来解决空气过滤和湿润的问题,然而由于纱布被湿润,纱布过滤空气的空隙被水所封堵变小,因此患者自主呼吸较为困难,使用起来很不舒适。宜昌一医神经内科自2018-08起运用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2018 2 1616937.1),通过气泵将在湿润海绵中过滤和湿润后的空气充入到湿润罐上腔中,供患者自主吸入,既能够确保患者吸入的空气湿润和洁净,同时不影响患者吸入空气的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以2017-08—2018-07宜昌一医神经内科气管切开22例患者为对照组,按照气管切开操作指南和常规进行护理;以2018-08—2019-07宜昌一医神经内科气管切开20例患者(运用实用新型专利)为观察组。其中,对照组男11例,女11例,年龄62~91岁,平均年龄(77.1±2.2)岁,观察组男9例,女11例,年龄62~90岁,平均年龄(78.6±1.8)岁。纳入标准:在神经内科住院的符合神经内科疾病的气管切开患者。两组性别、年龄、疾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ρ>0.05),具有可比性。
1.2.1 护理小组的成立
成立护理小组,主要成员为神经内科专科护士长1名,担任组长;神经内科病区护士长2名,担任副组长;神经重症监护室N3级护士2名;普通病区N3级护士3名。文化程度:本科8名。工作年限:21~30年1名、11~20年5名,5~10年2名。小组的主要任务是查阅临床实践指南,参与咨询专家,并对专家提出的意见进行汇总、整理及统计,对患者病情进行及时处理及探讨,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护理方案,指导、督促执行护士的临床护理工作。
1.2.2 对照组
责护对神经内科气管切开患者按照气管切开操作指南和常规进行护理,密切监测科内气管切开患者生命体征变化,积极预防并发症,严格无菌操作,保证病区环境无菌、清洁,准确实施吸痰操作[2]。
1.2.3 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新型实用专利,进行标准操作,使用新型人工鼻对患者进行护理。
1.2.4 实用新型专利的实施
由责任护士实施,运用实用新型专利,了解患者的病情及主诉,观察肺部感染情况,共同讨论患者的治疗和护理重点,并对责任护士的工作进行检查,对不规范的操作及时干预和反馈。人工鼻即一次性使用吸湿冷凝加湿器。临床用于湿化、暖化重症及麻醉病人机械呼吸或者气管切开患者自主呼吸的气体。其原理是通过人工鼻内聚氨酯(海绵)的材料,吸收患者呼出的水分和热量,在吸入的气体通过人工鼻时,把水份和热量带回到气道中。
1.2.5 本实用新型专利的工作原理
在总结以往护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广泛查阅资料并进行分析、设计,针对现有的不足,本实用新型专利是一种人工鼻,解决现有气管切开患者吸入空气干燥和呼吸困难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1.2.5.1 本实用新型专利采用的技术方案
一种人工鼻,包括湿润罐,在湿润罐内设过滤网,过滤网将湿润罐分隔成上腔和下腔,在上腔连通有排气管和安装有单向阀,排气管通过软管和接头与患者气管切开管连通,在下腔内设有泡沫海绵和进气管,湿润罐一侧设有气泵和空气过滤箱,空气过滤箱通过管道依次与气泵和进气管连通。
在软管上连通有排痰装置,所述排痰装置包括负压引流球和三通管,三通管中其中一个接口连通负压引流球上端,另外两个接口分别通过一根软管连通排气管和接头,在负压引流球下端连通排液管,在排液管上安装有阀门。
湿润罐一侧设有水罐,水罐内设有浮动活塞,水罐下端通过一根曲管连通湿润罐下端,泡沫海绵内设有高密度海绵,曲管位于湿润罐一端,管口插在高密度海绵内。
1.2.5.2 本实用新型专利的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专利的结构如图1所示。
本实用新型专利接头结构如图2所示,包括一端与软管连通的塑料管,在塑料管内设有一个内孔为圆台形的橡胶管,使用时,可以将橡胶管插入到患者气管切开管上,以将气管切开管与软管对接。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结合图1和图2,具体为:首先将水灌入到湿润罐中,将泡沫海绵打湿,而后开启气泵,被空气过滤箱初步过滤后的空气进入到泡沫海绵中,利用潮湿的泡沫海绵对空气进行湿润和再次过滤,湿润的空气被推送到湿润罐上腔内,患者就可以通过软管从上腔中吸取潮湿空气,患者排出的空气和气泵注入的多余空气则由单向阀排出,同时单向阀能够避免外界空气进入到上腔中。
图1 本实用新型专利的结构示意图
图2 本实用新型专利接头结构示意图
排痰装置的工作过程为:随着患者呼吸体内痰液会顺着软管排入负压引流球中,当负压引流球积攒到一定量的痰液后,可以将连接三通管上两根软管捏紧,以将软管进行封闭,而后打开阀门,并挤压负压引流球,通过排液管将痰液排放到指定地点,以实现患者痰液的快速排放,避免痰液回流到湿润罐中而污染泡沫海绵。
随着患者对本人工鼻的持续使用,泡沫海绵中的水分逐渐挥发,为了延长泡沫海绵的使用时长,因此在湿润罐一侧设置水罐,利用水罐中的水对泡沫海绵水分予以补充,延长海绵使用时长。
水罐工作过程为:泡沫海绵的密度小于高密度海绵密度,高密度海绵能够对曲管一端进行封堵,防止水罐内水过快流出,让高密度海绵实时保持吸水状态;当泡沫海绵中的水分挥发后,干燥的泡沫海绵会吸取湿润高密度海绵中的水分,根据虹吸原理,随着泡沫海绵水分的逐渐挥发,水罐中的水位逐渐下降,浮动活塞位置也随之下降,这样就可以在防止水罐中水溢出的同时,避免水罐内形成负压。
统计两组患者肺部感染情况,对气管分泌物,痰液颜色、性状、量,胸部X线,体温,周围白细胞计数,血氧分压,细菌培养,血培养,痰培养指标进行评价[1]。感染率=气管切开发生肺部感染例数/气管切开患者总例数×100%。
统计两组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知识的知晓度和住院满意度情况,采用神经内科自制的《神经内科健康教育评价表》通过20个项目调查患者及家属对健康教育的知晓程度,在患者出院当天使用iPad进行出院患者满意度调查,由责任护士实施。评价标准包括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3个维度。即满意率大于等于95%为合格。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实施前后的比较采用x2检验。以ρ<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在这一实施过程中观察组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肺部感染患者1例,发生率为2.50%;对照组肺部感染患者8例,发生率为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ρ<0.05)。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比较如表1所示。
表1 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比较
在这一实施过程中观察组患者及家属对健康教育知识的知晓度和住院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非常满意38人、基本满意2人、不满意0人;对照组非常满意30人、基本满意8人、不满意2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ρ<0.05)。患者及家属对健康教育知识的知晓度和住院满意度比较如表2所示。
表2 患者及家属对健康教育知识的知晓度和住院满意度比较
本实用新型专利为一种人工鼻,对神经内科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中,将维持气道通畅,防止肺部感染,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实用新型专利的运用,对气管切开患者的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2]。由于神经内科气管切开患者均使用的是金属气管切开管,遵医嘱需要给患者提供氧气,在临床上,广泛使用吸氧管直接插入气切管口方法,而正常的上呼吸道黏膜有加温、加湿、过滤和清除呼吸道内异物的功能,气管切开后以上功能丧失,患者依赖气管切开管呼吸,由于吸入空气未经鼻腔黏膜湿化过滤,而直接与下呼吸道相通,造成分泌物的干燥结痂不易吸出而影响通气效果,而且细菌也容易侵入导致肺部感染。
本研究结果显示,运用本实用新型专利后观察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仅为5%,低于对照组的36.36%,效果显著。观察组患者及家属对健康教育知识的知晓度和住院满意度上升达100%。高于对照组68.18%,效果显著。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ρ<0.05)。
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气泵将在湿润海绵中过滤和湿润后的空气充入到湿润罐上腔中,供患者自主吸入,既能够确保患者吸入空气湿润和洁净,同时不影响患者吸入空气的量。患者排气时流出的痰液由软管进入到排痰装置中,通过加压负压引流球能够方便快速地将痰液排出,确保人工鼻能够正常使用。水罐能够实时对泡沫海绵进行加水,确保泡沫海绵能够实时保持湿润,延长泡沫海绵的使用时间。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专利通过气泵将在湿润海绵中过滤和湿润后的空气充入湿润罐上腔中,供神经内科气管切开患者自主吸入,既能够确保气管切开患者吸入空气湿润和洁净,同时不影响气管切开患者吸入空气的量,降低了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率,也提升了患者及家属对健康教育知识的知晓度和住院满意度,本实用新型专利准备在本院各重症监护室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