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荻港村植物景观营造调查研究

2021-07-09 01:35车衎晨杨凡王巧良包志毅
浙江农业科学 2021年7期
关键词:庭院绿地景观

车衎晨,杨凡,王巧良,包志毅*

(1.浙江农林大学 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浙江 杭州 311300;2.杭州宋都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16)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开始提出“美丽乡村”,是新农村建设的延续和发展,延续了新农村建设中对乡村景观环境的整治,并赋予“生态文明”的内涵[1]。浙江是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三农”重要论断萌发地,近年来浙江的美丽乡村建设也是领跑全国。然而,在如火如荼的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出现趋同性,记忆中的小楼变成了欧式罗马柱的异国风格,田间小道的稻草野花被本不属于此的外来树种所取代。理想的乡村景观建设应因地制宜,充分尊重当地的独特特征,发展和自然环境相协调的一种营造模式,融入当地的文化历史,促进景观的丰富性和各种要素的协调[2]。

江南地区城镇乡村依水而建,水系蜿蜒曲折、船只来往密切、两岸芳草萋萋、桥上人声嘻嘻,构成了江南水乡独特的自然风景画卷。而荻港村作为江南水网地带乡村的一个典型例子,经过多年的保护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水网植物景观。乡村植物作为有生命的景观材料,承载着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双重属性,对于乡村地域文化的传承具有独特意义。因此,对乡村植物景观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3]。我们以湖州荻港村为研究对象,进行多类型植物景观调查研究。

1 荻港村概况

荻港村位于湖州市南浔区和孚镇西南部,是杭嘉湖平原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古村。荻港村东临东苕溪,西靠老龙溪,四面环水,环境优美。历史上因河港两岸芦苇丛生而得名,自古有“苕溪渔隐”之称[4],是一个拥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文化村落”。荻港村由积善村、三官村、塘东村、史家村和钞钿村5个自然村组成,全村6.3 km2,中心村面积1.3 km2。东靠杭湖锡旅游航道,西接湖菱公路,紧接318和104国道,水陆交通方便。村内外水网交织,得天独厚的水资源条件催生了独特的农业生产模式——桑基鱼塘,这种种桑和养鱼相辅相成的农业景观和丰富多彩的蚕桑文化,于2017年正式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5]。2020年7月荻港村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原汁原味的古村遗韵使得著名文学家老舍之子舒乙对荻港村不吝赞美之辞:“这是最好的江南小镇”。

2 植物景观调查

2.1 村口植物景观

调研样地为村子的西入口,面积约为690 m2,其中绿地面积约为210 m2,硬质铺装中心有两列刻有村名的景墙。常绿的竹子和柚树成为很好的背景陪衬。共调查到植物12种,隶属于12科12属(实测图见图1)。

西入口植物配置为香樟+柚+垂柳+罗汉松-茶梅+枸骨+小叶女贞+绣球-鸡冠花+一串红+金叶苔草-竹类,乔灌草相搭配的植物群落层次丰富,拥有多样靓丽色彩的植物在常绿树种的衬托下更显精美,时令花卉更增添了热烈气氛。

2.2 水岸绿地

荻港村“四水环绕,有机穿插”的水网格局使其水体形态较为丰富,水岸绿地生境较复杂,植物种类也是最为丰富的。水体类型主要分为运河河道、村内河流和村内水塘三大类,共调查到植物53种,水岸绿地常绿和落叶植物数量比为11∶7,乔木和灌木的数量比约为5∶16。

2.2.1 运河水岸植物景观

在乡村聚落的东面,东苕溪穿村而过,沿村河宽约为70 m,荻港村是历史上太湖至杭州的重要交通节点。东苕溪是运河中的重要一段,具有极其重要的运输功能,同时作为必经航道在至今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运河两岸景观风貌也是荻港村传统村落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好两岸风貌有利于传承和强化荻港村的文化价值和景观价值。选取运河岸边绿地的一段进行实测,样地面积415 m2,实测平面图见图2。

图2 运河水岸的植物景观

运河两岸的主要植物配置模式有香樟+垂柳-紫薇+红叶石楠+海桐+杜鹃+桃-地肤+秋英-可食用经济作物。群落结构以乔木+灌木为主,下层植物较少,地面上零星随意生长着野花野草,大部分土地裸露。同时,沿线也有由村民自发种植的南瓜、番薯、茄子、丝瓜等农作物,并由网状帷幔隔离开各家专属种植地块。从景观效果来看,较为整齐排列的香樟和垂柳烘托出运河大气恢宏的特点,同时绿柳如阴,紫薇红艳绽放,杜鹃争奇斗艳,风貌以春夏景观为主,缺少诸如银杏、枫香等秋色叶植物,灌木以连续种植的球状石楠、海桐居多,注入了城市现代化气息,地被草花运用较少,少了自然野趣的意味。同时,人为分块种植的农作物也给运河两岸景观增添了“不和谐”的因素,使景观风貌有所影响。

2.2.2 村内水岸植物景观

村落内河流交织,呈现“洲在漾中”这一独特自然本底,大大小小的石桥历经风雨,依然执行着连接两地的职责,无声地诉说着荻港村的历史。河流两岸是风雨连廊,万家灯火,屋舍临水而居,呈现出建筑-街道-河流的结构,整体景观颇有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风情(表1)。

表1 村内水岸植物景观分析

2.2.3 池塘水岸植物景观

村内分布大大小小的池塘,池塘景观风貌较为粗放,很多村民自发划取池塘周围一定面积作为自家生产用地,种植玉米、大豆、番薯、辣椒、南瓜、丝瓜等农产品。景观配置模式主要有柳树+构树+桑树+水杉-牵牛花+青葙+牛筋草+田菁+葎草-蔬菜农产品,以乔木+地被植物为主。池塘的功能主要是提供村民自家生产,地被植物很多都是自发生长而非人为播种,长势茂密,整体景观效果较为粗犷和原生态,具有浓厚的乡野气息(图3)。

图3 池塘水岸的植物景观

2.3 公共游憩绿地

调研公共游憩绿地面积共为1 133 m2,调查到植物37种,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的数量比约为16∶11,乔木和灌木的数量比例约为5∶19,草本覆盖面积占比约为42.16%。具体配置模式见表2。

表2 公共游憩绿地植物景观分析

2.4 道路绿地

道路建设对促进乡村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条绿色环保、安全舒适、环境优美、质量优良的村庄道路能极大地提高乡村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6]。

通过荻港村道路绿地调查发现,随着道路的分级级别不同,行道树的配置模式和树种选择也与所不同(表3)。

表3 道路绿地植物景观分析表

选取入村公路的一段进行实地测绘,实测见图4。该样地面积为175 m2,共9种植物,其中上层有2种,分别是香樟和垂柳;中下层有7种,分别是杜鹃、金边胡颓子、山茶、大叶黄杨、鸡冠花、细叶芒和彩叶草。乔木规整地列植,数种灌木组成的植物组团穿插其中,形状柔美的细叶,芒很好地中和掉了植物组团带来的城市精致气息。地被花卉以流畅的弧形种植,植物颜色丰富多样,以观花观叶植物为主,整体给人的感觉大气而舒适。

2.5 庭院绿地

庭院是用来提高生活品质、放松身心的重要场所,也是业主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7]。庭院景观是乡村景观重要的一部分,体现了村民生活和行为的使用规律,研究乡村庭院绿地能更好地理解村民的生活习惯和精神文明追求。如图5所示,荻港村房屋建筑鳞次栉比,庭院以围墙院落式为主,部分庭院的庭院绿地在围墙之外。庭院绿地的植物景观主要由蔬果和观赏性植物组成。调研中了解到,建筑较新的庭院景观中风水文化类和观赏类植物占了大多数。如石榴有多子多福的含义,金橘意味着大吉大利,桂花与“贵”谐音,枣树有早得贵子的寓意等。而在较为陈旧的建筑庭院中,庭院绿地主要为满足居民的生产生活需求,多以种植农作物的菜田为主,间隔种植少许观赏树种。

图5 庭院绿地的植物景观

调研选取一处庭院绿地进行实测(图6)。庭院面积约100 m2,共调查到植物12种,整体植物体量较小,以灌木和经济可食用作物为主。植物配置模式为苏铁+柑橘+梨+垂丝海棠+早樱-桂花+南天竹+月季-筋骨草+辣椒+苋+竹类植物。可以看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庭院的观赏需求也随之增加,植物的选择上反映了居民对庭院绿地的功能需求不再局限于提供农副产品,还要通过庭院的美观度来反映主人的审美和精神追求。

图6 庭院绿地的植物景观

2.6 生产性绿地

生产性景观来源于生活和生产劳动,融入了生产劳动和劳动成果,是一种有生命、有文化、能长期继承、有明显物质产出的景观,包含人对自然的生产改造和对自然资源的再加工[8]。

荻港村的农业产业主要是养鱼、养蚕为主,水塘密布,主要集中在村落的东西两侧,总区域面积67.13 hm2。桑基鱼塘生产模式距今已有2 500 a历史,这种“塘基上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的传统循环农业模式也影响了荻港千百年,成为杭嘉湖平原历史农耕文化里璀璨的一颗明珠。

如图7所示,塘东村的桑基鱼塘系统作为科普展示点,水塘密集,桑树在路边和田埂上连片种植,整体景观视线通透,桑树整齐划一,建筑较少,给人以舒朗开阔感。建议荻港村严格保护鱼塘、桑树、建筑的原生态布局,在村域内打造若干个以此为主题的农业示范园区与农业文明展示区,作为荻港的名片与形象展示,宣传荻港农耕文明时代的生态循环遗产[9]。始终遵循“保护优先、适度利用、多方参与、惠益共享”的原则,将保护开发桑基鱼塘系统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

图7 生产性绿地的植物景观

3 小结与建议

荻港村作为一个有着悠悠古韵的传统村落,保存良好的景观格局、地域特征鲜明的产业、充满活力的旅游发展使荻港村在数量众多的江南水乡中脱颖而出。使用频度前5位的乔木是香樟、垂柳、广玉兰、紫薇和银杏,使用频度前5位的灌木是桂花、杜鹃、红叶石楠、海桐和红花檵木,均为常绿灌木。村口绿地乔灌草层次丰富,景观有明显的季相变化。水岸绿地中,植物不同生活型的种类是最为丰富的,且水岸绿地>公共游憩绿地>庭院绿地>道路绿地>生产性绿地>村口绿地。究其原因,村落内水网纵横交错,水岸绿地以不同形式存在,贯穿于整个村落中,而与水相交接的地带往往生境较为复杂,不同的水位线能满足不同树种生长的需要,陆生草本植物与水生草本植物的种类占比为15∶1,其中美人蕉和铜钱草出现的频度最高。荻港村的行道树以香樟和垂柳为主,道路根据承担功能的不同,所选植物也有很大差别,在主路上,植物特征多以观花观叶为主,季相变化丰富,种植形式有列植、群植等,产生了秩序感;次路和小路上树种则更多地根据村民喜好来选择,以经济可食用作物取代了部分观赏性树种,植物实用性比例上升,种植形式也更加自由,颇有野趣。公共游憩绿地是居民生活、交往、休闲的场所,通过植物营造出不同空间,采用了一些较为精致且偏城市化的树种,种植方式灵活多样,有列植、群植、丛植和混植。庭院绿地主要由可食用经济作物和观赏性树种组成,植物很多以盆栽的形式出现,植物体量都较小,大乔木数量较少,配置类型有从自由式种植向规则式种植的方向转变的趋势。根据荻港村的特点和现状,提出以下保护建议。

1)遵循保护优先,适当利用的原则,严格保护荻港村现有的景观格局。桑基鱼塘这类生产性景观作为荻港村世界农业遗产的名片,需划分控制线,在控制线范围内严禁乱挖乱种。把握好塘基和桑树田的比例,对现有杂乱树群进行梳理。另外,可以提高人们对农业景观的参与性,比如开展桑叶采摘、娱乐垂钓等活动,在了解桑基鱼塘文化的同时,增加游人的体验感,带动旅游业的经济发展。

2)在各类型绿地中,红叶石楠出现的频度较高,给场地加上了城市化的色彩,弱化了江南水乡的特色。建议可用一些有季相变化的乡土树种取代,如南天竹、厚皮香、六月雪、绣线菊等,既能强化景观的观赏性,又节约成本。

3)运河段的上层乔木,香樟和垂柳的列植有很强的秩序感,但下层植被则比较杂乱,地面一部分被村民种植的农产品覆盖,一部分土地裸露。建议上层乔木补植一些色叶乡土树种,如乌桕、枫香等;下层梳理覆盖地面的农产品,种植地被草花,如二月兰、一串红、波斯菊等,丰富季相变化,提高观赏性;植物群落形成乔+草的结构,使游人视线舒朗开阔,也和京杭大运河的气势相得益彰。

4)庭院绿地景观作为乡村重要的景观类型之一,不但体现了村民的生活状态,还反映了一个村子的风俗信仰和精神面貌。庭院绿地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果树,如枇杷、杏、柚等,在一方院落里增添花果飘香的丰收喜气,同时可使用爬藤植物如藤本月季、中华常春藤等对墙面、屋顶、栅栏等处进行垂直绿化,增加庭院的绿量。

乡村美在顺应自然、美在形式和功能的统一、美在恬淡和静谧、美在充分利用乡土的资源材料、美在各具地域特色、美在蕴涵着朴素的生态营建理念[10]。我国幅员辽阔,乡村类型众多,像荻港村此类的水网地带的乡村一定要保护其良好的生态本底,并强化其水乡特色,在不同的地段选择合适的树种和种植方式,打造成一个集生活、生产、生态于一体的新农村,一个宜居、宜游、宜业的新农村,一个让村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新农村。

猜你喜欢
庭院绿地景观
景观别墅
回到庭院
火山塑造景观
庭院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庭院中的童年
驻马店市绿地内草坪改造及养护管理
走进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