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健智 程 婷
(湖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GeoGebra软件可以代替传统板书呈现一些无法板书或板书不清的复杂情境,甚至呈现3D效果,训练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可以呈现动态变化的过程,构建物理模型,加深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亦可以展示科学推理的过程,使得思维方法更加形象、具体……这些都有利于解决物理学科的抽象性问题,利用视觉思维提升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物理教学的可视化.[1-3]
平抛运动是学生在高中阶段接触的第一种曲线运动,也是后面分析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运动的基础,在高中物理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利用GeoGebra软件辅助平抛运动的可视化教学主要可体现在数据处理、规律推导以及临界过程分析3个方面.
2017年版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验,探究并认识平抛运动的规律”.[4]在2019新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的平抛运动实验中,只涉及平抛运动水平和竖直方向运动规律的探究,未提及平抛运动的轨迹特点.[5]笔者利用GeoGebra软件的拟合功能丰富数据处理,探究平抛运动的轨迹特点.
利用传感器和计算机获得平抛运动的水平位移和竖直位移如表1所示.[5]打开GeoGebra软件(笔者使用的版本为GeoGebra classic 5),在表格区输入数据.其中,数据小数位或有效数字可通过精确度进行设置.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最后一位或几位小数为0,系统会自动舍去,无法实现数据格式的统一,但并不影响拟合结果.
表1 传感器获得的平抛运动的轨迹数据
将数据创建为点列,粗略还原平抛运动的实际轨迹.猜想其为抛物线,则应满足一元二次函数的解析方程.考虑抛出点为坐标原点,解析形式应为f(x)=ax2.利用“fit”指令将点列拟合成f(x)同样形式的函数g(x).由于g(x)只是软件计算出的最匹配点列的函数,因此并不是所有的点都会满足该函数方程.从图1可以看出,点列与二次函数图像基本吻合,说明猜想合理.
图1 GeoGebra软件y-x拟合函数图像
为了进一步提高结论的可信度,利用“rsquare”指令计算点列与g(x)的相关系数为r=0.986.说明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平抛运动轨迹确实是一条抛物线.用同样的方法也能计算点列与一次函数(r=0.925)、三次函数(r=0.866)甚至其他函数的相关系数,但从数值上看只有二次函数的相关系数最高,从侧面反映点列最符合二次函数关系,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在此基础上,利用GeoGebra的代数运算功能,可直接计算初速度的大小.如果是利用频闪照相的方式探究平抛运动规律,保证每两个点间隔时间相同,还能实现平抛运动y-x到y-t、x-t图像的转化,渗透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思想;若再利用多项式拟合,就能直接从y-t、x-t图像中分析出竖直和水平方向的运动规律,十分方便.
平抛运动有两条重要推论,一是速度偏向角的正切值为位移偏向角正切值的两倍,二是速度延长线一定过水平位移的中点.日常教学多是从代数关系入手讲解,过于抽象枯燥.利用GeoGebra软件,一是比黑板作图更加规范;二是能直接显示如水平位移中点、速度延长线与x轴交点的位置坐标,更加直观;三是能将规律动态化,证明这两条规律在平抛运动的任何位置都成立,趣味性更强.下面是利用GeoGebra软件进行规律推导的具体操作.
图2 平抛运动的两条推论
输入函数“f(x)=ax2/(x≥0)”,表示平抛运动轨迹.a值与初速度有关,决定抛物线的弯曲程度.构建x、y轴,并在抛物线上描出一点(D点),作为研究对象.过该点表示速度、位移,并构建速度矢量图.利用工具栏做出水平位移中点及速度延长线与x轴的交点.通过属性设置,隐藏一些不必要的点或线,并对颜色、线型、线径、是否显示等进行修改,突出主要信息.如图2所示,移动D点,可发现水平位移的中点J与速度延长线与水平位移的交点K始终重合,位置坐标也保持一致,说明速度延长线确实过水平位移的中点.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速度偏向角与位移偏向角正切值的大小关系.如图2示,符号b表示速度偏向角与位移偏向角正切值的比值.移动D点,可见b值始终为2,说明速度偏向角正切值始终为位移偏向角正切值的两倍.
平抛运动的临界值问题主要存在于斜面及乒乓球、羽毛球等球类运动过网模型中,分析清楚整个运动情境,找到运动过程的临界条件,往往就是解题关键.下面以2015年理综全国卷Ⅰ第18题为例,谈谈如何利用GeoGebra软件构建物理模型进行可视化分析,更好抓住解题关键.
图3 乒乓球过网模型
一带有乒乓球发射机的乒乓球台如图3所示.水平台面的长和宽分别为L1和L2,中间球网高度为h,发射机安装于台面左侧边缘的中点,能以不同速率向右侧不同方向水平发射乒乓球,发射点距台面高度为3h.不计空气的作用,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若乒乓球的发射速率v在某范围内,通过选择合适的方向,就能使乒乓球落到球网右侧台面上,则v的最大取值范围是
图4 临界条件1-不触网情形
本题容易出错的地方是对临界条件2的判断,学生容易误认为临界条件是轨迹过J点.[6]这是因为学生缺乏空间想象力,没有意识到v0方向的任意性.利用GeoGebra的3D视图使物理情境立体化、直观化,能够帮助学生顺利突破这一误区.在此基础上,还能改变题给条件,给出L1、L2、h的具体值,要求计算v0的范围,或是探究L1、L2、h变化对v0和轨迹的影响.GeoGebra软件能对学生的计算结果进行检验,并直观呈现某条件改变后的影响,强化学生对这一类问题的理解.
图5 临界条件2-不出界情形
相对于初中阶段,高中阶段的物理更加抽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很多的认知困难.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就会导致学生越学越不懂,渐渐丧失学习兴趣.利用GeoGebra软件能将抽象概念的推导或者理解过程用图像、动画等方式呈现,增强学生对抽象概念的形象认知,帮助理解.
例如在电势的教学中,两个电荷周围电势的叠加是教学的难点,这时可利用GeoGebra软件的3D绘图区,通过输入两电荷周围的电势在空间满足的方程,呈现电势的分布情况,使学生获得感官认识.选择不同的视图可观察不同方向上电势的分布特征,而对滑动条进行设置还能实现参数的动态调节,显示如等量同种、异种电荷的三维电势分布,使电势具象化.[7]由于z轴代表电势,则“z=某一具体值”的平面与电势分布面的交线即为等势面,还能强化学生对于等势面的理解.
物理规律的教学应着重体现规律背后的思维方法,而这往往较为抽象,且当中可能包含复杂的数学推导,加大了规律教学的难度.这时可以考虑利用GeoGebra软件将思维方法具体化、数学推导简单化,使物理规律变得更加直观.如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关系的推导中,微元法和极限思想是教学的重点,可以利用GeoGebra软件展示科学推理的过程,增强思维的可视化.
做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选定研究区间并划分为n段.已知匀速直线运动中矩形面积可以表示位移.将每小段视为以该段初速度运动的匀速直线运动,利用“lowersum”指令计算下和值,可粗略表示研究区间的位移.由于每段的实际速度大于或等于该段的初速度,下和值相对于实际位移值应偏小.将每一小段视为以该段末速度运动的匀速直线运动,利用“uppersum”指令计算上和值,同理该值相对实际值应偏大.实际位移总介于上和值与下和值之间,采取二者逼近的方法计算实际位移.[8]
增大n值,下和值增大,上和值减小,均更接近实际位移.当设置的n值较大,两种矩形构成的图形几乎就是梯形,则梯形面积可代表矩形面积,进而代表位移.利用“integral”指令计算图像面积进行验证,可见图像面积始终介于上、下和值之间,且n值较大时三者几乎无差别,说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确实可以用梯形面积表示.
输入的初速度、加速度及矩形数量均可通过滑动条进行设置,表明该结论具有普遍性,适用于所有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而通过同样的方法也能对非匀变速直线运动进行探究,弥补实际教学中不规则图形面积暂时无法计算的遗憾,加深学生对v-t图像面积含义的理解.
除此之外,像力的合成与分解,重力与万有引力的关系,两电荷周围场强的叠加等复杂规律,也都能利用GeoGebra软件辅助讲解,简化、直观.
物理过程往往具有动态性,这时仅通过文字、语言,亦或是图片难以准确描述其特征,而学生也需要一定的想象力才能理解并还原整个过程,具有一定难度.利用GeoGebra软件的动态交互功能能对物理过程进行动态模拟,增强情境的真实性.
例如双星系统的运行.双星系统是指两个相距较近,只在彼此引力作用下做圆周运动的恒星组成的系统.前面学生接触到的都是围绕中心天体的星体转动,无法理解像双星系统这样围绕连线上某一点的转动.利用GeoGebra制作动画直观呈现双星系统的运行机制,便于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除此之外,像追及相遇问题、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甚至是复杂的交流电的产生,也都能利用GeoGebra软件制作动态变化的效果,帮助理解.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中概念规律的建立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实验基础.利用GeoGebra软件增强实验探究的可视化,主要可以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
一是上述提到的数据处理的可视化.除了探究平抛运动的轨迹特点外,利用GeoGebra的多项式拟合功能也能直观探究两个不同物理量间的定量关系,如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等等.后续从拟合函数、图像斜率等进行分析,能深入理解物理规律,还能得到如加速度、劲度系数等物理量的值,让学生体验完整的探究过程,并体会到信息技术的便利及高效.
二是进行模拟仿真实验,主要针对实际教学不好开展或者是实验现象不明显、不直观的实验.例如波的叠加,利用GeoGebra软件的绘图功能动态呈现两列波叠加之后的波形图,甚至探究相关物理量的变化对叠加结果的影响;[9]又如光的干涉,利用GeoGebra软件以波动的形式动态、立体地展示光的传播及干涉过程,使整个场景更加鲜活,加深学生对于光的波动性的理解.[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