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媒介创新美德教育

2021-07-08 09:00周吉芳
学校教育研究 2021年10期
关键词:传统美德思政课中华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凝结而成的社会道德准则,几千年来它不断被继承,不断被创新,具有深远的影响。它要求我们重视自身修养的同时又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习近平曾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该段话强调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和意义。因此,本文从中华传统文化为媒介创新美德教育这个视角来审视优秀传统文化,探索其创新模式, 培养中职生良好品德。

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意义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指的是历经沧桑而积淀传承下来的文化精华, 与整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共同利益和福祉相契合, 是德育教育的思想宝库。

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十八大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正确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综合国力的战略举措。一是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道德修养,二是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二、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中职德育教育的重要精神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很多人对精神文明建设已经忽略。而中职生正处于一生中的第一个转折点,若缺乏德育教育那将会毁掉一代人。在为中职生提供德育教育指引方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起着重大作用。我们大力提倡的爱国守法、诚信感恩、自强不息、见义勇为、求索创新……都蕴含在优秀传统文化中,甚至可以说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我们在平时的思政课上根据实时情况有选择性地挖掘开发并利用好这一资源,对建设中职生的德育教育有根本上的意义。

三、中职生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以物质为主要思想的冲击下,大部分中职生思想上的不确定性、多变性、无目标性愈发严重。因此,教会他们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中职生的德育教育中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个人主义和利己的价值观

受当今社会影响,中职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对人生的期望值也很高,做什么事儿都眼高手低。大多是独生子女的他们在自我定位、人生整体规划、自我与社会关系上存在认识欠缺,残酷的现实也许会让他们在一点点小事上都会屡屡碰壁,导致心理失衡程度不断加重,对人生就越发迷茫而不知所措。

正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也是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在价值目标的选择上他们更注重个人眼前利益,强调个人主义;在价值评价标准上,他们放弃责任、实干和奉献原则,只想不劳而获或是索取;很多学生没有道德观念,喜欢我行我素,在言行中毫无道德可言,和他人的交往中更是盲目自大、斤斤计较、好高骛远。

(二)忽略中职生道德修养的学习

从初中进入职教学习的学生原本道德观念就不太强,进入职校后学校又过分强调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从而忽略了对学生道德修养和思想觉悟的提高,思政课也多以纪律和安全为主,对道德修养的内涵缺乏深刻的认知。

(三)毫无团结意识,缺乏责任感的培养

现在的中职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让他们没有团结合作意识,处处唯我独尊。各个部门对成绩的追求让教育界忽略了学生的道德教育,培养了很多成绩优秀而道德缺失的学生。不爱学习的中职生,喜欢过洋节,喜欢新奇的东西,喜欢跟风,没有自己的判断力,拜金主义严重,更没有责任感,遇事只会逃避。对中华传统美德就更没有什么了解,自然无法理解优秀传统文化里蕴含的文化财富。

四、运用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德育教育的基础

中华传统文化是祖先智慧的结晶。它突出人的社会责任,强调自强不息,勇于担当的信念和向善的道德追求。尤其是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带动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发展和道德水平的提升。中职学校利用传统文化组织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德育教育。

(一)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媒介创新美德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职业教育是一种新的美德教育,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必须要把握好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相统一的特点。从职业学生特点出发,以思政课为主体,各级各类活动为辅助,创造性地学习和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充分挖掘和弘扬当地优秀文化中蕴涵的传统美德,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中,从而在弘扬民族文化的同時让学生发现美德育教育。

(二)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政课中

中职教育以前的思政课大多以安全、守纪为主,却忽略了伦理道德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现在职业教育已经将“道德经”、“国学”、“弟子规”等传统文化纳入课堂,讲授古今道德典故,探索道德模范精神,丰富思政课内涵,促进中职生道德内化和人格的完善。

(三)利用第二课堂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实践和创新

结合我国传统节日、爱国纪念日等具有文化纪念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既提高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实现了“知行统一”“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在活动中践行德育教育,提高德道修养,为中职生融入社会做好铺垫。例如:利用中国的四大节日在思政课上继续挖掘更有价值的德育教育;各个学校举办的国学经典诵读,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更能在诵读中体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每年中职生技能大赛更是彰显学生能力的时刻,各色中国舞、民族歌曲争相开放;吕家河的民歌村更是展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还有享誉全球的太极拳更是在世界武术比赛中一举夺魁……。事实证明,经常参加这些活动的中职生,人生观、世界观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对于未来的职业生涯也有了规划。

五、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职业教育,其创新之处在于:对职业教育课堂大胆创新,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用润物潜无声的方式教育学生;把优秀传统文化与中职生的职业素养有机结合,借助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使他们不仅有娴熟的专业技能,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媒介创新美德教育不仅有利于中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变,更有利于中职学校职业素养的提升,从而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汉江科技学校 周吉芳

猜你喜欢
传统美德思政课中华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让老人幸福 促社会和谐
助人为乐的小牛
做人美德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