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家精神的培育

2021-07-08 03:30张李娟
重庆行政 2021年2期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家重庆

张李娟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是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发展实体经济,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面临一系列新机遇新挑战,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家精神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收入、高竞争的特征,企业家精神必不可少。

一、重庆市高新技术企业与企业家精神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与企业家精神相契合,表现在重庆市高新技术企业的规模持续增长,社会贡献份额持续增加,吸纳高端人才的能力不断增强,这其中蕴涵着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和担当精神。

(一)重庆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现状

高新技术企业的规模继续增长。截至2019年,重庆科技型企业数量达16918家,市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18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市级及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64个,其中国家级中心10个。新型研发机构83个,其中高端研发机构34个。高新技术企业主要集中在先进制造与自动化、电子信息、高技术服务、新材料、生物与新医药等领域,占到科技型企业总数的81.6%,产业规模已经凸显。

社会贡献份额持续增加。截至2019年底,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2690.87亿元,比上年增长53.4%,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6%,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25.0%和19.2%。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分别增长16.0%、7.9%、10.3%和7.8%;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达2690.87亿元,比去年增长16.2%。

吸纳高端人才的能力不断增强。近年来,重庆市政府出台了各类吸纳高端人才的政策和举措。在引进紧缺高端人才方面,出台了《重庆市引进海内外英才“鸿雁计划”实施办法》(渝府发〔2017〕14 号)、《巴渝工匠 2020 计划实施方案》(渝人社发〔2017〕22 号)、《重庆市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行动计划(2018-2020 年)》。除此之外,还积极开展各类引才活动,举办“国际人才创新创业洽谈会”,组织用人单位去各地宣传人才引进政策措施等。例如九龙坡区、潼南区等分赴北京、上海招贤纳士,高新区、两江新区为引进高端人才更是开出了各种优惠政策,特别是两江新区推出的引才政策已初见成效,现已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16个、博士后工作站35个,海智工作站16个、各类研发实验室16个。截至2019年底,重庆引进紧缺优秀人才6523人,新增高技能人才2.2万。

(二)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中蕴涵的企业家精神

创新精神是企业家精神的灵魂。科技民营企业的发展最能体现一个地区的创新能力。2019年,重庆评选出的100强民营企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企业有38家,在科技型企业中,民营科技型企业占比达99%,主营业务收入近9000亿元,民营科技型企业在重庆经济发展中正在形成一股创新力量,创新力量中的企业家精神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蕴含于高新技术产业中,推动重庆经济的快速发展。反之,重庆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加速企业家精神活力的展现。

工匠精神是企业家精神的关键。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工匠精神是必不可少的一项硬指标。重庆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重庆制造升级版,工匠精神蕴涵其中。截至2019年底,先进制造业与自动化在重庆高新技术企业中占比达36.07%,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达565.66亿元,占比51.45%,涌现出庆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隆鑫通用动力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天泰铝业有限公司等75家制造业产业链的龙头企业,这75家获得认定的企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规模较大,2019年合计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规模工业的19.6%;二是带动力强,2019年直接带动市辖内配套中小企业超5000家,配套采购额超1000亿元;三是行业分布广,涵盖了全市各支柱产业;四是区域集中度高,主城区都市圈合计72家、占全市总量的96%;五是民营企业占比高,民营企业达37家,占据“半壁江山”。

担当精神是企业家精神的支柱。企业家把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实践中,以担当精神和家国情怀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贡献。在精准扶贫路上,截至2019年底,重庆有1779家民营企业参与到“万企帮万村”行动中,投入资金21.48亿元,帮扶1614个村,有758家民营企业创新开展产业帮扶,共实施产业帮扶项目1068个,累计投入资金18.84亿元。如德源集团运用满惠科技、满集网和智能化平台,践行“互联网+精准扶贫”,不断提升农产品商品化,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抗击新冠疫情中,重庆市民营企业共捐款捐物1.2亿元,各级商会共捐款捐物500余万元。如东风小康汽车有限公司捐赠价值500万的车辆、龙湖集团捐赠3500万元现金及医疗物资、迪马股份捐资1000万、隆鑫控股等企业纷纷捐款捐物,将大量的医药物资运往武汉。

二、制约重庆高新技术企业家精神成长的主要原因

重庆市高新技术企业中蕴涵的企业家精神助推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但是与东部沿海省(市)如上海、广东、浙江等相比较,在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冒险精神等方面还存在差距,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创新精神不夠

科技风险投资机构不足。目前,重庆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中,科技风险投资体系不够完善,现只有一家注册资本为2亿多元的科技风险投资公司,与西部地区其他城市相比,西安有14家科技风险投资公司,管理资金达11亿元,成都有5家科技风险投资公司,管理资金6.1亿元。与经济发达的地区相比,北京有45家风险投资机构,管理资金达220亿元,上海有43家风险投资机构,管理资金达87亿元。重庆科技风险投资机构不足,严重影响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一个地区的专利申请和专利授权最能体现其科技创新能力。以2019年为例,重庆全年专利授权5.54万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0.76万件。虽然从2015年到2019年,重庆的有效发明不断攀升,但与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相比,东部省份的发明专利授权每年突破万件,而重庆的发明专利授权仅占全国的1.1%。此外,重庆的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发展滞后,导致很多科技资源供给不匹配,如重庆有50万元以上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400多台(套) , 总值8亿多元,但平均利用率不足 20%。

科技资金投入不足。高新技术产业的突出特点就是高投入、高风险、高附加值,只有确保科技资金的足够投入,才能有力地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从近几年重庆对科技资金的投入来看,截至2018年底,重庆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首次突破2%,从2017年的1.88%提高到2.01%,投入经费410.2亿元。广东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2.78%,投入经费2704.7亿元;江苏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2.7%,投入经费2504.4亿元;浙江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2.57%,投入经费1445.7亿元。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到,不管占比还是投入金额重庆均低于东部省(市)。

(二)竞争意识不强

传统文化中的消极面束缚企业家精神。传统文化中重义轻利的价值观,使人们缺乏竞争意识;传统文化中的中庸观念,使人们安于现状,墨守成规,缺乏创新意识和风险意识;传统文化中的宗族观念,使人们排斥新事物,不利于技术革新和提高;人们急功近利的不健康心态,对风险投资缺乏信任和耐心,使科技资本的投入和运用缺乏持续性。

巴渝文化中的消极面束缚企业家精神。巴渝文化起源于巴文化,主流和本质符合社会历史发展,是积极向上的文化。但是如袍哥文化、码头文化等消极面却制约了企业家精神的养成。一些企业家热衷于非生产性活动导致市场环境畸形,损害了经济主体对市场的信心。另一方面,缺乏对规则的敬畏感。使企业家缺乏敬业精神、诚信精神、竞争精神。

重庆复杂的文化形态束缚企业家精神。重庆大城市大农村并存,中心城区的繁华和偏远城区的欠发达形成鲜明对比。不同人群的迁入和徙出,独特的地理地形,使重庆风土人情变幻多样,地域文化持续多元发展,出现了主流和非主流文化,包括巴蜀淳朴、勤劳、安逸的民风、大江大河狂放的码头文化、现代工业与本土作坊嫁接的技术文明、商业文明冲击下的少数民族巫术、医术文明的杂合文化等,从而导致企业家缺乏冒险精神、合作精神、开放精神。

(三)冒险精神不足

微观规制过多。政府作为市场“规则”的制定者,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提供制度环境、人文环境等,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基于高新技术产业的特殊性,个别部门直接插手企业决策,替代高新技术企业成为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创新的主体,导致企业失去市场活力,压抑企业的创新,企业家热衷于非生产性活动,不利于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宏观调控不力。高质量发展需要高新技术作为产业支撑,政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制定了各种优惠政策,如《重庆市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实施方案》,成立高新技术开发区,集聚全市的高新技术企业等。但是,高新技术企业在实际的发展中,一些优惠政策没有得到切实的落实,原因在于企业申请优惠政策程序繁琐或门槛过高等,导致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不够,效果不好。政府对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投入有限,应用研究投入较多,基础研究投入较少,这样的比例偏颇,导致在面对关键技术方面容易出现“掐脖子”现象。

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容易出现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在硬件建设方面,重园区建设、重城市建设,在轻软件建设方面,轻高新技术专业人员的工作和生活配套的基础设施。这些都不利于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专业人员的进驻。

三、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家精神培育的路径探索

(一)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一是扩大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知晓度。通过名人效应、电视网络平台等加大知识产权宣传,向全民普及知识产权法规制度;对涉及知识产权相关单位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企业定期对员工进行知识产权法规学习,提高员工对知识产权的认识与了解,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一定保障。二是发挥知识产权的保护作用。政府为企业的专利申报、专利保护等提供业务指导,让中小企业在实现专利转化和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有热情;为防范知识产权风险,政府通過立法,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让权利主体维权便捷,侵权者违法成本高;构建知识产权冲突协调机制,致力于知识产业利益协调、政策协调和第三方协调。

完善创新创业的信用机制。一是构建信用约束机制。参照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构建信用约束机制,包括企业信用预警制度、企业失信惩戒制度、企业守信激励制度、企业严重失信淘汰制度、企业信用恢复制度等。二是构建联合惩戒机制。首先,建设和运用好“信用重庆”网站,使它成为信用信息查询的“总窗口”和信用信息集聚的“集中营”,为公众提供一站式的信用查询服务;开通“信用重庆”微信小程序,使信用查询更便捷。其次,建立高新技术企业信用档案。将企业在市场活动中,分散在各部门、各地区、各领域的信用记录存入企业信用档案,并赋予每个企业一个社会信用代码,社会公众可在“信用重庆”网站通过输入社会信用代码,查询到相应的企业信息和信用记录,包括守信“红名单”、联合惩戒失信“黑名单”以及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信息。银行等金融机构与信用信息对接共享,供金融机构在对中小微企业开展贷款业务时查询和使用,各部门通力合作,共同营造褒奖诚信、惩戒失信的社会环境。

(二)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民族精神是企业家精神形成和培育的沃土,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国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与时代发展、市场环境、社会氛围有密切联系。

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战略。将创新创业教育分为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通识、创业职业化。创新创业意识旨在进行商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普及式大众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创新,尊重创业的社会环境。创新创业通识教育旨在培育会使用商业用语,学会从企业家的视角看待问题,强化实践运用,学会发现商机、学会商业策划,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创业精神、冒险精神、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具备成功企业家的个性特质。创业职业化教育主要侧重于开办企业、完善企业、壮大企业等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助力其成为未来的创业者或企业家。

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文化。高新技术企业需要现代企业文化,现代企业文化就包含了开拓創新精神、规范的行为准则、强烈的社会责任等,并与我国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机衔接。一是理顺政府与企业、科研院所之间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政府注重宏观政策的指导,避免直接干预科学研究。企业和科研院所应注重自身发展,避免对政府的过分依赖。在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为政府提供科技咨询,形成正确的决策。二是培育科研人员健康成长的文化环境。首先,改变科学研究的评价与考核模式,对基础研究的评价可采用两头严、中间宽的评价模式,“两头严”即对课题立项进行严格审核,对结题情况进行严格考察,“中间宽”即对课题研究过程采用人性化考核,只要其研究过程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就应予以承认。同时,对科研活动的考核时限也可实行弹性制,摒弃以往整体统一的考核周期,由研究人员自己根据研究活动的进展情况向组织管理层主动提出考核要求,考核周期应当力戒季度考核、半年考核、年度考核等考核制度,把科研人员从烦琐的考核评价形式中解脱出来,便于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地做科研。其次,鼓励科研人员主动融入产学研一体化中。可以采取技术入股、专利入股或者一次性转让等形式使科研人员得到物质利益,切实改善创新人才的工作条件、生活水平,形成人人奋发创新的文化氛围。

(三)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企业家精神密集的区域,区域竞争力越强。区域竞争力的提升需提高研发产业集聚、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流动能力等。

提高研发产业集聚。政府可出台相关政策,引导企业加入研发产业链。吸引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直接在重庆建立研发机构;引导重庆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承接国内外研发业务;引导东部地区的企业在重庆创立研发机构,承接全国研发项目等。重庆根据自身发展的产业优势,借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强川渝合作,逐步完善和提升装备制造业产业研发集群、电子信息产业研发集群等优势产业。

提高知识创造能力集聚。一是提升高校知识创造能力,促进各高校知识创新均衡发展。对于重庆而言,2018年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共申请专利10607件,专利授权5415件,进行成果登记的只有165项,各高校知识协同创新一体化发展,可减少知识创新重复研究和需求过剩的专业重复设置,防止过度竞争和无效竞争,实现创新互补、人员互派、团队共建、资源共享。二是拓展企业创新合作渠道。重庆高新技术企业可根据企业的特点与现实机遇,在国外、省外等发达国家、发达地区建立研发机构,利用当地的科研资源,引进国外、省外先进人才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积极参与国际技术交流,从各高层次平台上获取学习机会和高新技术知识。通过与供应商合作,获取有关于企业原材料、设备、零部件、技术与服务等方面的知识;与同行、大学、科研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提高研究成果的市场转化率。三是拓宽企业创新人才培养渠道。一方面,开展短期学习,企业可以聘请行业内专家定期为企业举办前沿知识培训会,让员工了解行业发展的前沿知识。另一方面开展,中长期学习,可以将企业科研人员送到专业院校,系统补充相关知识;与合作企业进行人才交流,通过合作关系让双方企业人才、知识积极流动。

改善创新软环境。一是营造全社会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通过宣传形成社会共识: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科技自主创新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为经济快速发展输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能够发挥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政治安全的重要作用,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深刻地领悟到,科技创新对提升国家地位的重要作用。二是营造宽容企业家失败的社会氛围。通过宣传“容错”案例,“失败”案例中的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逐步纠正人们思想观念中对失败者的认知偏差;制定“三张清单”即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厘清哪些错项目能容、哪些不能容,为创新创业者打开“枷锁”。

基金项目: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委托课题(项目编号:CQSYWTKT2023)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邹俊,葛杨生.基于2010-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的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绩效研究[J].安徽工程大学学报,2018(1).

[2]重庆市统计局.2019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20-3-19.

[3]重庆市统计局.2019年重庆市科技投入统计公报[R],2020-9-7.

作 者:中共重庆市九龙坡区委党校法学与公共关系教研部主任、副教授

责任编辑:胡 越

猜你喜欢
高新技术企业家重庆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重庆客APP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逗乐坊”:徜徉相声里的重庆味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在这里看重庆
闽籍女企业家共话“转折” :善良、坚持、灵动
国家重点支持的环保相关高新技术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