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奋力书写乡村振兴“新答卷”

2021-07-08 04:58于会文
重庆行政 2021年2期
关键词:农业农村文化

于会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強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重庆市大足区幅员1436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1068万亩,农业生产条件良好,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作为成渝相向发展战略腹地、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重要支撑、成渝主轴特色产业集聚区、重庆主城都市区桥头堡城市,农业农村工作正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当前,大足区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农业稳区,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快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乡村振兴“新答卷”。

一、突出地域特色,厚植产业优势,推动农业“接二连三”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只有实现乡村产业的全面振兴,才能保持乡村经济发展的旺盛活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动力。

(一)坚持产业规划引领

研究制定2021—2025年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确定优质粮油菜、芳香、大足黑山羊三大主导产业,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延伸链条,持续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按照“地域相邻、优势相近,突出重点、抱团发展”的原则,鼓励27个镇街因地制宜集中连片打造一批特色产业示范片,共同把产品做特、把特色做优、把优势做大,力争到“十四五”末,全区形成65万亩优质粮油菜、5万亩芳香、存栏30万只并出栏40万只大足黑山羊的产业规模。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区域特色农产品供应中心,联合周边地区共建大健康农业示范区、特色农业产业联盟,打造大足资阳潼南100万亩柠檬产业“金三角”、大足简阳乐至200万只山羊产业联合体,共同绘就乡村振兴新蓝图。

(二)发展壮大精深加工

坚持用抓工业的办法抓农业,通过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围绕国家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重点引进、培育一批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发展,形成“引进一个、建好一个、带动一批”的联动效应,提升粮油、果蔬、肉类、茶叶、调味品等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和水平,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重点做好富葛加工与科研中心、大足食品加工园、中药材产业园等已引进项目的落地建设,支持宝顶酿造、邓鼎记、双福油脂等一批重点企业扩产达产增效,形成大中小配套的加工产业集群。

(三)擦亮“大足硒锶”品牌

大足富硒、富锶土壤集中连片、土质良好、宜种性强,其中高富硒土壤面积达到31平方公里,送检的179个主要农产品分别不同程度含有硒和锶,符合富硒标准的占291%。大足区着力实施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塑造工程,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统一使用“大足硒锶”公用品牌,统一进行品牌营销,积极融入全市“巴味渝珍”和“三峡”品牌打造,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在全国唱响“大足硒锶”品牌。以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为契机,整合农业大数据产业资源,推动信息进村入户及“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全覆盖,培育更多的网络销售平台,开发更多的网店,培养更多的网络销售能手,让“大足硒锶”农产品在全国卖得好、卖得远、卖上好价钱。

(四)培育特色乡村旅游

大足之美,美在厚重人文底蕴,美在优美自然风光,美在秀丽城乡风貌。大足区正利用大足石刻这一金字招牌,高标准全域建设大足石刻文化公园,引领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打造国际知名旅游地,吸引更多年轻人、文化人、外国人来足、留足、驻足、品足。坚持将乡村旅游作为大足石刻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一环,用好“生态”和“人文”两个宝贝,建设“十里荷棠·山湾时光”产城景融合示范片,持续推进隆平五彩田园、老家·观音岩、棠香人家等一批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利用闲置农房改建一批高品质民宿,让更多的人到大足来有看头、有耍头、有买头,吃得好、住得好、玩得好,让来了的人还想来,没来的人都想来。依托民俗风情、农事活动等,按照二十四节气,每隔半个月举办一次特色节会,让大足一年四季“月月有看头,季季有精彩”。

二、紧扣生态宜居,提升乡村品质,绘制农村“美丽画卷”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重庆市大足区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扎实走好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路子,通过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绿色发展等“组合拳”,努力形成“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美丽图景。

(一)打造美丽乡村“风景线”

制定“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优化完善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保护好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统筹规划宝顶山等区域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一村一景”的乡村景观。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农村供水保障工程,试点推动城乡一体化供水,建好“四好农村路”,大力推动农村电网、光缆、天然气、5G通信、物流等建设,加快补齐农村硬件短板。规划建设濑溪河生态廊道、巴岳山生态观光绿色走廊,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让大足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

(二)构筑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线”

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开展“五清理一活动”专项行动,扎实推进“千村宜居”计划。重点抓好农村厕所革命、水污染防治、生活垃圾治理、化肥农药减量、废弃农膜回收利用等工作,加强土壤污染、水土流失等治理和修复,保护好美丽的田园风光。用好绿色金融试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实现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业科技创新、农业加工和服务业的绿色化,努力为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贡献。

(三)划定农村生态治理“警戒线”

2020年,大足区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42天,同比增加23天,国控、市控断面水质首次全面达标。大足区将切实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扎实做好“河长制”工作,加强执法检查,坚持用制度筑牢农村生态屏障。创新推行环境保护网格化管理机制,将网格划分到村(居)民小组一级,确保每平方公里都有1名网格员,及时发现处理秸秆焚烧、白色污染等突出问题,打通农村污染防治的最后一公里。探索维护环境“积分制”,健全村民自治机制,调动农村群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环境保护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三、注重人才培育,夯实智力支撑,激活发展“源头活水”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大足区始终把乡村人力资源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积极引才、育才、留才,着力解决农村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素质偏低、老龄化严重等问题,让人才振兴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生动力。

(一)引进高级专家团队

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组建多层次、高水平的专家顾问团队,研判市场规律、指导农业发展。大足区与袁隆平院士专家团队合作,建设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分中心,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承接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及推广,打造袁隆平院士太空稻试种基地,依托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重点面向从事适度规模经营的农民,分层分类开展全产业链培训,加强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支持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健全教育培训、评选认定、动态管理、扶持激励机制,依托区内现有的5所高职院校和区职教中心办好涉农专业,建设一批现代农业教学实训基地和农村“双创”基地,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订单式”培育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技能人才。

(三)鼓励人才返乡创业

实施青年人才筑梦工程和“大足工匠”计划,开展“大足英才”评选活动,发展一批对“三农”有情怀的新农人,鼓励引导返乡企业家、本土人才、技能人才、农民工等带着资金、技术返乡创业。健全乡村创新创业支持服务体系,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帮助创业者解决好用地、信贷等困难,以最佳的营商环境留住人才。

(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选派政治坚定、业务过硬、作风优良的干部充实到乡村振兴工作第一线,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干部队伍。拓宽“三农”工作部门和镇街干部来源渠道,重视发现培养选拔农村优秀年轻干部。切实抓好区(社区)两委换届工作,打造一批思想政治素质好、道德品行好、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的村干部队伍。

四、强化组织保障,弘扬优秀文化,焕发乡村“精气神”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塑魂。大足区切实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本土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一)完善乡村治理体系

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推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突出政治功能,提升服务能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加强农村民主法治建设,强化村务公开,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安全稳定的农村社会环境。

(二)加强乡村文明建设

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促进公共文化资源重点向农村倾斜,为农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践所、实践站,办好文化下乡活动,打造一批文化活动品牌,引导农民爱党爱国、向上向善、尊老爱幼、重义守信、勤俭持家,把农民群众的精气神提起来。扎实推进全国婚俗改革试点,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普及科学知识,反对封建迷信,倡导勤俭节约,杜绝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

(三)弘扬本土优秀文化

经过历史的洗礼和时光的沉淀,大足形成了石刻文化、五金文化、海棠香国文化、重汽文化、革命文化等五大文化,这些文化造就了大足个性鲜明、卓越不凡的城市气质。特别是大足石刻所蕴含的“慈、善、孝、义、廉”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理念,极具民族化、生活化、教育化特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生命力。大足区将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乡村建设,从小处着眼、细节入手,让农村的公共服务中心、乡村旅游景点等重点场所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凸显大足特有的文化脉络、历史记忆,实现文治教化、以文化人。

五、着眼成果巩固,直面重心转移,接稳全面振兴“接力棒”

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三农”工作重心发生历史性转移。大足区准确把握顶层设计从点逐渐覆盖到面、政策范围从特惠逐步转向普惠这一发展趋势,全力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坚决把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好、拓展好。

(一)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

按照中央设置的5年过渡期要求,坚持把保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摆在有效衔接的重中之重、乡村振兴的优先位置,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坚决守住并巩固提升“两不愁三保障”成果,推动低收入群体稳步增收、逐步致富。做好机构队伍衔接,保持机构队伍总体稳定,平稳有序推进机构职能调整优化,重新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任务重的镇街、村(社区)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

(二)建立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长效机制

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开展定期检查、动态管理,持续跟踪收支变化、“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切实把兜底保障措施落实到位。大力推进医共体建设,加强镇街寄宿制学校、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推行农村居家养老邻里互助模式,補齐农村公共服务短板。重点加大农村教育投入,给政策、给待遇留住一批农村优秀教师,让农村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彻底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继续在挖“穷根”上下功夫,不仅要让乡亲的口袋鼓起来,更要让群众的脑袋富起来,激励和引导脱贫群众靠自己的努力过上更好的生活。

(三)持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近年来,大足区先后被纳入国家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和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特别是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中,大足区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汇聚群众智慧,探索出的“三分两不分”分配机制,为土地修法提供了“大足经验”。大足区将紧紧抓住改革这个“牛鼻子”,稳步推进一批国家、市级在大足开展的改革试点,进一步破除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制度障碍,激活“人”“地”“钱”等资源要素,推动以城带乡、城乡互补、融合发展,实现城市与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作 者:中共重庆市大足区委书记

责任编辑:马 健

猜你喜欢
农业农村文化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年味里的“虎文化”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谁远谁近?
赞农村“五老”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