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琳
教育信息化2.0计划是我国为了促进教育信息化而提出的战略。信息技术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融合,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它丰富了教学内容,提升了课堂教育教学的魅力,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转变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传统教学模式过分强调书本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死板、教学手段单一,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粉笔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导致课堂氛围不够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激发。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当前这个知识大爆炸、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的时代,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但我国中小学的学科教学常态仍然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作为发展主体的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教师缺乏良好的教学方法,知识呈现方式不够多元化。对此,通过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可以实现教师由传统的“课堂主导”向“课堂引导”的角色转变,为教师提供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以微课教学为例,教师一方面可利用微课整合和丰富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增强教学的指向性和目的性;一方面可以利用微课教学帮助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回顾、反思,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此外,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还可以实现课堂导入方式的多样化。教师通过在课堂上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歌曲、展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PPT或图片、播放相关的微视频等方式,都可将学生自然而然地引入学习情境。例如,教学“诚实守信”这部分内容时,我在课堂教学之初给学生播放有关“商鞅立木取信”“烽火戏诸侯”的视频,讲述一个“立木取信”,一诺千金,另一个帝王无信,戏玩“狼来了”游戏。这两个历史小故事,前者变法成功,国强势壮;后者自取其辱,身死国亡。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顺理成章地理解了“信”在国家的生死存亡中意义重大,了解到诚信给人们带来的好处和失信给人们带来的坏处。通过这样的课堂导入,能够迅速引导学生进入“诚实守信”的教与学氛围。
激发学习兴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将《道德与法治》课上得生动有趣,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确实是不容易的。不仅需要教师自身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还必须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发挥学生潜力上下功夫。而初中阶段的学生对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传统的教学手段已远远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也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因此,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才能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要求,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因为现代化信息技术通过声音、图片、视频、颜色等等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视听材料,更加符合青少年强烈的好奇心和喜欢新鲜事物的心理特点,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积极参与到各种学习活动中。例如,在教学安全教育方面的知识时,我会通过制作和展示关于交通安全、食品安全、水电煤气安全使用等PPT课件,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将学生迅速带入安全教学情境,这样学生更能集中精力,认真学习并能牢固掌握知识,并能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生活之中。
再者,核心素养背景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已成为基础教育的热点。在传统教学中,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及创新素养,更不利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此,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促进学生开展自主学习,那么这些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例如,翻轉课堂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赋予了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翻转课堂上参与互动、合作探究、学习评价等活动的开展,极大地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时空范围,有效地将学生从封闭的课堂空间中解放出来;为培养学生自主自发的核心素养提供了有利条件;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技能,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力。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拓宽学生视野
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中,从书本上学习和教师的传统讲授中获得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如果学生仅仅依赖从教师和书本中获取知识,视野也会变得非常狭窄。对此,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将大量信息及时输入,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帮助他们拓宽视野,丰富学识,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宽厚、扎实的知识基础。例如,在教学有关礼仪方面的内容时,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通过播放有关视频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礼仪,了解各种场合中的礼仪,并引导学生在学习后进行表演和体验。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记忆也更加牢固。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对信息技术的掌握会越来越全面、运用得更熟练,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育教学的融合也会更加深刻和广泛。这样,现代信息技术就能为教育教学提供更多便利,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作者单位:安徽省濉溪县新城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