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红
从“十三五”开局之年到收官之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安徽考察,并指出安徽要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靠创新。作为创新之都,合肥重任在肩,责无旁贷。
“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下好创新‘先手棋,走活高质量发展‘一盘棋,以实际行动向总书记汇报。”全国人大代表、合肥市市长凌云告诉《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近年来合肥在科技创新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十三五”期间共有31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主要创新指标稳居省会城市第一方阵,并成功跻身全球科研城市榜前二十、世界区域创新集群百强、国家创新型城市十强。如今的合肥,正如凌云在其《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讲的,“创新驱动心无旁骛,转型升级聚精会神,合肥犹如风华少年,创新气场更加强大”。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去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作为合肥科技崛起的见证人,凌云对此深有体会。在她看来,科技自立自强要解决好“两个一公里”问题,即基础研究的最先一公里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最先一公里就是依托新型举国体制,形成更多的原创性成果;最后一公里就是让科研成果能够就地转化、就地交易和就地应用。
事实上,合肥也是这样做的。特别是“十三五”期间,合肥主动承担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并始终坚持“科创+产业”和弦共振,一手抓科技创新策源,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强化在前沿技术创新中的话语权,相继涌现出墨子传信、悟空探秘、热核聚变、铁基超导、动态随机存储芯片等一批原创性、引领性、标志性的重大成果。2020年12月,合肥再传捷报——成功构建76个量子比特(光子)的量子计算机原型机“九章”,这一突破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二个实现“量子优越性”的国家。一手抓新兴产业集聚,加快打造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形成了3个国家级、7个省级、10个市级战新产业集群,2020年合肥战新产业产值同比增長18.2%,占规上工业比重达55.5%,其中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细分领域分别增长41.3%、31.7%、28.5%,“芯屏汽合”“集终生智”也成为现象级产业地标。
在此基础上,合肥还围绕产业发展需求,与院所合作共建科研机构、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为原始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其中,坐落于南艳湖畔的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是由清华大学、安徽省、合肥市三方共建而成的,其研发的世界首个城市生命线安全监测系统已在合肥率先示范应用。3年多来,共预警燃气泄漏、路面塌陷、桥梁重型车辆超载等各类险情5000余起,被应急管理部总结为“清华方案·合肥模式”。目前,“合肥模式”已应用到深圳、武汉等全国30多个城市。
“这些新型研发机构能够充分发挥科技资源集聚和整合功能,加快孵化科技型企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产学研合作由短期、松散型单项合作向长期稳定、实体化运营的系统合作转变,让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加速走向应用场。”凌云说道。
3月11日,李克强总理在出席中外记者会时强调,创新还是要依靠市场的力量,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合肥一直深谙这一发展真理,一方面启动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倍增行动,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2020年合肥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89家,全市平均每天净增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也由“十三五”初的0.8户提高到“十三五”末的2.2户。另一方面,逐步建立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企业”梯队培育机制,推动科技企业从“顶天立地”走向“铺天盖地”。据了解,去年合肥共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家,科创板上市企业7家,上市企业数居省会城市第一。
“我们不仅大力支持科技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引导项目、人才等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还形成了完善的创新政策制度体系,每年拿出百亿‘真金白银支持科技创新,为各类人才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凌云告诉记者,合肥正在倾情打造“养人”之城,推动形成“天下英才聚庐州”的生动局面。
为此,合肥先后出台了人才政策“20条”和人才创新创业“8条”等多项政策,配套制定了“国内外顶尖人才引领计划”、“双引双培”计划、“鸿雁计划”、“留学回国人员创新创业扶持计划”等34项具体实施细则,全力构建具有长远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截至目前,合肥已拥有国家级引才引智示范基地5家、安徽省院士工作站68家,在肥服务“两院”院士累计达135人,并连续三年入选“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榜单前10位。
“合肥的创新,已有很多领域实现并跑领跑;创新的合肥,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奋力追赶。”在凌云看来,创新是一场没有终点的“赛跑”,步入“十四五”时期,合肥将继续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实验室、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合肥片区等重要机遇,不断增强发展新动能,加快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高地,奋力迈向全球科创新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