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
1925年10月,刚刚17岁的青年团员李运昌瞒着家里人,经李大钊介绍报考了广州黄埔军校,并于同年11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这个来自河北农村、稚气犹存的乡下少年,就将自己的一生投入到轰轰烈烈的中国革命事业之中。
1926年9月,18岁的李运昌从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此时,中共广东区委在军委书记周恩来的建议下,从第四期毕业学员的中共黨员骨干中抽调了60名同志,分配他们到各地开展工农武装的建设工作。这60人中有43人被派去搞工人武装,另外17人则负责农军建设,他们全部被分派到东江地区,李运昌就是这17人中的一员。
为了更好地开展农村工作,广东省委又专门组织这17位同志到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干训队学习。此前,农民运动讲习所已经开办过五期,分别由彭湃、阮啸仙等同志主办,第六期的主办者是毛泽东。开学前,李运昌带队专门拜访了毛泽东。毛泽东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简单介绍了讲习所的主要情况和学习要求。闲谈中,当毛泽东得知李大钊是李运昌报考黄埔军校的介绍人时,高兴地说道:“李大钊同志是我的老师,他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当馆长时,我是受了李大钊同志的帮助和影响,才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他鼓励同学们要好好读一读李大钊写的《土地与农民》这篇文章。
开学后,学员们上的第一课就是毛泽东主讲的《中国农民问题》及《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毛泽东精辟的讲解,深刻的洞察,给了这些刚刚毕业的黄埔学子极大的启迪,加深了他们对中国社会农民问题重要性的认识。而这些教诲对于来自农村、有着深刻切身体会的李运昌来说,更是令他终生受益。
从农民运动讲习所第六期毕业后,李运昌被分派到广东省农民协会潮梅海陆丰办事处担任农军部主任,负责指导各县的农军训练工作,直接受办事处主任彭湃的领导。广东是大革命的发源地,有着丰富的农民运动经验和农军基础,这一时期东江农军的发展十分迅猛。刚刚上任的李运昌立刻投身到农军建设的工作中去,积极筹划在各县成立农军模范队,对农军战士进行正规化的军事训练。
1925年李运昌在黄埔军校
李运昌坐镇汕头,制定计划,安排检查,总结工作,指挥十几位同志在东江各县积极创建农军模范队。在这段忙碌的日子里,虽然工作千头万绪,紧张繁重,但他的身上却像是有使不完的劲儿。信仰的火焰一经点燃,生命就拥有了无穷无尽的动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李运昌和同志们的艰苦努力,东江地区的农军模范队迅速成长壮大,很快就达到2000多人的规模。农军模范队训练有素,军纪严明,深受当地农民群众的欢迎。他们所到之处红旗招展,声威赫赫,真正成为了农民群众的主心骨,地主恶霸的眼中钉。
从1926年11月到1927年4月这短短半年的时间里,东江地区的农军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这期间,李运昌曾到广东省委和农军部作过一次农军工作汇报,得到了省委的充分肯定。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悍然发动反革命政变。4月15日,李济深在广州制造了四一五惨案,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同日,汕头潮梅警备司令何辑五也开始动手“清共”。
此时,李运昌正在普宁县检查农军工作,侥幸避开了敌人的追捕。16日,面对眼前危机四伏的严峻形势,李运昌与普宁县部委的同志们紧急开会商议对策。李运昌在会上说:“国民党反动派要屠杀我们,我们不能坐以待毙。我们现在还掌握着1万多农民武装,一不能让他杀;二不能躲起来。我们要暴动,用枪杆子来对付反动派的屠刀!”他的表态得到了大家一致赞同,会议决定立刻派部委书记陈魁亚前往中共海陆丰地委汇报请示工作。陈魁亚冒雨赶到海丰,向地委书记张善铭汇报了普宁的情况并请明确下一步的工作指示。张善铭告诉他:根据广东区委指示精神,可以组织武装暴动,反抗白色恐怖。陈魁亚立刻将这一重要指示带回了普宁。
4月18日至19日,省农会潮梅海陆丰办事处委员林苏,中共汕头地委工委书记、汕头总工会执行委员长杨石魂等人从汕头撤退到了普宁塔脚。在获知中共海陆丰地委关于暴动的指示精神后,他们立刻召开了潮普惠三县紧急军事会议,着手制定武装暴动方案。
19岁的李运昌临危受命,主持了这次会议。会上成立了潮普惠三县军事委员会,推选李运昌为主席,杨石魂、林苏、陈魁亚、何石、李崇三等为委员,下设军事、军法、财政、总务各部。另在塔脚农会所在地设立前线指挥部,李运昌任总指挥,何石任副总指挥。
4月23日,普宁暴动的枪声正式打响了!总共约有5000名农军参加了攻打普宁县城的战斗。李运昌后来回忆道:“我是第一次指挥这么多农民军进行攻城战斗,黑压压的人群高举着梭镖和大刀,士气十分高涨。农民军把普宁县城团团围住,然后集中火力,开始猛烈攻打。本想一鼓作气把这座县城拿下来,可是由于城墙很高,修筑得非常坚固,农民军的武器又很差,因此一连攻了几天也没攻下来。我和大家心里都非常焦急。”
当时参战农军手中除了少数枪支,很多人还在使用长矛、砍刀之类的简陋兵器,攀登城墙也只能使用竹梯,连攻城用的炸药都没有。虽然农军战士英勇奋战,但却很难迅速攻克坚固的城防。而城内地主武装乘机派人向汕头潮梅警备司令部求援增兵。4月26日,何辑五派一个营的兵力,对外号称一个团,从汕头分三路向普宁扑来。幸亏中共地下党人及时截获了敌人的军事情报,迅速电告普宁暴动指挥部,为暴动农军提前做好战斗准备赢得了时间。
面对来势汹汹的敌军正规部队,李运昌紧急调兵遣将,指挥农军采用“围点打援”战术,除留下少部分兵力继续围困县城外,农军的主力部队迅速投入了截击设伏的战斗。当天下午四时左右,在距离塔脚五华里的平径山,敌军连长尤振国所部“尤连”终于陷入了何石农军基干大队的埋伏圈。经过一番激战,敌人被围困在平径山山头。此时,区委陈宇任率领的90余名持枪农军及时赶到增援,暴动农军一鼓作气,全歼了困兽犹斗的敌“尤连”117人,开创了潮汕农军以弱胜强的辉煌战例。
从4月底到5月初,普宁农军连续抗击国民党杨直流部1000余人、陈泰运部800余人的进犯。虽然敌我两军实力相差悬殊,但各乡百姓男女老少都踊跃参战,各尽其职,不畏强敌,充分展现了中共领导下普宁农军的坚强斗志和革命人民的英勇气概。
此后,农军补给日渐匮乏,不得不主动撤退转移。5月13日,李运昌率领普宁农军中的骨干队员1000多人撤退到陆丰县新田区,与海陆丰的暴动农军汇合,两支队伍加在一起有2000多人。农军指挥部在此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撤销农民自卫军番号,改称“惠潮梅农工救党军”。至此,持续20天之久、轰轰烈烈的普宁暴动宣告结束。
此后,“惠潮梅农工救党军”转战湘赣地区,后经中央军委指示整编为“湖南革命军第二师”,陈东日任师长,吴振民任副师长,吴文元任参谋长,李运昌任二师前敌委员兼第二团党代表。9月中,部队奉命参加秋收起义,不料在途中被打散。与组织失去联系的李运昌曾试图寻找南昌起义部队,但此时起义部队已经撤往潮汕地区了。11月,李运昌克服重重险阻,终于回到了家乡河北省乐亭县木瓜口村,并很快与家乡的党组织取得了联系,恢复了党组织关系。
大革命失败后,全国革命形势迅速陷入低潮,白色恐怖笼罩全国。面对这种严酷的局面,很多意志薄弱的党员产生了悲观消极情绪,更有一批投机分子纷纷退党。当时中共乐亭县委的领导人带头声明退党,一批人效仿,对当地党组织造成了极大破坏。一时之间,革命到底能不能坚持下去,成了不少人心中的困惑。而此时的李运昌却并没有消极沉沦。他联系了另一位党员宋匡我,继续秘密开展斗争,主动将革命重担挑了起来,并很快与中共顺直省委取得了联系。在他们的努力下,于1928年3月重建了中共乐亭县委,李运昌任县委书记,宋匡我任宣传委员,党、团的基层组织逐步得到了恢复,乐亭和滦县的工作也开始出现了新局面。
为了开展革命工作,李运昌针对县城里鞋业工人较多的特点,首先组织起了鞋业工会,先后吸收100多人入会,并发展了其中的骨干工人入党。工会组织工人上夜校、开识字班,积极宣传革命道理,启发工人的革命觉悟,团结大家共同反抗资本家的剥削。1928年5月27日,乐亭县鞋业工人150多人第一次有组织地举行了大罢工,要求资本家增加工资,改善工人生活条件。这次罢工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得很有声势,全城的鞋厂都被迫停产了。在坚持七天后,资本家终于同意了工人提出的要求,罢工最终取得了胜利。这次斗争对全县震动很大,一扫大革命失败后群众运动陷入低谷的沉闷空气,振奋了党员和群众坚持斗争的信心。
1928年7月22日,中共顺直省委召开扩大会议,传达了中共中央的指示,作出了关于今后农民运动的决议,即发动农民抗捐、抗租、抗债,斗争的主要对象是国民党地方政府和地主恶霸、土豪劣绅。根据上级指示精神,中共乐亭县委开展了反对大恶霸朱绍文的斗争。此人多年来依仗权势横行乡里,靠赌博、鸦片搜刮不义之财,作恶多端,民愤极大。李运昌他们利用潜伏在国民党县党部的同志作为内应,同时发动县农会会员3000多人游行请愿,要求严惩朱绍文,最终迫使国民党县政府出面将大恶霸朱绍文投入监狱,不久后病亡,为当地百姓铲除了一个毒瘤。
此后,中共乐亭县委又在1928年“双十节”发动了鞋业和纺织业等手工业工人300多人参加的游行活动,要求改善工人待遇,成立乐亭总工会。游行随后被军警镇压,游行领导者被逮捕。次日,军警开始抓捕李运昌等负责人,他们被迫转移到滦县,并在那里组建了中共滦乐中心县委,李运昌任县委书记,宋匡我等人任委员,继续坚持地下斗争。
1929年初,李运昌被中共顺直省委调到天津省委机关工作。不久后天津市委常委李德贵、原省委书记王兆文相继叛变投敌,给党组织造成严重破坏,先后有100多位同志被捕入狱,致使顺直省委的工作陷于瘫痪。李运昌由于刚来不久,与两个叛徒并不相识,才幸免于难。在此期间,李运昌坚守岗位,临时代理了一个多月的省委秘书长工作,直到7月份新的顺直省委成立。
8月17日,李运昌在一次参加飞行集会时被捕入狱,虽经敌人严刑毒打但始终没有暴露身份,最后被判入狱一年零一个月。在狱中,李运昌参加了秘密党支部,支部书记是彭真。
在狱中,除了同敌人进行斗争,李运昌还充分利用这段时间读了不少理论书籍。他用妻子云丽珍送来的钱先后买了60多本书和同志们分享。由于当时狱方限制不严,很多进步书籍都可以看,像《唯物史观》《西方革命史》《资本论》等等。
刑满出狱后,李运昌被党组织安排到铁路总工会满洲办事处当主任,办公地点在沈阳,主要任务是恢复铁路系统的党团组织,领导铁路工人开展斗争,并具体负责沈阳兵工厂的党组织建设。在这里他一直干到九一八事变爆发,此后迫于形势发展,组织上命他暂时不要返回沈阳,在铁路总工会担任巡视员。1932年1月,李运昌到上海向全国总工会汇报工作,当时担任全总秘书长的刘少奇听取了他的汇报,并挽留他在全国总工会工作,李运昌当即表示服从组织安排。
不久后上海一二八事变爆发,淞沪抗战打响了。为了声援十九路军抗战,反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主义”,全总派遣李运昌前往浦口参与指挥津浦路罢工。可是当他赶到时,罢工已经提前结束了。此时日军大举进犯上海,全国处在一片混乱动荡的局势中,李运昌也不幸同组织失去了联系。在辗转济南、摆脱了敌人的追捕后,他无奈只能再次返回老家木瓜口。
李运昌在上海目睹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而此时家乡冀东同样面临着日寇铁蹄的步步进逼。经过再三考虑,李运昌毅然决定在家乡创建“京东御侮救亡会”,并以此动员和组织群众,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经过紧张的筹备工作,1933年2月的一天上午,李运昌在家乡木瓜口村召開了“京东御侮救亡会”成立大会。在会上,他发表了慷慨激昂的讲话,痛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滔天罪行,号召民众积极行动起来,团结一心共御外辱。“同年9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动和影响下,京东御侮救亡会各县代表大会正式召开,并宣布成立京东民众御侮救亡总会。这个组织以抗日为宗旨,在冀东各县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成为这一地区开展群众性抗日救亡运动的领导机关。”
从此,25岁的李运昌正式踏上了抗日救亡的漫漫征程。
(责任编辑 黄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