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宪敏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育部门对小学时期的基础教育要求与以往相比越来越高且越来越细,尤其是为小学生学习打基础的语文学科,愈发注重对阅读教学的革新与完善,要求语文教师丰富阅读教学的教学内容。而传统文化作为极富文化底蕴的辅助教学资源,科学渗透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既可以使小学生充分理解文化内涵,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又可以赋予语文阅读教学全新的形式与意义,不断提升学生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要想在小学时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语文教师就需要意识到优秀传统文化中能快速对小学生产生教育引导作用的相关内容,然后将其融合延续在阅读课堂教学,实现基础阅读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结合。而本文就是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价值以及教学现状入手,对应提出可优化建议,为后续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指明融合教育方向。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价值
1.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小学时期的学生处在身心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一切未知事物的探索充满向往,因而也易于产生独特的奇思妙想。如果语文教师可以合理利用这一特征,在平时的语文阅读教学中,依据小学生好奇心理展开传统文化教育的灵活渗透,那么小学生基于自身活跃思维,展开新鲜事物的自主探索,就往往要比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灌输式”教育更具意义。加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还可以加深小学生对语言文化的探究兴趣,从而主动研究文化背后的内涵。为此,语文教师必须从小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切入,完成传统文化与阅读教学的有机结合。
2.帮助学生养成良性阅读习惯
通过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可以提升小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小学生在思维综合发展的过程中,主动深入文化学习。毕竟,大多数小学生听到“传统文化”四个字都似懂非懂。语文教师如果可以使用趣味化的教学方式将传统文化内容灵活导入阅读教学,自然可以合理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让小学生在潜移默化的阅读启导中,对细化的人文、民俗、历史等相关内容加深了解,提高自身探究兴趣与文化学习意识,对接下来的传统文化学习探寻更加主动。语文教师依据教材框架制定明确教学目标,进而渗透传统文化,可以引导学生从抽象的意境体会中,品读情绪情感,掌握文化精髓,最终培养自身高尚品格,综合发展。
3.助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小学时期的语文教学包括许多古诗词内容与历史人物。语文教师结合相关传统文化,引导小学生了解它们的真实创作背景,自然可以为小学生找准学习切入点,且让小学生激活自身的文化生命意识,不单单将教材文字视作冷冰冰的表达字眼。为此,在现如今的教育教学形势下,语文教师将小学生视作国家未来发展的主要动力,必然可以在融合传统文化教育的阅读教学中,向小学生传播更多的传统文化意蕴,让小学生生动、全面的理解文化价值,自主自发地做好传统文化传承。
二、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所存在的问题
1.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过于传统、陈旧
无论是哪一个时期的教育教学,最终教学任务都是通过学科教师对学生的深入教导,帮助学生顺利升学,小学也是如此。因此,即使近年来的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推行,但还是有一部分小学的语文教师始终以“升学”为核心,采用应试教育理念,主抓学生考试成绩。这样一来,这一类语文教师的授课采用持续“灌输式”模式,形成不良的教导循环,学生不能自主意识到阅读学习的作用以及学科知识学习对自身发展的必要性,于是,在长久教学理念下,思维局限,被动成长。
2.教师教学过程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文教师在借助传统文化内容丰富语文课程的阅读教学体系时,不但需要细化教导,让小学生发自真心地认识传统文化。还需要注重教与学角色的合理转换,凸显学生的主體地位,以此提高阅读教学的实际效率。但是,现实的教学情况往往是,一部分语文教师为了提高阅读课堂教学效率而简单的带过传统文化内涵,以主观结论讲解传统文化与阅读教学的关联,忽视了对小学生情感体验的挖掘与延展,小学生无法在传统文化的渗透中自主感受文化魅力,也就对传统文化的导出没有较深情感,难以激发有效共鸣。
3.教师忽视了对学生主观学习能动性的培养
小学时期的深层阅读教学主要是以古诗词为基本载体,古诗词教学也是最好的与传统文化结合的教学载体。因此,在小学时期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大多语文教师都会在古诗词教学中加入对应的传统文化教育,以古诗词体现的文化意境为铺垫,合理渗透文化内容。但是,现实的古诗词阅读教学往往会出现语文教师过分侧重古诗词字词推敲,使用“先翻译,后教导”的教学模式。这样一来,语文教师就忽视了对学生自由理解的引导、讨论,让小学生有机会从自我认知中内化传统文化内涵,而只能达到背诵记忆、笼统理解的浅层目标。
三、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的具体策略
1.语文教师革新科学的教学理念
为了更好实现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中的合理渗透,语文教师必须顺应现代素质教育要求,秉持先进的素养教育理念,在日常阅读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小学生的思想培养、美育培养、道德培养,以及最重要的自主能力培养,从学生学习特点出发进行阅读教学改革。只有这样,语文教师才可以探索出有效的传统文化教学融合之路,实质提高阅读教学质量。例如:语文教师除了参与学校定期组织的教师培训活动之外,自主通过网络途径接触时下最先进、最优秀的教学理念,内化学习,然后拿到阅读教学课程对应实践。
例如:教师在开展《赵州桥》一课的阅读教学中,将阅读教学开展的目标定为学生掌握并了解文本中提及到的赵州桥建筑特点、原理以及艺术特色等,促使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到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以及高超的建筑艺术成就等,从而增强学生自身的民族自豪感。继而在此基础之上,对我国近几年的科技发展成就加以总结,促使学生认识到科技推动社会进步发展,并且不断的鼓励学生发奋学习,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并激发出学生自身的责任意识。
2.注重挖掘教材背后的文化元素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语言学科,对小学生最主要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提升小学生语言素养、文化素养。因此,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将语文教材深度挖掘,对其中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合理利用,真正做到传统文化渗透的细而精,而非空有形式“及表不及里”。
例如:在教学《邓小平爷爷植树》一文时,语文教师不但可以鼓励小学生自己通读文章之后提取传统美德相关信息,还可以直接由语文教师将该文章故事化讲解,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导小学生体会辛勤劳作的意义,影响小学生的劳作意识。
3.合理运用现代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在现如今的教育领域应用早已屡见不鲜,只是有部分学科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仍然走不出形式化教学,而导致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反而累赘性凸显。为此,语文教师要想实现小学阅读教学的传统文化渗透,就应该在提升自身教学水平的同时,提高自身信息技术素养,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打破主观教学限制。例如:语文教师在《故宫博物馆》一文的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工具为学生播放与故宫博物馆相关的小视频亦或图片、作品。让学生在有限的个人阅历中直观建立初步理解连接,进而搭配文章内容完成视觉与听觉、情感等的情境融合,激活学生文化学习动力,自信、爱国。
4.加强朗读训练,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阅读不但包含细读、粗读、精读等不发声的默读方式,还包含朗读、表演型阅读等一些发声阅读方式。因此,语文教师在小学阅读教学中,也可以合理利用朗读教学实现传统文化在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渗透。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有感情的阅读文章内容时,促使学生在感悟传统文化发展的同时,提升了自身的文化素养,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抑扬顿挫加强自身的记忆,更好地把握传统文化中所具有的深刻内涵,将传统文化中所具有的美感充分发挥出来。
例如:语文教师在教学《火烧圆明园》一文时,除了立足真实的历史史料展示,还可以将相关的材料收集整合,组成一篇适宜朗读的新文章,让学生学习朗读。这样一来,学生在情感调整的充沛朗读中,不但可以借由朗读反哺教材文章深层学习,还可以在“以读促悟”的朗读启导上,养成良好的阅读优化习惯。
5.丰富拓展活动,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除了上述课堂时间内的阅读教学,语文教师还应该有效挖掘课外主题实践,以此推动小学生阅读意识深化,让小学生的阅读思维科学延续,能够在灵活的拓展活动中,自主感受文化情怀,自发热爱传统文化,为今后阅读学习打下扎实基础。以《纸的发明》一文为题,语文教师不但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借助多媒体工具生动教学,还可以直接以主题活动的开展带动学生课外实践,让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搜寻造纸术内容,然后制作简易视频,切实让学生弘扬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在小学时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合理渗透是一件需要长期坚持的教学工程。语文教师不但要从自身视角多多接触传统文化、研究传统文化、完善自身的传统文化教育能力,还需要适应当下的教育教学环境,主动吸收有利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模式,以契合学生学习心理的方式展开细化阅读教学。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习惯才能得到合理的启发培养,且传统文化的融合渗透能科学激发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學生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