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洁
时评写作,是一种对时事进行评论的文章。既可对先进的新生事物赞颂、褒扬,也可对落后丑恶现象批评、鞭挞,还可就某一社会问题进行分析、阐发。
“时评体”的出现显示了新高考改革的教学理念,洋溢着强烈时代责任感。如何突破常规,如何依托周练,如何“牵一发而动全身”,如何以时评体的写作教学作为整个论述文写作教学的“先锋”,我们在2017级浙江高一学生中开展了推进教学尝试。
一、尝试的过程
(一)第一阶段,初期准备(高一8月—10月)。
学生层面:侧重于作文状况的调查,选取高一262个学生进行《高中生论述文写作情况问卷调查》,其中女生为104名,占比39.6%。
调查情况显示,学生对作文的喜爱程度不高,没有读书摘抄的习惯,60%以上的学生觉得论述文难写的最主要原因是“没有道理可写”“即使有理也表达不出来或谈不深”。这些都反映出学生写论述文、时评文还停留在最浅层,他们不知道结构和思路,不知道对素材的积累,他们的课外知识少之又少。但是却有57%的学生愿意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
针对高一现状,我们从小段时评文写作入手,不需要大段大段、成篇成篇地写作。我们精心设计了300字的小作文,学生在20分钟内完成,然后以点到面,指导学生逐步开展形成体系。
教师层面:在7月份暑期明确布置周练卷的出卷工作。卷式以浙江学考卷为蓝本,增加时评类写作的小训练,并提供样式。
到9月底我们推出了“创新优化试题设计”的周练卷共7份,为时评写作提供了知识的保障;通过智学网进行制卷,把题干上传至智学网,保留海量数据;向学校申请了每两周一次的语文周练考试时间(60分钟),在时间和数量上都保证了尝试的顺利开展。
(二)第二阶段,落实调研取样阶段(高一9月—12月)。
我们将103班作为调研班,将第一阶段收集的资料结合本班实际状况,对语文写作教学进行了实验与反思,并把106班做为比照班。
103班与106班是两个优生平行班,优秀教师相对集中,生源是全校二类(一类为112班),他们存在文理偏科现象,其中男生较为明显,语文后进生28名(男20,女8),英语17名(男14,女3)。进校时全班总分成绩超出全年级29.3分,但语文是唯一一个负值学科。
(三)第三阶段,干预实施阶段(高一12月—次年6月)。
在调研班,我们秉承周练为依托,坚决落实两周一练,并在日常教学中渗透时评文训练。
第一步:收集材料。
一周安排三次午间课程(下午13:15—13:35分),提供不同的电视新闻信息:周二人物、周四科技、周五时政,同时准备三份报纸杂志———《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作文素材》,引导学生从各种渠道了解近期新闻事件、新闻人物,从中搜集一些新鲜的、备受关注的、有价值的、有话说的时事材料。如“物理学家霍金去世”让学生感受了大师的离去,拷问生命价值的问题,另外“从女乘客公交‘霸位强行拉起辱骂学生,论学生该不该让位”就可以用来拷问社会的人情冷暖。
收集材料时明确告知学生:一是大问题简单化、具体化。时事热点的内容很多,范围很广,要都收集、积累,那是不可能的。如话题“和谐社会”,这是学生应该关注的热点。但是它的范围太大了,有政治、经济、政策等诸多方面,我们主要收集关于“人际交往、协调”方面的内容。二是尽量不选政治敏感性强、专业性强的时事。这些时评需要特定知识储备,或是丰富的人生阅历,深厚的文化素养等。例如,中美贸易摩擦、“文强现象”、如何抑制高房价问题等时事,就不宜作为作文训练材料。三是不选低俗、娱乐炒作的时事。这些虽是民众热议的话题,但涉及的领域却是高中生感到陌生的或者思想境界不适合的。如“汤唯一脱成名遭禁,现在又复出”“杨幂与刘恺威是不是离婚”等等。
第二步:新闻评说。
从12月份开始,共分三輪。
第一轮时,课前安排3位学生进行5分钟新闻述评,新闻由我选择,学生只需针对性的谈上几句。媒体上的新闻评论性节目,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如央视的《焦点访谈》《新闻周刊》,江西电视台的《杂志天下》,还有《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等。
第二轮时,人员减少至1位,但时间仍为5分钟,由发言者自由创作PPT,用音频和视频、文字相结合的形式展开评说,老师做小结。
第三轮时,仍是1位学生准备发言,但发言的内容上传至班级空间,用平板智学推送的方式进行了全班交流。其余44位同学通过一句话评述,点评这位同学的发言。
这样的开展,收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最典型的是“留OR不留———‘阳明中学校园改建工程事件”,当李雨舫同学选择了这个话题后,一石激起千层浪,从一个小课堂上升到了全校,甚至升温到了社会,《绍兴晚报》还做了报道,这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时评兴趣。
第三步:时评阅读。
结束了三轮新闻评说后,我们开始推荐相关即时性时评作品。以每周一篇平板推送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思考时事内容,同时领会掌握时评写作的结构、语言等特色,并将如何叙好由头,如何驳论、立论,怎样展开分析等等课程融入到日常的作文课中。
第四步:周练写作。
虽是第四步,但其实是在每次周练中已实施。我们在编排周练和改卷时遵循了从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训练上呈现出了这样几个维度的训练:
1.新闻敏感度训练。能抓住新闻敏感点进行思考挖掘,如抓住新闻主体与学生三观、与社会文化传统、道德底线有冲突或相一致的点,进行思考分析。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新闻人物或事件放在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去分析。
2.概括度训练。是对新闻材料概括转述,也就是要写好时评的“由头”。写时评要就事评事,所以时评需要把所评之“事”交代出来。这“事”是引发评论的缘由,由头要写得既让读者明了,又尽量少占篇幅为好。由头写长了,时评就成复述新闻了。
3.思维度训练。要集中精力对所评之“事”作分析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其一评论事件的对错,如果认为这事是对的,可以进一步指出这事的意义,有哪些好的影响,反之亦然;其二评论事件的成因,分析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历史原因、现实原因、内因、外因等;其三评论事件的影响,反思此事的教训,分析对社会对他人的教训和启发;其四提出解决此事的办法,评“事”可以不限于一点或一个角度,可以多点或多角度。但所评所说,必须与所评之“事”密切相关,不能游离于“事”高谈阔论。
4.片断表达训练。具体的写作,我们从核心片断写起,不但要写出自己怎么看,还要写出依据和理由。要评得有理有据,让人心悦诚服,这样的时评才是好时评。
5.片断升格训练。对上面的训练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升格训练:针对拟题的空洞,进行拟题升格训练;针对作文思路不清的问题,进行作文思路的升格训练;针对不会分析、不会展开的问题,进行分析升格训练和联想的升格训练。
第五步:优作展示。
在周练中出现的优秀作品,我们在班级空间上进行展示。实践证明,这样做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事实证明这种针对性强,由浅入深、由小见大的思考和提炼,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生活思想内涵,锻炼了学生严谨深刻的思维能力。高一开展以周练为依托的时评写作推进教学完全可行,我们看到了调研班学生可喜的变化。
二、尝试的结果
经过半年的“时评训练”,103班的语文成绩在次年1月的期末考中差距缩小,从-2.13上升至-1.79,从校前20名的排名来看,从“0”走向了“1”,超越了比照班。丁泽同学,语文单科全校第18名,总分为全校第36名。
次年7月高一期末成绩揭晓,更给我们强有力的信心。不仅在前20名的数量上有了突破,在主观题成绩上我们已经把差距拉为+0.2分,居年级第四位。
更值得可喜的是,在进入高二论述文写作后,学生写作成绩显著提高。高二第一学期期末成绩,不仅超越了比照班,而且还出人意料地超过了112班。同时调研班在作文平均分上超过了文科最好班,位列全校第1名。调研班沈晓悦同学,语文单科获全校语文第一名。原本在年级300名以外的学生,回到前100名、甚至是前50名,让家长倍感意外。
三、尝试的反思
(一)高一学生有一定的论述功底和议论思维水平
从几次周练作文上看,学生都能围绕一个观点展开议论阐释,讲出“为什么”。大部分学生都能从中心观点生发,讲出一些分论点,然后进行一些基本的评论阐释。从结构思路上看,大部分学生基本能按照自己的议论思维,在自己的思路引导下,说完自己的理由。虽然理由比较简单,但还是能说清楚。从论证方法上看,基本能運用到道理与事实论证方法,尤其擅长运用举例论证和正反论证方法。66%的学生认为老师的写作指导是有效的,这是值得我们欣慰的。当然,在高一的时评文训练中,学生能写出议论性的文字,正说明了高中学生的能力是可嘉的。
(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明确几个关节点
首先,明确和领会学写时评文的目的是写好论述文,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与增强写作动力、坚定学生学习和写好论述文信心的必要条件。其次,明确时评文的有关概念,特别要让学生真正明确各类表达方式,能够辨析它们的不同。第三,明确辨识观点、观点阐释、列举事例、例子分析、引用论证等不同,让学生明白评论过程中思路与语言组织的缺陷,让学生在自我纠正过程中得以成长。这三个关节点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渗透,绝不能半途而废。
(三)要“放手”让学生讲,学生才能爱“写”
从103班个体调查来看,在作文中观点新、有深度、语言说服力强的学生,都是在第二步新闻评述中表现特别好的学生,他们能关注社会生活且能“思考着生活”。因此在写作中,他们平时的思考能力就体现出来了。由此可见,放手让学生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与自己的生活是多么重要。我们要利用一切可用的时间引导学生对人生、对社会经常作一些思辨性、哲理性思考,加强学生思维与思想的深度。
为此,可以在阅览课上指导学生多阅读一些时事点评类文章,尤其是杂文类文章。同时坚持每节课课前5分钟都“放手”让学生展示,积极引导学生思维,引领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养成“用心生活”或者“思考着生活”的习惯。
(四)语文训练需要严守阵地
上了高中,许多学生把时间都留给了其它学科,尤其是理科生。他们漠视语文、应付老师、投机取巧,到了考试时又临时抱佛脚。做为语文人,一定要坚守语文训练这个阵地。两周一次的周练,变语文教学为学生的主体需要。没认真学语文,周练就考不出好成绩,让学生积极和主动地学习语文。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听好课,认真学。把大目标分解,放在周练中,让学生在阶段性学习训练中逐渐有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他们学习语文的胃口就会增加。每两周一练,全体学生定时定量地训练,也让语文赢得了领导的重视。
有人习惯将学校比作工厂,这其实并没有错,一方面这种说法肯定地指出两者都是人类再生产活动的场所。如果说工厂是制造产品的场所,学校则是创造人才的摇篮,课堂是创造人才的车间,而训练是打磨人才的必经工序。我们利用好周练这块阵地,把握好语文时评创作的春风,天时地利人和全部加在一起,相信我们的语文会取得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