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芳蓉
德国女性文学的代表作家克丽斯塔·沃尔夫于1963年在民主德国出版了小说《分裂的天空》。这部小说讲述了一对恋人丽塔·塞德尔和曼弗雷德·赫尔富特的故事。女主人公中学毕业后在一家保险公司当职员,与年轻的化学家曼弗雷德结识。两人相爱了,曼弗雷德大学毕业后在一家研究所当化学师。他们两人共同生活。丽塔在劳动中逐渐成长,变得成熟。而曼弗雷德却与现实格格不入,后来愤然去了西柏林。三个月后,丽塔去西柏林看望曼弗雷德,她发现西方并非那么美好,她规劝他一起返回东部,但无效。她只得一人返回东柏林。由于当时德国东西部的分离,他们在思想和信仰上产生了分歧,最终也分道扬镳。小说深受当时六十年代初的政治背景和条件的影响,作者从她的角度描述了当时的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通过女主人公的视角和行为阐述了她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小说的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分别代表了民主德国的两个不同群体,其中许多人像男主人公曼弗雷德一样,出于各种原因对民主德国感到失望,并想逃往西部。在1961年修建柏林墙之前,每年有多达3万人离开民主德国(Melis,Damin van 2006:7)。相反,许多人也看到了民主德国的缺点、弱点和不足,但他们仍然想留在民主德国。曼弗雷德逃走后,丽塔去西部拜访了他。但在那里,她觉得完全陌生,甚至对于曼弗雷德也感觉像个陌生人,就像丽塔曾经说过:“你以一种可怕的方式居住在异国他乡。”于是最后她决定回到东德,不再追随自己的爱情。
在小说中,丽塔是一个普通的19岁女孩,和她的母亲与姑姑一起在一个小村庄里长大。一开始,她的世界只局限于她的小村庄,后来由于爱人她便搬到城里,在机车厂工作后逐渐形成了她自己的社会政治意识。她的出身、教育水平和经历决定了她对东西德国的看法。丽塔是其中一种社会阶层的代表。这篇论文的目的是通过对丽塔的视角和行为的分析,展示她的社会群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并对丽塔在西德所感到的恐惧和陌生进行解释分析。特别是丽塔在西部期间,她与曼弗雷德进行了多次交谈,她的想法以及与曼弗雷德的冲突也在谈话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因此本文采用舒尔茨·冯·图恩的交流广场模型来分析丽塔与曼弗雷德在西德的对话片段,从而掌握她对东德和西德的看法,分析她离开爱人、重回东部的命运抉择。
一、“交流广场模型”下丽塔的视角
交流广场模型(Das Kommunikationsquadrat)是舒尔茨·冯·图恩(Schulz von Thun)最著名的模型。根据舒尔茨·冯·图恩(1985: 14)的说法,无论言语者愿不愿意,人每一次发言都会同时发出四条信息:
事实层面(本人说出口的内容);自我表述(本身要表达的意愿);关系层面(本人对对方的看法以及对彼此的看法);呼吁层面(本人想让对方这样做)。这四个讯息指的是四个相应的沟通层面,即事实层面、自我表述层面关系层面和呼吁层面。
(一)丽塔与爱人的分裂
丽塔和曼弗雷德虽是一对恋人,但是在时代背景下,两人对快速发展的社会有着不同的看法,两人的思想背道而驰,日渐分裂。丽塔曾追随着爱人的脚步前往西德,有一次,曼弗雷德和丽塔在西德一家现代又精致的餐馆里用餐。吃饭时曼弗雷德问道:“你喜欢这儿吗?”丽塔回答说:“大多是喜欢的,但是人们从中感觉不到快乐,总有一种要伤到自己的感觉。而且比待在国外更糟糕,因为人们说着自己的语言,似乎正以一种可怕的方式居住在异国他乡。(Wolf,Christa 1985:202-203)”
这对恋人的对话属于中断的交流、分裂的交流。问题和答案都不在同一个交流的频道上。在曼弗雷德问题的事实层面上,他只是想知道丽塔是否喜欢这家现代又美丽的餐厅。曼弗雷德的自我表述是想表述只有在西德才有这么好的餐厅。相比之下,在东德人们只能忍受食物短缺匮乏。他认为丽塔应该喜欢这里的一切。曼弗雷德只是希望丽塔给出一个这个方面的答案。但在这样一个陌生不寻常的环境下,丽塔不再专注于食物或美丽的餐厅,而是关注陌生感。她因美和现代的表象而陷入恐惧,在不确定和异化之中,她给出了上述回答。但在她的回答中,在事实层面上,“很多”是指现代化也就是西德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则是指丽塔本人和她在民主德国的社会群体。虽然她也承认,人们生活在西德可以感到舒适,可以拥有更多的食物。但她从批判的角度观察西方的繁荣,作为一个在小山村里长大的普通女孩,这种生活以及繁荣是不真实的,她融入不了新的环境或新的社会。她总有这样的印象:西德这里的人过着虚幻的、毫无意义的生活,但人们却从来没有意识到。东德和西德之间的巨大差异很容易让人觉得他已经在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里了。在所谓两个世界里,人们仍然说着同一种语言,这加剧了丽塔的恐惧和疏远。作为男友,曼弗雷德甚至没有注意到丽塔的恐惧和不安全感,或者他根本没有考虑到丽塔的恐惧和陌生。两人对逃离民主德国的叛逃,西德和东德的生活持相反的看法。
另有一次,丽塔向曼弗雷德表示了东德的困难。但曼弗雷德已经不在乎了。他说:“这一切都过去了。我不想再思考那些毫无意义的困难了。……我现在找到一份工作,这是我一直想要的,我从来没有得到过。你将会看见,一切深得我们喜欢。”丽塔不愿同意他的意見,但她不能让他失望。然后她说:“前几天有两个人离开了大队。”这并没有引起曼弗需德的兴趣,他只说了一个字:“哦。”(Wolf,Christa 1985:204)
在事实层面上,曼弗雷德不想再与东德打交道了。他已经在这里找到了一份薪水不错的新工作。以前,他一直希望在东德过这样的生活,但从未实现过。他喜欢现在的生活,他相信这种生活当然也能取悦丽塔。在自我表述层面上,他对民主德国的社会主义感到失望。他的工作在那里被拒绝了,他的成就在民主德国得不到认可,而且他在那儿的报酬也很低。他没有耐心期待民主德国的所有问题都能被解决,所有的困难都能被克服。他也不相信这些困难是可以克服的。只有在西德,他才能摆脱绝对的失望。他确信西方的生活可以让他和丽塔过上想要的生活。从关系层面上,与丽塔相比,曼弗雷德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他是个化学家,丽塔却从没上过学。从一开始,曼弗雷德就在社会和经验上远远优于丽塔。在内心深处,曼弗雷德觉得自己比丽塔更重要,他想让丽塔更专注于他。因此,尽管丽塔表达了意见和自己的意愿,他也声称她会喜欢这里的生活。在呼吁层面上,对曼弗雷德来说,东德的一切他都抛在脑后。他自己也不想再想这件事了,丽塔也不应该总是把她的想法集中在东德的局势和困难上。对曼弗雷德来说,丽塔仍然是那个对社会一无所知的小女孩,还总是依赖他。他没有注意到丽塔在机车厂工作时已经长大成熟了,逐渐发展出自己的社会政治意识。这便是丽塔和曼弗雷德之间最基本的冲突之一。由于丽塔的成熟,两人之间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变化。但两人还没有准备好或不习惯接受关系的变化。丽塔出于爱,不想让曼弗雷德感到失望。虽然丽塔已经明白曼弗雷德想告诉她什么,但她也不想或不能伤害这个男人。因此毫无疑问,她再次开始谈论机车厂的事件。“她清楚地感觉到,现在是她在谈论不合时宜的事情。”(Wolf,Christa 1985:204)
两者的沟通受到不同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干扰,产生了分裂。曼弗雷德属于战争一代,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就经历过战争。他与家人的关系也以冷淡和缺乏亲情为特征,他对父母也漠不关心。这一切在他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导致了他的悲观主义。由于这种悲观情绪,他对社会的矛盾反应很被动。他不可能看到错误并面对它们。他也不想处理民主德国的困难或问题,也无法忍受困难和失败。当时的经济和社会形势与他的悲观想法相去甚远,他觉得自己无法在那里继续生活,这实际上是他逃离民主共和国的内在原因。曼弗雷德逃往西德不是因为西德是他的精神家园,而是因为他的悲观情绪不断被社会矛盾所滋养。
但丽塔却有着相反的观念。与曼弗雷德不同,丽塔性格开朗,思想开放,细腻,有耐心。她在一个小村庄长大,那里的人比较通透,那里的生活也很简单。尽管粮食匮乏困难重重,她仍然对未来的生活持乐观的看法。从很小的时候起,她就准备好面对各种困难。“丽塔从五岁起就知道,一个人总是要为整个生活的骤变做好准备。”(Wolf,Christa 1985:13)在这方面丽塔比曼弗雷德更勇敢。她能够处理在社会上的困难、错误和不足。此外,她还在机车厂里成长了。通过工作她获得了自信。只有那里的生活对她来说才是真实且并不陌生的,因此她想在那种环境中过自己的生活。曼弗雷德对东德的失望对她来说才是并不熟悉的。两者在出身、受教育水平、生活经历等方面的根本差异导致了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巨大差异,即对逃离民主共和国这事件以及对东德和西德的生活的看法。两人都面临着民主德国的矛盾和问题。对此丽塔并没有失去对社会的信任和认同,而曼弗雷德最终出于对社会的死心而远走他乡。
由于差异他们坠入爱河,但差异也会导致他们的沟通受阻,使这对恋人陷入冲突,最终导致交际分裂、思想分裂。
(二)丽塔眼中的东西德
小说的前半部分讲述了丽塔和曼弗雷德恋爱关系的发展。在这发展过程中,丽塔也表现出了自身的升华成长,她已从一个住在村子里的年轻姑娘变成了一个在城市里打拼的成熟女人。由于其社会政治意识的发展,她开始形成自己对东德和西德的看法,并对这两部分进行批判。她看到了东德的弊端和缺陷,也感受到西德繁荣却无意义的生活,这对她来说是不自在的。与曼弗雷德的具体谈话,反映了她对东西德的想法。
1.丽塔对东德的看法
比如丽塔问曼弗雷德:“你记得我们有时会对大人的习惯感到惊慌吗?开始做些从不适应的事情吗?现在我有时会感到害怕,也能习惯最糟糕的差事了,我觉得你也是。”曼弗雷德问:“什么事?”丽塔回答说:“各种各样心口不一的事。比如人们工作总是心不在焉。……依附他人的人永远都会被驱赶走。仅存一个召唤:就是永远记住……”(Wolf,Christa 1985:206)
根据“交际广场模型”,在事实层面上,成年人的坏习惯在过去对丽塔和曼弗雷德来说是不可接受的,也是不寻常的。但渐渐他们俩都能忍受并习惯于最糟糕的事情。在生活的圈子里,人们说和做不一致,所做比能做更少,就连男人也会离开深爱着他的女人。在自我表述层面上,丽塔面临着社会的矛盾。在困难时期,她必须接受生活上的困难与剧变。虽然在东德的工厂里早有着工作的标准,但实际上许多工人都可以比标准工作得多或快。这一切丽塔都看在眼里且无法理解。曼弗雷德在逃离共和国时所做的事情对她来说也是不可理解的,对此她深受伤害、深感失望。丽塔在这里说的话表明了她在东德的不理解和不满意。她过去总是傻傻听信工厂老板和政客所说的话。他们总是对百姓说说:我们需要且仅需时间。但事实是,工厂里的许多人实际上可以在一天内做得更多更快,但他们不想超越指标。有一次,丽塔在她的车厂里看到大队最高最俊的人———霍斯特·鲁道夫在14分钟内安装了一个框架,而工作标准时间实际上是九十分钟,于是他白白浪费了剩下的七十六分钟(Wolf,Christa 1985:205)。无一例外,工厂里有一些人的工作比他们能做的要少。从丽塔的角度来看,这便是社会的矛盾所在。一方面,他们强调只需要时间。有了更多的时间他们肯定能在经济上发展得更好,顺势超越西德。另一方面,许多宝贵的时间白白浪费。当然,发展不仅取决于时间还取决于社会和经济制度。正如丽塔之前所说:“前几天那两名工人应该离开,因为他们的表现超过了指标的百分之两百。”这意味着,如果你不是按照标准工作,而是按照自己的能力工作,你就不会受到赞扬而是遭到惩罚。事实上,标准并不能完全显示工人的工作能力。但在东德工厂及社会是由规范标准决定的,而不是由人决定的。在这种死板的经济体系下工人的主动性便丧失了。所有都导致了丽塔的不理解和失望,以及她对社会主义道德的质疑。而且后来也证明了西德经济的显著改善主要是通过马歇尔计划和货币形式并创造了经济奇迹。相比之下,东德的经济一直陷入困境。
尽管丽塔看到了在工厂与社会中都有这样的缺陷,她的反应与她男友大相径庭。曼弗雷德不允许这种矛盾和错误。他不想也不会忽略这些错误,曼弗雷德急切的選择是离开东德,逃往西方。但丽塔从未想过逃向西德以逃避粮食紧缺和社会矛盾。她希望以自己的方式接受生活中的困难和社会的矛盾。
2.丽塔对西德的看法
丽塔曾经告诉曼弗雷德说:“现有的炸弹已经超过了炸毁地球的需求。”(Wolf,Christa 1985:211)根据“交际广场模型”,在事实层面上,丽塔表示现在制造的炸弹比实际需要的要多得多,那么多炸弹甚至可以摧毁世界,炸毁地球。而在自我表述层面中,丽塔认为,相比较东德,西德的消费量多得多。丽塔并不认为这些是日常生活所必需的。过剩的食物和消费品极有可能对普通人及其生活造成危害。这很容易识别谁拥有更多的存款和食物,谁富谁穷。它导致社会地位由自己的存款决定,人们由此被贴上标签。这便是西德让丽塔感到不寻常和奇怪的地方,当大多数人只关心自己的余额时,就不再关心国家和宗教信仰了。这对丽塔来说是一种毫无意义的生活,因为阔绰的存款也掩盖不住生活的无趣。“陌生”这个词总是被重复(Wolf,Christa 1985:209):她认为这个陌生的城市,这个陌生的地带……一个正处于襁褓的城市,在避免不了崩溃的现实面前颤抖着。经过数百次尝试,遗弃产品再次像物美价廉的商品一样投放市场……过剩的生产只会引起丽塔的恐惧。她害怕“现实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崩溃”,因为她不相信丰富的食物和财富会永恒保存。在这里一切都被视为产品或商品,即使是被拒绝的产品也可以投放市场并被买断。丽塔在这丰富的原材料中发现了无用的生活和缺失的精气神。一看到五花八门的商品她就感觉不到快乐。她问道:“最后这一切将归结为衣食住行,但他们吃了什么?他们在绝美的公寓里做了什么?他们开着车前往哪里?睡前他们会想些什么?”这些是一个来自东德的女孩对西德生活的意义的反应。
丽塔从小在东部的一个小村庄长大,这对她世界观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在东德一切都以政治为导向;相比之下,在西德几乎所有东西都以经济为导向。她的怀疑、陌生和恐惧皆由东西德巨大差异而产生。此外,丽塔对她在“公园”的经历也感到失望。丽塔曾经问曼弗雷德:“这里没有公园吗?”“不算是公园,但有一块绿地。”这就是曼弗雷德的回答。从丽塔的角度来看,这个城市绝对必须有一个公园,在那里人们可以休养生息并与他人会面。但曼弗雷德的回答让丽塔感到震惊的是,这里没有真正的公园,只有一片绿地。她想知道情侣们要去哪里约会,而且丽塔在所谓的绿地上看到的并不符合她的期望。她认为应该是一个充满欢乐和人性的公园。但不幸的是,她在这里看到的是与她想象不一样的。“树木和灌木已被灰尘覆满,叶子像薄羊皮紙一样在高温下滚动。……唯一的颜色来自色彩缤纷的长椅……”(Wolf,Christa 1985:207)丽塔没有看到她非常重视的任何生气。只有那些带着婴儿车的年轻母亲和那些疲惫不堪、沉默不语的老人坐在那里。他们彼此害羞因而不和他人说话。除了年轻的母亲和老人,没有人来这绿化带,其他人都那么忙。“……来来往往的人都忙着自己的生活。他们工作到精疲力竭也仅为了自己而努力”(Wolf,Christa 1985:213)。这便加深了丽塔对这片土地的失望。丽塔在这里所能找到的只是冷酷无情、冷漠陌生和虚有其表,这些都伤害了她的心灵。丽塔可以忍受东德经济困难与粮食短缺,但这种无意义的生活和陌生感日夜折磨着她。她开始怀疑:世界是否用我们的标准来衡量?还是善与恶?丽塔在这里所看到和经历的与她的想象相去甚远。在她看来,什么可恶的和难以置信的事在其他人眼里却是正常的。丽塔曾经和曼弗雷德坐在一家咖啡馆里,碰到一个男人在那和他的亲戚见面,他直接从丽塔和曼弗雷德的桌子上搬走多余的第三把椅子,并把桌子移到大家庭的桌子那。这种事绝不会在东德发生,而且肯定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但在这里,这没啥奇怪的,就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丽塔保持沉默,所以恐惧会随之而来。丽塔绝对不能接受一个不尊重他人只顾着自己的社会。善与恶并非无处不在,在任何情况下都与丽塔一样。这取决于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游戏总是一样的,规则却正在发生变化(Wolf,Christa 1985:215)。”这里是丽塔世界观被摧毁的地方,但在内心深处她并不想放弃旧的价值观和信仰。
二、丽塔的命运选择
(一)由东向西
在东德,曼弗雷德在失望之后摆脱了他的责任。他逃往西德寻求自由,但没有告诉任何人,甚至他的女朋友。对他来说,丽塔必须跟着他是理所当然的。他后来给她发了一封信,写道:“如果你要来,我会给你留言。我只活在你和我在一起的那一天。请记住这一点。”在这种沉重而有针对性的打击之后,她陷入了深深的悲伤之中。“丽塔此时没有和任何人说话。她积了最后一点力量,通过沉默来保护自己”(Wolf,Christa 1985:183)。
她从未想过要逃往西德,像曼弗雷德一样,她也没有理由离开东德。但在收到曼弗雷德的来信后:“现在是时候了,我每天都在等你。永远记住……”(Wolf,Christa 1985:187),于是她立即乘坐快车前往柏林,毫不犹豫地跟着他。她想追随她的爱,就像她离开家乡去城里一样。很明显,对她来说爱情是最重要的。因爱将她带到了西德,而在那里她实际上是一个陌生人。“她曾经想过一个问题,我们存在世界上的意义何在?当我和曼弗雷德在一起的时候,这个问题便消失了,似乎已经找到了答案。”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丽塔访问西德之前,她对曼弗雷德的爱在她的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她毫不犹豫地离开了她的祖国、她的朋友、她的工作和她的城市,只为与她所爱的男人在一起。
小说中的丽塔是一个平平无奇追随爱情的19岁女孩,她其实不是真正的民主德国支持者,而她的生活也不是由政治因素决定的,否则她就不会因为爱情而逃往西德。虽然她也看到了东德的缺陷、困难和矛盾,但她不会因为这些原因逃往西德。只有曼弗雷德才是她逃走的最重要的原因。当她在西德再次见到曼弗雷德时,她再次清楚地知道他们为什么相爱。“充满痛苦的夜晚和充满沉重决心的日子一目了然地燃烧起来,轻轻地偶尔地触碰着他的双手(Wolf,Christa 1985:199)。”
(二)由西向东
丽塔在西德只待了两个月。尽管很困难,但她还是做出了回东德的决定。多重原因共同导致了这个艰难的决定。
第一,疏远感。“我睡了多少个晚上,试着在他身边生活,我折磨了自己多少天。但陌生感对我来说仍然是陌生……(Wolf,Christa 1985:211)”对丽塔来说,不同的价值观念和它们所产生的不同寻常之处使西德的世界对她来说永远是陌生的。这种疏远感日日夜夜折磨着她。对丽塔来说这座城市是这样的:“它曾经是居民们居住的地方,但它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城市。他们的日日夜夜与其他地方不同,是由外来生命的日夜奋斗组成的(Wolf,Christa 1985:209)。”这座城市对它的居民来说是陌生的,尽管他们已经在这居住了好几年。每个人都在陌生的城市里过着陌生的生活,但他们从来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从丽塔的角度来看,东西德之间存在着意识形态上的对抗。事实上,丽塔的社会政治意识是通过她对西德的访问而变得更加清晰。她在西方的经历增强了她的社会意识。在这之后,丽塔知道她的内心属于哪里。这就是为什么她不能再追随她的爱继续住在这里。
第二,与曼弗雷德的冲突。在小说中还可以发现丽塔的成长过程。丽塔曾经说过:“一年前,我会和曼弗雷德一起去他想去的地方,如今……(Wolf,Christa 1985:211)”。她不再是他们第一次见面时的那个小女孩了。她的社会政治意识是在社会中发展起来的。她已经成为一个有自己想法的成熟女人。在西德逗留期间,她与曼弗雷德在东西德的生活和工作以及价值观方面的冲突变得越来越尖锐了。曼弗雷德曾经对丽塔说过:“现在你环顾四周,自由世界就在你脚下。”西德对他来说是一个新世界,在那里他可以实现自己的愿望。但丽塔不与他同感,对她来说西德只是一个陌生地,每个人都过着毫无意义的生活。
第三,向往东德。黑森林、莱茵河、波登湖在主人公的记忆中都很重要。当她想起遥不可及的风景和面孔时,她感到无比苦涩。她甚至想唤起曼弗雷德对东德的向往并把他带回去。西德对她来说冷淡而陌生,相比之下东德热情且亲切。其实丽塔回归的决定性原因是西德的疏离和陌生。他们分手时只剩下无限悲痛,留给他们的只有失重苍白、不再充满希望也不再会绝望的时刻了。
克丽斯塔讲述了在德国东西分离背景下一对恋人的关系。这部小说不仅记录了主角意识的主观变化,也记录了客观的社会变革。作者研究了个人与社会之间,个体与整体发展之间的多种关系(Gugisch, Peter 1976:346)。丽塔和曼弗雷德面临的问题展示了当时社会和政治形势以及德国分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通过对丽塔和曼弗雷德之间的对话和冲突的分析,我们发现了丽塔感到陌生和不自在的根源。与曼弗雷德相反,丽塔认为西德不是一个自由的世界,而是一个人们过着空有其表生活的地方。在丽塔看来,在粮食生产过剩下的这种毫无意义的行为是无法接受也是不可容忍的。这反映在她回归东德中,也反映在她的思维方式上即她所代表社会群体的思维方式上。她习惯了总思考着政治、文化和群体。而对于她来说西德人民首要考虑经济发展是不寻常的。于是最后她做出了艰难的决定,回到故土来。“她知道她身后的是什么,她也知道她所期待的是什么。这是发生过在她身上的唯一一次自由的当然也是不可估计的离别。”虽然这也伤害了她,但她别无选择。她和爱人分裂的思想、分裂的信仰导致了交际了分裂,导致了最终结局的分裂。
丽塔的生活故事中反映了当代历史的变动发展。她自己的经历和想法也代表同代人的经历和想法。丽塔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最终选择也代表了作者的思想。“在克丽斯塔·沃尔夫的叙述中,将一个故事与对其的想法融为一体。不是事件的顺序决定了叙述的过程,决定的而是它的批判性反思(Gugisch, Peter 1976:345)。”克丽斯塔·沃尔夫深爱着东德的生活。丽塔就是作者的化身,人们也可以理解丽塔的最后的决定也是作者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