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亦岚
摘 要:抛锚式是建构理论中的一种有效教学模式,对美术教学水平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在研究中主要以抛锚模式为核心,探索此种教学模式在小学美术课程中的应用策略,为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提供引导。
关键词:美术教学; 建构主义; 抛锚式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5-044-002
一、基于建构主义的美术课程观
美术是一门注重技法和实践的学科,传统的美术课堂常以学生模仿教师的范作为主进行艺术实践,但这种教学模式存在严重的弊端,它仅侧重于对技法的学习,忽略了美术课程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性质,是素质教育发展的枷锁。随着“以人为本”教育观念的不断深入,2014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核心素养倡导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这就需要美术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式,以适应当今社会变化中的需求。
建构主义教学法注重知识获取的组成。想要成就知识的获取,必须首先明确学习内容的中心意旨,进而可随心应用我们之前已获得的知识与经验。在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本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并不是一直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采取行动者的态度,积极主动地用思考来联结旧知识并解决问题。[1]建构主义符合现代美术核心素养的理念,有利于培养未来社会成员所必备的创造能力以及知识应用能力,对于提高美术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美术核心素养大有裨益。
二、建构主义抛锚式教学法的核心理念
在建构主义看来,知识不能通过教师的传授,而是学习者在特定的情境下或社会背景下,借助他人,如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的,因此“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生学习环境的四个要素。抛锚式教学是依靠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发展而形成的三大常见教学模式之一(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建立在富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问题的基础上,只要此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那么教学的整个进程与内容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因此它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由于抛锚式教学要在真实事件或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或“情境性教学”。其目的是让学生在一个真实、完整的场景中产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凭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体验从识别目标、提出目标到达到目标的学习过程,它也契合了杜威的“从做中学”“艺术即经验”等思想。
三、抛锚式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创设情境,融合生活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抛锚式教学要把情境的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美术学科实用性强,生活中的视觉形象都会在学生头脑中留下印记,如房屋的造型、服饰的色彩,文具上的图案都可以在一定的情境中被提取,进而运用到美术的学习与创作中。这是美术学科所特有的优势,美术教师要把握住这种优势,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学情特点来创设一项需要进行美术创作的场景,其中包含一系列连续的、不断上升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联系自身的知识和经验,感知完整的学习过程与意义。例如学生在学习人美版小学美术五年级的《中国龙》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借助学生喜爱并较为熟悉的歌手王力宏的歌曲《龙的传人》创设情境,歌曲本身所呈现的那种身为“龙的传人”的自豪感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了解龙文化是东方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使学生产生兴趣和内在创作欲,为学画中国龙作铺垫;在学习人美版小学美术六年级《精细的描写》这节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自己身边的书包、笔袋或文具进行摆放并观察、写生,学生在这一真实情境中能够学会认真观察和分析身边事物的特点。
(二)确定问题,设置任务
在相应的学习情境下,教师需要帮助学生选择出与当前学习内容紧密联系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也就是要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刻去解决的现实问题,之后学生围绕着提出的问题展开学习,因此问题的确定至关重要。例如在人美版小学美术五年级《画人像》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不必直接告诉学生画人像的相关知识与技巧,而是可以确定以下问题:同学的外貌特征有什么不同?三庭五眼适用于所有人吗,为什么?艺术家是如何做到形神兼备的?有了问题学生也就有了自己的思考,有了探究的欲望;人美版小学美术四年级的《笔的设计》一课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设计观念的重要节点,这一阶段的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图像识读能力和基本的审美判断意识,但他们很容易被身边物品的美观性和功能性吸引,而忽略设计最重要的特点是以人为本,教师这时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与感受,比如展示外表美观,功能繁杂却使用起来不舒适的笔,让学生判断这样的设计是否成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便有了设计要考虑人的实际需求的意识。这时的问题就好比教师抛出的锚,引导学生在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直接经验。
(三)自主学习,深入探究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结构是通过操作活动而建成的。在问题确定之后,教师可以将课堂交由学生。此时教师不需要告诉学生该如何做,只需提供他们一些指引性线索,例如从何处获取有关的学习资料、相关案例等,让学生学会利用这些资源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最好是让学生接触或参与专家的创作过程,使他们产生提高创作技能的内在动力。比如人美版小学美术三年级的课程《彩墨游戏》是中国画的入门课,学生第一次接触国画,国画的材料和技法对于他们来说是陌生又新鲜的,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一定非常浓郁,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相关网络、书籍等可利用的资源,并建议他们在课前搜集国画相关资料或观看画展,了解中国画的历史、工具材料。课堂上教师不直接讲授技法,而是先请学生观察画家是如何用笔用墨的,在实践部分让他们自己感受中锋和侧锋不同,并尝试表现出点线面的变化和墨色的干、湿、浓、淡,教师只需適度引导,学生在观察与游戏中便可以自己探索出用笔、用墨的规律。
(四)合作学习,加强交流
传统的教学往往把学习看作是学生个人的事情,而忽略了学习的互动性,实际上,学生很多时候是无法独自解决复杂问题的,这就需要合作学习。美术教学中最常用的合作学习为同学分组合作,主要表现在解决责任分工和完成有限时间内或有限的个人能力无法完成的作品,其方法是讨论、制订学习方案、分工、协作和相互评价。例如在美术色彩教学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美术作品中的色彩进行分析,先由每个同学轮流说出对美术作品中色相、明度、纯度、补色分别是什么,其他同学认真思考自己的答案与发言同学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则立即举手说出自己的想法,最终学生在集体思维的基础上达到对色彩知识更为准确、全面的理解。在艺术实践的过程中也可以采取合作的方式,比如人美版小学美术四年级《猜猜我是谁》一课中,当学生用线描的方法表现出人物背面头部特征后,教师可以让小组成员将自己描绘的人物背面画像剪下,请每个小组选择一张场景图,由学生以小组为單位根据背景板的环境进行局部创作,合作完成一幅有情节的作品。
(五)效果评价,优化课堂
由于抛锚式教学要求学生面临的是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课堂中的评价不能仅进行课堂结尾的专门测验,还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和记录他们的表现,这就是建构主义教学法所提倡的评价与教学共进。教师在具体的美术教学中,应对学生多鼓励,并注重评价语言的准确性和个性化,给予学生完成和发表每一阶段作品的机会,诱发其进一步的创作欲和学习欲,提高学生在美术创作中的反思能力。在教学完成后,教师要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梳理、总结,使学生所学知识更加结构化和系统化。
四、结语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抛锚式教学不仅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提高解决问题、交流合作与自我反思的能力。抛锚式教学模式在小学美术课程中的应用极大地了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也有助于他们实现对美术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对美术学科教学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因此对它的研究应该成为美术教育教法研究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小学美术教师,我们应当在实践中积极思考与探索,寻找恰当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实现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使美术教学在国民素养的形成中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怡倩.统整的力量——直击STEAM核心的课程设计[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17
[2]尹少淳.尹少淳谈美术教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3]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中学语文教学,2002(08)
[4]王陈丹.建构主义视野下的美术教师核心素养[J]美与时代(中旬刊)·美术学刊,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