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伟
雁,又叫鸿、鸿雁,俗称大雁。羽毛呈紫褐色,群居在水边,飞翔时一般排列成行。是一种大型候鸟。每当秋冬季节,它们就从老家西伯利亚一带,成群结队飞到我国南方过冬。第二年春天,它们经过长途旅行,回到西伯利亚产蛋繁殖。
在我国大部分地方都能看到雁阵飞过的景象。大雁被人们赋予了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
雁有一项“特异功能”——替人捎信。源自一个典故:汉武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拘押在北海牧羊;后来匈奴与汉和亲,汉朝使者要求匈奴放回苏武,匈奴诈言苏武已死;此后汉使得知苏武的真实情况,也编了谎言,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大雁,大雁脚上系着一封帛书,说苏武在某大泽中;匈奴只得将苏武放回。这就是“雁足传书”。后来人们常用“鸿雁”“来鸿”“鱼雁”等指代书信。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泛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掠过晴空。雁儿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不由得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劳烦你们飞到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詩句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李清照《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用鸿雁的传说表达了心中的相思之苦。
雁总是结队迁徙,但途中经常会有个别雁因受到猎人射击而掉队,成为孤雁。“孤雁”“孤鸿”“断鸿”便成为孤寂、孤傲的代名词。如杜甫《孤雁》:“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孤雁不饮不啄,执着一念,且飞且鸣,其声凄惨,其影孤单。思念同伴,拼命追寻,悲壮中透露出一份热烈,一份执着,表达了诗人感时伤怀的离乱之苦。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夜深人静,月挂疏桐之时,仿佛有个幽人独自往来,如同孤鸿之影,透露出词人孤寂的处境和高洁自许、不随波逐流的心境。
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如温庭筠《商山早行》:“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早行的景色让诗人想起了昨晚的梦境:长安春光明媚,池塘水暖,成群的野鸭、大雁在塘中自得其乐。诗人以乐景衬悲情,梦境和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去国怀乡之情在所难免。
大雁远离人群,它们在高空列队飞行,日夜兼程,已很辛苦;再加上叫声悲哀,传播很远,这就给人留下了悲哀的印象。人们常以雁比喻在天灾人祸中流离失所、啼饥号寒的灾民,连迁移他乡的人家也叫“雁户”。如《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看到使臣的到来,都合词倾诉,如鸿雁哀鸣之声不绝。后来便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比喻流离失所的百姓。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zhěn,悲痛)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写的就是百姓流离失所的悲苦生活。
南来北往的大雁们,哪里会知道,自己在高空飞行,竟会在诗人的心底投下这么浓郁的忧愁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