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方圆
(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随着“十四五”规划的发布,国家已经提出了未来城市建设的“高质量发展”目标。这意味着我们将摆脱以往“求快求量”的扩张式建设,向“求质”的方向发展。注重城市更新,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宜居性,打造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文化”是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历史人文气息也是衡量城市宜居性的重要标准,是人们与这座城市产生“乡愁”“故乡情结”的情感纽带。习近平总书记提到要让城市“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让居民“记得住乡愁”。在今后的城市建设和更新工作中“,城市文脉”的保护与延续将是重中之重。
城市文脉犹如城市的血管,为城市输送着源源不断的血液。而血液即“文化”,它包含着城市历史文化和文化传统。在现阶段的城市文脉研究当中,普遍认为城市文脉是由显性、隐性两种构成要素组成的。显性要素由自然环境、建成环境等物质形态的要素构成;隐性要素由社会文化、行为模式等意识形态的要素构成。城市文脉在城市中的具体表现,主要划分为景观、城市、建筑三个层面。城市历史文化的传达途径,是通过城市文脉构成要素在三个层面的渗透和体现实现的。
城市文脉在城市中的具体表现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本文将从这三个层面分别论述城市文脉在城市设计中的表现。
城市和景观之间的关系就是城市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它是自然环境与城市的相互影响与作用。城市作为巨大人工物,它与自然环境之间是有本质区别的。城市文脉在景观层面的体现是将自然环境与城市进行统一与和谐,以体现“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追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随着现代城市的崛起,城市与自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少,甚至产生对立,导致许多“城市问题”的出现。针对这些问题,学者钱学森曾在1990年提出“山水城市”的理念。每一座城市都有与其相呼应的独特自然环境,在城市设计中,应当从自然环境中提炼其特征,将这些特征应用在城市设计中,达到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呼应。建筑师马岩松主导的北京中央公园广场项目就是一种尝试。
从另一方面来说,城市应当合理、正确的运用自然环境,将自然环境引入城市,通过构建视线廊道、贯通道路等手法,让身处城市中的人能够“见山”“、望水”,构建城市“山水人文格局”。
美国城市规划理论家凯文·林奇在其著作《城市意象》中,将最能彰显城市特点和独特性的要素归纳为:道路、边沿、区域、节点、标志。城市文脉在城市层面的设计也将从这五个方面体现。
3.2.1 道路
街道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最常接触的要素,它起到连接节点、串联场所与空间,引导人们体验、感知城市的作用。在道路中,最为重要的是历史街巷。历史街巷往往保留着一座城市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是在道路这一要素中传承历史文脉的最佳选择。在城市设计工作中,保留历史街巷的肌理,强化街巷立面的历史风貌十分重要(见图1)。成都的宽窄巷子、北京的南锣鼓巷调都是不错的实例。
图1 历史街巷的风貌管控
3.2.2 边沿
边沿是不同性质区域之间的分界线,具有限定、强化范围内事物的作用。一般来说,类似城墙、河岸等划分区域的限制物即为边沿。对这类边沿的保护或构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人们对边沿内部事物的感知,加深印象。在这方面,西安的古城墙保护(见图2)以及兰州黄河风情线的开发都是不错的案例。
图2 西安古城墙
3.2.3 区域
区域是能够从内部感知和识别的大面积地带,也是人们开展城市生活、承载城市综合信息的载体。区域中包含着丰富的城市文脉。在城市设计中,对区域内城市风貌的总体把控是十分关键的,这是体现区域内城市文脉最直观的手段。其次是对区域内历史文化遗产的激活与串联,一个区域内可能会存在数个历史文化遗产,而通过道路连接、整体保护等方法,将其作为区域建设的基础与核心,这也是体现城市文脉的一种手法。比如,法国里昂将5km2的老城进行整体保护并对其建设工作进行整体管控(见图3)。
图3 法国里昂老城
3.2.4 节点
节点是城市文脉的表征体现,是城市文脉的“聚焦点”。当一个人初次进入一座城市时,最先感受到的就是这座城市的节点。节点可大可小,可以是一个广场,也可以是一个街角空间。它们可以是一个地区的缩影,是这个地区的象征与标志。节点的设计可以增强城市特色和历史文化的体现,加深人们对城市文化的第一印象。在节点的设计上,将城市历史文化作为设计元素,在节点中进行体现是最为有效和常用的手段。比如,天安门广场(见图4)作为北京市的“会客厅”,这座气势恢宏的广场在传达历史文化、革命文化的同时,也彰显着北京作为首都政治中心的地位。
图4 天安门广场
3.2.5 地标
地标是一种被人从外部感知的参考点,是一个体系中最能被记忆或者识别的成分,通常是一些建筑、山体等实物,它们容易突显并被感知。标志性建筑和它周边的环境共同形成的风貌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集中反映城市特色和文化传承。比如,法国的埃菲尔铁塔(见图5)、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等。
图5 埃菲尔铁塔
建筑是城市文化的基本载体,也是城市文脉的具体表达。建筑形式的发展和变迁也可以看作人类文化的发展与变迁。从“历时性”的角度来看,人类发展至不同的阶段时,对建筑的要求也不一样。建筑是城市系统中的一个要素,要素构成了整体,反之整体也会约束要素。建筑在城市中是不能特立独行的,要尊重和考虑城市的整体环境和空间结构。城市中的建筑在设计起始,就应该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无论社会和科技如何发展,建筑的形式如何变化,其外表与内涵都应该体现出城市独有的特色,建筑的设计应该将城市文脉的隐性要素进行提炼,将其转化为具象的建筑设计构成要素,通过建筑的表达将城市文脉渗透到城市形象中。例如,兰州市城市规划展览馆(见图6),其设计语言取材自黄河岸边,由河水冲刷形成的黄河石。又如,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院,其平台五鼎的建筑形式体现出宝鸡在青铜器工艺与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图6 兰州市城市规划展览馆
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历史文脉的背书,城市文脉的体现与延续是提高城市品质、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通过在城市设计中三个层面,运用和体现城市文脉的显性、隐性要素,做到对城市文脉的延续,成为城市发展的迫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