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相应尹建设
(淮南联合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淮南 232001)
淮河生态经济带属于国家战略,需完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格局打造。而淮河经济带横跨多个地区,各区域在经济与生态发展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容易出现耦合协调问题,给经济带发展带来影响。因此,还应加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研究,在把握区域发展耦合协调度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发展决策。
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视角对二者协调关系展开了分析论证,将国家、区域、省市等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系统动力学、能值分析法等各种方法对二者相互作用展开分析[1]。耦合原本是物理学概念,指的是系统不同个体间相互影响的互动状态。良性耦合能够推动个体协调发展,促使系统实现动态循环[2]。在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间,需要完成大量物质和能量交换,从低级共生向高级协调的方向转变。作为经济活动基础,生态环境需要实现生产要素输送,经过经济系统加工、处理后,以商品或废弃物形式向生态系统中回流[3]。出现生态恶化情况,将造成可利用的生产要素逐渐减少,倒逼经济系统对生态进行改善。保证系统间拥有和谐一致的要素,能够使系统最终达到和谐状态。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协调机理进行探索,可以将经济和生态当成是两个子系统,通过设定指标对二者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展开评价。
淮河经济带指的是淮河干流、一级支流及下游沂沭泗水系流经的区域,位于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之间。如图1所示,区域面积达到27万平方千米,包含25个地级市和4个县。
图1 淮河经济带区域图
将25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从各省《统计年鉴》中抽取相关指标数据,为区域耦合协调评价提供依据。选取2019年城市数据平均值作为横截面数据,利用插值法对个别丢失数据进行补充,使其能够满足耦合协调评价要求。
在对系统耦合度进行评价时,采用层次分析法,将多目标问题当成是系统,将目标分解为多个准则,然后分解为多个指标,通过模糊量化排序确定指标权重。对层次权重总和进行计算,然后按照各层子目标提出备投方案,实现判断矩阵特征向量求解,能够得到各层元素优先权重,通过加权分析得到最终权重。通过简单权重分析,将决策问题转化为多层次单目标问题,能够为决策制定提供依据。将耦合协调问题分解为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后,需要对各自准则和指标进行分解。对经济系统展开评价,需要划分为经济运行现状、产业结构、居民消费收入等层别,然后设立人均GDP、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多项指标。在生态系统评价上,需要划分为资源供给、环境污染等层别,设立人均耕地面积、城建绿化覆盖率等指标。
对指标权重进行确认,首先需要采用最大离差法完成原始数据标准化处理,使指标数据量纲得到统一。在权重求取方面,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式(1)。
式中,p指的是评价指标综合得分,cij为标准化数值,wj则为指标权重,可以通过专家评分和两两比较排列。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样本数据处理,能够分析得到各指标综合分数。如表1所示,为经济与生态的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表1 经济与生态的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利用耦合协调评价体系展开分析与评价,仅能利用得到的评分对地区经济和生态发展相互作用大小进行反映,无法对作用水平进行评价。因此对经济和生态系统间的耦合水平展开评价,需要建立相应的评价模型,分析得到系统耦合协调度。在系统耦合度计算方面,对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依附程度展开评价,考虑到评价体系分析维度角度,需要实现降维处理,得到式(2)。
式中,C2在0到1的范围内取值,u1和u2分别为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得分。通过评价,能够了解系统间彼此能否维持良性促进关系。建立耦合协调度模型开展评价,能够得到式(3)。
式中,D为系统耦合协调度,U为系统间综合分数,C为系统耦合度。U=au1+bu2,其中a和b的取值为0.5,说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同等重要。根据耦合协调度评价结果,对得到评价分值进行划分,能够将区域耦合度划分为高级、磨合、拮抗和低度四个水平,然后结合耦合协调度进行进一步划分,如表2所示。
表2 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评级
从经济系统评价结果来看,淮河经济带各地区拥有较大差异,评分最高的为徐州,能够达到0.7555,最低的为淮北,仅达0.1735。从总体上来看,江苏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其次为山东、河南。从地理空间分布角度上进行分析,呈现出淮河上、下游发展较快,中游发展慢的局面。而从各省内部经济发展差异程度上来看,江苏和山东各市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从生态环境评价结果来看,评分最高的为六安,能够达到0.827,最低的为周口,仅达到0.3797。在空间分布上,安徽地区拥有较好生态环境,其次为江苏。在生态系统发展方面,呈现出上、中游发展良好,下游偏差的问题。从总体上来看,上游属于高级耦合协调地区,不仅拥有丰富生态环境资源,同时具备经济发展优势。中游和下游均为中高级耦合协调水平,但中游更具生态环境优势,下游更具经济发展优势,分别面临经济发展滞后和生态环境恶化问题。
对数据展开综合分析,发现除六安、亳州、宿州、淮北、徐州和漯河以外,其余各市均能达到高度耦合阶段,其中达到高级协调水平的只有扬州,耦合协调度能够达到0.8029,其余各市均处于协调优良状态。六安、亳州、宿州、淮北、徐州和漯河各市均能达到磨合耦合状态,除了淮北以外均能达到一般协调状态,只有淮北属于基本协调状态,耦合度能够达到0.7以上,说明多数地区能够得到发展格局的持续优化。但是安徽地区的部分地级市仍然处于磨合发展阶段,与之前采取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有直接关系。安徽地区尽管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凭借生态环境优势能够使区域获得持久发展动力。在淮河经济带中,安徽段不仅需要提供能源支撑,同时也是区域重要的交通枢纽。针对安徽段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度低的问题,后续需要给予足够重视,确保区域发展质量得到提升。
在淮河经济带,上游地区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环境保护都取得了显著优势,使得区域保持了耦合协调发展状态,能够为推动地区快速发展提供助力。而中游地区存在经济发展缓慢的问题,还应重视环境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利用优质生态资源推动经济建设。下游区域存在生态环境缺乏保护的问题,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还应加强对环境承载力等各方面因素的考量。结合区域发展差异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能够推动区域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目前,六安、亳州、宿州、淮北等地级市属于经济滞后型,在经济建设方面发展相对较慢,同时生态环境优势尚未得到较好体现,使得区域出现了耦合协调度较低的问题。针对这些区域,还应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对经济和生态问题进行改进,使区域整体发展水平得到提升。
综上所述,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问题分解为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采用层次分析法得到相应准则和指标,对区域耦合协调水平展开评价,能够发现淮河经济带上、中、下游之间呈现出不同的协调水平。其中,上游处于良性循环状态,中游和下游分别在经济和生态发展方面滞后,导致耦合协调水平处于中高等级。对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展开评价,可以发现总体达到0.7以上,能够达到可持续发展要求,但安徽部分地区存在经济发展滞后、环境优势不显问题,还应重点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