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炜琳
【摘要】建筑是现代城市的形象载体和物质载体,随着全民健身理念的提出,体育建筑更成为城市基建设施的关键组成部分,其可以为居民提供休闲运动的空间,体现城市的体育精神和文化品位,因此,针对城市体育建筑多元化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和探究,对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现代城市;体育建筑;多元化发展;前景分析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15.030
体育建筑是指开展体育锻炼、体育娱乐、体育教学以及体育经济的建筑物,是体育器材、室外建筑、运动场地等总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居民生活质量获得显著改善,大众体育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的理念,人们参与体育热情的不断高涨,而城市现有的体育建筑已经难以满足居民的实际需求。在此背景下,体育建筑要充分迎合当代人们的心理需求,探索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1、体育建筑发展的基本解析
在现代化城市发展进程中,建筑成为塑造城市形象、拉动城市经济、满足居民需求的重要物质载体,体育建筑和音乐厅、歌剧院以及博物馆一样,都是城市文化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从体育建筑的发展历史角度分析,其发展历程包括以下阶段:第一,单一功能阶段,古代体育建筑主要功能为观赏格斗和宗教仪式,功能较为单一,仅仅作为观赏或者比赛场地使用;第二,复合功能阶段,在欧洲进入文艺复兴时期后,体育项目的种类不断增加,而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在这一阶段建设了大量的具有复合功能的体育建筑,虽然功能性无法和现代体育建筑相比较,但是比以往的体育建筑已经实现了发展;第三,综合功能阶段,随着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体育建筑的功能也呈现多元化,尤其随着“综合体”这一概念的盛行,体育建筑的功能更加复杂,并且承担了体育综合设施、文化娱乐以及交通枢纽的作用。
2、以商業运行为核心的专项化趋势
随着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体育赛事已经成为人们日常休闲娱乐的关键组成分部分,专业篮球馆、专业足球馆不断兴建,成为满足体育商业运行的关键物质支撑。例如专业足球场,兴建国际足球正式比赛场馆,需要投入的资金较大,与综合性场馆相比较,其对观众席位置、场地草坪和场馆面积具有更为严格的要求;又例如美国NBA专业篮球馆,其主要任务为承担NBA比赛任务,场馆集休闲、娱乐、比赛为一体,能够容纳两万人左右同时观看比赛。
以商业运行为核心下的专项化体育场馆,在设计中需要兼顾以下几点:第一,安全疏散,专项体育场馆容纳的人数较多,如果发生突发事故,需要及时将人群疏散撤离,在安全疏散设计中,栏杆和大门要符合安全标准,适当增加看台和体育场的距离,场馆出入门保证在两个以上,并且设置一定数量的疏散口;第二,防风,对于竞技体育而言,风是影响比赛的关键因素,在防风设计中,可采用微环境或者地貌的方式起到挡风作用,还可以利用顶棚充当防风设施;第三,场馆功能,通常情况下,专业场馆主要承接体育赛事或者大型娱乐活动,例如个人演唱会等,因此,在平面结构设计中,要注重功能设计,例如专业篮球馆,要设有运动员休息室等相关功能房间,平衡好各个功能房间的路线关系。
3、以服务大众为核心的大众化趋势
3.1面向群众综合布局
大众化已经成为体育建筑的必然发展趋势,而随着大众体育时代的到来,体育建筑也必将走进群众的生活空间。从理论角度分析,专项体育和大众体育属于中心互补的关系,因此,以服务大众为基础的体育建筑,要面向群众综合布局。首先,建筑选择要符合当代居民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基于城市整体规划,保证体育建筑选址的合理性;其次,体育建筑要与城市规划保持一致,起到带动和敦促群众参与运动健身的目的;最后,对区域内的体育建筑进行优化配置,充分利用社区、公园等基础性体育设施,起到降低投资的作用,建筑附近要具有发达的交通体系,为居民快捷、方便的达到提供便捷。
3.2结合城市公园空间
对于现代居民而言,公园是其日常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而公园属于公共开放空间,将体育建筑与公园空间充分结合,能够满足当代居民的健身需求和体育需求,体现体育建筑的公共属性和使用价值,因此,在建设体育建筑中,要充分利用当地的公园空间。首先,利用当地的社区公园或者奥体公园,将其作为体育建筑的地址,而在公园中的体育建筑,不仅能够为人们运动提供便捷,还可以起到防噪声、防振动的作用;其次,在开发公园空间中,要将体育建筑纳入其中,不仅能够节约城市土地资源,还可以提升体育建筑的利用率;最后,综合考虑当代居民的体育需求,对体育建筑的面积和承载容量进行分析,明确体育建筑的功能性,例如公园空间面积较大,可设置网球场、篮球场或者足球场。
3.3结合城市社区设施
随着社区在城市体系中扮演的角色更加重要,社区体育也成为一种时尚,其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可达性和便利性,居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开展体育健身,而将体育建筑与社区设施相结合,能够在城市中构建体育建筑网络。首先,对于老旧小区,由于其配套设施较为滞后,地方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在原有体育设施的基础上,对部分场地和建筑进行改建,解决社区体育设施资源不足的问题;其次,对于新建小区,要求建设企业严格按照国家既定的标准和要求,兴建相关体育建筑,形成体育配套设施完善的社区资源体系,做到健全配套、点面结合、大小结合,满足居民的健身需求。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居民物质生活的极大满足,对体育健身的需求持续增加,体育建筑也逐渐趋于多元化发展,其具有较强的环境性、文化性、功能性以及经济性,是满足居民需求和推动城市发展的关键支撑。
参考文献:
[1]段颖沛,刘伟.城市更新视角下体育建筑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城市建筑,2020,17(25):116-120,185.
[2]肖辉,刘洪燕.浅谈城市发展背景下的大型体育建筑可持续利用[J].城市建筑,2013,(17):15-18.
[3]廖含文.对在当代中国城市建筑环境中发展大众体育设施的几点思考[J].城市建筑,2012,(14):18-20.
[4]黄文华.森林旅游城市的木结构体育场馆发展研究[J].林产工业,2020,57(4):103-105.
[5]张琳.“健康城市”视角下大型体育建筑的综合化发展研究[D].陕西:长安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