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从德育缘起,到德育实施、德育落实,再到德育延展,都有一个质朴而温情的原点——师道。那是最质朴的德育资源,最持久的德育保障,最温情的德育之心。教师之道、教育之道、教学之道、问学之道、尊师之道,道道相通。学以养德,行以示德,教以立德,言以载德,迈向质朴而敞亮的德育美好境界。
[关键词] 师道;师道显德;德育原点;质朴温情
一、浅析:“师道”内涵
当我看到“师道”二字,“师德”这个词语一下子就闪现了出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每日三省吾身”“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师者,人之模范也”,这些话语也随之而来。陶行知、斯霞、李吉林、魏书生,还有那些坚守在乡村教育岗位的、远赴千里之外支教老师们的身影也涌现在脑海里。
可是,后来经过查阅,发现自己的理解狭隘了。“师道”的内涵非常丰富:
指师承、师传。《汉书·匡衡传》:“望之奏衡经学精习,说有师道,可观览。”
指求师学习的道理。韩愈《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指为师之道。《后汉书·桓荣传》:“皇太子以聪之姿,通明经义……臣师道已尽,皆在太子。”
在《师道》一文中,对“师道”的诠释更加深刻,包括“师之重、师之责、师之慎、师之道,师之法、师之本”。既有教师的作用、教师的职责、教师的情怀、教师的教法,还有教师的自我约束,如果面面俱到地去探究“师道”与“德育”的关系、逻辑与效能,那么绝不是一篇文章所能完成的。
仔细阅读分析后,发现“师之责:传道之责、授业之责、解惑之责”;“师之慎:惰之慎、怒之慎、利之慎”;“师之道:仁爱之道、师范之道、谦德之道”;“师之本:乐教之本、修身之本,公德之本”,结合现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容,大多与“师德”相一致。所以,本文侧重于“师德”方面,来探究“师道显德”。
1.“师道”:最质朴的德育资源
如果把师德看作“师道”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师道是一种最朴素的、最有情感的、最温暖的德育。教师保持质朴与本色、专心与静心,没有虚伪与造作,没有浮躁与激进,就可以积淀出一份有厚度与张力的教育资源。
(1)“長大后,我也要像你一样做个老师”
结束了一节班会课,与学生讨论“我的未来”。在班会上,我与学生分享了自己为何做老师,又如何成为老师的故事。下课后,几个女生凑到我身边,兴奋地说:“长大后,我也要像你一样做个老师!”
这样的场景经常遇到:我曾带着学生们练习剪窗花,学生们看着我剪的窗花,总会投来羡慕的目光,有的会下决心“以后做个剪纸艺术家”;我与学生分享自己的随笔写作,他们会觉得成为一名作家也很好;我与他们一起去野外露营,他们就向往探险家或旅行家的生活。
班主任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一言一行,一个特长,一段经历,可能成为教育资源,帮助学生形成早期的、朦胧的,也是最纯真的目标追求。
(2)“老师,我可以看看你的书房吗”
2020年初,疫情严重,不能够正常开学。我坚持每天给学生上网课,既有语文教学、劳动教育,也有心理疏导与家庭亲子活动指导,还会分享阅读。学生透过镜头看到了我家的书房,惊叹我的藏书量,纷纷提出:“老师,我可以看看你的书房吗?”我利用网课向他们介绍我的书房布局,介绍我收藏的书籍,趁势推荐阅读书目,还说:等到复学后,可以邀请爱看书的学生到我家做客,实地参观我的书房。于是,在疫情休学期间,学生们掀起了一股阅读热潮。
李亚娟博士在她的专著《觉醒情感:学校德育课程原点》中提到,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当中,一定存在着多种教育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关系,孕育着生命成长的特殊品质。很多时候,教师即课程,班主任对生活的热爱、严于律己、奉献精神、人格力量和强烈的责任感等,都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促使他们乐于在学习成长路上不断向前。
(3)“老师,为什么你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微笑”
有一位外校老师曾到我们班借班上课。在课前的暖场交流中,老师向学生介绍完自己,问学生:“对于老师,你们还有什么好奇的问题吗?”一个男孩问:“老师,为什么你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微笑?”这个问题,温暖了所有听课老师的心。上课老师笑得更加灿烂,弯下腰,靠近那个孩子,并大声对学生们说:“因为看到了可爱的你们,老师就忍不住微笑了。”这个话语,温暖了所有上课学生的心。那节课的效果不言而喻。
朱小蔓教授在她的情感教育相关论著中开创了情感德育模式,认为情感德育理论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研究儿童的情感,把儿童引入一个真、善、美的愉悦世界,步入高尚、纯洁、友爱的幸福之门。在那节借班的课上,我们不难发现,老师成功创设了一个情感德育背景,老师身上体现的“师道”,就是学生最能直接感受到的、最能接受的、最能信服的德育素材。
2.“师道”:最持久的德育保障
如何完成德育?如何完善德育?如何优化德育?如何创新德育?一切探究都需要一个最基本、最重要、最持久的保障,这个保障就是“师道”。
(1)基于德育——“教之本在师”
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是学生精神发展的主要导师,在“立德树人”的教育背景下,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古语“教之本在师”,班主任在德育过程中体现出的正直的人格、高尚的品德、健康的心态、教育的热情、对学生的真情、对教育的创新等,既是班主任的情感能力与师德素养,也是完成德育的重要前提。将自己的教育信念、教育情怀转化为实际的教育行动,以心换心、以情共情、以德润德,正己再育人,这些都是德育工作开展的必要保障。
(2)为了德育——“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习近平强调:“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师德高尚”排在第一位。在学校,班主任与学生接触较多,对学生影响深刻,肩负着育人的重要职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学校开展的每一项德育工作,都离不开班主任。为了德育,班主任的品格锤炼、知识学习、思维创新就显得无比重要了。
(3)在德育中——“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在德育过程中,一方面,班主任的仁爱之心、情绪管理、传道之法、授业之技、自我修身,均会成为引领学生的教育资源,班主任用真、善、美,来做“琢玉”“雕根”的精细德育,努力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另一方面,“师道”也包含对老师的尊重,学生效仿老师,传承优良品质,可以促进尊师重教的观念形成与氛围营造。建构班主任工作的社会、家庭、学校支持系统,让班主任产生职业自信感、幸福感、自豪感、成就感,从此更加乐于教育。这样,班主任与学生相互促进、相互成全,保障德育形成良性循环。
3.“师道”:最温情的德育之心
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终生学习、见贤思齐、集思广益,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优化情感品质,建立良好心理,用规范的、模范的言行为学生树立榜样,用崇高的品格引领学生的心灵。在此过程中,教师一定具有最温情的德育之心。
(1)“自我心”
习近平强调,师德需要教育培养,更需要教师自我修养,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应该是每一个教师的不懈追求和行为常态。自我修养、自我约束、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这些“自我心”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的品德培养与品德发展,都有着正向影响,会让班主任与学生更优秀,教育关系更加和谐。
(2)“质朴心”
“师道”,没有急于求成的教育浮躁,没有急功近利的教育功利,没有弄虚作假的教育形式,有的就是教师的教育初心,这份初心有对学生无私的奉献、对学生无比的热爱、对学生无偿的辅助、对学生无为的包容,还有对学生无限的期待,质朴而厚重。
(3)“浪漫心”
有人说:有情感的道德行为才是更完美的。做个有情感的德育者,做有情感的德育工作,才能培养出有情感的人。这份“师道”中,学生或教师为爱的人付出爱,付出爱而收获爱,是多么浪漫的一场德育之行。
二、践行:师道显德
当我们清楚地明白“师道”是进行德育工作,指导学生进行品德养成与情感修养训练的先在條件时,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思考如何践行师道,促进自身综合素养提升,辅助学生进行道德成长。
班主任工作从“平常”走向“精彩”,有一个不可缺少的“媒介”,就是“思想与专业”。且行且思,工作就有了方向感;且思且做,工作就有了方法;且做且学,工作就走向专业。于是就有了“慧心教学”“爱心育人”“因材施教”“创新教改”等词语。 一切改变,都绕不开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做一个终身学习者。
1.学以养德
(1)养德——终身学习
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发展、信息飞跃、知识爆炸的时代,要成为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育者,就要有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信念与习惯。
学习意味着教育。一个不爱学习的老师,怎么去教育孩子爱学习?综观从古到今的伟大优秀的教育家们,无一不是窗前灯下,春诵夏弦,笔耕不辍。只有在学习中,才能悟为师之道,学为师之计,享为师之乐,让自己拥有学识、健康、敏锐、细腻、乐观,才能够拥有教育激情。无论是意境优美的曲赋、动人婉转的诗词、扣人心弦的小说、清雅隽永的散文,还是精彩绝妙的教育理论、发人深省的教学案例、声情并茂的教育叙事、令人深省的教育随笔,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的资源。阅读、进修、写作、咨询、请教等,都可以成为学习的途径。
只有学习,才能体味到“花香玉实碧苦心”的雅致,享受“皓月当空勤耕读”的清幽,才能抛却功利,坚定信念,才能拥有更多的教育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才能读懂我们的学生。
付出有情感的道德行为,全心全意地为我们热爱的教育服务;献一份热情给学习,在勤学中知不足,知不足而乐学,在乐学中养德。
(2)育德——专业提升
班主任在学习中进行自我修养、更新理念、积累知识、创新思维、推进教育,不仅是自身养德,也是提升班主任专业道德、专业认知、专业技能,为育德而努力。
班主任的专业理念、职业道德、礼仪修养,都需要我们去学习;班主任工作的基本规范、班级管理、班级德育、班级文化,都等待我们去实践;班主任的教育资源整合能力、主题班会设计与实施能力、人际沟通与交往能力、专业发展能力,都需要我们去练就;还有一份份关于班主任工作的文件,一部部关于青少年权利与教育的法规,一件件学生、学校、家庭的教育时事,都要求班主任去关注。
唯有专业提升,才会有“无意插柳柳成荫”的德育契机,才能进行“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德育规划,才能尝试“百花争艳竞芬芳”的德育科研,最终获得“酿得百花成蜜”的德育自信与班主任工作幸福感。
2.言以载德
学生在学校主要的关系是师生关系与同伴关系,关系是否和谐,影响学生在校学习与生活的情绪,影响接受教育的心态。而交往中的言语,就是影响与维护这层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当我们面对学生问题,不知道如何引导、如何教育时,那就先从言语开始思考。
“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信于人,不失口于人”,“慎言”“善言”才可载德、传德、育德。
(1)慎言——尊重与保护
“再不守纪律,就滚回家去!”“讲了这么多遍还错,上课干什么了?”“你看看别的同学,再看看你,还有救吗?”“家庭作业天天不写,我看你是没人管了?”“就你这个成绩,怎么考到我们学校的?”……这样的教师语言,除了发泄心中怒气,剩下的就是学生自我放弃、对老师的怨恨、师生关系的恶化。
“他成绩这么差,我们不跟他玩。”“他经常被批评,就是个差生!”“我们都有好看的铅笔盒,你有吗?”“告诉你们一个秘密,他的爸爸妈妈离婚了。”……有多少时候,学生就是在这样的同伴话语中,感到了孤独与绝望。
在教育中,教师或学生,一言一行都彰显着自己的修养与德行,也承载着德育,这一点,教育者们都知道,可是未必能做到。
良言一句暖三冬。“你有那么多优点,能在自我约束上再努努力吗?”“我们不去看别人,就看看自己进步了没有?”“换了学校,每个人的适应期不一样,我们一起想办法,相信你!”当我们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与保护,总有一天,他们会懂得,会愿意做更好的自己,会把这样的温暖与鼓励传递给身边的人。美好的情感与品质就在悄然而生,如茉莉芬芳、春风甘霖,滋润着你我他。
(2)善言——引导与施教
“善言”既指善意的语言,也指善于言语,就是语言技巧。有经验的班主任,总会利用话语技巧化解矛盾,并给予学生正确引导与鼓励。
如何做到“善言”?
尊重。“立德”最终目标是“树人”,教育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特点,尊重学生差异,尊重学生自尊。
理解。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教学生所需。抛开冠冕堂皇的形式主义的教育话语,给予客观细致地分析、设身处地地共情。这样的理解是一种真诚,是一种信任,它会自然而然地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潜移默化地浸润学生心灵。
适度。无论是开门见山直接指出问题,还是声东击西委婉提醒,无论是避重就轻舒缓冲突,还是深刻交谈避开隐私,都要把握适度: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适当的语气、适度的情绪、适合的氛围,做到这些,才能让班主任的德育工作进退有余。
自省。人无完人,面对烦琐的班级事务、教学教育压力,我们会有“口不择言”“言多必失”的可能,所以,“自省”是有必要的。沟通前自我追问:“如果我是这个学生,希望老师什么态度?”“如果我是学生的家长,希望老师怎么处理?”“如果是我的孩子,希望老师这样对待孩子?”话语沟通后自我反省:“这样处理解决问题了吗?”“这已经是最好的方法了吗?”“还能生成哪些教育资源呢?”这样的思考过程,可以让德育更理性、更合适、更有效。
3.教以立德
班主任工作与其他教师相比,有共性,也有独特性——德育工作为核心,将德育渗透到工作的每个环节、每个细节,以教立德。可是,德育的效能往往有或长或短的验证周期,有的时候还具有一定的“假性效能”,就是表面看起来很不错,甚至很有效的德育行为,却与德育规律、德育理念背道而驰。
德育是一门艺术,有其自身规律。做一名合格班主任,需要懂得教育学、心理学、德育原理、班主任理论等,才能做到第一步——会教。
(1)会教——德有所依
在我们常规的德育工作中,我们来点创新,如同“咖啡加点糖”,更吸引学生。
利用传统节日开展“拜月礼”“包饺子”“做彩灯”“赏菊”“登高”“踏青”“放风筝”等活动,在活动中促进和谐关系形成,在体验中激发学生悟德、学德、树德。
来几个德育体验游戏,在游戏中懂得合作、产生信任。
联合社区,开展公益活动,拓宽德育时空,引导学生从善、向善、乐善。
根据学生特点开设特色的德育课程。
一个会教的班主任,总有数不尽的德育办法,总会组织精彩的德育活动,总会安排充满魅力的德育课程。只有在德育创造性活动中不断努力,才能为德育深沉意义的发掘带来光明。这些不正是德育所依托的土壤吗?
(2)乐教——德有所爱
从“会教”走向“乐教”,就是班主任从“合格”走向“优秀”。德育过程是一个以文化育人、课程育人、活动育人的过程,是以德育人、以情感人的过程,是一个引导个体生命成长的过程。在这些过程中,班主任无疑是重要的角色之一。一位乐教的班主任,一定是热爱教育的,一定是具有高尚情操的,一定是向往和追求德育终极价值的教师。
陶行知先生、斯霞老师、朱小蔓教授,还有现在许许多多几十年如一日工作在德育一线的班主任们都是这样的,让德育有爱的温暖、爱的力量。
4.行以示德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做班主任的,以实际的德育行动、鲜活的德育事例教导学生,使学生得到道德方面的启发。
(1)师范——立身为榜
李亚娟博士在《觉醒情感:学校德育课程原点》中提出:通过情感德育来提升儿童与青少年内在创造能力和社会能力,应当是当下学校道德教育的根本性任务。
情感德育一定离不开班主任与学生的相互关系。班主任有文化和道德上的优势。当班主任在学生心中得到认可,那么很多时候,班主任的服饰发型、习惯性的动作、口头禅、兴趣爱好都会引发学生效仿,甚至学生的学习态度、做事风格、道德习惯也会与班主任相似。班主任无形中就成了学生道德学习的榜样。这个时候,就要发挥“启发”和“引领”作用,帮助学生在“行径”与“思考”中形成自己的正确的价值观和德行素养。
我的脸型适合披发。有一天,发现班上好几个女生都解开辫子,把头发披了下来。一看,就知道效仿我了。看着他们散乱的头发,我哭笑不得。对于这种现象,我和学生展开讨论:“适合别人的一定适合自己吗?”我利用电脑发型匹配软件,用自己的头像做演示,把学生们喜欢的一些发型配到我头像上,结果引起阵阵笑声。然后,也有学生自告奋勇地“贡献”自己头像,做服装配备游戏,在轻松嬉笑的氛围里,他们展开讨论,最后明白了:欣赏美,崇拜美,去模仿都是正常心理。但是,对于自己,适合的才是最美的。
后来,我们还开展了“小学生追求美”系列活动,对此,学生对美的认识比以前显得清晰,一种健康的审美价值观也在初步形成。
像这样,营造平等和谐的氛围,班主任更多地利用自身榜样力量,对学生進行纠正、帮助、引导、促进,尝试净化学生心理,从“仿性”走向“崇性”。其实,从全面德育角度来说,学生、家长、身边人、名人等都可以成为教育榜样,关键是,班主任需要抓好时机、做好设计、搞好活动,才会有水到渠成的德育之效。
(2)相师——教学相长
温暖的德育,依托于一个温馨和谐的心理场,行走在一个曲折却又明亮的路径上。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一定是“共育共享共进”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原本就不是笃定不变的关系。当我们在努力做着“所有为了孩子”的德育工作时,俯下身子也会发现所有孩子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当我们在层出不穷的问题中、左右两难的困境中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循环往复的反思、改进、实践时,回头相望也会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进步着。相信很多老师都有过这样的感悟。
德育的情感性、生命性、生态性,很多时候,不就是体现在这样的教学相长中、这样的师生相互成长中吗?
总之,从德育缘起,到德育实施,到德育落实,再到德育延展,都有一个质朴而温情的原点——师道。教师之道、教育之道、教学之道、问学之道、尊师之道,道道相通,通向一个敞亮灿烂的德育美好境界。
[参考文献]
[1]李亚娟.觉醒情感:学校德育课程原点[M].南京大学出版社,2020:16.
[2]朱小蔓,梅仲荪:儿童情感发展与教育[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1.
[3]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杨晓慧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201-223.
[4]齐学红、黄正平.班主任专业基本功[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7.
[5]李亚娟.觉醒情感:学校德育课程原点[M].南京大学出版社,2020:78.
陈海宁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教师。南京市首届德育工作带头人,南京市第三届“南京工匠”,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南京师范大学班主任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曾荣获2014年长三角地区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小学组)一等奖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