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剑卿
国家统计局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增至12.6%,0岁至15岁人口比重为17.8%,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预计“十四五”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①。人口专家预计,2035年前后,我国65岁以上的老人占总人口比例为20%。为解决养老问题,《全国民政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目标指出,2022年底前需培养、培训养老护理员200万人。然而,我国养老护理员还不足100万人,行业人才缺口巨大。
养老护理员这个职业名称在2000年首次诞生于中国职场,虽历经二十多年,但公众对该职业依旧不太熟悉。被媒体塑造的行业媒介形象,直接影响着公众对该行业的认知,间接影响着人们加入该行业的意愿。为增强养老护理员的职业吸引力,鼓励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研究该职业的媒介形象呈现显得尤为重要。《人民日报》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有着极高的权威性和广泛的影响力。本文通过对《人民日报》相关报道的分析,对养老护理员在权威媒体上已被建构的媒介形象进行研究,为后续如何更好地建构形象提供参考。
近年来,学界出现了不少养老护理员话题的相关文章。其中,多数文章从养老行业视角切入,探讨如何壮大养老护理员队伍,提高专业化水准;另有一些文章从教育视角切入,探讨高校如何进行养老护理人才的培养。将媒介呈现和养老护理员的职业形象结合在一起进行探讨的文章还没有,故本文的探讨对公众认知养老护理员职业形象具有一定的意义。
本文选取我国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近21年的报道进行文本分析,以探讨养老护理员在权威媒体上的形象呈现。在知网中国重要报纸的全文数据库中,以《人民日报》为报纸来源,以“养老护理员”为主题词,以2000年1月1日至2021年1月1日为时间范围,经过筛选,去除重复结果,一共得到有关养老护理员的报道25篇。根据需求对样本数据分析如下。
总体上看,《人民日报》关于养老护理员的报道呈逐渐增长趋势。如图1所示,21年时间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0—2011年,11年中未出现相关报道;第二个阶段是2011—2017年,6年中每年都有相关发文,但发文频率低;第三个阶段是2017—2020年,3年中相关报道频率上升,共有相关文章16篇。《人民日报》的报道与国家政策变化有着非常明显的关联,从这点上看,国家政策层面上对养老护理员职业的重视程度是逐渐加强的。但作为新兴职业,《人民日报》对它的关注程度仍远远不及教师、医生等传统职业。
图1 报道数量走势图
新闻报道的版面分布能够反映出媒体对于事件或报道内容的重视程度和报道策略。从版面分布进行分析,能够反映出该媒体的重视程度和价值综合判断②。如图2所示,在《人民日报》关于养老护理员的25个报道样本中,有12篇报道出现在要闻、社会两个栏目中,另有4篇出现在综合和健康时空栏目中,少量文章散布在政治、国际、记者调查等栏目。要闻和社会栏目在《人民日报》中均位于较为重要的版面。可见,《人民日报》虽然对养老护理员的报道数量十分有限,但却把相关报道排在了较为重要的版面位置,侧面显示出对该职业有一定程度的重视。
图2 报道栏目统计图
报道倾向直接体现出媒介所建构职业形象的倾向,也能直接影响大众对该职业的大体印象。如图3所示,依据正面、负面、中性三个标准对25个样本进行划分发现,16篇文章属于中性报道,另有6篇正面报道和3篇负面报道。可见,《人民日报》对涉及养老护理员的文章以客观描述的中性报道为主,少有存在感情色彩偏向的文章。
图3 报道倾向统计图
《人民日报》作为党和国家政策导向的舆论阵地,对行业的报道可以直接显示出其在国家层面的政策形象③。伴随着中国老龄化现象的日益加深,政策层面对养老护理员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样本文章中频繁出现的《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19年版)》《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关于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的意见》《关于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等政府文件表明,养老问题、养老护理员培训问题备受国家政策层面重视。《全国民政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等多个文件指出,目前我国的养老护理员从业人员远低于市场需求,行业缺口较大,养老护理员的增长速度赶不上人口老龄化的速度。
媒体对职业形象的清晰呈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职业辨识度,体现社会对该职业的认可度。对《人民日报》上养老护理员相关的25篇文章分析发现,仅《养老护理员不看学历看能力》一文标题中提及“养老护理员”,且全文围绕该职业的相关话题展开,其余样本文章的标题均未涉及该职业名称,仅在文章内容中捎带提及养老护理员。对提及养老护理员的文章分析发现,多数文章未提及养老护理员的年龄、性别等基本特征,仅有3篇文章明确提及养老护理员的年龄和性别,其中一篇交代清楚人物年龄为“95后”且性别为“女性”,另两篇文章中则分别提及两个维度——“女性”和“40—50岁”。分析发现,《人民日报》对养老护理员职业形象的呈现是模糊而不具体的,从样本文章中不能总结出该职业人群的形象特征。
《提升家政服务业规范化职业化建设水平》《医养结合,“人才缺口”令人忧》等多篇文章指出,养老护理员作为服务业从业者,面临职业门槛低、职业化程度底、职业流动性高、职业压力大等问题。长时间较为固化的行业报道,给不少公众留下养老护理员不是“好工作”的社会普遍印象,导致职业吸引力较低。
分析样本文章的具体报道发现,养老护理员形象在养老政策建议和养老模式革新两个领域的文章中出现频率较高,其他领域文章中很少出现他们的身影,报道领域集中化为该职业划定了清晰的领域范畴。
养老护理员相关文章的报道内容多聚焦行业概况,报道维度多集中在宏观层面,对从业人员、人物故事的报道很少。职业形象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小人物”构成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使职业更加生动,具体可感的人物能为职业形象增添较多的感召力。《人民日报》对养老护理员职业的宏观维度介绍丰富,而微观维度不足,使大众对该行业总体的认知较为深入,但是对具体工作和工作状态了解不足。每一位养老护理员除职业身份之外还有社会身份,可通过报道养老护理员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个人故事等,丰富大众对他们的认识,了解到养老护理员就是生活中常常见到的你我他。
对样本文章的热词进行归类分析,热词中指代养老护理员这一职业的有“大姐”“小妹”“阿姨”“保姆”“护理员”等;描述养老护理员从业人群的有“闲散失业人员”“农村务工人员”“临时务工人员”“打工人员”等;描述该类职业人群特点的有“中老年女性居多”“贫穷”“学历低”;描述该职业呈现特点的有“脏重累”“压力大”“流动性大”“没保障”;描述该职业具体工作内容的有“喂饭”“倒大便”“擦身体”“陪护”等。养老护理员在媒体的相关报道中频频出现上述字眼,使得该职业在某种程度上被“标签化”,使人们认为养老护理员是一个被逼无奈才会去选择的工作,给大众留下不光鲜亮丽、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的刻板印象。
从一些报道中可以看到,不少养老护理员在面对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不愿意长时间从事该工作,一些老年人脾气古怪,不好相处,自己在工作中受了不少委屈,等到自己年纪大了就回家养老等。另外,当下高等院校响应号召开设养老护理专业,但是该类专业从设立开始便面临招生难的问题,多数家长不愿意自家孩子报考这类专业,认为照护工作“不体面”,且职业门槛低。该专业招收的学生往往是未被第一志愿录取,无奈调剂过来的。无论是从业人员的现身说法,还是专业招生面临的窘境,均表明养老护理员的社会地位不高,职业认同感较低。
面对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压力,增加职业感召力,吸引更多人加入该行业显得尤为迫切。基于对《人民日报》样本中所呈现出的养老护理员媒介形象的分析,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人民日报》对“养老护理员”的报道,多选用行业专家或者政府官员对该行业进行描述,仅有少量文本对养老护理员进行了详细的采访,养老护理员处于失语状态。为避免自身限定思维对养老护理员群体片面化的新闻操作,真正做到全面、客观、公正,行业主管部门及各养老护理机构应提高宣传意识,除利用自有的新媒体账号进行日常宣传外,还应多联系主流媒体设置议程,加强对养老护理员的采访力度。同时,为增加养老护理员媒介呈现形象的丰富性,还需要建立多元叙事主体,在媒体采访中不仅应加大对养老护理员现身说法的报道,还应增加对其亲朋好友、养老院领导、医护人员等与养老护理员生活和工作中密切相关人员的报道,通过多主体叙事增加职业形象的立体性和丰富性。
样本文章中多采用消息、调查报告等体裁进行报道。这些体裁均以第三人称进行客观描述,而在新闻体裁中,自传、记者手记作为第一人称的描述,更加真实可感,亲切自然的语言风格更适合建构“养老护理员”的媒介形象。建议综合运用多种报道体裁,从不同角度加深对养老护理员职业形象的建构。
《人民日报》中对养老护理员的报道体量较小,为数不多的报道中掺杂着“虐老”“欺老”等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业负面现象。但是养老护理员形象不止职业道德这一个要素,还有职业能力和职业贡献等其他形象要素。媒体在报道时,不应只着眼负面内容,对无私奉献的先进人物也应进行宣传。媒体呈现养老护理员形象时,应当更加注重正面报道,主动设置议题,塑造行业典型人物,树立行业先进标杆,加大感人事迹的报道力度,增加公众对该职业形象的好感。
公众对养老护理员群体基本形成了“体力劳动者、活多钱少、脏累差、保障低”的贫苦形象。这样的形象与当下该职业从业人员的实际形象存在一定的出入。随着互联网和养老新模式的兴起,不少养老护理员的工作模式、工作状态均已发生了较大变化。“90后”“95后”的年轻面孔开始进军该行业;国家高等院校开设相关专业来培训职业需求的人才;工作称呼由“保姆”“大姐”变成了“互联网养老护理员”“家庭医生”等带有专业标签的名字;工作内容开始出现“心理疏导”“陪聊天”“陪旅游”等更注重精神和心理健康服务的工作。
面对职业的新变化,以《人民日报》为主体的主流媒体应抓住变化及时报道,动态呈现养老护理员的新面貌,用新的职业形象革新旧的职业形象,尽早帮助养老护理员摆脱受苦受难的低级劳动者形象,早日实现形象脱贫。
新时代下,养老护理员作为我国养老产业的主力军不应成为底层人员、低廉劳动力的代名词。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当代主流媒体具有贯彻政策宣传形象、重塑养老护理员新时代职业形象的作用,应极力呼吁全社会尊老、敬老、爱老,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养老护理员队伍,为解决护理员职业缺口贡献力量。
注释:
①邹多为.当“老龄化”遇上“少子化”,中国如何破解“一老一少”困局?[EB/OL].新华网,2021-03-21.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1-03/21/c_1127237603.htm.
②赵艺扬.框架理论视域下《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研究——以2013-2017年“一带一路”报道为例[J].云南社会科学,2018(05):160-165+188.
③崔蓬克.我国当代职业教育形象研究——基于1949-2018年间《人民日报》的文本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9(24):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