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国,李 强,袁令彬
(1.天津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与教育科学学院,天津 301617;2.天津体育学院 运动训练科学学院,天津 301617)
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和全面发展关乎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2020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要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完善青少年赛事体系,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化体教融合可以提高青少年的健康水平,既有利于青少年文化学习与体育锻炼的协调发展,又有助于学校体育的改革与治理,而校园足球较好地契合了目前我国深化体教融合的现实需求。校园足球是我国为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而实施的重要举措。校园足球是学校体育改革的先导,其对于篮球、冰雪运动等其他体育项目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1],是推进学校体育综合改革的重点引路项目。校园足球能够引领深化体教融合有其必然性,但依然面临体教融合深度不足和基层落实政策不力两方面的现实问题,如何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充分发挥校园足球在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值得研究。
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是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的育人工程和探路工程,在建设体育强国中是提高中国足球普及率与竞技水平的基础工程[1]。201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提出要改革和促进校园足球的发展,必须充分发挥足球的教育功能,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并把校园足球作为扩大足球人口规模、夯实足球人才基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础工程。与其他体育项目相比,校园足球具有更高的战略地位,是深化体教融合的不二之选。
强大的推行力度是校园足球引领深化体教融合的有力保证。2009—2014年,《关于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通知》《关于加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为校园足球的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校园足球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竞赛活动日益丰富,师资队伍不断壮大,保障力度持续加强,为校园足球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2015年1月,教育部会同其他五部门成立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使校园足球的政策决策主体更加多元。在多部门的联合推动下,《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中国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50年》等政策文件陆续出台,校园足球的总体战略规划和实施细则不断完善,形成了“特色学校、高校高水平足球运动队、试点县(区)、改革试验区、‘满天星’训练营”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
表1 2009—2019年有关校园足球的重要政策文件
《关于加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的意见》指出,在指导部署校园足球工作、加强场地设施建设利用、全国校园足球组织网络建设、大中小相互衔接的四级联赛等方面,各级体育、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相互支持和协作。2014年,教育部门开始负责牵头管理校园足球,将发展定位调整为“足球育人”,通过校园足球实现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掌握足球运动技能、健全人格、全面发展,进而奠定中国足球的人才基础的目标[1]。2015年,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教育部门与体育部门的职责分工。教育部门主管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负责校园足球的统筹规划、宏观指导和综合管理,体育部门则发挥人才和资源优势,加强技术指导、行业支持和相关服务。2018年中国足球协会、全国青少年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的《全国青少年足球体教融合发展政策清单》提出,各级校足办与足协领导双向兼职,建立定期会商机制和联通共享的注册数据、报名数据、竞赛组织数据、比赛训练数据机制;鼓励共商赛历、联办赛事;全国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与各级青训中心共同布局、合作共建、资源共享。这标志着体育与教育部门真正走向“体教融合”。
在校园足球推进过程中,地方体育与教育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愈发密切,也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2017年,陕西省体育局与教育厅签订《体教融合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以促进体教两部门的资源积极共享和深度融合。2018年,四川省教育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我省青少年校园足球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要不断推进教体深度融合,加强与各级足球协会的协作,不断完善重大事项沟通协调机制,科学设计青少年校园足球竞赛体系,合理组织竞赛活动。协调体育部门选派优秀足球教练员进校指导校园足球课余训练、课外活动、教师培训和校内外竞赛的组织。综合考虑,基于校园足球的战略定位、推行力度和体教融合的实践经验,校园足球已成为引领深化体教融合的重要力量和有力支撑。校园足球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有助于进一步促进体育、教育系统的资源融合,协调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的关系,实现青少年全面发展的目标。
表2 校园足球关于体教融合的重要政策文件
近年,在教育与体育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校园足球教学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第一,积极推进特色学校遴选工作,树立了一批校园足球教育教学工作的先进典型,推广大中小学全面普及校园足球,丰富体育教学活动内容。这也为“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发展模式提供了参考和示范。截至2019年12月,已认定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7 059所,这意味着有近2 000万的在校学生参加了定期的足球课、课余训练和校内联赛。第二,教育部组织专家制定了《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教学指南》和《学生足球运动技能等级评定标准》,规范和指导中小学足球教学要求和足球技能综合评价,以进一步提高校园足球教学质量。第三,为指导一线的校园足球教学,拍摄制作了365集足球技能教学示范短片、360节校园足球示范课视频以及一批具有教育意义的专题节目。第四,完善校园足球师资培养体系,不断壮大校园足球的师资力量,让更多的学生接受高质量的足球教学。全国校足办与中国足协定期组织校园足球教练员培训,并设立培训基地,累计培训达35万人,其中举办294期D级教练员培训班,培训足球教师7 056名,8期C级教练员培训班,培训足球教师192名。第五,积极推动校园足球场地建设,2015年至2018年共新建改扩建足球场地32 432块,2020年将计划新建改扩建28 545块,总数超过6万块,为学校足球教学提供优质的场地资源。
新一轮校园足球开展5年来,持续深化建设“校内竞赛、校际联赛、选拔性竞赛和国际交流比赛”为一体的竞赛体系,以校园足球班级比赛为基础,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广泛开展四级联赛。以北京市为例,北京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在紧密结合全市中小学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以四级联赛体系为核心,校内竞赛、校际四级联赛、选拔型竞赛为主要竞赛活动形式,普及型赛事、交流提高型赛事为补充的多元化校园足球竞赛体系(图1)[2]。全国校足办与中国足协共同推出的青超联赛是深化体教融合的典范。青超联赛为职业俱乐部梯队与校园足球队伍的同场竞技提供了机会,可以充分利用体育与教育系统的足球竞赛资源,发挥各自的优势,也为共同培养足球后备人才提供了有效的治理机制。总之,校园足球竞赛体系建设有效发挥了足球的育人功能,让更多青少年通过竞赛在锤炼足球技能中完成人格的塑造,并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引领深化体教融合的作用。
图1 北京市校园足球竞赛体系
2017年,教育部着手开展“满天星”训练营的遴选和创建工作,截至2019年底,已在全国范围内布局建设“满天星”训练营80个,规模还在持续扩大。“满天星”训练营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打造新的课余训练平台,通过发挥训练营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巩固、完善和健全区域内的教学训练竞赛条件和保障体系[3]。“满天星”训练营是开发中国校园足球“走训制”训练模式的第一步,全国校足办选派欧足联A级以上的高水平教练到训练营里,对区域内所有足球教师、教练开展系统培训,共同组织校园足球的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利用周末和节假日等课余时间对每个学校校队、乡镇街道、区里的最佳阵容进行系统的高水平训练。这种“以点带面”的工作模式有效解决了优秀拔尖人才的系统培训问题,为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借鉴。
“体教分离”是校园足球发展面临的一大挑战。近年来通过不断加强政策引导,深化体育与教育部门间的合作关系,突破制约校园足球发展的制度障碍[4]。经过多年实践和探索,体育与教育部门在校园足球的教学、训练、竞赛等方面的协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体育与教育部门的发展导向和实现目标并不一致,这成为体教深度融合的最大障碍。
宏观层面上,体育部门的发展导向是以竞技体育为主,注重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其利益诉求是竞赛成绩。而教育部门的发展导向是以教育为主,注重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升学率仍是当下最关注的指标[5]。微观层面上,体育部门更多的是“竞技足球”,面向的是少数的学生群体,投入重心是培养高水平的足球运动员,进而提高国家队的竞赛成绩,最终实现足球强国梦想。教育部门更多关注“教育足球”,发展校园足球的目的在于普及,面向的是广大学生,定位于提高学生的足球运动技能和身心健康,以体育精神健全人格发展,完成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6]。
图2 基层落实校园足球政策的影响因素
校园足球引领深化体教融合关键在于基层能否有效落实相关政策,然而在应试教育、功利主义和形式主义盛行的不良环境中,政策的执行者与参与者难免不受其影响。首先是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应试教育的传统由来已久,尤其是在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下,现在学校的教育工作紧紧围绕“考什么就教什么”展开[7]。迫于升学压力,基层各方主体,如地方体育、教育等行政部门、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和学生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将体育锻炼让位于文化课学习的行为。其次,功利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影响。功利主义往往容易引发急功近利的行为,校园足球人口普及是基础工程、长期工程,需要持续不断地投入建设,难以短期见效。而一些学校为了追求政绩和满足自身需求,大搞足球运动队,竭力提高运动队的竞赛成绩,使学校体育走向锦标主义、金牌战略的发展道路,让校园足球普及成为陪衬[8]。在功利主义政绩观的导向下,基层校园足球弥漫形式主义之风,如在地方行政部门和基层学校中频频出现“汇报表演足球”“形式足球”“仪式足球”等[8]。
要实现深度的体教融合,需要统一体育与教育部门的发展导向,让二者能够朝着同一个目标携手前进。首先是体育部门的发展重心需要转变。2019年底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对全球体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东京奥运会延期、诸多大型国际赛事停办。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体育部门的竞赛压力,加之全民的健康意识和体育锻炼热情空前高涨,为体育部门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提供了良好机遇,能够将更多的体育资源投入到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中去。体育部门应改变其原本以竞技体育为主的发展导向,工作重心逐渐向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倾斜,让一部分富有经验的足球教练走进学校并成为常驻教师,负责学校的足球教学和训练,另一部分则扎根于基层社区从事体育工作,负责社区内学生的课余训练和群众足球运动,大力发展大众参与度高的足球赛事,拉近学校足球、社区足球和职业足球的距离,创造一个三者密切联动的足球运动体系,推动基层足球普及、打好足球根基[9]。其次,教育部门也需要转变发展重心,在重视学生文化课成绩的同时,提高对学生体质健康和人格塑造的重视,积极与体育部门开展合作,为体育部门的资源入校广开渠道。
4.2.1 政府角色由掌舵者向护航者转变
当前,我国校园足球由政府主导开展,政府部门统包统揽,决策权力高度集中于政府部门,依靠行政干预的力量层层推动的发展路径,是校园足球政策基层落实中出现不同程度“异化现象”的根本原因[4,10]。为避免权力过度集中于少数政府部门手中,造成体制机制运行僵化和各种异化,要积极寻求多种途径,实现政府从掌舵者向护航者的角色转变。政府部门应加强引导,鼓励市场机构、社会组织等“内行”参与治理,逐渐下放权力,把政府不擅长和不该管的事务交给社会组织、市场和企业,让更多的治理主体参与校园足球的发展。政府部门还应加强治理监管,通过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明确治理主体的责任分工,不断优化治理环境,为政策落实创造保障条件。
4.2.2 为基层落实政策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为加强校园足球的基层落实,应积极进行政策执行机制的改革创新,为政策的有效执行落地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一是完善政策执行的监督机制。建立“内部监督机制”和“外部监督机制”,内部监督机制由中央政府直接领导、地方行政部门具体负责,来保证其独立性与权威性,在监督过程中应采取定期和随机等多种方式交叉进行的工作模式,使监督工作常态化,提高监督的自觉性、主动性。外部监督应提升社会各界对相关行政部门监督的参与度,完善匿名检举保护制度、奖励制度,同时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建立开放透明、方便快捷的监督信息平台,鼓励社会各界人士为校园足球的发展建言献策。二是建立实效优先、强调参与的考核机制。提高民众口碑在考核中的比重,充分考察基层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对校园足球工作的意见、态度,防止基层的政策执行者以上级满意为导向,而忽略基层民众的切身利益。关注实践过程在工作中所占的比例,强调将理念与想法真正落实到具体行动中[11]。三是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政策执行氛围。积极引导政策执行者在实践中大胆创新,允许“走弯路”“摔跟头”,避免打击其创新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