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 琳 李泓波 米 乐
(1.商洛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商洛 726000;2.陕西高校新型智库商洛发展研究院,陕西 商洛 726000;3.商洛市农民科技教育信息中心,陕西 商洛 726000)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实践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合作社理论研究伴随着生产实践不断深入。可更好的洞悉研究脉络,判断未来研究和发展趋势。国内学者对合作社研究的综述分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归纳演绎的方法进行描述化综述,如从研究理论分析框架角度区分现有研究[1];或通过文献对比,分析国内外合作社研究趋势的异同[2]。近年来,大数据可视化分析技术兴起,文献可视化分析的综述应运而生,如使用Citespace 软件对国内外合作社研究文献进行学者、机构、研究热点和趋势的对比分析[3,4];使用SQL Server 数据库管理系统和ROST NAT 软件,对国家基金立项的合作社项目进行热点主题可视化分析[5]。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伴随着中国农村农业实践发展的,其理论研究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运用可视化工具对新世纪以来国内合作社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国内合作社研究的演进脉络和研究热点,为进一步加强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深层次研究奠定基础。
选取CSSCI 数据库,在西安交通大学校园网国内IP进行文献查询,检索日期为2021 年1 月30 日。发文年代设置为2000~2020,为保证检索文献完整性,在CSSCI 数据库中,以所有字段=合作社OR 农民合作组织,进行模糊检索,文献类型=论文进行精确筛选,并剔除部分重复文献,得到1 654 条检索结果,形成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数据来源。
信息可视化是用可视化形式表现抽象数据的一种数据挖掘方法,通过图像观察和理解数据。使用陈超美博士研发的Citespace 5.7.R4 引文可视化分析软件对样本文献进行分析,呈现国内农民专业合作社研究的分布和结构。
传统的归纳演绎综述方法,基于文献精读,并对已有研究进行分类总结,对深入把握研究领域的核心知识有其独特价值。本文在知识图谱分析基础上,提取重要文献进行精读并分析,梳理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研究的知识基础和研究热点。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集中在经济学(1120)、法学(89)、政治学(76)、历史学(60)、管理学(55)等学科领域。
农民合作社本质上是以潜在经济利益为驱动、提升经济效益的合作组织,经济学科是研究出现的重要学科。近年来随着实践的丰富和研究的拓展,其交叉学科属性开始展现,对合作社管理机制、服务能力、法律规范的研究不断丰富。
按照时间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研究的年度文献数量进行统计,结果如图1 所示。
我国农民合作社领域理论研究,与国家三农政策导向紧密相关。200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2008 年中央提出“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推动该领域研究进入持续增长阶段。
2012 年以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连续提出,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2014 年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涌现出许多扶贫为目标的合作社,合作社实践蓬勃发展。总体来看,2012 年以后,农民合作社领域的科学研究也进入一个相对丰富的时段。
2016 年是合作社法实施10 周年,总结和展望增幅较大,载文量有一个小高峰。2017 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学者的研究视角相对转移。但从总体趋势(图1 中虚线为线性趋势线)来看,农民合作社作为重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理论研究会持续保持热度。
从农民合作社研究的发文数量、论文共被引次数、中介中心性三个维度对样本文献发表期刊进行统计,排名前6 位的期刊如表1 所示。《农业经济问题》、《农村经济》、《中国农村经济》是合作社研究发文的主要阵地。《管理世界》虽然在该领域刊文量较低,但从中介中心性来看,是该领域经济、管理学科交叉研究的重要联结。
对合作社研究的主要机构进行分析,机构合作网络图谱中节点较小,节点间连线少,中心度均较低,说明机构间合作并不密切。该领域主要研究机构整理如表2 所示。当前我国多数农民合作社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合作社创新形态[6],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机构之间加强合作研究,有利于理论研究创新水平的提高。
样本文献的作者共现网络图谱密度仅为0.0014,说明研究者之间的合作并不广泛。使用普莱斯定律M=0.749分析该领域核心作者,其中Nmax=45 为最大作者发文量,确定核心作者的最低发表论文篇数M=5。即发表5 篇以上论文的作者为国内农合社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据此筛选出31 位作者。以其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文献为对象进行具体分析。
令AYj=/Nj,其中Nj为作者j发表的论文数,Tij表示作者j发表的第i篇论文的年份,Cij表示作者j发表的第i篇论文被引用的次数(被引次数来自中国知网)。绘制农民专业合作社核心作者研究分布图2。
图2 中横轴表示作者j的论文平均发表年份AYj,纵轴表示作者j发表论文的年平均被引频次ACj。论文平均发表年(垂直虚线)与年平均被引频次(水平虚线)的焦点是(2012.927,6.324)。图中点的大小表示2000~2020 年间该学者在CSSCI 期刊上的第一作者发文数量。
被虚线划分的区域中,第二象限作者文献属于较早期的高被引文献,可以认为是该领域的重要研究基础。如黄祖辉(2008)指出农民合作组织在中国是必然和正确的选择,总结了基于产业发展、农民权益、制度安排三种研究农民合作组织的视角[7]。黄胜忠等(2008)论证了农民合作社的绩效与治理机制、结构紧密相关[8]。
第一象限的作者,在近期发表了较受关注的文献。如赵晓峰(2016)提出整合国家财政、贫困户自有资源,借助合作社开展精准扶贫,通过合作社产权和治理结构的完善,提升脱贫效率[9]。其观点在后扶贫时代,贫困阻返的研究和实践中仍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第四象限作者发文时间较近,被引用较少,但其关注点可能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如张琛(2020)提出合作社要合理确定服务半径以实现服务规模化[10];成立联合社以整合资源、共享产业链价值增值收益[11]。合作联合社、农产品产业链等内容凸显出该领域新的研究方向。
研究领域内所有文献的引文集合是该领域的知识基础。本文采集1 654 篇文献所引用的15 542 篇参考文献共同构成了我国农民合作社研究领域的知识基础,其中高被引文献和高中介中心性文献是核心知识基础(如表3所示)。选取年度时间切片中被引频次top50 的数据进行文献共被引分析,如图3 所示。
对早期奠基性文献进行归纳,国内合作社研究基础集中在其组织制度、组织功能等方面。
在中国,合作社的每一次变革都显现出较强的政策导向,中国特色的合作社是“制度化进程中的意外后果”[12]。合作社联结小农户与大市场,但外部资本进入也导致“大农吃小农”现象发生[13],国家力量介入有助于消除这种消极影响。张晓山(2009)提出大户领办、公司加入是我国农合社的主要形式,良性发展合作社应以从事农产品生产的专业农户为利益主体[14]。该文在农合社研究领域备受关注,文中提到的成员异质性、组织多样化等论点,既是对当时实践和理论研究的总结,也引领了该领域的后期研究。
合作社中普遍存在的异质性社员结构影响其产权制度,合作社功能体现受到争议。一种观点认为核心成员拥有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有利于聚集生产要素[15];股权控制是大户主导合作社的基础,有益于合作社效率机制的实现[16]。另一种观点认为“所有者与惠顾者同一”是合作社优势[17];应创造条件让更多潜在成员持股,以分享合作剩余[18];鼓励社员全面参与合作社事务,带动合作社规范发展并使全体成员受益[19]。
合作社成员异质性带来的特殊的产权制度、治理结构等,在学界被引申成为其根本制度与发展规范是中国特色抑或制度背离的争论,在合作社研究领域始终保持热度。
合作社对农民的实际带动能力不能一味看报表数据,应理性判断[18]。徐旭初,吴彬(2010)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机制对综合绩效影响的具体路径[20],是非常关键的枢纽节点文献。结果表明股权结构对合作社绩效影响显著,其次为牵头人情况和理事会机构、成员素质及资源拥有。在后续研究中,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展开了大量实证研究,不断充实该结论。
组织功能方面,我国农民合作组织向其成员提供的服务总体比较薄弱,且差异较大[21]。组织潜在收益和组织方式对服务功能发挥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农合社主营产品的产品特性[22]。政府对农合社的支持应理性看待[21]。成员的认知程度、收益水平、对管理层的信任等,是影响农合社组织功能发挥的主要因素[23]。
合作社基本服务功能的发挥与实现是该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后续研究中,学者们基于功能实现影响因素,对合作社效率展开了广泛研究,也开始关注合作社的其他社会功能。
高频关键词可以反映领域的研究热点。合并农民合作社、农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等同义词,得到高频关键词如下表4 所示。
样本文献中出现的频次较高、中心度大于0.05 的非专有名称关键词只有农业产业化、治理结构、现代农业,说明农民合作社研究领域的研究内容比较分散。对关键词图谱进行聚类分析,如图4 所示。结合关键词整理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制度发展研究;组织效率研究;治理结构研究;组织功能研究。
张千友(2019)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将中国农业合作制度发展归纳为“两条主线”演进逻辑: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理论中国化为理论主线,农民自发组织发展生产力为实践主线[24]。农民合作社制度包括组织结构、运行机制等方面,我国农合社“规范性”在学界备受争议。
图1 国内农民合作社研究时序产出 (2000~2020)
表1 国内农民合作社研究主要期刊 (2000~2020)
表2 农民合作社研究主要机构及合作关系 (2000~2020)
图2 国内农民合作社研究核心作者分布 (2000~2020)
图3 农民合作社研究文献共被引知识图谱 (2000~2020)
表3 农民合作社研究领域基础文献 (2000~2020)
表4 农民合作社研究高频关键词分析 (2000~2020)
图4 农民合作社研究关键词聚类分析图 (2000~2020)
一种观点认为,“股份化”倾向合作社是富有中国特色的合作社创新形式。农民合作的动力来源于对潜在利润的追求,大陆合作社实现“弱者的联合”有较大难度[25]。当前,我国农合社是产业化、制度化色彩鲜明的股份合作制组织[6]。这种基于组织能力的新型合作社形式体现了合作组织的能力导向,是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26]。
另一种观点认为,近年来我国农民合作社的制度表达实践,与合作社最初的社会功能发生了偏移。如合作社中普通社员缺乏参与日常管理决策的民主权利、“二次返利”权益得不到保障现象,反应了弱势农户的合作权利困境[27]。而将非农业生产者(如订单农业、关系合约等形式)纳入合作社,认可不同类型成员分享所有权,按出资和惠顾分配盈余的机制,破坏了“按交易量(额)返还”的利益分配机制,背离了经典合作社的基本原则[28,29]。这类实用主义合作社不符合世界农民合作社制度发展趋势[30]。
制度创新还是制度背离,并不是“非此即彼”的矛盾。孔祥智、片知恩(2019)提出马克思主义合作社制度与西方合作经济制度相互交织,是改革开放40 年来中国合作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两种制度的融合是未来我国合作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31]。
农合社组织效率、合作绩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效率评价、绩效影响因素两个方面。
效率评价研究中,一方面是对合作社效率的内涵讨论。黄祖辉提出合作社效率应包含内部(投入产出效率)和外部(对社会总福利贡献度)两方面[32];技术效率水平、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也被用来衡量合作社效率[33,34]。另一方面是合作社效率对比的讨论,如农产品加工营销企业型的合作社效率最高[35]。
合作社绩效影响因素主要可分为两类:外部环境和内部特征。外部经济环境、财政支持对合作社效率有显著影响[36,37]。合作组织嵌入性、内部监督指数、产权制度的明晰、社员结构及素质等内部治理因素都显著影响合作社效率[32,38,39]。管理者方面,村干部兼任合作社管理者能有效提高成员收入[40];外部委托代理人在法人治理结构方面优势明显[41]。社员方面,合作社内部关系信任对整体绩效有显著影响[42]。
合作社治理结构可以聚焦为组织控制权的归属问题,多样化特征使其备受学者关注,现有研究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将治理结构置于合作社组织制度的重要构成,讨论“中国方式”是创新还是异化;二是将治理结构作为合作社绩效实现的影响因素,分析其对组织效率的影响;三是将治理结构作为合作社的组织特征,讨论合作社的内部治理。前两类研究在前述部分已经涉及,这里不再赘述。
合作社治理结构类型讨论中出现了不同的分析框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基于成员角色分析框架,将社员分为投资者、惠顾者、控制者并分析其匹配度组合,解释合作社治理结构类型[43]。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分析范式,将合作社治理结构划分为“成员大会—理事会”以及“普通成员—核心成员—理事会”两种典型模式[44]。以所有权、决策权和剩余利润索取权为三维度的合作社治理类型分析框架,提出国内4 种代表性合作社治理类型:产权集中型、产权民主型、决策权集中型、大户(资本)奉献型[45]。
合作社治理结构本身的改进与发展也是研究的热点。契约治理和关系治理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两种重要治理机制[46]。我国合作社中普遍存在的“能人治理”属于关系治理,其存在关系权威取代理性权威、利益分配差序化等问题[47]。就整体治理而言,契约治理成本会随着合作社规模扩大而不断下降,关系治理成本则相反,最终会让位于契约治理[46]。乡村振兴背景下,突破合作社在精英“主导”下的治理瓶颈,走向通过要素协调融合共同演绎的合意治理是变革的可能路径[48]。
合作社使农民获得有效的市场谈判权力[49],在就业创造、社区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参与贫困治理等社会服务功能方面也发挥着积极作用[50~51]。
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天然易贫性”,是实现益贫和脱贫的理想载体[52]。合作社对贫困户的生活满意度和收入提升有明显作用[53]。价值追求、承担社会责任、政府补贴等都是农民合作组织参与贫困治理的动机[54,55]。农户通过优先销售等产品参与、雇工作业等劳动参与、入股农地等资产参与的不同方式参与合作社以增加收入,实现精准脱贫[56]。
合作社发展实践中,基于资源整合、价值增值为目标的合作社之间的再联合成为新的趋势[11],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在促进产业链整合与延伸、交易成本降低等方面凸显出优势[57]。那么,作为更高层次的合作组织,合作社之间的联合机制,联合社的治理结构,运行制度就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相应的,如何保证联合社的合作稳定性,如何评价联合社的合作效率,如何最大程度发挥联合社的组织优势等问题,是未来农民合作社研究的新问题。
新媒体社交营销迅速发展,电商模式日益影响着顾客行为,农民合作社作为农业产业化的中坚力量,融入农产品供应链成为必然,其组织管理及协调发展也呈现出新的特征。相应带来新的研究问题,如从供应链参与角度,探寻合作社在生产层面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行性及策略;供应链中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策略在合作社主体上如何发挥积极作用等问题,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政策导向,使集体经济发展实践日益丰富,出现了如“村社共建”等合作社综合改革新途径[58]。集体经济与农民合作社如何协同发展? 新形势下合作社的管理、组织、分配等是否会发生新的变化? 是未来值得探讨的问题。
伴随着新形势和新业态,合作社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参与乡村治理过程中的载体和抓手作用凸显出来。在经济促进的同时,如何有效发挥农民合作社的服务功能,如文化促进、技术提升、环境维护、人才吸引等社会服务功能,是未来可关注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