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彤 李翔
摘 要 电影艺术创作的创新离不开数字技术的支持与发展。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门科学技术,正广泛地应用于科技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电影创作实践上,虚拟现实技术打开了艺术生产的创新渠道,给与观众奇观的审美与阅读体验。虚拟现实技术以其互动性、沉浸式效果创造着崭新的电影世界。
关键词 虚拟现实技术;VR电影;沉浸性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03-0117-03
伴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快速发展,影视艺术的创作体现着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强大的生命力,尤其是在影视艺术创作实践中,虚拟现实技术对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014年,华裔导演林诣彬(曾指导系列电影《速度与激情》)导演了第一部VR短片《HELP》。随着VR短片创作的破局,《HELP》开始引领了一场全球化的视听盛宴。2016年,荷兰一家VR创作团队创建了全球首个VR全景电影院播放VR影片。2017年时长7分钟的VR电影《血肉与黄沙》获得了奥斯卡特别成就奖,也是首个获得奥斯卡奖项肯定的VR影片。除此之外,法国戛纳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等国际A类电影节也纷纷向VR电影抛出橄榄枝,VR电影正作为资本市场上的新星冉冉升起。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影片尝试与VR技术融合,技术与艺术结合的更加紧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电影中不仅给与观众极致的视觉和感官体验,改变观众观看模式,更是改变了电影创作模式,改写了电影叙事节奏,给与观众全新的观影世界。
电影艺术的创作与创新依赖于数字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技术赋权使得电影艺术产品大众化,电影作品呈现出“去中心化”特性。“去中心化”是1990年美国学者马克波斯特提出的概念。“去中心化的实质是信息资源的泛化与传播权利的下方,呈现这互联网时代全民参与、个性张扬的繁荣景象。”[1]技术介入以后,电影创作者可以实时接收观众的反馈,电影创作呈现出对话的模式。在这种交互性中,观众的建议与话语权得到了满足。艺术创作呈现出对于大众文化权利的充分张扬和构建。话语权的满足也会促使观众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艺术作品的创作中去,与电影创作者一起塑造出为大众满意的电影作品。
虚拟现实技术即通过计算机技术创造了的一种模拟环境,通过相应的设备联结,使用户融入模拟环境中,获得极致的仿真体验,给与用户身临其境之感。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虚拟现实技术被应用于各行各业中,收到了公众广泛地认可。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与电影的结合也越来越紧密,两者结合创作出的电影作品也给与公众新鲜的视觉感受。虚拟现实技术不仅丰富了艺术创作的边界,给与艺术创作者无限的创作自由,也利用技术手段丰富艺术创作模式,更是为艺术接受者创造了多维立体空间,在欣赏艺术作品中享受技术打造的全新世界。
2.1 沉浸式效果体验
虚拟现实技术通过计算机技术模拟现实环境营造了多维立体空间,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给与用户沉浸性的效果体验,虚拟现实技术与电影的结合更是给与用户极致的沉浸式的观赏效果体验。虚拟现实技术能使欣赏者抛弃杂念地纯粹投身于电影欣赏中,欣赏者也能百分百投身于艺术家创造的艺术空间内,与传统的艺术欣赏相比,沉浸式的体验效果使用户更能感受到电影作品的极致呈现,接受者从多维感知电影艺术,也使得创作者与接受者的心灵也更加契合。
2.2 奇观化视觉特效
虚拟现实技术通过计算机技术模拟了虚拟的视觉效果,技术化、数字化的符号丰富了传统艺术创作不可能实现的艺术特效。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电影创作者可以实现诸多现实无法满足的视觉场景及超出人类现实的经历感受,导演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摆脱平面空间的限制,打造的多维立体场景是艺术美学的延伸。观众在欣赏电影作品审美的同时对于虚拟现实技术创造的视觉空间也是一种极致的多维体验。奇观化的视觉特效丰富了电影的内容和艺术创作的边界,给与用户极致的视觉享受。
2.3 互动性情感体验
虚拟现实技术丰富了传统电影创作的传播——接受模式的单向互动模式,在观众欣赏电影的同时,观众也将欣赏感受传递给电影创作者。虚拟现实技术使得艺术欣赏打破了人机互动模式,人与人得以直接交流与对话。观众投入虚拟现实技术下的电影艺术中接受感官刺激,在接受信息的同时更能获得感性的思考与思维的碰撞,这种三维空间里触发的情感反馈更有利于艺术作品的创作。技术的发展使得艺术家与接受者之间沟通更加密切,双方通过技术外衣下的得到了情感的交流,创作者更能及时接受艺术作品最真实的反馈,不仅有利于艺术作品创作激发艺术家创作灵感,更使受众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进艺术作品中来。
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运行成本的降低、产业开发的完善、人们的接受程度的增高,虚拟现实技术正广泛地应用于各行各业中,在影视、游戏、医疗、娱乐体验、教育、军事等行业均展现出重要的发展前景,未来将会形成“虚拟现实+”的产业模式,虚拟现实技术有望改变诸多行业的生态格局,广泛地影响人类的社会生活。随着电影的发展,与虚拟现实技术的结合已是大势所趋,“虚拟现实+电影”的結合模式将改变整个影视行业的创作模式,尤其是电影创作,虚拟现实技术将会重塑整个电影产业的发展格局。
3.1 虚拟现实技术创新电影拍摄方式
虚拟现实技术融入电影创作中最首要的问题既是找到技术与艺术的平衡点,即利用技术营造奇观视听效果,又要保持电影作为艺术的水准。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对于电影画面、镜头、音效、剪辑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仅是设备上的改变,更是对于摄影师和导演创作思维上提出的更高的要求,这要求创作者在拍摄前就树立好技术思维。
VR影片在拍摄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全景展现方式、无边框式视觉效果。360度的全景展示打破了二维空间的画框束缚,与传统电影使用推拉摇移跟和多机位切换镜头来改变景别和场景相反,VR电影依靠观众自身的视点变化转换场景使观众身处于全景的视觉空间,产生真实的身临其境之感,这种模式也是对于传统电影蒙太奇形式的革新。VR影片的全景展现方式区别于传统电影被动的观看模式,用户更加主观地选择观看内容和观看视角,观看更为自由与灵活。全景展现方式就要求拍摄时要在360度范围内隐蔽摄影机和一切穿帮镜头的可能。且在VR影片中,摄影机利用焦距营造的距离感与朦胧美消失了,取而代之的高清视角对于创作者的要求更加严格,创作者在拍摄时要注意协调好画面的构图与场景的设置和人物的调度关系,从而使画面呈现更具真实感与艺术感,在全景与高清画面中抓住观众眼球。
3.2 虚拟现实技术创新电影叙事模式
VR影片的交互式叙事模式赋予观众主动选择权,在电影放映中可以随意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情节、人物、观看视角和观看时间,对于影片内容拥有绝对的主导权。观众可以选择感兴趣的情节线索进行观看,因此VR影片不仅赋予观众选择自由权更是给与观众个性化故事定制,不同用户的观看习惯及审美习惯的选择不一致会产生不同的情节走向。这种叙事模式对于观众来说也充满私人订制的惊喜与刺激。选择权的赋予能使观众参与到影片内容中来,更能增加观众的新鲜感与体验感,观众更能全身心的投入获得沉浸式的观影效果。这种多情节线索、多视角、多剧本的叙事模式就要求创作者在拍摄前期筹备时就丰富影片的叙事线索,完善影片的剧本创作,确定拍摄视角,调整拍摄重心,精确处理每个人物细节,对于剧本创作来说是极大的挑战。因此VR创作者要对此进行精密布局,整理好电影叙事结构和电影语言逻辑,在实践中摸索出于技术相匹配的电影文本创作体系,以此来适应观众的观看习惯。
世界上第一部VR动画电影是由Oculus故事工作室制作的短片《Lost》,电影的讲述了一个“手臂机器人”在漆黑的森林中寻找自己失去的身体的故事。这部费时6个月制作的短短几分钟的影片就充分地体现了VR电影的交互性叙事。它的时长完全由观众决定,可能是三分钟又可能是十分钟。导演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营造了无数的萤火虫的飞来飞去,观众可以与萤火虫互动而且可以感受森林中的一切生物气息。故事进行的线索完全由观众掌握,观众决定了要观看的视角和时间。观众被固定在漆黑的森林中,依靠感受来适应周围的环境变化,观众只有在观看和寻找的过程中,虚拟现实场景中的动作才会继续下去,这样的技术设置真实地模拟了人眼在森林中迷失的视觉状态,仿佛真的迷失了一般,给与观众身临其境的视觉体验。电影依靠声音进行故事场景的转换和情节的叙述,观众也跟随着声音变化开启一场森林的探险之旅,故事的完整性与观众的主动选择自由做到了完美融合。
虚拟现实技术与电影艺术的融合使得电影创作更加自由、灵活,电影创作摆脱了二维平面画框的限制,用三维立体空间打造极致的视觉盛宴,全开放的视角使观众具有在场感,给与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官感受,延伸了电影创作的空间范围,对于观众来说也带了新奇的观影体验。但是由于新技术发展的不完善,VR电影质量呈现参差不齐的现状,技术对于艺术作品创作来说来带来了一系列值得电影人思考的问题。
4.1 体验效果不佳,以短片为主
VR电影发展至今仍以短片为主,目前尚未出现标准电影时长(120分钟)的VR电影。传统电影在叙事依靠人物视角变化转场、蒙太奇创造矛盾冲突、镜头切换营造时空变化、后期剪辑创作视觉特效等创造影片节奏,使影片叙事有起伏,高潮迭起不断吸引着观众的观影注意力。但是在VR电影中,全景的展现画面、观众自由选择观看视点的观影模式限制着影片的叙事节奏。观众的高自由度导致了影片在节奏把控力方面不强,在长期缺乏强引导的溃散的观影节奏中,观众会产生视觉疲劳。而且,VR电影因其全景的展现方式,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会360度地旋转进行场景探索,而佩戴着VR头显设备长时间地旋转会造成眩晕感和恶心,长时间体验逼真场景造成的身体刺激也是不可避免的,这是VR电影目前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VR影片播放设备质量也参差不齐,这也导致观众进入影片的沉浸感大大降低,体验效果大减折扣。
4.2 重形式轻内容
电影本身是在科技进步和大众消费需求的相互刺激中不断向前发展的。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电影艺术中也为电影创作者带来了全新的创作思考。VR电影长期以来以极致的视觉体验和感官感受为特色。但是,电影艺术的创作本质还是内容的呈现,观众会因一时的视觉特效而选择VR电影,但是最能吸引观众、留住观众的还是电影剧作。传统电影叙事凭借着成熟的蒙太奇理论、长镜头理论构成了一套完整的电影语言创作体系,VR电影的全景式展现、互动式叙事方式打破了框式画面建构,这就导致了影片的故事性较弱,且创作难度较大。VR电影依靠视觉特效和音效创造叙事节奏,对于文本叙事建构较为缺失。因此,目前市场上的VR仍以简单的故事情节为主,在电影剧作上并未出现较大创新。VR电影在形式与内容之间找到平衡点是目前最大的问题,电影本质还是内容为王,用故事打动观众才能使VR电影深入现代社会生活。
4.3 投资成本较大,人才缺乏
VR电影与传统电影相比投资成本较大,制作一部几分钟的VR电影,制作周期长达半年,投资金额上百万元,且VR电影的全景拍摄,拍攝内容更加丰富,对于电影的剧作、摄影的要求较高,VR电影方面的人才比较匮乏,高成本高耗时的投资使得电影人才却而却步。其次观众观看VR电影的设备投资比重相对较高,为观众配备VR眼镜及相关的视频设备的前期投资大且后期维护成本较为高昂。VR电影的储存成本相对于传统电影来说,也更加需要精细存储,技术成本较高。VR电影相对于传统电影的投资成本是VR电影能否广泛流通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科研人员与电影工作者未来努力的方向。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进步,与电影创作的融合会弥补艺术创作的不足,创新艺术思维,为艺术创作者打开全新的艺术创作道路。VR电影的发展还需要艺术工作者长时间的摸索和实践,要正确认识和利用技术的优势,与电影艺术相结合,探索出属于VR的电影语言体系,在创作中既要保持画面的视觉水准,又要利用技术更好地为内容服务,坚持内容为王的创作导向,用深刻的价值观影响观众,创作出高水准艺术作品,从而进一步推动电影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冷凇.“人间烟火”的景象迁移与“现实图景”的双向建构:新冠肺炎疫情下短视频与拟态环境重构[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0(9):11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