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与内容:emoji经久不衰的原因

2021-07-06 03:45孙迎吉卫欣
新媒体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微信

孙迎吉 卫欣

摘 要 得益于数字化的发展和移动社交平台的普及,表情包愈加活跃在网民日常的网络聊天之中。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社交平台上的默认emoji表情不断更新升级,得到了网民的广泛讨论和使用。通过把握emoji与图文表情包的关系,分析表情包的使用对网络社交的影响,从而探讨emoji与图文表情包在网络社交方面的共性,再重点从平台实力、自身功能两个层面深入探讨emoji的个性,试图揭示emoji经久不衰的原因。

关键词 emoji;图文表情包;移动社交;微信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03-0029-03

CNNCI发布的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9.32亿,较2020年3月新增手机网民3 546万,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2%。以智能手机终端为平台的微信等移动社交平台,其活跃账户越来越多,网民对表情包的使用需求也越来越大。关于表情包社交属性方面的论文,大多从表情包相比于纯文字的功能、意义、应用切入,还有从图文表情包在emoji基础上的发展方面入手,但很少有反过来针对emoji相比于图文表情包的独特功能、作用进行的研究。本文将微信默认emoji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了emoji与图文表情包的共性与个性,旨在探究移动社交时代下emoji经久不衰背后多层次的原因。

从网络表情包的发展演变来看,表情包经历了颜文字、emoji、图文表情包三个发展阶段。颜文字是简单的键盘符号,而世界上第一个emoji表情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2013年,“emoji”正式被《牛津词典》收录,该阶段表情包由字符组合转向图形化。随着 互联网的发展,图像制作门槛不断降低,丰富多元的图文表情包出现,其采用静态或动态的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表情[1]。如今,第一阶段的颜文字已经少有人使用,第二阶段的emoji依然流行,第三阶段的图文表情包势头正猛。从字符转变到图标,再发展到图片,各阶段表情包的发展并非互相取代,而是叠加发展。

1 表情包的使用对网络社交产生诸多影响

1.1 缩短网络社交距离

无论是emoji,还是图文表情包,不难发现,它们大多都是对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的再现,以一种“仿真”的身体在场,弥补网络传播中无法感知情绪变化的缺陷。鲍德里亚的“拟像”理论认为,我们所看见的是媒体所营造的由被操控的符码组成的“超真实”世界。纯文本的沟通由于缺乏面对面交流时语气、表情、动作的展现,常常会存在词不达意或理解偏颇的问题。表情包就是以“拟像”的形式构建“真实”,使得网络聊天越来越趋近于面对面交往。此外,网民盗表情包、斗图等娱乐行为也能加强互动的趣味性,拉近网民的心理距离[2]。

1.2 使网络聊天含蓄有趣

有时为了避免尴尬,对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思,可以借助表情包含蓄地表达出来[3]。例如,安慰对方的情绪时,不知如何用言语表达,此时发一个表示拥抱的emoji,就可以妥当贴切地传递情感,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同时,表情包减少了纯文字交流的严肃和乏味感。例如,用户想要结束网络聊天时,发送动态表情包“溜了溜了”,展现一个可爱的卡通形象离场的情景给对方,比文字“再见”这样生硬的结束语来得活泼有趣许多。

1.3 推动自我形象再构建

表情包的选择和使用可以塑造一个人在网络空间的形象,用表情包进行伪装性表演在网络社交中尤其常见。根据戈夫曼的擬剧理论,表情包可以看作是网民在移动社交“舞台”上进行“表演”的“道具”,受众可以通过对表情包的选择和使用来重新构建自我形象[4],构建的形象可能与现实中的形象相近,也可能相去甚远。借助表情包来伪装真实的自我或者伪装真实的意图,对不同的圈层、不同的个人发送特定的表情包[5],向对方展示自己想展现出来的形象,以期获得身份认同。

2 emoji背后的平台实力雄厚

图文表情包是在emoji基础上的发展,在网络社交中传递更加立体的信息[6],但并不意味着图文表情包能够完全取代emoji的功能和作用。2020年11月,微信更新了六个默认emoji表情,受到网民们的广泛讨论,多次登上热搜,更有以苏有朋为代表的明星KOL模仿表情进行自拍,掀起一阵模仿微信表情的风潮。为何每次微信更新emoji都能引起轰动?探究其背后的原因,emoji表情的流行离不开其背后平台的资本力量和自身魅力。

2.1 平台用户量庞大,系统自带emoji

2019年微信年度数据报告显示,微信月活跃用户量已经超过了11.5亿,相较2018年同期增长6%。可见,微信的用户量十分庞大,并呈现继续增长的态势。人的本性是“懒”的,emoji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在网络社交时的惰性。想要在微信聊天中使用图文表情包,用户需要主动搜索或从聊天记录中将网友发的表情包添加至收藏栏,然后才能长期使用,而现成的emoji表情陈列在聊天窗口栏,用户不需要做出任何类似长按保存等动作,可以直接点击使用,方便省事。系统自带的模式大大增加了网民使用emoji的概率。

2.2 平台数据分析能力强大

当下社会,人人都有自己的焦虑,情绪夸张的表情仿佛变成了一个情绪宣泄口。以微信更新的默认表情为例,不难看出,微信加深了表情的情绪,让其更为夸张、戏剧化地呈现[7],这是源于平台对用户群体的心理洞察。例如,“裂开”emoji表情呈现的是小黄脸脑袋分成两半,戏谑化地表达了用户崩溃的状态。微信默认emoji表情能让用户对自己的生活各种对号入座,不论是什么身份的网民,都能将自己完美代入,产生一种“这表情不就是我嘛”的感觉,满足用户的情绪体验[8]。微信之所以能够精准地把握用户心理,离不开其庞大的数据库和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平台凭借庞大用户的个人资料、使用习惯、浏览痕迹等信息进行数据分析,不仅能筛选出最受欢迎的emoji表情,分析用户使用表情包的心理特征,从而准确推测用户的喜好,还能通过用户在网络中的行为路径推断网民当下对社交、对生活的潜在需求,为之后emoji表情的设计和更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2.3 平台作为意见领袖引领时尚

微信平台是腾讯旗下媒体服务平台,而腾讯是中国最大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之一,有着扎实的资本实力。微信默认emoji可以说是emoji表情文化时尚的引领者,当下的潮流促进微信默认emoji的更新,而微信平台又反过来助推emoji成为时尚,潮流时尚与微信默认emoji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与图文表情包相比,由于网友可以根据网络流行元素自制图文表情包,使其往往能紧随热点话题,但是图文表情包同时具有杂乱化、碎片化的特点,它难以使受众形成统一的共识,平台也难以助推其统一化。微信作为行业的领头羊之一,有着强大的话语权。较其他平台而言,微信的默认emoji未必是更新最快的,但它一定是更快为大众熟知的。它未必是创新者,但一定是大众眼中的领导者,随后有大批跟随者学习模仿,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微信的话语权,巩固了微信默认emoji的引领地位。

3 emoji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3.1 emoji的延伸意义丰富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信息不断朝着视觉化方向发展,从视觉传达角度看,图形作为视觉传达的语言经过多年的演变发展依旧充满魅力和无限可能,我们依靠图形来传达情感、抒发象征意义,从而让我们的心理感知更加细腻、丰富。即使是最简单的勾勒也能像实物一样发挥作用,甚至要超越实物,永久流传下去。

建筑大师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坚持“少即是多”的设计哲学,提倡精确、完美的艺术效果,化繁为简也是当下流行的美学理念。emoji图形符号通过对表情动作简单凝练的勾勒,直观呈现人物情绪状态,简约却直击人心。由于网民的知识文化背景与社会经验的不同,可能会对同一表情有不同的解读和看法,而emoji以简约的图形为基础,具有抽象性,不局限于特定的含义,可以扩展人们的思维,使用过程更独立,给网民留下更多自我的想象与理解空间[9],这种心理定向的附加,让图形有了更多的延伸意义。

3.2 emoji与语言文本的融合度高

emoji使得文字表达能得到情绪上的补充,图文表情包同样有此功能。但图文表情包无法和文字同时输出,只能单独发送,并且图文表情包的图片颜色鲜明,所占的视觉比例也比较大,容易分散谈话双方对文字的注意力,难以进行深度交谈[10]。

emoji相较于图文表情包似乎是“百搭”的,和语言文本的融合度更高。在形式上,emoji既可以单独发送,也可以插入在文字前后的任何位置,同时输出。而且emoji小图标不会喧宾夺主,只起到一个辅助语言表达的作用[11],网民的注意力还是能集中在语言本身。在内容上,emoji可以用来充当标点符号,比如像问号这种传达的感情色彩比较强烈的标点符号,可能会让对方产生质问、生硬的感觉,而用微信默认的可爱“问号”小黄脸emoji,就可以很好地避免这种情况。因此,对emoji的合理使用可以达到话题严肃与语气缓和之间的平衡,emoji能够适应各种网络聊天氛围,凝练的视觉符号使语意传达准确,网络沟通高效。

3.3 emoji带来的圈层区隔不明显,共用性强

作为互联网圈层化的一个具体表现,“微信圈层化”则是基于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本建构起的社会网络以及信息传播两者相结合的产物[1]。互联网的圈层化对拥有不同爱好、年龄、地位的群体进行区隔,一方面有利于同一圈层内形成群体认同,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圈层与圈层之间相互排斥的问题。

图文表情包个性化明显,网民对图文表情包的使用偏好很容易暴露自己所属的微信圈层,往往通过图文表情包的风格就能快速判断网民的年龄、爱好等,在一定程度上会给用户带来圈层壁垒,影响双方的正常交流[12]。而任何圈层的网民,在移动社交平台上拥有的默认emoji是一致的,相比图文表情包,emoji的使用对自身所属圈层性质具有隐蔽性,圈层区隔不明显。并且,emoji具有统一字符编码标准,利于跨年龄、跨文化的交流,它的共用性更强。虽然仍有错意的情况发生,比如中老年群体发微笑emoji来表示友好[13],会受到将该表情解读为“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的年轻群体的嘲笑[14],但年轻群体其实是能够解读对方的本意的。目前来看,除了微笑emoji,不同年龄层对其他默认emoji基本含义的解读还没有明显的差异。

4 结语

在网络社交方面,emoji和图文表情包都能够缩短社交距离,使网络聊天含蓄有趣,塑造自我形象等,而emoji自身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如意义延伸空间大,与语言文本融合度高,圈层区隔不明显,共用性强等,使它在网络人际传播中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平台力量的助推,是emoji经久不衰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平台与内容因素促使emoji保持强大的生命力,但同时也要注意emoji所面临的挑战和风险。一是来自图文表情包的挑战,丰富多元的图文表情包更好地满足了用户个性化的需求,这就要求emoji背后的移动社交平台充分发挥资本优势,加强数据分析能力,更加精准地洞察和预测网民的心理需求,及时更新,不断提升系统emoji的质量和影响力。二是过度使用表情包带来的风险,尽管emoji与语言文本的融合度高,但是如果网民过度地依赖它,会影响自身的语言组织能力,只有把emoji当作交流的辅助工具来使用,才能提升网络沟通的效率。事物都是在改进中进步的,未来可以进一步研究如何增强emoji在语义和情感方面的表达以及改善移动社交平台用户的体验,助力emoji从表情包中的“基础款”变成“经典款”。

参考文献

[1]彭兰.表情包:密码、标签与面具[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9(1):104-110,153.

[2]吴妍.媒体融合下高校主流话语体系的重构与创新[J].艺海,2020(6):86-87.

[3]赵爽英,尧望.表情·情绪·情节:网络表情包的发展与演变[J].新闻界,2013(20):29-33.

[4]刘露,陈昱洁.网络时代青年群体的审美异化研究[J].大众文艺,2018(16):225-226.

[5]刘日照,程嫩生.论微信朋友圈沉默行为成因[J].今传媒,2018,26(10):29-31.

[6]赵呈晨.嵌入式传播:网络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与再生产[J].新闻大学,2020(8):16-30,126-127.

[7]张纯纯.网络社交方言的流行探微[J].汉字文化,2020(12):114-115.

[8]张纯纯.VLOG广告原生性的审美探究[J].大众文艺,2019(7):153.

[9]周栋.新时代中国广告审美意识的批判[J].汉字文化,2020(22):161-162,196.

[10]陈相雨,丁柏铨.自媒体时代网民诉求方式新变化研究[J].传媒观察,2018(9):5-12,2.

[11]宗桢,刘雪芹.影视作品中非语言符号的应用与传播:以电视剧《都挺好》为例[J].汉字文化,2019(20):70-71,73.

[12]韓东池.圈层文化背景下“网红”式KOL与传统文化传播[J].汉字文化,2020(20):148-149.

[13]王晨晨.“微笑”符号的美学解读:从印刷时代、图像时代到互动时代[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8(12):155-156.

[14]刘泱,李奕雅,李璐.污文化:被污名化的传播形态:基于我国大学生网络传播行为的分析[J].今传媒,2018,26(10):80-83.

猜你喜欢
微信
微信
微信
微信
微信
微信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