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敬 张茹楠
【摘要】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新媒体时代,女性群体的话语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加强,但关于女性刻板印象的问题在新媒体环境里仍然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本文以湖南卫视《乘风破浪的姐姐》这档选秀节目为例,探讨这档主打“30+姐姐”“破龄成团”的节目,在新媒体环境下对传统女团所扮演“社会期待”角色的“刻板印象”重构,以及女性刻板印象解构的新特征、产生原因等,并尝试提出可行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刻板印象;“30+”角色期待;形象解构;重构
中图分类号:G2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07..085
1. 新媒体时代女性刻板印象的成因及分析
1.1 刻板印象的概念及女团的发展
“刻板印象”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李普曼于1922年出版的《舆论学》一书中,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对于某事物所形成的固定成见的现象,该理论认为:一旦我们对某事物产生了固定的看法,就很难摆脱掉这种成见。关于“女团”的概念,最早兴起于1922年的美国,“The Three X Sisters”这个由三个漂亮女歌手组成的女子团体是最早的“女团”的雏形。她们通常采取固定的形式、彼此和声的模式在一起唱歌,是人们关于女团形象最早认知。与欧美女团热辣性感形象不同,韩国女团则是以唱跳为主,其中少女时代在韩国的崛起,重新定义了对于“女团”的定义,即“甜美可爱”“长发长腿”“唱跳俱佳”的形象。我国早期的台湾女团如SHE、TWINS等整体的风格偏向于青春靓丽、甜美可爱的形象。近几年,国内最受关注的女团如“火箭少女101”“青你2”等都是偏向于“白瘦幼”唱跳型的选手。这也就使得女团形象有了固定的标准。《乘风破浪的姐姐》这档综艺节目,通过“舞台表演+真人秀“相结合的模式,把综艺节目的娱乐性与竞争性相融合,改变了以往女子团体选秀的基本模式,这一突破使其在播出过程中其收视率、点击率都在同时期的同类节目中居高不下。
1.2 女团选秀节目的困境及刻板成见
在娱乐市场上,资本家通过组建工厂式的经纪公司,通过进行严格的挑选,进行培养,最后经过残酷的淘汰,最终推出实力与外貌出众的偶像,能够通过实力,达到赏心悦目、秀色可餐的目的。但在女团的认知中存在着默认的规则:即年龄大的就会被遗忘。《创造营》《青春有你》等这些偶像养成类的综艺节目,更是加强了人们对选秀节目的认知偏差,固化了对女团形象的刻板印象。导致这類选秀节目的受众面比较狭窄,无法激发更加庞大的受众共鸣。
随着中国追星一代的成长,观众不再满足于一成不变的女团形象。根据《中国粉丝追星大数据报告》数据显示,与2018年相比,2019年娱乐明星微博活跃粉丝中,女性占比提升20%,达到81.6%,即每5个明星粉丝中就有4个追星女孩。根据《2020年“姐圈”粉丝洞察报告》以大龄女性为选手的《乘风破浪的姐姐》节目中,60%的粉丝都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其中女性粉丝的比例达到57.40%。在这种粉丝构成的比值下,女团选拔的发展必将改变过去单一的、特定的模式迎来新的变革。《乘风破浪的姐姐》这档节目把30岁以上的年龄作节目的亮点,向受众展现“30+”女性成熟的人格,以及追求事业魅力。摆脱了工业化定制的人设,注重像受众展现审美的多元取向,更加吸引逐渐觉醒的新时代女性群体。
2. 新媒介环境对“30+”女性媒介形象的解构
2.1 外在形象:多元化审美
雅克·德里达认为解构主义最大的特点是反权威,反中心,反二元对抗,反非黑即白。近年来,我国偶像类选秀节目的市场经历了井喷式的代际更迭,粉丝的规模不断升级,圈层进一步扩大,促进了受众审美意识觉醒,传统意义上对“白瘦幼”的女团形象的审美标准被打破,粉丝期待能够在舞台上看到更加多元、开放的女性形象。这种多元、开放的女性形象,迎合了不同粉丝群体的审美想象和期待,在审美话语权不断分散的新媒体时代,女性偶像团体不再是被刻画的千篇一律的刻板“模型”,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过去男权主导下对女性形象的单一的、固定化的审美标准,展现出新时代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2.2 内在审美:价值观多元化
以往媒介通过对传统真人式选秀节目进行的议程设置,宣扬年轻人追寻自己的梦想及实现个人价值。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受众慢慢开始参与到信息传播和生产过程中,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参与社会讨论的热情,其主体意识也在不断增强。普通民众拥有了发声的渠道,在舆论场中关于女性形象的探讨及议论也在不断的丰富。传统“养成式”真人选秀节目在新媒体环境中,对受众女性刻板印象的认知进行的解构,为重塑“30+”女性的媒介形象提供了前提。促进了女性的媒介形象在新媒介环境中,变得更加多元、丰富。
3. 新媒体环境中“30+”女性形象的重塑
3.1 构建情绪价值,提升身份认同
作为一档选秀节目,要想获得观众认同,需要通过创新节目形态来抢夺稀缺的受众注意力,更要构建出深入人心的价值取向。不管是《创造101》还是《青春有你2》,这些女团选拔类的节目,给受众留下的都是关于女团选手青春靓丽的外在形象。《乘风破浪的姐姐》这档节目,在结合传统选秀模式的基础上,增添新的选秀元素---参加选秀节目的选手,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白瘦幼”的女性审美形象,而是30位年龄均在“30+”以上的、并且已出道女性艺人,突出这30位女明星个性的丰富及与众不同,形成受众对此年龄阶段女明星形象的新认知、新感受。节目播出之后,这些充满鲜明个性、标新立异及丰富多采“30+”女团的新形象、新表现,不但能让受众能够感受到该节目对女性“30+”年龄更为包容的定位和理念,同时也让更多的“30+”女性受众从选手身上,投射出自身关于家庭、事业和自我的反思,引起受众更为强烈的认同及共鸣。
3.2 释放年龄魅力,提升自我价值
在模式化女团选秀综艺里,女性的“内在美”和“外在形象”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全方位的拓展,反而越来越具有程式、单一的趋势,女性群体该有的活力和灵性并没有在舞台上得到充分的展现和释放。《乘风破浪的姐姐》将“姐姐辈”女艺人形象和当下流行的女性成团模式相融合,呈现出这30位女性在追梦历程、现实困境中的抉择过程,带给观众参与式的、感同身受的觉悟。例如在《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二季中,那英的形象就有着非常有意思的转折,节目组为其构思出一个有个性的称谓:英子。这个充满趣味的称谓使人们对那英的认知从唱歌发展到其性格方面的吸引力,在她为周笔畅佩戴话筒时,随手把周笔畅的裤子拉一下,人物的热心肠迅速通过这个细节展现出来,同时也反衬出姐姐们日常相处过程中轻松、自然的一面。相比那英的个性取胜,容祖儿和周笔畅则是通过实力圈粉。节目组正是通过姐姐们在训练过程中所展示的种种细节,展现姐姐们在节目中所呈现的真情实感,这些实实在在的生活经历和阅历,是剧本所不能赋予的。通过节目的呈现,对观众所熟知的“30+”女性的符合意义进行新的编码,使其女性观众获得身份认同。
4. 改变“30+”女性认知定式、重塑媒介形象
这种舞台表演与真人秀相结合的节目类型,最具特色的看点就是通过节目进程的推进展现关于人物的成长及蜕变。比如,通过《乘风破浪的姐姐》,我们既可以从钟丽缇和伊能静身上看到50+女性的成熟之美,也可以从宁静身上看到成功后更加大气从容,同样对于天后容祖儿形象的塑造也非常的立体,既体现出其作为歌手有着突出实力的一面,同时也展现出其在训练过程中,认真、刻苦、努力拼搏一面。同时,观众也要不断提高自身媒介素养,接受新媒介环境中的所呈现的新型独立有魅力的女性形象,打破男权主义思维衡量定势,从真正的性别平等的视角去客观评价女性形象。
5. 结语
面对“30岁”这个年龄门槛给女性带来的焦虑,河南卫视所推出的这档中国首档逆龄女团选秀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通过创新节目元素,向观众传达了这样的一种价值观,即女性在任何年龄段,都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如同这些已经收获了自己人生风华的姐姐们一样,仍能重新回到舞台、勇敢的去追逐自己的梦想。整个比赛的过程,最激励人的是看到她們如何借助不同的方式,去打破自己已有的舒适圈。在这个过程中,她们所呈现是一种看透、放下、逐渐豁达的女性力量。这份通透,使得这些平均年龄“30+”的姐姐们,在展示自我的过程中显得更加的纯粹。这些过程为受众呈现了一个关于30岁女性的全新媒介的形象,体现了节目背后对“30+”女性在年龄和现实的对抗和平衡。同时节目组对于女性形象的重构,也符合受众对于女性角色期待的要求,《乘风破浪的姐姐》在传作过程中,直面“30+”女性的婚姻焦虑、年龄问题、事业发展等方面的普遍问题,打破年龄的偏见和局限,鼓励女性成为勇敢做自己,展示不同年龄段女性的独立、自信与活力的形象,向受众展现出关于“30+”女性积极、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彰显大龄女性独特的价值魅力。同时,新媒体的发展虽然颠覆了传统的叙事模式,重构了女性的媒介形象,但是由于受到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的影响,新媒体对女性话语形象的建构模式依然具有父权社会的影子,对此,我们需要保持警惕。
参考文献:
[1]刘春燕.浅析逆龄女团选秀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的创新路径与价值构建[J].视听,2020(12):43-44.
[2]马桥桥.受众对女团综艺的角色期待与价值取向变迁[J].视听,2020(10):7-8.
[3]黄巧维.“她”综艺中女性形象建构的困境与突围[J].新媒体研究,2020,6(19):94-96
.[4]姜雯嘉.“她综艺”中女性对社会性别话语的颠覆与迎合[J].新闻传播,2020(12):15-16.
[5]郝晓雯.热播剧中“30+女性”媒介形象分析[J].声屏世界,2020(18):52-53.
[6]黄敬茹.新媒体环境下高知女性媒介形象重构[J].中国报业,2020(22):76-77.
[7]曹晓慧.符号学视角下新媒体节目中女性意义的反传统式解读[J].视听,2020(10):10-11.
[8]卢敏.大众传播中的女性形象研究综述及对女性主义中国化的思考[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9(01):81-89.
[9]武学军,张淋茜.“除了胸,你还应该关注她更多”[J].传媒观察,2017(02):44-46.
[10]杨赛.试论媒介环境对于女性形象强加的刻板印象[J].新闻研究导刊,2014,5(15):70+159.
作者简介:张敬,女,汉,籍贯:河南,研究生,河南工业大学,公共传播方向。张茹楠(1996-) 女 汉族 河南省商丘市,公共传播方向,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20级在读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