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铎印
十三屆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4月29日表决通过《反食品浪费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反食品浪费法》规定,公务活动用餐不得超过规定标准;商家诱导误导消费者超量点餐,最高罚1万;食品生产经营者严重浪费,最高罚5万等。(4月30日央视网)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随着物质条件的显著改善,也滋生了一些铺张浪费现象。
中科院曾有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量为每人每餐93克,浪费率为11.7%;而大型聚会浪费率高达38%。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联合国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世界共有25个国家面临严重饥饿风险,世界面临至少50年来最严重的粮食危机。浪费不仅消耗社会资源,有悖传统美德,而且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背景下,还触及粮食安全这个重大问题。无论是未雨绸缪呵护粮食安全,还是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不,抢回被浪费的食物,都应该成为一种自觉与道义。而此时,向食品浪费陋习说不,更成为一种法治精神。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定《反食品浪费法》,将近年来我国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上升为法律规定,明确各相关主体的责任,有利于建立长效机制,发挥法律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为全社会确立餐饮消费、日常食品消费的基本行为准则。这部“立规矩、明责任、兴风尚”的法律,被认为兼顾法律的“硬”与风俗之“软”,将对食品浪费这一社会顽疾,提供有效的法律约束,反食品浪费纳入法治轨道,彰显了我国对治理食品浪费乱象的严肃态度,也将更有力地保障粮食安全。
坚决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不。让《反食品浪费法》真正落地,首要的是要做到有法必依,明确具体执法机关的执法落实到位是关键点。就以禁止吸烟有关法规的实施为例,多年来其执行落实的程度彰显很大的不足,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执法的失之偏软,这个教训值得吸取。同时,《反食品浪费法》规定,餐饮服务经营者诱导、误导消费者超量点餐造成明显浪费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现实中,诱导和误导超量点餐的餐饮店并不鲜见,在制约个体浪费的同时,还应该把着力点放在加强餐饮店的“主体责任”上,要让新法长出牙齿,让“反食品浪费”成为全社会的一种习惯。
贯彻落实《反食品浪费法》人人有责。在贯彻落实中,各级党委政府要教育党员、干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发挥各级纪检监察和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对党员、干部违反《反食品浪费法》予以处罚和曝光,引领全社会厉行节约。扩大监督范围,把人民群众的监督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把法律惩罚和社会公德监督机制紧密结合起来,该列入黑名单的必须列入黑名单,加大惩罚力度,使食品浪费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弘扬传统美德,保障粮食安全,让防止食品浪费有法可依。节约是一种风尚,是一种习惯,需要在立法、宣传,教育等多方面合力下功夫,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树立起勤俭节约、反对浪费的良好社会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