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学良
古诗词的比较鉴赏与单首诗词的鉴赏本质上并没有区别,只是在题型结构与阅读过程上有所不同:一是阅读对象在数量上有差别;二是比较鉴赏时多了一道“作比较”的程序。命题者往往会选取两首在作者、主题、风格、题材、体裁等方面有某些相同或相异之处的诗歌进行比较。其比较点,既可以是两首诗歌的相同之处,也可以是它们的相异之处。常见的设题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1.形象、意象的比较:比较不同诗歌对同一对象描写的不同侧重点或其优劣;或比较不同诗歌中相同意象的意蕴的异同。
2.语言提炼的比较:不同诗歌中“炼字”艺术的比较,或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
3.表现手法的比较:不同诗歌中使用的表现手法的异同及其效果的比较。
4.思想情感的比较:辨析同一诗人或不同诗人书写相似内容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异同;等等。
古诗词比较鉴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整体把握,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歌中相同、相似的东西,“辨异”就是分辨两首诗歌中不同乃至相对的东西。“知同”也好,“辨异”也罢,都要落实到前述的一些主要对比点上,都要从诗歌中找到具体依据。
一、形象、意象的比较鉴赏
示例1
从军行七首(选二)
王昌龄
其三
关城①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②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③,莫教兵士哭龙荒④。
其六
胡瓶⑤落膊紫薄汗⑥,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注】①关城:指边关的守城。②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③掩尘骨:安葬(战死沙场的将士的)尸骨。④龙荒:荒原。⑤胡瓶:唐代西域的一种工艺品。⑥紫薄汗:骏马名。这里指将军的坐骑。
题目:这两首诗塑造的将军形象有什么异同?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答案:
同:都塑造了率领士兵英勇无畏作战、杀敌报国的将军形象。
异:其三“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写将军上表请求把战死的将士们的尸骨运回安葬,表现了将军对士卒的爱护与同情;其六“胡瓶落膊紫薄汗”表现了将军的战时装束和勇武雄姿。“辞君一夜取楼兰”表现了将军率兵奔赴边关杀敌的神速和气势。
示例2
减字木兰花
秦观
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
黛蛾①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减字木兰花·竞渡
黄裳②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注】①黛蛾:黛画的蛾眉,指美眉。②黄裳(1044—1130),字勉仲,延平(今福建南平)人。神宗元丰五年(1082)进士第一。
题目:对比赏析这两首词,简要分析二者所选用的意象以及营造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答案:秦词用回肠、金炉、篆香、黛蛾、危楼、飞鸿等意象,营造出冷落凄清的意境,表达了女主人公独处怀人的孤寂苦闷情绪。黄词使用红旗、春雷、欢声、龙舟(暗写)等意象,描写了红旗高举、鼓声如雷、欢声如潮、龙舟破浪飞出、衔标而歸的壮阔场景,营造出紧张热烈的氛围,表达了积极豪迈的情怀。
方法点拨:
形象、意象比较有两个层面:一是意象与形象的内涵、特点的异同比较,二是意象、形象作用的异同比较。
形象、意象的内涵及特点的异同比较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意象(主要指景象和物象)的内涵比较,一个是人物形象特点的分析比较。对于前者,先要看在意象选取上有何不同,再看意象在自身特点与表情达意两方面的异同,或者表层义与深层义有何异同。对于后者,要注意从外在形象与内在性格品质两方面进行比较,兼及人物身份的比较。
形象异同题大都是“求异”比较;形象作用异同比较主要从写景、状物、造境、抒情、结构等方面展开。
二、语言的比较鉴赏
示例3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题目:此诗颔联出句“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阔”与“失”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答案:
示例一:“失”字更好。它含有消失之意,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不见的主观视觉形象,有迷茫的感觉,给人以无尽的想象。
示例二:“阔”字更好。它含有开阔之意,是据实的描写,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邈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主观感受,给人的感觉更加真实;而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也更为响亮。
方法点拨:
同一般的语言赏析题一样,语言比较鉴赏题本质上也是体味揣摩词语、诗句对于造境、写景、表情的作用,以及是否传神等。但既然是比较赏析,首先就要选好比较点,如:联系所描写的情景进行比较,看哪个更符合语境;从情感上进行比较,看哪个更能准确表达诗人当时的情感;从表达特点上进行比较,看哪个更生动形象;从结构特点上进行比较,看哪个更能使结构浑然一体,更能起照应等作用。其次,要把理由说清楚、说充分。
三、表达技巧异同的比较鉴赏示例4
送天台僧
贾岛
远梦归华顶[注],扁舟背岳阳。
寒蔬修净食,夜浪动禅床。
雁过孤峰晓,猿啼一树霜。
身心无别念,馀习在诗章。
注华顶:浙江天台山主峰名。
题目:本诗颈联和柳永《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两句均为写景之句,请从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其异同。
答案:
相同点:二者都运用了想象的手法来虚写。以哀景衬哀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都通过想象对离别后景物的描写,来表达离别后的心情,让这种孤寂之情显得更孤寂。
不同点:柳永描述的是自己别后漂泊异乡的情景;本诗设想的是朋友(一位僧人)一路孤行,只有飞雁、啼猿相伴的情景,描写友人孤寂清修的形象,实际上也是在反衬自己的形单影只。
方法点拨:
首先,要熟悉各种表达技巧的术语与内涵。
其次,审清题干要求比较的方向(是求同还是求异)、角度(是从哪个角度比较),比较到哪一层次,是只要答出术语,还是要结合诗句做解说,并兼有效果的分析。
鉴于表达技巧的复杂繁多,高考的古诗词鉴赏定位于常见常用的表达技巧。因此,要立足于对原诗准确的理解判断,尤其要注意甄别那些容易混淆的表达技巧,如表现手法中的对比与衬托,修辞方法中的借代与借喻等。
四、思想感情异同的比较鉴赏
示例5
古从军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①风沙暗,公主琵琶②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③入汉家。
注①刁斗: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一斗。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②公主琵琶:汉武帝时以江都王刘建之女细君公主嫁與乌孙国王昆莫,恐其途中烦闷,故令人弹琵琶以娱之。③蒲桃:今作“葡萄”。
题目:本诗画线句与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最后两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所抒之情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加以比较。
答案:
相同点:都表达了厌战情绪。
不同点:本诗侧重于表达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讽刺与不满。连年战争,将士弃尸荒野,仅换得西域葡萄种在中原;诗句讽刺和批判了统治者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为。
范词侧重于抒发思归与报国之情。将士们白发苍苍,思乡而夜不能寐,但仍不畏环境艰苦,承担着戍边重任,表达了深沉真挚的忧国报国之情。
方法点拨:
进行内容、情感的比较鉴赏,前提是读懂诗歌,把握各自的感情基调。其基本方法与一般分析概括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没有不同。
(1)读标题。标题往往交代了诗的核心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
(2)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及写作背景。同样的景物,因诗人不同的际遇、不同的心情,会蕴含截然不同的情感。
(3)善于抓住带有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注意诗歌的最后两句,它们往往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在上述基础上进行比较,需要注意:
(1)熟悉感情基调术语,会用这些术语比较感情基调的异同,如忧愁与闲适、悲伤与欢快等。
(2)进一步比较分析产生不同感情的原因或情境,这也是情感比较的重要内容。
(3)比较时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总体概括,又要有对关键语句的具体分析。
强化训练:
1.阅读下面的两首宋词,完成(1)~(2)题。
如梦令
[宋]严蕊①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卜算子
[宋]严蕊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②主。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注】①严蕊:台州人。出身低微,自小习乐礼诗书,后沦落风尘,曾因被诬而入狱,受严刑拷打但宁死不认,后无罪释放。《如梦令》《卜算子》为其表白心迹之作。②东君:司春之神。
(1)《如梦令》一词所咏之物为花,前四句皆是空际着笔,末句的“武陵”二字暗示了此花为________。
(2)在《如梦令》《卜算子》词中,作者是通过哪些手法表白自己的心迹的?请联系具体词句作简要赏析。
答:
2.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西湖梅
[元]冯子振
苏老堤边玉一林,六桥风月是知音。
任他桃李争欢赏,不为繁华易素心。
昌谷北园新笋(其一)
[唐]李贺
箨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
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
(1)这两首诗都使用了的抒情手法。
(2)这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赏析。
答:
3.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回答问题。
白燕
袁凯①
故国飘零事已非,旧时王谢应见稀。
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尚未归。
柳絮池塘香入梦,梨花庭院冷侵衣。
赵家姊妹②多相忌,莫向昭阳殿里飞。
归燕诗③
张九龄
海燕虽微渺,乘春亦暂来。
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注】①袁凯:生活在元末明初之际,在明太祖的严酷统治下随时有罹祸丧命的危险,最后以装疯免死。②赵家姊妹:指赵飞燕和其妹赵合德,汉成帝时,两人专宠十余年。③本诗写于诗人因李林甫等人的毁谤被罢免宰相之后。
(1)两诗中的燕子形象有所不同。《白燕》一诗借助(写出两个)等意象来衬托白燕之白洁。而《归燕诗》通过等词语直接表明燕子的身份。
(2)两首诗的尾联借燕子这一形象分别寄寓了作者什么情感?
答:
4.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1)~(2)题。
蚕妇
[唐]杜荀鹤
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有荣华。
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①浑身着苎麻②?
蚕妇
[唐]来鹄
晓夕采桑多苦辛,好花时节不闲身。
若教解爱繁华事③,冻杀黄金屋里人④!
【注】①底事:为什么。②着苎麻:指穿粗麻布织成的衣服。③繁华事:指赏花之类的事。④黃金屋里人:指富贵人家的小姐、太太们。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蚕妇养蚕的辛苦,其中杜诗用“”三字来描写,来诗则用“”四字来描述。
(2)比较赏析两首《蚕妇》诗后两句艺术手法的不同之处。
答:
参考答案:
1.(1)桃花(解析:从“红红白白”的颜色,从“东风”所示季节,从“武陵”联想到“桃花源”典故,可断定其花为“桃花”。)
(2)《如梦令》一词中,“武陵”一句,为用典,有身陷风尘而心自高洁之意。《卜算子》一词中,“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句直抒胸臆,抒写自己沦落风尘、俯仰随人的痛苦与无奈;“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句借自然现象比喻自身命运,表达的是心中的哀伤与期望;“若得山花插满头”句则用借代手法,表达自己对平淡生活的向往。
(提示:应仔细读词,从词句中发现两词各自所使用的“手法”。尤其不要忽视“直抒胸臆”的手法。)
2.(1)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解析:冯诗前两句不仅点明了如白玉般美丽的西湖梅所盛放的地点,而且“六桥风月是知音”一句,还与下一联的意蕴相合,暗示和证明梅花的不争观赏、甘于静寂的高尚品格。三、四两句是对梅花这一品格的进一步阐述。同时,这里似乎还由花及人,隐含着诗人的志向。李诗中的新笋有美好的形象和美好的内心,托物咏志,这新笋就是诗人李贺自己。诗人虽然命途多舛,但并没有泯灭雄心壮志。他总希望实现自己拔地上青云的志愿,这首咏笋的绝句正是这种心情的真实写照。)
(2)冯诗表达了对梅花淡泊品性的赞美之情,借以表达自身坚守本心、固守节操的决心。诗中用了对比手法,将梅花与桃李进行对比;李贺以新笋自喻,表达了高洁的志向:希望能做辅佐君王治国安邦的龙材。(答“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哀怨之情”亦可)除比喻外,“一夜抽千尺”句运用了夸张手法。
(提示:情感把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测诗歌的情感;②分析诗眼,透视诗歌的情感;③解读意象,挖掘诗歌的情感;④借助典故,探寻诗歌的情感;⑤关注题目和注释。)
3.(1)明月、白雪、汉水、梁园(任选其二)微渺、泥滓贱
(2)袁诗尾联叮咛白燕:赵氏姐妹多忌,不要进宫去。寄寓了作者要保持自己高洁品质而不与统治者合作的情怀。张诗尾联,归燕提醒鹰隼:自知微贱不会久留与之竞争,请不要再加猜忌;借此寄寓自己无心名利即将退隐的情怀。
4.(1)饥色加晓夕采桑
(解析:杜诗“粉色全无饥色加”一句,写因生活的折磨,蚕妇的脸上失去了一般妇女应有的脂粉和光泽。诗人一开始就以“粉色”为衬托,用特写手法,抓住蚕妇憔悴、饥饿的面部特征,使读者对蚕妇的穷困处境建立起第一印象。“饥色加”三字直接描写了蚕妇养蚕的辛苦。来诗“晓夕采桑多苦辛”一句紧扣诗题,“晓夕”二字直述采桑叶时间之长,突出蚕妇养蚕的艰苦。)
(2)①表述口吻上,杜诗模拟蚕妇的口吻来诉说养蚕之苦与回报之微,充满了怨愤不平之气;来诗则以作者的口吻假设没有蚕妇的劳作,富人将无衣可穿,语调冷峻而尖锐。
②句式运用上,杜诗用反问句,揭示了蚕妇劳而无获的悲惨境遇,将质问的矛头指向了不劳而获的统治者;来诗用感叹句,揭露了富人的生活是以穷人劳作的痛苦为代价的事实,表达了对不合理社会制度的愤慨之情。
③修辞方法上,杜诗以蚕妇自身付出与收获的反差做对比,形象地展现了蚕妇遭遇的不公;来诗运用假设和夸张的手法,揭露了权贵者靠剥削劳动人民而生活的事实。
(解析:“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杜诗用反问句,一下子就把封建社会中一种普遍而令人触目惊心的矛盾摆到了读者面前。养蚕和着麻对比,贫穷和繁华对比,情理应得和实际状况对比。而对于蚕妇终年辛苦养蚕的劳动果实到哪里去了,是谁剥夺了她们享受美好生活的权利,诗人未直接说出,使诗歌含而不露。
“若教解爱繁华事,冻杀黄金屋里人。”来诗通过假设及由这一假设推论出的结果清楚地揭示了封建社会谁养活谁这一根本问题。富贵人家的小姐、太太们之所以能在“好花时节”有闲情逸致去欣赏百花,正是由于这些蚕妇“晓夕采桑”。如果蚕妇此时也去做“繁华事”,那些“黄金屋里人”只能被“冻杀”。原来,这些“黄金屋里人”是由这些蚕妇养活的。)
(作者单位:浙江省岱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