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君
适用话题 心理健康与家庭环境;父母与子女;健全人格;社会与青少年;预防与干预
新闻回放
2020年3月1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报告显示,东部地区、城市户籍人口、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群、月收入2000元以上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更高;性别差别比较微小;而年龄差异则非常显著,18~34岁青年的焦虑平均水平高于成人期的其他年龄段;在各职业群体中,无业/失业/退休人员的抑郁水平最高,其次是学生群体。其中“2009年和2020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年际演变”专题报告通过考察青少年的抑郁和睡眠状况在十余年间的演变趋势发现,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保持平稳,睡眠不足现象日趋严重。对此,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陈祉妍表示:“青年期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多发,需要重视青年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干预。”
素材聚焦1 青少年睡眠时间减少,心理问题随之上升
蓝皮书显示,中国青少年睡眠不足现象继续恶化,95.5%的小学生、90.8%的初中生和84.1%的高中生睡眠时长未达标。有95.5%的小学生每天睡眠不足10小时,平均为8.7小时;有90.8%的初中生每天睡眠不足9小时,平均为7.6小时;有84.1%的高中生每天睡眠不足8小时,平均为7.2小时。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程平源认为,中小学生睡眠不足,除了影响自身学业、身体健康外,还可能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严重的甚至可能导致学生心理抑郁、自杀。中小学生睡眠不足,不能把原因简单归因于作业多、学业重,应当厘清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素材聚焦2 联手共筑心理健康防线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提出,青少年睡眠不足的主要原因还是和教育的评价机制有关,按照单一的标准对学生进行排名,不仅学生睡不好,家长和老师也睡不好,改变评价机制才是最有效、最有价值的方式方法。储朝晖说,评价机制改变后,学生拥有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对孩子的评价也会考虑到个性特点等多方面因素。但目前來看,教育评价机制很难在短时间内做出改变。
那么,在现行教育评价机制中如何才能让中小学生睡得早、睡得好?蓝皮书建议,以吃好睡好运动好为目标,全面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包括加大青少年对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延长青少年上学日的睡眠时长和增加中小学生运动频率。同时,学校、家庭、社区、网络相结合,全面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包括学校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防治与干预体系、国家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防治与干预帮扶体系。
【考场仿真试题】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则150字左右的微评论。
【范文示例】当今社会,不少家庭过于重视孩子的学习,却忽视了心理上的关心;而心理健康与否,恰恰关乎孩子的一生。面对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父母切不可成为孩子心理致病的推手,要提高爱的能力,学会观察,对早期心理问题早发现、早干预,做孩子情感和心理上的最大倚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