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全民健身指南》统计显示:2016~2025年,中国运动健身人数将以39%的速率增长,到2030年计划增长至5.3亿;2015年中国健身休闲产业规模达8 000亿元人民币,2025年将增至30 000万亿元人民币。不仅如此,《全民健身指南》还重点指出,中国健身市场正在从一线城市向下沉市场挺进。一线城市的新开门店数量放缓,二三线乃至四线城市的健身房数量正在逐年增加。
2020年,中国大陆新开健身门店两万家左右,单店营收平均在460万元人民币左右。相比于美发、美甲等同样的线下门店消费场景,健身行业的增速更加明显。结合国家相关部门提出的“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要求”,即居民健康素养水平2020年不低于22%、2030年不低于30%,中国的全民健身计划正在被实现。
而线上相关的健身话题,则狂热得可怕,仿佛现代人不讨论健身就不配作为城市青年。《小红书》APP作为时尚青年们的“圣地”,健身笔记仅少于美妆笔记。
知乎的健身圈子则“卷”得更加厉害,健身话题被关注超过1 000万,过万赞回答超过100个。B站健身相关内容平均播放量在10 000左右,其中“天鹅颈”单一关键词就破千万观看量。
垂直领域当中Keep拥有1.3亿注册用户,每日瑜伽也有上千万的用户。能够有时间健身的人,我们可以归类为精英群体、女性消费升级群体以及对自身身材有所期待的人。他们的用户画像被相关机构定义为:热爱体育活动、崇尚健康,拥有极强的运动倾向,也极其愿意付费。
这批人,也与健身镜企业的付费用户画像相对一致。
2016年,美国品牌Mirror创建,4年共获得7 500万美元融资,在2020年被Lululemon以5亿美元收购。Mirror是世界第一块健身镜的创造者,而后来者Fiture则被孙正义(软件银行董事长)称之为对标者。但Fiture更强,它集成了“AI+深度集成摄像头”,做了一个叫作“视觉AI动作识别辅助健身”的功能,成功突破Mirror的封锁,成为中国行业头部的存在。
Mirror和Fiture的创业思路都借鉴了美国另一个品牌,该品牌叫作Peloton(派乐腾)。Mirror和Fiture把健身镜行业的市值推到400亿美元,这本身就是个神话。而要分析健身镜行业就必须提到家庭健身设备的“老大”—Peloton。
Peloton的主要产品是一款动感单车,这个种类的设施每个健身房都有而且很常见。唯一不同的地方就是动感单车上的屏幕,联网后订阅数字VIP课程,每天固定时间会有一位顶级教练通过动感单车LED屏幕进行教学,带领购买动感单车的用户挥洒汗水。这些看起来好像没什么了不起的,无非是“动感单车+抖音/快手等视频直播”而已。但Peloton把动感单车卖到2 500美元一辆,毛利率超过50%不说,还卖了几十万辆。并且根据Peloton2021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用户流失率只有不到5%,是不是觉得外国人的钱好賺?其实这只是成功的一部分。
为什么Peloton这么强?因为它的思路不同所以结果不同,它的高目标受众定位是它成功的第一步。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有固定健身习惯的人,国外疫情如此严重的情况下,健身房不安全是共识。那么在家用动感单车加上一些简单器械训练,就能保持身材和拥有社交话题,在外国人看来是极具诱惑的。
全世界的教育界有一个共识,那就是“生源比师资更重要”,意思可以归结为学生自己素质强,那么升学率则高,升学率高则会招揽更多优质生源,师资则是锦上添花的一部分。那Peloton抓住的就是“优质生源”,不管有没有这类商品,这些“优质生源”都会健身,与Keep上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小白用户”不同,Peloton的用户拥有极高出勤率,那么只是把健身场景从需要开车去的健身房搬到了更安全的家中。线上VIP订阅直播课程的数据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Peloton从疫情开始到2021年第一季度的线上VIP订阅数量增长了30%。
Peloton利用这套理论把简单的动感单车都能玩到471亿美元市值,资本自然会推动竞品或者更好的替代硬件设施来抢占市场。动感单车能走通自己的路,家庭健身镜则不同,健身镜是用于瑜伽、徒手健身和标准动作健身。那么市场空间在主观下理所当然更大,毕竟单一和复合需求所产生的价值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于是,Mirror所代表的健身镜行业就应运而生。
每个健身房都有镜子,最初是用以判断自己的动作是否标准,现在主要用途是欣赏自己健身后的身体曲线。
Mirror作为行业第一个创业者,销售数据、出货渠道以及用户数据并不对外公开,不公开似乎就代表着Mirror还不够自信。根据最终被Lululemon作价5亿美元收购,我们断定Mirror在美国没有取得Peloton的成绩,甚至相距甚远。
为什么Mirror达不到Peloton的高度?从技术上来说,“魔镜”作为健身镜的技术托底,产业已经相当成熟,并且在广告行业已经发展多年,很多高端场所的厕所甚至都用“魔镜”作为宣传工具。其次是竞品们看到Mirror的发展速率也决定跟进,Forme、Tempo studio等公司也都推出相同的产品,虽然形态各异但归根结底都一样,在美国疫情防控期间这类产品并没有被美国本土所接纳,甚至被定义为鸡肋。
那美国的“鸡肋”能在中国开花结果吗?很难。
首先中国自身作为制造大国,“魔镜”这类技术不存在太高的技术壁垒。关于制造难度,笔者咨询过东莞某代工厂,代工厂厂长张总表示:以工厂的角度看来确实不是太难,生产起来只要有技术授权,并不会存在压力,但这个东西生产出来不一定会有人买,成本太高了。
其次是中国年长一辈的人对于健身的看法,还基本停留在“饭后百步走”上面。健身镜主要是服务年轻人,而年轻人居无定所或经常搬家是常态,这么大一面镜子跟着人东奔西跑,想想就头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