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莉
紫癜性肾炎(Henoch-Schonlein purpura nephritis,HSPN)是儿科最常见的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也是过敏性紫癜最严重的并发症[1],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血尿、蛋白尿,伴或不伴皮肤紫斑、腹痛、关节痛、血便的一种疾病,临床上30%~60%的过敏性紫癜患儿出现肾脏受损[2]。患儿预后与肾脏受累程度密切相关,多数患儿通过合理治疗后,预后良好,但仍有少数患儿病情呈急进性肾炎综合征或肾病综合征,甚至发展为慢性肾炎或终末期肾病[3-4],故采取适当的方法预防肾脏损伤尤为重要。本研究采用西医联合中医辨证治疗小儿紫癜性肾炎,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报道如下。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住院的HSPN患儿6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中男20例,女 11例;年龄3~14岁,平均(6.31±2.13)岁;病程1~20周,平均(10.14±2.16)周。观察组中男19例,女12例;年龄3~14岁,平均(6.53±2.05)岁;病程1~20周,平均(9.10±2.29)周。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符合2009年中华医学会肾脏病组HSPN诊治循证指南的诊断标准[5]。
1.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由于HSPN患儿临床症状表现多样,证候特征比较复杂,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杨濛等[6]主张将本病辨证为“外感风热、湿热内蕴、热毒侵袭、淤血阻络、体虚为本”五型。许爽等[7]治疗小儿HSPN以“疏风清热、凉血通络、益气养阴、扶正祛邪”为基本原则,活血通络贯穿始终。丁樱教授将本病辨证为“风热夹瘀、血热夹瘀、阴虚夹瘀、气阴两虚夹瘀”四型[8]。本研究根据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将HSPN辨证分型如下:(1)风热伤络型:发热,恶寒,紫癜色红伴瘙痒,咽红,口渴,面赤,或小便鲜红,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脉浮数。(2)血热夹淤型:皮肤紫癜反复发作,色泽鲜明,分布稠密,腹痛,便血,血尿,蛋白尿,舌红可有瘀斑,脉洪大。(3)湿热夹淤型:皮肤紫癜反复出现,口苦口干但不思饮水,脘痞胀满,头身困,大便溏稀,血尿,蛋白尿,舌红可有瘀斑,苔腻,脉滑数。(4)气阴两虚夹淤型:皮肤紫癜反复出现,色淡,腰酸乏力,口干,咽干,多汗,面白,手足心热,血尿及蛋白尿缠绵不愈,舌淡可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数。
1.3 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中、西医的诊断标准;(2)年龄3~14岁;(3)初次就诊时未服用过中药;(4)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1)IgA肾病、系统红斑狼疮疾病等其他肾脏病或其他系统疾病者;(2)严重心、肺、脑、肝、肾和造血系统损害者;(3)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
1.5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即口服双嘧达膜片(石药集团中诺药业有限公司)3 mg/(kg·d),每日3次;维生素C片(广东南国药业有限公司)每次0.1 g,每日3次;醋酸泼尼松片(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1 mg/(kg·d),每日3次。治疗期间醋酸泼尼松片逐渐规律停药或随病情变化调整用量,余西药根据患儿疾病的具体情况调整用量及停药。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同时根据患儿病程中不同阶段的中医辨证调整方剂,风热伤络型治以祛风清热、活血化瘀为主,方用银翘散加减,常用药:金银花、连翘、生地黄、赤芍、地骨皮各10 g,牛蒡子9 g,当归、防风各6 g,甘草3 g等;皮肤瘙痒者,加白鲜皮、地肤子等;腹痛者,加佛手、延胡索等。血热夹淤型治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方用犀角地黄汤加减,常用药:水牛角、生地黄、赤芍、茜草各10 g,牡丹皮6 g,紫草9 g,白茅根15 g,甘草3 g等;便血、呕血者,加用地榆、槐花等。湿热夹淤型治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主,方用小蓟饮子加减,常用药:大蓟、茜草、炒蒲黄、仙鹤草各10 g,小蓟、白茅根、薏苡仁各15 g,藕节9 g,当归6 g,甘草3 g等;血尿明显者,加用侧柏叶、棕榈炭等。气阴两虚夹淤型治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为主,方用参芪地黄汤加减,常用药:党参、茯苓各15 g,黄芪20 g,生地黄9 g,山药、山茱萸、泽泻各10 g,牡丹皮6 g,甘草3 g等;口干明显者,加玄参、麦冬、天花粉等;汗多者,加煅龙骨、浮小麦等。对于中药药方要根据患儿病程中不同阶段中医辨证选方及加减。中药煎服法:每日1剂,头煎加水400 mL,煎煮30 min左右,取汁100 mL,二煎加水200 mL,煎煮30 min左右,取汁100 mL,两煎相混,分早晚两次服。用药4周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2~5个疗程。
1.6 观察指标 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及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定量及尿红细胞计数,观察两组不良反应。
1.7 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20周后进行临床效果评价。(1)临床控制:指患儿尿蛋白转阴,尿常规红细胞数≤3个/HP,24 h尿蛋白定量恢复正常;(2)显效:尿常规检查尿蛋白减少2个“+”或尿常规检查红细胞减少2个“+”/HP,尿常规中红细胞数减少>50%,24 h尿蛋白定量减少>50%;(3)有效:尿常规检查尿蛋白减少1个“+”或尿常规检查红细胞减少1个“+”/HP,或其24 h尿蛋白定量降低范围为30%~50%;(4)无效:指患儿尿蛋白增加或减少30%,或尿红细胞数减少30%或增加[9]。
2.1 两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比较 治疗20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疗效指标比较 见表2。
表1 两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比较[n(%)]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疗效指标比较
表2结果表明,两组治疗前24 h尿蛋白定量、尿红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0周后两组24 h尿蛋白定量、尿红细胞计数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儿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期间,对照组4例出现恶心呕吐,2例出现口腔溃疡,2例出现痤疮,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8%;观察组只有1例出现恶心呕吐,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79,P<0.05)。
HSPN主要发病机制是全身炎症反应引起IgA在肾小球中的沉积而引起肾功能障碍[10],在儿童中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肾病,其发病率仅次于急性肾小球肾炎及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占儿童继发性肾病发病率的首位[11-12]。本病常以典型的紫癜皮损为首发症状,肾脏受累多发生在皮损出现的1个月内[13]。目前该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常见的诱因有感染史、食物及药物过敏史、粉尘刺激等。
历代中医文献中尚无本病名的确切记载,根据HSPN患儿的证候表现,后世医家一般将其纳入“紫癜”“尿血”“水肿”范畴,多因感受风、热、毒、湿、淤、虚之邪,扰动血络,迫血妄行,以致血溢脉络,外溢皮肤形成紫癜,热毒灼伤肾络肾失封藏,则表现血尿、蛋白尿。故热毒之邪为本病的主要原因,血淤是主要病理因素。HSPN临床以血尿为主要特点,且持续难消,治疗上不能单纯的依靠止血药,而当化瘀止血为主[6]。
治疗上,目前西医治疗本病多给予抗过敏、抗凝、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减轻全身弥漫性小血管炎症,调节细胞免疫功能,但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副作用多且严重,治疗后易复发。中医药在治疗HSPN方面具有不良作用小,复发率低等优势[14]。本研究观察组采用西医治疗基础上结合中医辨证施治,HSPN患儿在不同阶段辨证论治过程中,早期注重疏风清热解毒,中期清利湿热为主,后期益气养阴,活血化淤疗法贯穿始终。常用药物有金银花、连翘、生地黄、赤芍、牡丹皮、茜草、三七、川芎、丹参、白茅根、薏苡仁、黄芪、当归等。其中金银花、连翘可清热解毒,生地黄、赤芍、牡丹皮具有滋阴清热、凉血化瘀止血之功效,茜草、三七二药具有化瘀止血之功,川芎、丹参可活血化瘀,白茅根和薏苡仁可清热利湿,黄芪、当归益气补血。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川芎和丹参通过抗凝作用改善血液循环[15],黄芪和当归可参与调节脂质及蛋白质代谢[16],诸药合用可诱导血小板、纤维性蛋白原等下降,增强抗凝血和免疫调节作用,从而使小儿HSPN得到显著改善[17]。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20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6.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2%(P<0.05);治疗20周后观察组24 h尿蛋白定量、尿红细胞计数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20周后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中医辨证治疗小儿紫癜性肾炎疗效显著,不良反应低,且可加快患儿疾病的康复,缩短疗程。
综上所述,单纯西医治疗HSPN存在疗程长,副作用大,且易反复,我们通过临床观察发现,配合中医辨证治疗不仅能减轻激素在治疗过程中毒副作用、缓解病情,同时又可提高患儿的免疫功能、减少复发,值得临床推广。为进一步证实其临床应用价值,笔者将继续收集更多病例,以期开展大样本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