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 浩,焦丽梅,王程松,王 惠
(1.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第一勘探队,山东 日照 276800;2.山东省日照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山东 日照 276800)
随着矿井大规模的开采,矿山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已经受到多方面的关注,未得到及时治理的矿山造成矿山周边环境的破坏与污染,存在重大的安全隐患[1-3]。为了对矿山生态进行有效的治理,本文设计的依据:①“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原则。根据矿山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及矿山地质灾害等地质环境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措施。针对不同地段、不同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采取相应的治理恢复措施。②“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原则。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设计按照国家制定的技术规范进行,要切实可行,注重环境恢复治理的经济效益。依靠科技进步,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矿产开发引发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③“先设计、后施工”原则。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过程中,坚持先设计后施工的原则;在环境恢复治理设计实施过程中,坚持安全第一原则,确保施工人员和矿山生产人员的安全。④工程复垦工艺和生态重建相结合。采取工程措施,实现土地的再利用;生态重建即通过一定的生物措施、植被重建,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保障。所以,采取工程措施与生态重建是相辅相成的统一结合体,实现恢复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⑤生态效益优先,社会、经济效益综合考虑。以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和恢复土地生产力为核心的植被重建工程,防止情况恶化。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及主要农业结构,选择合理的生态系统结构,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综合最优。⑥以生态学中的生态演替原理为指导。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园则园,合理地选择树种,优化配置恢复治理土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形成草灌乔、带片网相结合的植物生态结构。遵循自然界群落演替规律并进行适当的正向人为干扰,进行生态恢复和生态重建,调节群落演替、加速群落演替速度,从而加快矿山环境恢复[4-6]。上述研究有利于人与自然协调,对形成良好的耕地、林地生态系统起到一定示范作用。
此次核查调查废弃矿山32个图斑,总面积168.93 km2。分布在龙湖镇19处、郭店镇10处、薛店镇2处、新村镇1处,图斑中涉及的矿种为建筑石料用灰岩、砂岩。图斑位置如图1所示。
图1 图斑位置示意
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DZ/T0286—2015),结合图斑现状调查和无人机测量结论,治理区内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落石地质灾害。现状调查发现具有落石地质灾害隐患的危岩体有9处,主要分布在龙湖镇西部,均为三叠系紫红色砂岩矿开采遗留陡坎。危岩体如图2所示。
图2 矿山地质灾害危岩体示意
根据本次调查及矿山对地表水、地下水部分观测资料分析,现状条件下,根据区域地下水资料,治理区地下水位埋深大,地表露采影响深度远小于地下水位埋深,因此采矿活动没有破坏含水层,对含水层的影响较轻。
治理区内采矿形成大面积的高陡边坡,渣堆随处堆放,地形起伏不平,植被稀疏,原来葱绿茂盛的生态环境变为一片荒凉,破坏了原有的地形地貌,与周边景观不协调。①高陡边坡,根据前文介绍有9处。②渣堆。治理区内共有14处渣堆,渣堆体积利用Cass 9.0三角网法计算。③水坑。由于开采地势下沉,坡面汇集雨水形成浅水坑,经调查作为蓄水池,供周边工农业用水。根据历史卫星影像图以及当地村民描述,这6处蓄水池无任何围挡设施,水面形状不规则,周边堆积碎石,地形地貌景观差。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如图3所示。
图3 地形地貌景观破坏
人为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并造成危害的现象,称为土壤污染。当土壤中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害物质或其分解产物在土壤中逐渐积累,并且通过“土壤→植物→人体”或“土壤→水→人体”间接被人体吸收。土壤污染会导致农作物减产和农产品品质降低、农作物中某些指标超过国家标准、地下水和地表水污染、大气环境质量降低,并最终危害人体健康。本次调查为洗砂厂和畜牧养殖场排污场地、新郑市环保局土壤污染治理项目附近,2个图斑存在土壤污染的可能。
采矿活动对当地的土地利用的影响主要是井田开挖、道路建设和辅助系统等工程建设用地,这些设施对土地的占用基本是永久性的,从而使这些土地失去原有的使用功能和生态功能,对局部的土地利用产生一定的影响。
设计原则:①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区域统筹、分级分类、协同共治,使治理工程综合效益最大化;②严格按照矿产资源管理、安全生产管理、环境保护等政策,开展生态环境修复;③结合治理区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并与周边环境和景观相协调、治理工程与自然环境相协调;④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挖填平衡,最大限度地恢复耕地和重视环境保护;⑤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技术先进,便于施工;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⑦治理工程综合效益最大化;⑧按照乡镇和村民意愿。
3.2.1 设计条件
工作区地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热充足,降水偏少,四季分明。夏秋多雨是其主要特征。该区年平均气温在12.5~17.5 ℃,历年平均无霜期为206~234 d;年平均降水量为572.7 mm,最大降水量983.2 mm,最小降水量390.7 mm。土石方工程措施施工期应避开汛期,生物工程放在冬、春两季开展为宜。工作区地貌为丘陵岗地。区内大面积被第四系覆盖,沟谷纵横,以陡直宽阔的U字形冲沟为主,黄土资源可就地解决,砂料、石料就地购运。工程沿线城镇分布密集,劳动力资源丰富,足以满足工程需要。
(1)土源。新郑市大部地表出露第四系地层,有中更新统坡积—洪积层,上更新统冲积层和全新统冲积层,岩性因地而异,土壤丰富的区域植被覆盖完好,采矿活动强烈的区域,土壤稀缺,植被稀疏。经与市政府沟通,设计时缺少的土壤由市政府协调,运距暂按小于10.00 km计算,施工时尽可能提前剥离场地内的熟化表层土壤留用。
(2)水源。新郑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多雨,冬季干旱,全年降水有限。治理区施工用水可采用罐车拉水,据调查,当地罐车拉水价格约为5.95元/m3。
3.2.2 参数选取
(1)覆土。覆土厚度与土壤质量按照《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TD/T 1036—2013),考虑土壤整平压实,旱地覆土厚度设计为0.80 m,林地覆土厚度为0.50 m,草地覆土厚度为0.30 m。
(2)挡土墙规格。治理区降水偏少,较为干旱,因此基本选用干砌石挡土墙,基础开挖0.20 m,横截面为矩形,挡土墙高度以平台覆土厚度为依据,挡土墙宽度设为0.50 m。部分崖壁台阶及蓄水池边缘采用浆砌石挡墙,基础开挖0.20 m,横截面为矩形,高度以平台覆土厚度为依据,宽度0.50 m,M7.5灰浆勾缝,墙顶砂浆抹面,每10.00 m设1条伸缩缝,填塞沥青木板。
(3)复垦方向选择。根据《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TD/T 1036—2013),按照黄淮海平原区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表1),根据修复后的地形:对地势比较平坦,坡度小于等于15°且面积较大区域,复垦为旱地,考虑覆土压实后土层厚度有所损失,覆土80 cm,翻耕与培肥,并进行后期管护,管护期为3 a,使3 a后达到周边地区同等土地利用现状类型水平;对不符合旱地复垦质量标准、符合有林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的复垦为有林地,覆土50 cm,穴栽,两种树种间隔种植,以确保一年四季均有绿化效果,并撒播草籽进行复绿;对高陡边坡,无法种树及种草的,在边坡底部种植攀爬植物对边坡进行绿化,对边坡裸露基岩进行遮挡。
表1 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
此次设计适宜性评价面积为88.23 hm2,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类似工程土地复垦经验,共选出5项评价因子,分别为:地形坡度、土壤质地、有效土层厚度、排水条件、灌溉条件。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主要限制因子等级标准见表2。
表2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主要限制因子等级标准
治理单元位于龙湖镇荆王村,建筑石料用灰岩矿采坑,采坑中部有一坑塘水面,采坑内大面积基岩裸露,其原地类为采矿用地、其他草地和旱地。根据现场调查及无人机测量结果,将该图斑设计恢复为旱地。在考虑相邻图斑情况下,将该治理区设计为3个平台。工程总体布置情况如图4所示。
图4 治理单元遥感影像
4.1.1 场地平整工程
由于场地内地表坑洼不平,不适于种植草木,影响绿化。设计对场地内地势高差较大、需要修整平台与斜坡的地块进行土石渣挖方与填方工作,根据现场地形对PT1、PT2、PT3平台进行挖高填低,对平台进行平整。平整过程中应将体积较大石块垫在底部,回填粒径从下至上逐渐减小,并分层压实,同时保留PT1场地内蓄水池。以CASS方格网法计算挖填方量,经计算PT1、PT2、PT3总挖方量6 750.20 m3,填方量为4 780.00 m3,挖填均为石方。平整后PT1平台标高+220.80 m;PT2平台标高+230.00 m。治理单元场地平整工作量见表3,治理单元场地挖填方如图5所示。
图5 治理单元场地挖填方示意
表3 治理单元场地平整工作量
4.1.2 挡土墙工程
(1)在PT2的外围设置挡土墙。选用干砌石挡土墙,截面设计为矩形,基础开挖0.2 m,平台覆土0.8 m,挡土墙高度为1.0 m,宽度0.5 m。
(2)为防止水土流失,在蓄水池周围设置挡土墙,以防止雨季降雨对平台的冲刷。截面设计为矩形,基础开挖0.2 m,平台覆土0.8 m,挡土墙高度为1.0 m,宽度0.5 m。挡土墙的单体设计如图6所示。
图6 治理单元挡土墙单体设计立面
挡土墙工作量见表4。
表4 治理单元干砌石挡土墙建设工作量
4.1.3 排水工程
结合野外实地勘察结果以及考虑到可实施性等多种因素,在PT1坡底设置排水沟,最终汇入蓄水池。设计排水沟为总长378.00 m、宽0.30 m、深0.30 m的浆砌石排水沟。保留PT1平台内蓄水池标高+218.00 m。治理单元排水沟工程量汇总见表5。
表5 治理单元排水沟工程量汇总
4.1.4 覆土工程
采坑内平整后,为符合绿化要求,应覆土复绿。参考当地土地利用类型,以各地块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结果为基准,同时考虑因地制宜的原则,恢复后的地块类型应与周边环境相适应。本次设计恢复为旱地。PT1、PT2、PT3平台设计恢复为旱地,覆土厚度0.80 m,覆土10 850.88 m3。XP2设计恢复为草地,覆土厚度0.30 m,可撒播草籽,覆土量88.17 m3。覆土时优先选用场地内熟化的表层土壤,将采坑内表层土壤剥离后堆存在采坑周边,待采坑整平后再平铺于采坑表面,其次选用客土。治理区周边土源较为丰富,采用装载机挖装自卸汽车将客土运送至场地内,运距一般在10.00 km以内。覆土工作量及土地恢复类型见表6。
表6 治理单元覆土工作量及土地恢复类型
4.1.5 绿化工程
治理区位于工作区地貌为丘陵岗地,土壤贫瘠,干旱少雨,植物的选择要适宜当地气候与环境条件,同时要达到美观的视觉效果。XP2面积为293.89 m2,XP1面积为13 671.29 hm2。恢复为其他草地,面积共1.40 hm2。以撒播草籽为主要绿化手段,草籽选用荆条籽、白羊草、羊茅草、狗牙根、长芒草、野菊等均可,也可以混合撒播,撒播密度30 kg/hm2。撒播草籽后用用耙、耱等方法覆土。治理单元PT1、PT2、PT3复垦成耕地后,耕地肥力欠佳,所以复垦后前期必须进行土壤改良,改良应从增施有机肥入手,通过增施农家肥,合理进行粮草轮作、间套种植苜蓿、紫云英等绿肥和秸秆还田、压青、客土堆垫等种养结合办法来培肥地力,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和理化性状,从而达到改土培肥、提高地力,使土地资源能够可持续利用。根据当地经验,有机肥的使用量3 000 kg/hm2左右,在有机肥施用的基础上,配合施用化肥,结合当地化肥施用的经验,氮磷钾复合肥可按750 kg/hm2的标准施肥。土壤培肥面积为1.36 hm2,培肥后对土地进行翻耕。
4.1.6 其他工程
设计在蓄水池周围设置围挡和警示牌,避免行人靠近。围绕蓄水池设立一圈防护网进行围挡,防护网长度约100.00 m,设立警示牌1个;围绕XP1设一圈防护网进行围挡,防护网长度约304.00 m。围挡防护网共计404.00 m,高2.10 m,共计848.40 m2。设立警示牌1个,警示牌材料选用铝板覆反光膜,适合户外场合长期使用。警示牌规格50 cm×40 cm,标注“落石危险,请勿靠近”等字样。
该图斑位于龙湖镇泰山村、大学南路西侧,面积1.04 hm2,详见遥感影像图(图7)。调查时发现,在南部有条冲沟需要平整,北部渣土已平整;图斑已经大量覆土,北部有一彩钢房面积29.97 m2拆除,工作量不再统计,南部有条冲沟需要平整。通过土方计算,需覆土56.00 m2,北部平台覆土0.30 m,覆土2 617.20 m3,共计覆土2 673.20 m3,临时恢复为其他草地,撒播草籽面积 1.04 hm2。
图7 治理单元遥感影像
图斑位于郭店镇武岗村,面积4.56 hm2,为混凝土厂和洗沙厂,因占用基本农田23 729.58 m2,建议在新郑市人民政府的督导下,由郭店镇政府责令厂区责任主体自行进行拆除、复垦和绿化等工作。具体措施:房屋和硬化地面拆除后进行场地平整,占用基本农田复垦为耕地,进行翻耕和培肥,其余以撒播草籽为主要手段临时复绿,草籽选用白羊草、羊茅草、狗牙根、长芒草、野菊等均可,也可以混合撒播,撒播密度30 kg/hm2。工作量:拆除房屋面积12 526.35 m2,硬化地面4 907.69 m2,场地平整1.74 hm2,翻耕和培肥2.37 hm2,撒播草籽2.19 hm2,该部分工作量不占用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专项资金。图斑拆除工作量见表7。
表7 图斑拆除工作量
该项目属于新郑市2019—2020年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项目,该项目的实施,能有效修复已破坏地形地貌景观。按目前近3年平均市场价格,计算项目区耕地经济效益详见表8。
表8 复垦后耕地经济效益
本项目工程治理治理图斑16处,自然修复7处,已治理9处,治理工程完成后,使当地生态环境与地貌景观得以改善,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该项目的实施,能有效修复已破坏地形地貌景观,治理后可增加、水浇地15.016 3 hm2,旱地28.793 3 hm2。
通过矿山生态保护修复治理技术的研究,可以达到的目的有:场地内淋滤液通过排水系统进入市政污水处理管网,阻止了降雨过程中渣堆淋滤液污染场地现象。通过挖填方工程,避免了堆积矸石与大气的直接联系,基本阻断了有害粉尘进入空气的通道,同时缓解了采场内堆积物氧化造成的大气组分动态变化。通过图斑内植物工程,对改善大气质量、当地地形地貌景观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