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颖超,杜营营
洛阳市中心医院急诊创伤外科,河南洛阳 471000
开放性跟骨骨折多由外力损伤所致,其发生率较低,但其牵连关节面甚广,如不及时治疗,则会引发多种后遗症,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影响[1]。目前,临床治疗开放性跟骨骨折主要采用手术治疗,通过复位、固定,从而促进骨折部位愈合,恢复足部功能。但开放性跟骨骨折对周围组织损伤较为严重,导致治疗难度较大,且极易引发感染、皮肤坏死。因此,在手术时需避免再次损伤相关组织,同时增强骨折部位固定稳定性[2]。克氏钉固定治疗结合内固定材料与外固定架,对骨折部位进行复位、固定,且手术较为简便、稳定性较好[3]。鉴于此,本研究探讨克氏针固定治疗开放性跟骨骨折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回顾性收集洛阳市中心医院2018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92例开放性跟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将采用常规治疗的44例患者纳入A组,将采用克氏针固定治疗的48例患者纳入B组。A组男24例,女20例;年龄22~48岁,平均年龄(35.26±8.47)岁;骨折分型:II型26例,III型12例,IV型6例。B组男29例,女19例;年龄21~48岁,平均年龄(34.97±8.52)岁;骨折分型:II型29例,III型14例,IV型5例。对比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具有可比性。
(1)纳入标准:①均经X线或CT扫描检查,确诊为开放性跟骨骨折;②临床资料完整;③均经患者同意翻阅临床资料。(2)排除标准:①合并血液系统疾病;②严重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③合并免疫系统疾病;④合并感染性疾病。
两组术后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
1.3.1 A组采用常规治疗:经麻醉后,采用骨圆针撬拨复位,再采用石膏对小腿进行固定。
1.3.2 B组采用克氏针固定治疗:取侧卧位,采用连续膜外麻醉,于患者大腿根部扎止血带,彻底消毒,反复冲洗创伤面,去除游离骨折块,通过跟骨复位钳、对抗牵引等作用,对骨头进行初步牵引复位后,于跟骨结节下方置入克氏针,在到达骨折端时,握住患者前足,使其脚趾屈曲,助其根骨结节关节角恢复;对其跟骨侧方移位进行纠正,待其跟骨宽度恢复后,通过C型臂机对患者各关节部位进行检查,直至复位完成,结束后,打入2枚固定钉于其胫骨内侧,于外部使用外固定架,完成后经检查确定后,拧紧螺钉。
(1)足部功能:于术后6个月,采用踝-后足功能评分量表(AOFAS)评价两组足部功能,总分100分,其中分值在90~100分之间为优,分值在80~89分之间为良,分值在70~79分之间为可,低于70分为差。优良率=(优+良)例数/总例数×100%。(2)影像学指标:于术前、术后6个月经影像学检查检测跟骨结节关节角(Bohler角)、跟骨交叉角(Gissane角)及跟骨宽度、高度。(3)骨折愈合情况:经CT检查,记录并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其中医护人员通过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估两组足部功能,评分高于90分可确定为愈合,并记录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B组足部功能恢复优良率较A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足部功能对比例(%)
比较两组术前Bohler角、Gissane角及跟骨宽度、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Bohler角、Gissane角及跟骨高度均较术前高,跟骨宽度较术前低,且B组改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影像学指标对比(±s)
表2 两组影像学指标对比(±s)
注:与同组术前对比,a P<0.05
时间术前术后6个月组别A组(n=44)B组(n=48)tP A组(n=44)B组(n=48)tP Bohler角(°)15.98±2.69 15.84±2.84 0.242 0.809 21.24±2.32a 24.51±2.15a 7.017<0.001 Gissane角(°)106.48±8.63 106.52±8.54 0.022 0.982 111.63±7.29a 118.24±7.43a 4.301<0.001跟骨宽度(mm)37.65±2.74 37.28±2.69 0.653 0.515 35.84±2.05a 33.56±1.84a 5.622<0.001跟骨高度(mm)39.14±3.21 38.87±3.58 0.380 0.705 43.61±3.47a 48.57±3.65a 6.666<0.001
B组骨折愈合时间为(2.84±0.63)月,未见相关并发症;A组骨折愈合时间为(3.35±0.69)月,感染、骨髓炎各发生3例、1例,总发生率为9.09%(4/44);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χ2=3.706,2.638,P<0.001,0.033)。
开放性跟骨骨折在跟骨骨折中较为少见,主要由外力损伤、骨质疏松所致,跟骨在经受外力暴击、或从高处跌落后,易发生劈裂,从而导致跟骨及其周围组织损伤,牵连甚广[4]。目前,临床主要通过手术治疗该病,以恢复Bohler角、跟骨距下关节面解剖关系为主,从而促进足弓角度及足部负重能力恢复。但开放性跟骨骨折对周围软组织造成一定损伤,因此,在治疗时应注意避免损伤其他组织,引发感染[5]。常规手术治疗一般通过对骨折部位进行复位、固定,进而促进机体足部功能恢复,但其在开放性跟骨骨折中应用具有一定局限性,无法兼顾周围软组织治疗,因此,临床尚需寻找其他有效治疗方法,促进足部功能恢复。
本研究结果显示,B组足部功能恢复优良率较A组高,Bohler角、Gissane角及跟骨宽度、高度改善情况均较优于A组,骨折愈合时间较A组短,并发症发生率较A组低,可见克氏针固定治疗开放性跟骨骨折效果较好,可有效促进患者足部功能恢复,改善复位固定效果,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安全性较好。分析其原因在于,克氏针常用于骨科骨折中内固定,具有创伤小、骨膜剥离少等优势,且手术方法较为简单,在开放性跟骨骨折治疗中应用效果较好[6]。术中通过反复冲洗创面,对骨折部位进行彻底清创消毒治疗后,对游离骨折块进行清除,避免影响伤口愈合;基础复位后,克氏针由跟骨结节内侧壁打入固定,同时助其跟骨结节关节角恢复,纠正跟骨侧方移位,使其跟骨宽度恢复正常,复位完成后,采用固定钉进行内固定,从而有效维持内部组织稳定,同时对周围软组织损伤较小,降低皮肤坏死和感染发生率;另一方面,其在进行内固定后,联合外固定架共同作用,使固定更加牢靠,可有效避免因固定不良,导致复位失败,进而引发其他后遗症发生,影响预后[7-8]。此外,克氏针固定术后可进行早期锻炼,有利于促进足部功能恢复,从而缩短骨折部位愈合时间。
综上所述,克氏针固定治疗开放性跟骨骨折效果较好,可有效促进患者足部功能恢复,改善复位固定效果,缩短骨折愈合时间,且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研究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