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畅想

2021-07-06 09:23法人李辽
法人 2021年6期
关键词:农村文化

文 《法人》全媒体记者 李辽

2019 年11 月14 日,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坑田镇马围村村民在蔬菜基地劳作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古往今来的诗人们赞美田野,寄情于田园,以诗传颂着重土守家的家园情怀。林田相依、林院相融、林水相通,人与自然相亲,这“诗意的栖居”点燃了无数人对乡村的情感与憧憬。

曾经,在乡村,田间地头金黄遍野,弥漫着丰收的味道;看戏赶集的人熙熙攘攘,接踵摩肩;村里的小学,书声悠扬,笑声朗朗……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迅速推进,各种资源从乡村流向工业和城市,如今一些乡村,山居屋舍归于寂静。都市的斑斓与恢宏吸引着乡村的年轻人向城市转移,长时间的单向流动,使乡村人出现了代际缺失。为数不少的空心村里,只剩下了老弱的守望。

乡村逐渐成为游离于货币经济之外的社会。城市的光鲜亮丽与乡村的日渐苍老形成了巨大反差。但中国农民在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一直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农业始终是国家的立国之本。5 亿农村人口时刻提醒着,要实现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复兴中华民族,就无法忽视“三农”问题。

2017 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如今,在脱贫攻坚获得全面胜利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适时出台。这是我国第一部直接以“乡村振兴”命名的法律,将充分保障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得到落实,确保各地不松懈、不变调、不走样,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地促进乡村振兴。

近日,《法人》记者采访了多位在乡村经济、文化、法律、生态方面卓有建树的专家学者,通过采访,一幅未来乡村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农业规模化:从家庭农场到联合社

如今,在农村,很难见到青壮年从事农耕和养殖。用一句更直白的话来讲,传统的小农经济已不能涵养年轻人,做一个“单一”的普通农民意味着很难养家糊口。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表明:2019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359 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21 元。这其中的差距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农村人向往城市生活的原因。

20 年前便开始从事农村经济学研究的张永升,担任中国社科院市场学会乡村振兴专委会主任。他这样描述农村经济的现状: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加大;农业生产模式落后,生产规模狭小,效率低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投资环境较差;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举步维艰。

振兴乡村经济,产业是基础。乡村产业发展壮大,才能聚拢资金,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为乡村吸引人气。在张永升看来,未来农村产业的发展,首先要解决土地问题。“现在土地大多集中在分散的农户手中。如果以村社区为基本单元,让种地的人与不种地的人之间形成一种土地规模化流转合作,离开乡村的人通过这种方式每年能获得固定收益,而留下的农户可将土地规模化租用。如此,一个人可供经营的土地面积就会增加。”张永升算了一笔账,“之前平均一户农村家庭可能仅有六七亩土地,经过上述方式将土地规模化流转后就能变成六七十亩,甚至两三百亩。这样一来,一户农村家庭一年的收益预计可以超过30 万元,对于年轻人很具有诱惑力。”

土地整理是第一步,第二步是将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在这两三百亩土地上,要创造30 万元的收益,必须种养结合,或选取有特色的经济作物。”张永升分析,一旦农村的经营模式进入到这种阶段,就不再是小农经济了,而是一种规模经济,也可以称为“家庭农场”。

然而,两三百亩土地的产量对于一个农产品加工企业来说仍是九牛一毛,不具有议价能力。“因此,在度过‘家庭农场’阶段后,村里所有务农的农民可以组成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使土地面积可以集中在3000 亩至7000 亩之间。这样一来,采购农资的成本会下降,银行贷款也会陆续跟进,一旦发生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还有保险公司兜底。”

接下来是农村产业发展的第三阶段。“每个村的集体经济合作社可以在县一级搭建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服务中心,也叫联合社,规模更大。在和外部市场进行对接时,具备一定议价能力,同时能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批量导入新品种和新技术,甚至还可以引进飞防(通用飞机喷洒农药的一种大面积、短时期压低虫口密度的有效方法),同时对土壤加以保护,使其恢复肥力。”在张永升看来,未来,农产品加工类企业,会在加工的设备层面、工艺层面和技术层面有重大的投入,使农产品在流出本县域之前就已经进行了完善的商品化。

数字化的高度参与是张永升对未来乡村产业的展望。刚从四川省眉山市下属某乡村调研回来的他以当地情况举例,“当地农民流行种丑柑,但小农的盲目性使他们不能做到有计划地安排和调配,目前丑柑种植已经突破了140 万亩,可农民还在一拥而上,这种情况势必导致供给过剩。”他说,“数字化参与后,能让小农经济变成有计划的市场经济,可以对具体种植的品种和面积、预计的产量进行大数据分析,使得农业种植计划更加精细,使产业结构更加稳定合理。”

合理利用湿地资源保护生态

农村给人的固有印象往往是森林茂密、青山秀水,但实际上,部分农村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在晋西北从事了40 多年农村工作的郭勇曾做过乡党委书记,他介绍,“晋西北很多资源型地市,其农村的生态曾遭到极大破坏。一些地下煤矿开采以后,地下水被抽走,造成地表下陷、土地开裂、植被受损,导致土地无法再进行耕种。”

据他了解,个别农民图省事,大量使用除草剂草甘膦。而这些药物5%左右被植物吸收,剩下的95%通过雨水渗透到土壤中,变成地下水,直接污染了农村水源。而地下水又是农村饮用水的主要来源,在农村没有修建自来水厂之前,农民一般不会对地下水进行处理。

生态专家陈克林表示,土地污染有多方面原因,主要分为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点源污染通常是在某一个具体的地方发生污染,例如化工厂、造纸厂、矿区生产等,对于这种情况,采取措施,关停并转或改造设备之后就能快速减少对环境的危害。面源污染情况比较复杂,农业生产面广,大量施肥,甚至喷洒农药残留物造成土壤污染、重金属残留物、土壤板结、河流富营养化严重等情况。对于这类的污染还很难控制,潜在的危害是长期的。“另外,在一些乡村,人们习惯将生活污水和垃圾乱排乱放,也是造成农村土壤和水资源污染的因素之一,我认为治理污染需要城镇化统筹管理。”江苏的三山岛在生态保护与建设方面很有特色,这让陈克林印象深刻。他告诉记者,2008 年,三山岛启动了一项处理污染的工程项目,彻底解决了污水分散、水质水量不稳定等问题。初步处理的污水经过第一层潜流湿地净化后,可以浇树或灌溉农田,经过植物过滤后流入鱼塘养鱼,这样层层过滤的水再经过第二层湿地净化培养最终进入太湖。

据了解,2011 年初,三山岛村委会决定成立湿地公园。目前,当地已形成丰富多样的湿地生态系统,有效促进了环岛水质的改善,水质达到了Ⅲ类,以鸟类为代表的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

陈克林认为,保护好湿地资源,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最重要的措施之一。“以鱼为例,鱼类是湿地的重要资源,也是再生资源。合理捕鱼,实施渔业生产,既保护鱼类资源,又发展经济。每年渔业生产量不能超过鱼类自然繁育或成长的量为基础,在科学研究和鱼类本底调查的原则下,经过科学计算,制定出每年捕捞鱼的指标,合理捕鱼作业,否则就会导致过度捕鱼,造成鱼类资源逐年枯竭;如果没有科学指导,每年捕鱼量过小,又会造成渔业资源浪费,影响经济发展。”陈克林用一句话总结,最佳地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其宗旨是在保证自然生态特征不变化的情况下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末了,他又再三强调“合理”和“最佳”两个关键词。

四川绵阳,小龙虾产业带动百姓致富

乡贤返乡,重构乡村人才体系

在农村产业三个阶段的布局中,每一个阶段都可能会吸引人才返乡。在“家庭农场”阶段,曾在城市打过工,见过世面,有视野、有判断的人们回家乡创业更有机会获得成功。

史俊男是河北省张家口市某村年轻村民,多年前曾在北京中关村开店铺卖手机,对电子产品的市场销售了如指掌,商业嗅觉很是灵敏。瞄准城市零食庞大的消费群体,他决定回到家乡“炒瓜子”创业。他的瓜子没有经过脱皮流程,长相丑陋朴拙,反而成为特色,他以此为卖点让丑瓜子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逐渐获得当地市场认可。可以清楚地看到,以史俊男为代表的这部分人群与纯粹的农民做农业不是一个概念,他们有技术含量,有市场导向,有商业嗅觉。

在进入乡村产业发展的第二阶段后,大量手里有钱、有人脉的乡贤回乡将成为必然。张苏多年前从张家口农村来到北京,经过打拼早已实现财富自由。他看到老家的农副产品虽然健康无污染,却总在外省市打不开销路。同时,北京的亲朋好友又总是抱怨超市里买不到真正的绿色食品,于是他便筹划了一场张家口农副产品进京洽谈会,旨在帮助老乡对接销售渠道。以张苏为代表的这类实战型人才成为这一阶段乡贤的重要力量。

同时,在第二阶段,分散农业变成了产业,具备了涵养人才的基础,做精加工的专业工人或将返乡。张永升表示,“如果告诉某个从农村出来的年轻人,回乡做农业每年保底30 万元收益,不怕辛苦甚至能达到50 万元时,他们一定会动心。”

进入第三阶段,当联合社农业体系建立起来,会有第三拨人才带着大量资金、产业资源回乡。文化旅游、大健康产业可基于这套体系迅速落地。“如果把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看成是生产的话,第三个阶段就是生活。同时,伴随着农业数字化、农民组织化的发展,更多90 后年轻人会带着渠道回来,比如电商从业者。这帮年轻人其实并不懂农业,但将其与县级的合作社服务中心对接起来,有人负责生产,有人负责销售,大家谈好分成,这将为农产品外销开辟很多出路。”

乡贤的重要性,在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农村问题专家朱启臻的文章和演讲中多次提及。“乡村依靠的人才最主要还是本土的人才,无论是从政、经商还是知识分子,到了一定年龄难免叶落归根。这部分人有文化,有资源,也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建设能力,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朱启臻还鼓励双向人才流动,“走出去的人要让他们痛痛快快地走,有人愿意回村更要鼓励,冲破阻碍人才流动的各种体制机制的障碍尤为重要。要为回来的人提供一条顺畅的返乡之路,使其不仅能回去,还能发挥作用。”

结合网络用农民听得懂的话说法律

乡村振兴需要有效的法律治理为其保驾护航。

在成功实现精准脱贫之后,农村的个人财产、家庭财产大幅增加,经济纠纷也随之上升,国家也愈发重视农村的法律需求。

但目前农村的法治现状令人担忧。基层自治组织以及农民自身在法律上的认知存在着不足。“之前精准扶贫更多解决的是农村经济问题,但农村在社会治理和管理方式上,矛盾依旧突出。”互联网法律服务平台律兜的创始人金为铠表示,“农村更多还是强调权利的保障,但要承担怎样的义务和责任,在认知上存在缺失。”他认为,传统概念中,村民对于责任的认知也仅限于“杀人偿命,欠债还钱”,但对家庭、邻里、社会和国家的义务实际上模糊不清。

曾在农村讲过普法课的金为铠介绍,在偏远地区以及城市周边的农村,金为铠告诉记者,拆迁、失独家庭房产继承、老人赡养、婆媳关系、婚姻纠纷是矛盾集中发生的焦点。而很多村民因为无法得到有效的法律帮助使矛盾激化,导致一些村民出现问题在第一时间都会找村委会帮忙解决,但村干部对法律和社会发展的认知有限,处理问题往往凭借情感,使得先进管理方式和法治的推进较为困难。“依靠村民选举出来的村支书或村主任,靠着一点点地摸索去解决问题,很多情况下显得简单粗暴。”金为铠坦言。

法律服务资源不充分,是农村法治环境相对落后的另一问题。城市地区人口相对集中,经济活动活跃,所以律师、法律工作者的资源都在城市里汇聚,而农村产生的经济效益并不直接,市场原因导致很多律师认为在农村从事法律工作“性价比不高”。

浙江杭州:农民舞狮队助力乡村文化游

刚做律师时,金为铠响应政府号召,每个礼拜有一天时间在农村坐班,“在基层我发现,很多百姓都有法律服务需求,但又不知该怎么办。于是我就想,数字法律服务将会成为趋势并产生巨大价值。”

城市的法律资源很难在传统手段下向农村有效覆盖,因此,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最好的途径就是结合互联网。金为铠表示,通过互联网,法律服务能够很好地在农村普及,带动村民学习相关知识,“用农民听得懂的话,或者喜闻乐见的戏剧、短视频方式去普法,是较好的方法。”

有足够的法律资源供给后,农民能够在自己的生活半径内,随时随地获得相应的、听得懂的法律支持和法律服务。同时,乡干部和工作人员中也会培养出更多懂法的人,当地的治理水平才有望实现突破。

乡村文化之美在于就地取材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

很多人认为,乡村人文化素质低下,乡村是文化的“沙漠”,但朱启臻十分反对这个说法。“乡村才是中华文化的宝库,中国的大部分文化都保留在乡村。”

他对蕴藏在乡村的中国文化如数家珍,“中国有丰富的农耕文化,很多种植文化已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全世界都在向我们学习梯田系统作业、旱作农业轮作、循环农业技术;还有农产品文化,柿子寓意事事如意,大枣、花生的组合寓意早生贵子;有根据不同的花卉品种所形成的花节,如油菜花节、桃花节、梨花节;有与天时一一对应指导农业生产的二十四节气。衣食住行方面,农桑丝绸、扎染印花、棉花纺布,而山西的面食文化用几十本书都难以详述,再如窑洞、石板房、吊脚楼、竹楼、木刻龙房等,还有独轮车、马车、船只、滑竿,甚至结婚时的轿子文化……”

这些文化的内涵之美在于就地取材——取之于自然,回归于自然,对环境没有伤害。

四世同堂、邻里亲缘等不仅构成了乡村特定的社会结构,更保留了和谐共融的中国文化。“邻里亲戚之间的互助,谁家要办红白喜事全村人都来帮忙,这是具有情感纽带的、不图回报的传统社会结构。”

如果要振兴乡村,应该怎么利用这些文化?朱启臻一直坚持,文化并不一定要拿来赚钱,“挣钱是文化的副产品,文化是教化人的。‘以文化之’,这是文化的含义。”他说,一些乡村把文化变成产业以后略显庸俗,“比如本来神圣严肃的嫁娶习俗被很多景区作为旅游项目,让游客参观,这就使文化变了样,文化的功能也被掩盖了。”

朱启臻研究农村问题已有40 年,非常清楚农业、农村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他憧憬着未来的乡村,“曾经,农村文化和农民群体不受重视。农民被边缘化,对自己的职业感到自卑。如果将来有一天,农民的身份能被城市人羡慕,农民自己能感到骄傲自豪,这才是乡村文化真正的振兴”。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后最常引用的语句,也体现了大多数人对未来乡村的诗意的畅想。当农业变成了富有吸引力的产业,农民变成了受人羡慕的职业,他们不再为生活所迫,而是恬淡自信生活,或许就是真正的乡村振兴后的胜景。

猜你喜欢
农村文化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