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胜莉
读与写是小学语文学习的两个基本任务,通常情况下,阅读与思考是分开进行的,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单独培养阅读能力或者写作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阅读与写作之间没有聯系,事实恰好相反,阅读与写作之间不仅关系密切,而且阅读也能够促进写作水平的提升,写作亦能够让阅读更具深度。对于小学生来说,在具有了一定的阅读与写作基础之后,学会将阅读与写作联系起来,让自己做到一边读一边写,就能起到读写相济的作用。
可能有同学听说过“不动笔不读书”这样一句话,那么在阅读的时候如何动笔呢?是不是就是在看到一些让自己心动的词语或者句子的时候,把它们划下来呢?应当说这么做是必需的,但只是这么做又是不够的。在阅读的时候,“写”有多种形态,其既可以是一边阅读一边记录,也可以是一边阅读一边批注,还可以是一边阅读一边书写阅读心得。这三者之间层层递进、循序渐进,建立这样一个过程,可以更好地提升我们自身的阅读品质,当然也可以为写作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下面就跟同学们一起来聊聊如何边读边写,以实现读写相济。
一、边读边“记”
阅读不是对着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去走马观花,不是说读通那些词句就叫阅读。阅读首先是理解所阅读对象的含义,或者是将阅读的内容在理解之后,再与自己的生活与学习相联系,以形成属于自己的认识,这才是有效的阅读。有一定阅读经验的学生都知道,在阅读的过程中一旦形成了自己的认识,或者让自己有了想法,那么自己就会有动笔的冲动。在动笔的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记”。
记什么呢?首先是记下好词好句。这实际上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很多同学谈到写作就害怕,其原因之一就是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词句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词句的缺乏成了影响同学们写作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么好的词句从哪里来?当然是从阅读的过程中来。只要我们阅读的是经典,是好文章或者好书,那么就一定会出现一些好词好句。对这些好词好句不能轻易放过,要把它记下来,让它变成自己语言系统中的一部分。这就跟同学们坐在桌子上,看到自己喜欢吃的菜总想吃下去一样,跟同学们到了超市里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总想买下来一样,在阅读的时候看到好词好句,一定要把它记下来。
比如说,读儿童小说《放慢脚步去长大》,就会发现不仅整个故事妙趣横生,而且其中有不少的好词好句。不谈别的,就说标题——“惊险的上学之路”“弹力女超人”“以灰椋鸟的方式进入厕所”……这些词句看似通俗,但是放到具体的语境里就表现出一种韵味,那么在阅读的过程当中,不妨将这些词句记下来,如此慢慢积累,就会发现有一天在某一个写作的场合能够用得上,即使不是用上一句完整的句子,也有可能是其中的某一个词。这些都是必然的结果,只要平常阅读多了、记录多了、积累多了,到时候就会“水到自然成”。当然,如果没有前面的“记”作为“水到”,后面就没有了“自然成”。
有一定阅读经验的同学还会在记的时候多一些技巧,作为老师,我曾经认真分析,比较过一些有着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发现他们在记的时候常常是分类的,有关于写人的记录,有关于写景的记录,当然也有关于写事物发展的记录,这种分类可以让自己的记录目标更加清晰,从而在积累的时候也就更具针对性。这一点同学们也可以学习借鉴。
二、边读边“注”
如果说“记”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那么在“记”的基础上,同学们还应当善于思考,并且将自己的思考写出来,这实际上就是所谓的批注。打一个比方,阅读与记录的过程相当于吃下食物,而批注就相当于消化食物。在阅读史上有一些非常经典的批注案例,比如金圣叹批注《水浒传》(简称“金批水浒”)、毛泽东主席批注“二十四史”等,这些大家与伟人在阅读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优秀阅读习惯,非常值得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养成批注的习惯,可以让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一直处于思考的过程当中,人们就常说“思维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那么对于阅读而言,这朵花朵就要栽在阅读的基础之上,就要绽放在批注的过程当中。
例如,在《今天我是升旗手》这本书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给自己设置一个任务:在阅读的过程中对于好词好句写下批注,写出自己认为好在哪里;在阅读之后写下对这本书的概括,写出自己对全书的大意理解。
同学们不要觉得这样做是对自己增加负担,事实上你越是努力这么做,那么你越读的效果就越好,而且会发现自己的笔尖功夫会越来越厉害。比如说有同学做出了这样的批注:肖晓记得上二年级的时候,为争取一个好的表现加入少先队,他天天走路都是埋着脑袋,眼睛上恨不能架上两片放大镜,好把路上有可能捡到的每一分硬币都看得清清楚楚——想到上二年级的自己,也曾经有过这样的心理,那是一个多么单纯的年龄,是一颗多么纯洁的心灵;他用劲咽了一口唾沫,只觉得太阳穴那儿轰轰作响,心跳得要蹦出嗓子眼,眼前的人啦,树啦,马路啦,汽车、自行车啦,都昏天黑地转成了一团,脚下的土地也开始漂移……这是一段多么精彩的描写,把一个激动的人的心理写神了,如此细致入微的描写,精确到肖晓的每一个细节,这也说明要写活一个事物,一定要重视细节描写;阳光透过窗玻璃照进来,水滴便显得晶莹而明亮,水滴里的鱼儿时而沉思默想,时而缓缓游动,偶尔也吧嗒几下嘴,吐出一串珍珠般的气泡,活像思想者脑袋里冒出来的一长串问题——形容水滴用的是“晶莹而明亮”,鱼儿开始“思想”了,“水泡”成了“问题”,既俏皮又诙谐,既简洁又灵动,我的作文就需要这样的风格。
也有同学写出了这样一段概括文字:出生于军人家庭的肖晓,从小就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当一回升旗手。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的愿望总不能顺利地被满足,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努力,而是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当中努力学习,乐于助人,乐于奉献。最后在毕业的时候终于达成愿望,亲手升起了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
无论是批注还是写概括文字,本质上都是写阅读产生的直接感觉,将直接感觉转换成文字,既可以深化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又可以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这是一个真正的读写相济的过程。
三、边读边“写”
估计不少同学都有被老师要求写读后感的经历,读后感与批注有什么不同呢?可以这么理解:批注是阅读之后形成的直接感受,而读后感是阅读之后形成的相对间接、但是更为丰富的感受。
写读后感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让自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更加系统化、逻辑化。很多经典的文章或者书籍,要一遍又一遍的阅读,这就是所谓的“文章不厌百回读”。百回读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对文本细节不断挖掘,是对阅读对象进行递进式的深入理解。老师经常把阅读形成读后感的过程,比作在路上看风景的过程:第一次阅读的时候,相当于坐在高铁上看风景,这个时候有点走马观花的感觉,其速度快,难以关注的细节,但是可以让自己在较短的时间内,对阅读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感受;第二次阅读的时候,相当于坐在自行车上看风景,速度慢了,可以看到更多的细节;第三次阅读相当于一边步行,一边寻找风景,由于带有了主动的眼光,所以看到的风景会更多,而这实际上也就是收获越来越多。
如同上面所说的那样,阅读收获多了,自然会有写的冲动。同学们要珍惜这样的感觉,想写的时候一定要写下来,无论写得好坏,都要坚持动笔,只要笔耕不辍,那么自己的文字就会慢慢地由稚嫩变得成熟。反过来,随着自己写的文字越来越多,同学们也会发现阅读效率也更高,更能够准确迅速地发现文章或者书籍的主旨。这样自然也就能够在阅读的过程当中构建属于自己的那个哈姆雷特,这是一种多么好的阅读与写作的状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