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洁
摘 要:目的 探讨高职新生希望感现状及其对学校适应的影响。方法 采用成人希望感特质量表和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CCSAS)对460名高职新生随机发放调查问卷。结果 高职新生希望感处于中上水平,在性别、是否独生上无显著差异,在生源地上有显著差异;希望感总分及各维度与学校适应显著正相关;希望感的动力思维和路径思维可正向预测高职新生学校适应行为。结论 提升希望感水平可促进高职新生尽快完成学校适应,减少各方面心理问题的产生。
关键词:高职新生;希望;希望感;学校适应
一、问题提出
希望感,也称“希望特质”,是个体为了达到自身目标所建立的一套内在认知评估机制。包含动力思维和路径思维。已有研究表明,希望感作为一种积极心理品质,水平较高的个体社会问题解决能力更强,学习成绩更优,且面对压力时,较少使用消极的应对方式。
学校适应的研究一直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领域。高职生的学校适应主要表现在学校人际关系适应、校园生活适应、学习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对学校的满意度七个方面。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高职生的学校适应能力更弱。主要是因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成绩较差,在进入大学新环境后,自律能力较弱、基础不扎实、进取心偏低等造成。因此,了解高职新生的希望感现状,探讨希望感对其学校适应的影响可以为促进高职新生尽快平稳有序的度过适应阶段提供解决方法和策略依据,进而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江西省内的3所高职院校共460名大一新生随机发放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53份,有效率98.5%。其中,男生97人,女生356人;农村321人,城市132人;独生子女44人,非独生子女409人;有留守经历学生189人,无留守经历264人。
(二)研究工具
(1)成人希望感特质量表。该量表是为测验 15 岁以上人士(对阅读能力没有要求)开发的自我报告量表。共有 12 个条目,其中 1、4、6、8 这 4 个条目测量路径思维,2、9、10、12 这 4 个条目测量动力思维,剩下的条目 3、5、7、11 是用来转移被试注意力的条目,不计入总分。量表总分越高,希望感水平越高。
(2)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CCSAS)。该量表由方晓义等编制,共 60 个题目,包括人际关系适应(10 个题目)、学习适应(11 个题目)、校园生活适应(8 个题目)、择业适应(9 个题目)、情绪适应(9 个题目)、自我适应(8 个题目)、满意度(5 个题目)。该量表信效度良好,能够反映大学生对大学生活的适应状况。
(三)统计处理
将问卷数据录入Excel进行整理,采用spss25.0管理数据,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独立样本检验分析、相关、回归分析等。
三、结果
(一)高职新生希望感现状
研究显示,高职新生动力思维平均分为高于路径思维平均分,动力思维发展较好,说明高职新生在实现既定目标时拥有源源不断支持的情绪和动力,而在实现既定目标的方法、策略和计划上有所欠缺(见表1),且高职新生无论动力思维还是路径思维得分平均分均高于常模水平(2.5分),说明高职新生希望感水平较好。
(二)生源地在希望感得分上的差异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高职新生希望感得分在生源地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城市学生的动力思维和路径思维得分均显著高于农村学生,但在性别、是否独生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见表2)。
(三)高职新生希望感与学校适应的相关
相关分析表明,高职新生动力思维、路径思维、希望量表总分分别与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校园生活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满意度和适应量表总分有显著相关。具体见表3。
(四)高职新生希望感对学校适应的影响
将希望感的2个维度(动力思维和路径思维)及其总分作为自变量,将学校适应总分作为因变量,采用进入法进行多元回归分析,3个自变量共可以解释因变量23%的变异量,见表4。
四、讨论
(一)高职新生希望感现状
研究发现,高职新生的希望感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平均值,说明高职新生群体的希望感处于中上水平。本研究结果与徐强、郭传辉关于大学生希望感的研究结果一致。可能是因为大学里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相对较轻的学习压力、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丰富的社会支持等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高职生的希望感。同时,研究也发现,高职新生的希望感在性别、是否独生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可能是因为现代社会“男女平等”、“女性能顶半边天”的观念已深入人心,无论男女在教育、活动等方面均能获得相同的参与机会,平等竞争,因而男女生希望感水平并不会产生明显差异。而不同生源地学生的希望感得分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我国农村和城市学生在教育质量上存在巨大差距出具有关。“寒门难出贵子”的现象正在逐步被印证,与农村学生相比,城镇学生接触新事物的机会更多、见识更广、自我效能感更高,这一点可能使他们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想出多种方法和策略去追求和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农村学生在这方面可能稍弱一些。
(二)高职新生希望感与学校适应的关系
研究结果显示高职新生希望感各维度与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校园生活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满意度和适应量表总分均有显著相关。已有研究表明,人格系统是适应行为的制约机制,决定了适应行为的方式和特征,也不可避免的影响着学生的适应行为水平。希望感作为一种积极心理品质,其动力思维(个体朝向目标持续前进的决定和信念)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与高职新生的学校适应有密切关系。此外,智力系统是个体适应行为的核心和自行机制,个体的问题解决能力,即希望感的路径思维(达到目標的有效方法、策略和计划)也会对高职新生的学校适应产生影响。此外,回归分析结果也表明,动力思维、路径思维和希望感总分能正向预测高职新生学校适应行为。也就是说,当个体的朝向目标的决心和信念越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越多,那么在进入新校园中对人际关系、学习、生活等适应能力也就越强,学校适应度越高,这主要是因为个体的人格系统中的个性特征和智力系统中的问题解决能力在起作用。
参考文献
[1]郭焱,郑斌.高职新生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关系: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J].河北农机,2020(11):82-84.
[2]占丹玲,蔡瑶瑶.高职新生希望感、自我控制与隐性逃课的关系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9,32(01):103-106.
[3]郭浩.大学生希望感状况与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武汉市四所高校的实证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38(10):158-159.
[4]薛绍鸥,辛小林,张雷.大学生希望感研究现状[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7,34(05):427-429.
[5]薛绍鸥,辛小林,李亚敏,张雷.高校护生希望感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13):119-121.
基金信息:2020年江西省卫健委科技计划项目,医学类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及干预研究(项目编号20204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