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立艳 张楠 梁权
摘 要:文章分析了京津冀地区的物流业和金融业的发展现状,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这两大产业协同发展的必然趋势;物流业与金融业的协同发展有助于改善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梯度化差异和断层现象,促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进程。因此,政府部门、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要携起手来,共同为京津冀物流业与金融业协同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关键词:物流业;金融业;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F259.27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 logistics and financial industries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as well a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se two industries in the context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Improve the gradient differences and faults existing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Beijing-Tianjin
-Hebei region and promote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Therefore, government departments, logistics companies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should join hands to create a goo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for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logistics and financial industries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Key words: logistics industry; financial industr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在当前全球经济下滑的大背景下,区域经济无疑是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2014年以来,我国逐步加强对京津冀区域经济的投入力度,积极推动京津冀地区的一体化发展。但是,该区域发展仍存在诸如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缺乏统筹布局等问题,迫切需要对京津冀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动力机制加以研究,本文就京津冀区域金融业和物流业协同发展这一经济增长新极点展开讨论。
1 京津冀物流业与金融业协同发展现状分析
1.1 京津冀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
北京市是我国北方物流集散中心之一,其物流人才的专业性、物流技术的先进性、物流基础设施的完备性、物流服务的专业化程度和发展资金的雄厚程度在全国都首屈一指,同时北京市作为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物流需求比较集中和旺盛,因此,北京市物流业的发展存在着天然的優势。不仅如此,全国的公路网络、铁路网络和航空网络均以北京市为中心辐射开来,北京市物流业高速发展的同时还带动了全国物流业的发展。天津市是北方天然良港之一,与港口相连的公路、铁路、航空和管道交通运输网络十分发达,物流业一直都是支撑天津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此外,随着2015年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正式运行,物流业正成为天津市一张亮丽的名片,在推动天津市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顺利进行。河北省环抱天津市、北京市两大直辖市,是天津市、北京市与其他省市相连的咽喉要道,也是京津地区物资的主要供应地,因此,河北省发展物流业的区位优势十分显著。但与此同时,由于北京、天津两大城市强大的虹吸效应,河北省的物流人才、物流技术、相关基础设施都处于欠发达状态,发展空间还很大。随着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推进,京津冀物流空间布局将得到整体优化[1]。表1给出了京津冀地区2008~2017年物流业增加值。从表1可以看出,京津冀物流业增加值呈现稳定增长的变化特征:十年间,从2008年的2 272.83亿元到2017年的4 486.68亿元,京津冀物流业增加值翻了近一番。近年来,物流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还有越来越快的趋势,可见,京津冀的物流业发展十分稳定,且后劲十足。
1.2 京津冀金融业发展现状分析
从201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通过到现在的五年时间里,京津冀三地在金融业的合作方面,无论是深度、广度还是力度都得到了进一步加深,随着相关政策的完善具体,三地金融环境更加成熟、金融结构更加合理、金融服务水平更加优质、金融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三地的金融协作一直在加快加深:2018年5月17日,三地金融局(办)共同签署了《京津冀三地金融局(办)合作框架协议》,确定未来三地将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结合京津冀区域整体功能定位和三地功能定位,加强统筹协同,在加强信息共享和人才交流;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推进金融市场一体化改革,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加快推进科技金融发展,完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落实银行间市场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合作协议,鼓励三地企业直接融资;利用天津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优势,探索开展京津冀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加强地方金融监管协作,共同维护区域金融安全稳定等多个方面深入展开合作[2]。战略为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也为三地在金融科技领域开展更深入、更广泛的合作奠定了基础。表2给出了京津冀地区2008~2017年金融业增加值。从表2可以看出,京津冀物流业增加值呈现稳定增长的变化特征:十年间,从2008年的2 308.03亿元到2017年的8 660.56亿元,京津冀金融业增加值增加了近三倍。近年来,金融业增加值保持每年近千亿元的速度增长,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1.3 京津冀物流业与金融业协同发展现状分析
京津冀地区是北方交通中心和物流要道,同时也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重要的发展基地,具有发展物流金融的优势条件[3]。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后,京津冀三地的联系与合作越发深入,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都不想错过这次发展机遇,积极探索诸如物流金融这样的新兴产业。物流业与金融业的协同发展,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它具有渐进性、持续性和协调性的特点。物流金融可以将虚体经济和实体经济联系起来,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这样的金融业务创新可以帮助中小型物流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在助力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保障虚体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金融业可以发挥其对物流业的监管和激励作用,对信用良好的物流企业优先授信,放宽贷款期限和贷款额度,同时也可以通过金融手段限制信用不好的企业的发展。物流业对金融业来讲是一个全新的利润增长点,金融业可以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平台实现对物流企业的实时监管,极大提高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降低信用风险和不良贷款的发生。由此看来,将会成为京津冀经济高质量的稳定增长和可持续的全面发展的一驾马车的物流金融是大势所趋,众望所归。
2 京津冀物流业与金融业协同发展影响分析
2.1 对京津冀物流业的影响分析
有了金融业对物流业的资金支持,京津冀三地可以将现有的物流园区改造成基于大数据信息的现代化物流园区,在完善相关基础设施的同时搭建起信息共享平台。信息共享可以让京津冀地区的物流企业随时了解物流市场动态变化,以便更加及时和有效地调整企业发展策略,更好地应对发展风险。其次,信息共享平台可使信息变得更加透明,金融机构、政府监管部门和企业间的监督会敦促物流企业自觉遵守行业发展规范,积极寻求行业发展创新点,在维护整个行业秩序的同时推动行业发展。
2.2 对京津冀金融业的影响分析
目前京津冀地区的金融资产分布极度不均衡,全国一半以上的金融资产都集中在北京,但这些金融资产并没有得到合理的整合配置,大量闲置在银行,银行存贷差更是高达上万亿元[4],各种生产资料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经济发展也缺乏应有的活力。作为北方的第二大经济中心的天津,虽然是国家金融改革的创新实验基地,由于实体经济的发展落后于金融创新的速度,很多金融改革创新理论难以真正落地,周边产业接收到的辐射带动也十分有限。与此同时,坐拥两大直辖市的河北省的金融业面临巨大的资金虹吸压力。上述问题的出现是因为京津冀三地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没有打破地域壁垒,京津冀物流业与金融业的协同发展,能够有效减少三地政府在涉及本地利益时可能出现的资金的竞争,加快资金在三地间的流动速度,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2.3 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影响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家政策的倾斜,河北省与作为直辖市的北京和天津产生了不小的经济差距,在产业结构上也体现出明显差异,河北省偏重于第一、第二产业,而京津的第三产业相对较为发达[5]。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提出,为扭转这种河北省落后的局面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首先,物流金融这一新兴产业将吸纳大量优秀人才,有利于缓解京津地区对河北省高端人才的虹吸效应;其次,河北省的物流企业通过学习京津地区优秀物流企业的先进发展理念和管理理念,生产水平、生产效率、服务意识和服务理念将得到显著提升;最后,物流金融的协调发展,是一次高水平、高效率的区域内部生产要素重新合理配置的过程,有利于激发河北省的经济发展潜力,缩小其与北京天津之间的经济差距。河北省与北京、天津差距缩小,各种产业可以更加顺畅的对接,区域一体化进程也就会加快。
3 京津冀物流业与金融业协同发展对策研究
3.1 政府部门参与协同发展的对策分析
3.1.1 构建健全融资环境
一个健全的融资环境,是物流业与金融业的协同发展的重要前提。国家应减少对市场的干预,市场可以独立完成的国家要完全放手,市场不能独立完成的国家再进行辅助指导,国家为物流金融市场提供最大程度的自由,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市场的发展活力。与此同时,金融业高风险性的特性决定国家必须扮演好监督者的角色,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时识别和管控风险,这对构建健全的融资环境,促进京津冀物流金融发展十分重要。
3.1.2 加强信用监管力度
政府要加强对信用监管,为物流业和金融业的协同发展保驾护航。建立企业信用数据共享机制,建立健全信用管理的法律框架,统一确立企业信用监管指标体系,统一确立企业信用分类标准,加强企业信用监管的措施,实行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制度,才能保障物流业与金融业在良好的信用环境下开展协同与协作。对信用级别良好的企业予以激励和奖励,例如在优先给予银行授信、商务活动中的优惠和重点扶持等,对其他市場主体起到示范和鼓励作用;对信用级别较差的企业予以警告,对信用级别差的企业要予以罚款,同时限制这些企业的贷款额度;对信用等级非常差的企业直接剥夺其营业资格。企业信息公示制度的建立有利于相关部门更好地对企业经营行为进行管理,同时有利于降低行业交易风险。
3.1.3 培养相关专业人才
专业的物流金融人才是促进物流业和金融业的协同发展的关键。既懂得物流和供应链的操作流程又精通金融产品人才是未来高校培养的重点,教育部不仅要重视学生在金融学、经济学、管理学和物流工程等方面的理论学习,同时还要注重实用性的业务操作人才培养,实现校企联合培养,将理论教育与实操训练结合起来,培养出高质量的物流金融人才。另外,教育部也应该重视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问题,督促各大高校开设非全日制的物流学和金融学课程,方便那些只精通物流业或者只精通金融业的人才在本地学习到更全面的知识,日后成为专业物流金融全面人才的有力后备军。
3.2 物流企业参与协同发展的对策分析
3.2.1 加强对客户的信用管理
加强对客户的信用管理,对于减少不确定性因素,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具有重要意义。物流企业为客户提供物流服务时,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客户的库存变化,物流企业可以通过对客户的经营能力进行评分,划分相应的信用等级,如优质客户、一般客户和风险客户等。物流企业可以通过信用等级与客户建立长、中、短期或临时合作关系,同时通过定期更新信用评级提高工作效率。
3.2.2 提高企业自身的信用度
物流企业自身的信用度,是物流企业参与物流金融协同发展的核心要求。首先,物流企业应具备一定的价值评估能力,这对于物流企业掌握市场价格波动,确保资金链的连续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涉及到货物抵押的物流企业要加强对风险的控制,例如,在选择质押物时尽可能选择价格稳定、不易腐易坏的非季节性质押物,同时控制质押物种类,以便方便管理,每次出库、入库都要仔细核对数量,减少虚假仓单的产生;最后,由于中国物流企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难免因为手工作业产生失误,企业要加强对作业流程的培训和监督,指导工作顺利有序开展。
3.2.3 获取金融机构的信任
物流企业由于自身存在的一些诸如经营时间短、固定资产少、企业内部财务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导致难以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物流企业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要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向金融机构提供详实的信用信息,取得金融机构的信任,与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从而获得贷款。
3.3 金融机构参与协同发展的对策分析
3.3.1 加强信用管理
金融机构要建立一套涵盖物流企业各项信息的信用评价体系,不仅要优化物流企业信用分级系统,还要定期更新测评结果,所有的资料都要建立档案并安排专人进行管理。金融机构需要安排工作人员负责物流金融业务中涉及的抵押物的估值,以减少不良贷款的产生。另外,金融机构可以对信用级别良好的物流企业优先给予授信、放宽其贷款额度;对于信用级别一般的物流企业要缩减信用期限,降低其贷款额度;对信用级别较差的物流企业停止发放贷款,阻止更严重的风险的发生。
3.3.2 开展统一授信
所谓统一授信,就是金融机构将信贷额度直接划拨给物流企业。然后由物流企业根据贷款企业的质押物变动,担保进行贷款处理和最终结算[6]。金融机构作为服务提供者、框架搭建者而不是直接参与者,将质押物担保、贷款处理和最终结算交给物流企业来完成,就会简化办理流程,提高物流企业工作效率,不仅能调动物流企业参与的积极性,还能让金融机构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整个流程进行监管,大大降低这一过程的风险,促进协同发展的快速推进。
3.3.3 增强创新能力
为更好地迎合物流金融业这一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金融机构要积极进行产品创新,在不违反法律条例和行业规范的前提下实施灵活多变的客户管理制度和發放贷款制度,向符合信用条件的中小型物流企业发放贷款;同时,金融机构还应积极开发面向物流企业的个性化金融服务工具,例如各种金融软件等,提高物流金融企业的办事效率;最后,为分散物流金融企业的风险,银行应开发金融衍生产品,帮助物流企业进行风险管理,将物流业与金融业协同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风险降至最低。
4 结束语
物流金融业将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这两个主体联系起来,不仅为金融业改革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也为物流业的发展上升到新的高度带来了契机。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国家战略的提出,将打破京津冀发展长期不平衡、不协调的局面。京津冀地区的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要想把握这次发展机会,就要积极利用政府搭建的合作平台,创新发展模式,形成集数据、物流、资金流于一体的物流金融模式。
参考文献:
[1] 李宁,张晨. 京津冀区域物流一体化发展现状研究[J]. 全国流通经济,2017(18):27-29.
[2] 李晶玲. 京津冀区域金融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J]. 华北金融,2015(9):26-30.
[3] 于丰滔. 物流业与金融业协同发展关系研究[D]. 南宁: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4] 郭肖洁. 物流金融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研究[D]. 沈阳: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5] 蒋雯. 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金融支持研究[D].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6] 张含,尹盼盼. 陕西经济高质量增长动力机制研究——基于物流业与金融业协同发展视阈[J]. 对外经贸,2019(10):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