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萱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手术室,福建 泉州 362000)
手术室是进行手术和抢救危重患者的重要技术科室之一,而手术室切口感染是手术室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由于病原微生物直接或间接侵入体内所致,不仅延长了切口愈合时间;同时,如未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及时处理,也会增加切口裂开、全身并发感染的发生风险,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经济负担,严重时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2]。手术室切口感染受诸多因素影响,包括自身因素、手术操作及术中出血量等因素,但不同研究结果存在明显差异[3-4]。针对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制定相应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手术室切口感染率,促进术后康复。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19年1—12月在本院手术室进行手术的1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手术室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预防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1—12月在本院手术室进行手术的1 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6月进行手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7—12月进行手术的患者作为观察组,每组600例。对照组男312例,女288例;年龄25~70岁,平均(44.8±14.5)岁;手术类型:普外科225例,骨科175例,妇产科112例,泌尿外科88例。观察组男320例,女280例;年龄25~70岁,平均(45.2±14.0)岁;手术类型:普外科222例,骨科176例,妇产科112例,泌尿外科90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年龄≥18岁者;择期手术者;意识清楚,能表达自己的观点者。排除标准:存在沟通障碍者;存在严重并发症者;不能配合研究者。
1.2 方法
1.2.1 数据收集 对照组采用自制的统计调查表进行影响因素数据收集,包括年龄(<60岁、≥60岁)、性别、体重指数[BMI,<24 kg/m2、≥24 kg/m2]、手术性质(急诊手术、择期手术)、有无参观人员(有、无)、手术类型(普外科、骨科、妇产科、泌尿外科)、切口类型(Ⅰ、Ⅱ、Ⅲ类)、是否有用引流管(是、否)、是否预防应用抗生素(是、否)、手术时间(≥3 h、<3 h)、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备皮至手术时间、是否为接台手术(是、否)等,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预防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按照制定的预防护理措施进行手术室护理。
1.2.2 护理方法 ①术前准备:术前综合评估患者身体健康状况,积极控制影响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督促患者做好术前沐浴及皮肤消毒等卫生工作,尽量缩短术前备皮时间,尽可能减轻皮肤受损。②术中无菌操作:术中涉及的器械、物品均严格消毒灭菌,确保无菌状态,连台手术应保证首台手术与第二台手术之间需层流净化30 min;同时,擦拭手术室内的物体表面和地面,合理安排手术,≥3 h的手术需靠前安排。③术中控制人员流动:术前做好充足准备,尽量备好、备全术中所需器材及物品,减少手术仪器、物品放置的移动,减少进入手术室的频率,严格控制手术室内人员数量,并禁止随意走动,严禁手术室以外的人员进入手术室。④提高护士与手术医生配合度: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专业素质,熟悉各类器材的使用方法及保养方法,事先了解每位患者的手术过程,术中积极配合手术医生,熟练传递手术刀、剪、针、钩等锐利器械,妥善保管术中切除组织,术后交给手术医生,提高工作效率,缩短手术时间,术中尽可能减少皮肤组织受损。⑤健康教育:超重或肥胖患者应注意科学饮食,加强锻炼,使其体质量控制在合理水平,存在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的患者应及时给予心理疏导,提高治疗依从性。
1.3 切口感染判定标准 参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的感染诊断条件评判,当术后切口出现组织红肿、疼痛,或有脓肿性渗出物,血象检测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深部切口穿刺可抽出脓液,视为切口感染。
1.4 观察指标 ①根据切口感染情况将对照组分为感染组与未感染组,比较两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手术性质、有无参观人员、手术类型、切口类型、是否有用引流管、是否预防应用抗生素、是否为接台手术的构成比情况,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备皮至手术的时间。②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观察组和对照组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比较 600例患者中,发生手术切口感染69例,感染率为11.5%;观察组发生手术切口感染12例,感染率为2%,两组手术切口感染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015,P<0.05)。
2.2 手术切口感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术切口感染与年龄、体重指数、手术性质、有无参观人员、切口类型、是否有用引流管、是否预防应用抗生素、手术时间、是否为接台手术、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备皮至手术时间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体重指数(≥24 kg/m2)、手术性质(急诊手术)、有参观人员、切口类型(Ⅱ、Ⅲ类)、手术时间(≥3 h)、接台手术、备皮至手术时间长是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见表1~2。
表1 手术切口感染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手术室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有创手术面临的棘手问题,如何预防手术切口感染发生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手术切口感染主要发生在术中及术后切口未愈合期,术中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切口类型、手术实践、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因素主要包括环境因素、切口愈合时间及护理方法等因素;同时,手术切口感染还与自身免疫力有关,高龄患者自身免疫力较差,也易发生切口感染。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切口感染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较多,但研究结果尚存争议[5-6],因此,有必要对手术室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进一步探索。
本研究结果显示,年龄(≥60岁)、体重指数(≥24 kg/m2)、手术性质(急诊手术)、有参观人员、备皮至手术的时间长、手术时间(≥3 h)、切口类型(Ⅱ、Ⅲ类)、接台手术是导致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老年患者抵抗力低于中青年患者,组织修复、愈合能力更差,手术切口长时间暴露在外,导致抗感染能力下降,而细菌感染风险显著增加,进而提高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因此,对于老年患者术前备皮应充分清洁手术区皮肤,剃净切口周围毛发,适当给予周围静脉营养,以提高患者免疫力[7]。超重或肥胖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明显增加,与谭莉[8]研究结果一致,这是由于脂肪组织会影响手术部位的暴露,为使肥胖患者获得良好手术视野,术中需来回移动拉钩,导致组织损伤增大;同时,高BMI患者脂肪组织的血容量与血流量较低,使腹部切口的愈合速率变慢,因此,对于超重或肥胖患者,若为择期手术应考虑适当锻炼,调整饮食结构,待BMI下降后再进行手术,且肥胖患者入院后可每天清洁手术区皮肤,需备皮手术可在术前2 h内进行,避免损伤手术区的皮肤。急诊手术患者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高于择期手术,这是由于急诊手术患者术前准备不够充分,未能全面评估患者病情及病史,进而无法对影响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针对性干预,且急诊手术对手术区域皮肤的清洁工作也较为仓促,从而导致手术切口感染率增加。手术室内有参观人员存在会增加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这是由于手术室内人员流动较大会增加空气中细菌的种类和数量,且人员流动会导致微粒、纤维、粉尘增加,致使手术室洁净度下降,从而使切口感染率升高[9],因此,做好术前准备,避免因物料准备不充分导致手术过程人员流动。备皮至手术的时间长会导致细菌在手术区域皮肤大量繁殖,且剔除毛发会对手术区域皮肤造成一定程度损伤,增加术后切口感染率,因此,应尽量缩短备皮时间,备皮时动作应轻柔,保持皮肤的完整性[10]。手术时间越长则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越高,分析原因为,手术时间越长,手术对机体组织的损伤程度越严重,导致机体抵抗力显著下降;同时,也使手术创面长时间暴露,导致细菌扩散、增多,进而增加感染风险,因此,手术过程中应尽量减少皮肤组织暴露,密切配合主刀医生,加强医护人员配合默契度,提高手术室护理工作效率,继而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接台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高于非接台手术,这是由于连台手术间隙接送患者及物料撤换会使手术室内的粉尘和空气中细菌浓度增加,进而更易发生手术切口感染[11]。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发生手术切口感染12例,感染率为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5%(P<0.05),表明针对手术切口相关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有助于降低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
表2 手术切口感染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综上所述,手术室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较为复杂,包括高龄、高BMI、急诊手术、Ⅱ~Ⅲ类切口、备皮至手术时间长、手术时间长、术中有参观人员、接台手术,应针对上述危险因素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护理,可有效降低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