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梦颖,崔永平
(哈尔滨剑桥学院教育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进教育公平”“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国家及社会各界对学前教育的高度重视,培养身心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尤其是注重幼儿个性的和谐发展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大量研究表明,幼儿早期的社会性发展是幼儿社会性发展最重要的阶段,且儿童社会性的健康发展又是儿童身心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解我国城乡幼儿早期社会性发展的现状与差异,可以为“推进教育公平”“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撑以及具有针对性的差异指导。
以往有关幼儿早期社会性发展的研究均发现,城乡幼儿早期社会性发展存在显著差异,但是这种差异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迄今缺乏一致的结论。有的研究发现,农村幼儿在社会认知、意志、情绪稳定性、同伴关系、独立性、同情助人和诚实公正等维度上得分都低于城市幼儿,均存在显著差异[1]。有的研究则指出,城市幼儿家庭经济地位、幼儿物质文化资本以及亲子互动频率均高于农村幼儿且是导致城乡差异的主要原因[2]。这种不一致可能源于研究时间、研究对象范围、研究工具的不同[3]。随着国家、幼儿园以及家长对幼儿早期社会性发展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国家对于农村教育的支持与倾斜,学前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笔者对新时代城乡幼儿社会性发展进行比较分析,以期能够及时、适当地了解新时代城乡幼儿早期社会性发展的差异,并为学前教育提供相应的指导策略。
选取哈尔滨以及周边地区作为主要研究地域,一方面考虑了哈尔滨地区作为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前人的研究并没有涉及到此地域;另一方面,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哈尔滨由于其与俄罗斯接壤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多次出现了疫情反复的现象。笔者认为,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研究该地域城乡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更具有时代意义,对于幼儿接下来的成长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选取城市和周边农村幼儿园共7 所。由于城乡幼儿园分布不均衡,各地在实际抽样过程中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调整了园所数量,城镇幼儿园2 所(1 所中心城区幼儿园,1 所城镇幼儿园);农村幼儿园5所(1所中心城区周边的乡镇幼儿园,2所卫星城区周边的农村幼儿园以及2所县级下设的农村幼儿园)。最终抽取4-6 岁幼儿共699 名(剔出无效问卷后),对幼儿家长发放量表。样本数量与构成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样本数量与构成分布情况
笔者采用北京师范大学陈会昌教授编制的《3-7 岁儿童社会性发展量表》,该工具包括遵守社会规则、社会认知、意志、生活习惯、内外向性、依恋家人、情绪稳定性、自我概念、同伴关系、无侵犯性、独立性、诚实公正、共情和助人、好胜心以及自尊心15个维度,每个维度分别由4个项目构成,共60道题。
根据陈会昌教授等人的报告可知,该量表已经取得了较高的信度和效度,量表中15个维度内部的一致性系数都在0.6 以上,量表总分的信度系数是0.93,表现出较高的信度[4]。故本研究不再对该量表本身进行检验。
确定所调查幼儿园的基本情况,根据幼儿园的不同情况,分别采取电子版问卷和纸质版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对问卷进行回收,对回收后的问卷数据通过SPSS软件进行分析。
图1显示幼儿社会性各维度发展水平情况。
图1 幼儿社会性各维度发展水平均值
根据表2 可知,不同年龄阶段幼儿除了在意志、生活习惯以及依恋家人三个维度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外,其他的维度都存在显著性差异。对相关年龄组进行多重比较后发现,在社会认知、自我概念、同伴关系、无侵犯性、独立性、诚实公正、共情和助人、好胜心以及自尊心9 个维度在小班阶段以及大班阶段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说明中班阶段(4-5岁)为明显的分界点。幼儿在刚入幼儿园阶段,由于自身认知发展的限制会无意识的主动遵守规则,经历中班阶段进行不断的探索与适应,最终在大班阶段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社会性态度。从中可以得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并不是简单的直线上升趋势,而是经历了初步发展——不断探索——趋于稳定的发展态势。其中内外向性变化最为明显,这也与幼儿的气质类型、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很大的关联。
表2 相邻年龄组幼儿社会性发展各维度的方差分析以及多重比较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可知,本研究与前人的研究结果有相似之处。张晓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北方地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在5岁左右会出现转折。那仁格日乐对内蒙古地区的研究也表明,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社会性发展也有一致之处[1]。张兰香对南京市城市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结论虽然有不同之处,但是针对5 岁左右会出现关键期的结论是一致的[5]。以上结论都表明,幼儿园大班阶段是幼儿社会性逐渐发展并趋于稳定的关键期,幼儿园、家庭以及社会都要给予幼儿更多的关注,促进其社会性的形成。
受政策的导向以及人文生存环境变化的影响,城乡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水平呈现出以下一致之处:1)幼儿社会性发展总体水平良好,均值都集中在中等以及较好标准上;2)得分较高的分别是共情和助人、无侵犯性、诚实公正、遵守社会规则以及自尊心,得分较低的分别是意志以及生活习惯;3)好胜心、自尊心的均值明显低于共情和助人。
以上结果表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越来越受到幼儿园以及家长的关注,幼儿园及家长注重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培养。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的共情和助人、无侵犯性、诚实公正、遵守社会规则以及自尊心发展较早并逐步呈现稳定的趋势。可以说明,在家庭教育以及幼儿园教育的影响下幼儿已初步具备良好品格的基础,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另外,幼儿的意志以及生活习惯发展相对较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培养幼儿意志以及生活习惯时,要有合理的预期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逐步深入。幼儿意志的发展明显晚于共情和助人的发展。因此,在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中更要注重意志培养的潜移默化。
1.总体差异
总体来看,按照幼儿在各维度得分均值的高低排序,城市幼儿的得分相对较高,农村幼儿的得分相对较低。对城乡幼儿社会性发展各维度上的均值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幼儿在各子维度上的均分差异并不显著,见图2。
图2 城乡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均值差异
2.具体差异
由于城乡幼儿社会性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对各个维度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如下:1)城市幼儿在社会认知、自我概念、内外向性、好胜心以及依恋家人这五个维度上明显高于农村幼儿(p≤0.05),二者差异显著;2)农村幼儿在意志、同伴关系以及情绪稳定性这三个维度明显高于城市幼儿(p≤0.05),二者差异显著。
1.资源方面因素
城市地区由于其发达的经济水平以及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教育资源的获得上更容易且教育资源的质量也相对较高。在城市地区,包括许多二三线城市,大多具有标志性的图书馆、博物馆、琳琅满目的兴趣辅导班以及智力开发机构、各种形式的夏令营,我们姑且不对这些资源的质量进行评论,单单是在资源的种类以及资源的可获得性上城市就展示了其不可比拟的优势。其次,城市地区更倾向于向先进的发达国家或地区汲取经验,其本身的发展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带来的衍生物无疑也成为了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这些教育资源在不断的传承与发展中能够进行自我更新,其教育价值也经得起实践检验。正是由于城市地区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才有了坚实的依托。
2.教育理念方面因素
由于城市父母(调查结果显示,83.7%的父母获得了高中及以上学历,其中41.5%的父母获得了大学及以上的学历)的受教育水平较高,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教育理念也更为先进,能够做到与时俱进。91.2%的家长能够意识到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在孩子今后的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对家长的访谈中,城市家长明确表示:“尽管我知道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不一定都会对我的孩子带来帮助,甚至有些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首先让孩子能够接触到这些教育资源,这本身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视野开阔。在接触新事物的过程中其实也是与其他小朋友交往的过程,与同龄小朋友在一起探索新的事物。每次看到孩子的进步以及面对新事物不再慌张、害怕,我就很知足了。”在城市幼儿父母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支撑下,城市幼儿更容易对自己形成较为清晰的自我概念,并且通常更容易形成外向的性格,在遇到困难时更容易积极地寻找解决办法[6]。与此同时,城市幼儿家长更注重对孩子的陪伴,更容易也更注意抽出时间陪伴孩子,更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依恋关系。相比之下,仍有部分农村幼儿家长迫于生计外出务工,不得不与子女分隔两地,留守儿童占有较大比例。许多儿童在记事起就是在祖辈身边,心理上的安全感并没有充分形成,与家长之间的依恋程度也相对薄弱。
3.社会发展环境因素
与农村幼儿相比,城市幼儿更容易获得家庭、社区以及居住城市本身对其社会性发展的支持。一方面,在城市丰富的教育资源以及父母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空间更大。笔者访谈的一位家长认为,虽然城市的节奏和生活压力相对较大,但是在城市能够给自己的孩子带来更多的人力、物力、经费等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当孩子的社会性发展能够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更有利于孩子从“自然人”过渡到“社会人”。培养孩子的社会性发展水平的终极目标也是为了孩子今后能够更好的融入社会。
4.社会期望方面因素
城市各方面优越的条件无疑有利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家长、教师以至全社会都对幼儿抱有更高的期望。“赢在起跑线上”使得养育孩子的家长深感焦虑。这种焦虑也让孩子更渴望成功,甚至“只要不是第一名就会立马嚎啕大哭”的现象比比皆是。调查结果发现,92%的城市幼儿玩游戏时爱争强好胜,96.6%的城市幼儿对大人的表扬特别在意,89.8%的城市幼儿在幼儿园评比时争取先进,95.2%的城市幼儿做事不成功时总是不服气。面对城市的“快文化”,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孩子过强的好胜心是不是和我们社会性发展的最初目标相违背呢?是不是偶尔也需要一些挫折教育来培养孩子正确的得失心?
1.地域环境因素
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的地域环境更为闭塞。一方面,农村幼儿的父母为了给孩子更好的发展空间大多选择进城务工,幼儿从记事起与父母分隔两地,而父母由于自身文化水平的落后导致在城市只能做一些技术含量比较低,又很辛苦的工作[7]。受这种文化环境以及父母自身工作经验的影响,父母对幼儿的教育也更多会偏向于要吃苦、要懂事,以此来弥补“先天”的缺憾。另一方面,由于幼儿常常与祖辈一起生活,祖辈的年龄、体力都不如父辈,农村的幼儿懂事的也会更早一些。因此,每每遇到困难总能表现出更为坚定的意志。无论是做事善于坚持,不达目的不罢休,还是对左右为难的事情能果断选择一种办法等情景,农村幼儿都表现出了更多的韧性。
2.发展空间因素
正是由于农村艰苦的地域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幼儿提供了更为宽松的发展空间。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幼儿对于“赢在起跑线上”并没有特别焦虑,他们更多的会不断地努力充实自己,即使遇到挫折也会从自身找原因;没了剑拔弩张的竞争关系,农村幼儿与同伴的关系也更为密切。78.4%的农村幼儿在小伙伴中人缘好,朋友多;83.6%的农村幼儿和小伙伴一起玩时能让着别人;89.2%的农村幼儿和小伙伴一起玩时不爱和同伴吵架;88.5%的农村幼儿对自己的玩具不“小气”,肯让别人玩。除此之外,在这种稳定同伴关系以及懂事的影响下,农村幼儿的情绪稳定性也普遍高于城市幼儿,对于不高兴的事情能够很快忘掉,基本上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且保持情绪的稳定性。
3.政策支持因素
随着普惠性学前教育的开展以及国家对推进教育公平政策的落实,农村作为均衡发展的短板一直都是国家以及各级政府扶持的对象。无论是在师资的培养上,还是在对农村生均资源的经费以及物质资源的保障上,都对农村地区进行倾斜。笔者对哈尔滨市一所公办农村幼儿园以及一所民办农村幼儿园的观察得知,虽然农村幼儿园受到了地域环境的限制,但是现在的农村幼儿园也与原来的“破旧不堪”“保障不了基本的教学需求”明显不同。农村幼儿园的园长以及骨干教师会定期接受专门的培训,而且也十分注重园本教研,相比于把城市先进的资源都搬进农村,农村幼儿园更愿意也更擅长根据自己所拥有的资源进行因地制宜的实践。在国家政策以及先进理念的影响下,农村幼儿无论是在意志上或同伴关系上,还是在情绪稳定性上,都能保持较好的水平并远远高于城市幼儿。
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及《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的颁布,幼儿的社会性发展逐步引起人们的重视。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到二孩政策的转变,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又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对于社会上普遍存在高分低能以及独生子女自私自利等问题,幼儿社会性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以及幼儿园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幼儿社会性的培养上,尤其在无侵犯性、共情助人、自尊心、诚实公正以及遵守社会规则,无论城市幼儿还是农村幼儿发展水平均良好并且无显著性差异。值得注意的是无侵犯性、共情助人这两个维度得分最高,这也能反映出现代幼儿社会教育的进步与时代的特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幼儿社会教育内容的不断丰富,在接下来的社会教育工作中,既要在保证城乡均发展良好水平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内容,探索新形式,促进其进一步的优化发展;又要针对城乡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差异性,根据城乡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促进其社会性的均衡发展。
调查获知,城市幼儿在意志、同伴关系以及情绪稳定性这三个维度明显低于农村幼儿,二者差异显著。为了解其原因,笔者选取了部分有代表性的幼儿家长进行访谈。访谈得知,一方面,城市父母对幼儿的关爱程度高,更注重带给孩子多样化的体验,在孩子接受多元教育的同时,尤其是各种特长班的训练经常会使幼儿眼花缭乱,每每遇到困难就容易放弃;另一方面,城市幼儿受到溺爱的几率也会更大,城市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交流基本上都局限于幼儿园以及其他学习机构,加之生活条件的富足,对待想要的玩具父母都会满足。因此,每每在与同伴交流时,不懂得谦让。城市家长把更多的关注和重心放在孩子身上,也容易使得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够顾及其他人的感受,只要一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情绪就会受到影响,容易大起大落。
笔者认为,面对城市丰富的教育资源需要进行谨慎的选择。首先,应加强城市幼儿意志坚韧性的训练,注重幼儿的专注能力以及坚持性的培养;其次,由于城市空间的限制,幼儿园、社区以及其他教育机构也应尽可能多的为幼儿提供相互交流的条件和机会,使得幼儿与同伴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正确处理同伴之间的冲突;最后,城市父母在关注孩子的同时,也应注意关心的“度”,不一味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同时也要引导孩子合理宣泄自己的情绪。
调查获知,农村幼儿在社会认知、自我概念、内外向性、好胜心以及依恋家人这五个维度上明显低于城市幼儿,二者差异显著。访谈得知,受教育环境以及学习经验的限制,农村地区幼儿大部分为留守儿童。当幼儿认识社会、认识自我时会出现许多疑惑,不能及时和父母沟通,与父母并没有建立起良好的依恋关系。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幼儿会产生自卑心理。因此,幼儿的性格偏内向一些。由于所处地域的原因,幼儿的竞争意识相对较差,在学业上的压力较小。
笔者认为,应充分挖掘农村地区的特点和优势,因地制宜,丰富农村社会教育的资源,拓展农村幼儿的社会认知,也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对农村幼儿心理发展的引导上来,注重培养幼儿的自我概念并要重点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协调发展,运用互联网手段增强幼儿与父母之间的有效沟通。父母要随时掌握孩子的心理动态,使得留守儿童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8]。与此同时,一方面要改变农村只注重学习成绩的观念,更多的关注幼儿的体智德美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幼儿对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真正在观念上做到“不输在起跑线上”。
笔者在本次研究中发现,城乡幼儿早期社会性发展中并不是单纯的城市优于农村,城市具有丰富的资源、先进的理念,农村在政府的扶持下也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农村既要吸取城市的可取之处,城市也应该借鉴农村的优势,促进城乡学前教育的均衡化发展。一方面,可以加强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联系,利用互联网手段把城市丰富的资源和农村独特的资源进行整合,保证资源广度的同时,兼具中华民族特色,促进幼儿社会性的深度发展。城市幼儿不应局限于钢筋水泥中成为“温室的花朵”,农村幼儿也不再“坐井观天”。另一方面,也应打破农村和城市的地域限制,加强农村和城市之间的流动,在农村幼儿园与城市幼儿园之间,农村幼儿园教师与城市幼儿园教师之间,农村幼儿家长与城市幼儿家长之间,农村幼儿与城市幼儿之间以及农村的社会教育环境和城市的社会教育环境之间加强沟通与交流。通过开展相关活动,让城乡幼儿体验到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城市幼儿要在紧张的竞争氛围中学会自我调节,锻炼自己的坚韧意志并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农村幼儿也应在独特的环境中培养完整的自我认知以及社会认知,在不断的交流中体验社会关系的快乐并形成积极的竞争观念。城乡协调、相互借鉴补充,共创城乡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