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穴位贴敷联合穴位电刺激护理策略在腹部术后患者中的应用

2021-07-05 07:35朱琼瑶王诗娴
齐鲁护理杂志 2021年12期
关键词:腹部穴位下肢

朱琼瑶,罗 慧,付 莉,王诗娴

(荆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湖北荆州43400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常见的手术并发症,与创伤、术后卧床时间、血液高凝水平等因素有关,可表现为肢体肿胀、疼痛或肺栓塞等严重症状,不利于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在临床外科手术围术期护理中,下肢DVT的预防工作十分关键[1]。传统的下肢DVT预防方案为常规抗感染、抗血栓、镇痛及指导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但患者的依从性各有差异,导致护理效果不稳定、无法高效预防[2]。张秀红等[3]研究指出,中医外敷联合针刺的系统性护理策略可提高腹部外科手术患者的预后水平、保障预后安全,但关于预防下肢DVT的具体效果仍需进一步研究与验证。本研究选取98例腹部手术患者,分别实施常规术后护理与中医穴位贴敷联合穴位电刺激护理策略,比较各项指标,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5月1日~2020年9月30日我院接受腹部手术的9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腹部手术适应证,且为首次接受外科手术患者;②年龄18~70岁;③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④患者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确诊为遗传性出血疾病或存在凝血功能障碍;②术前确诊下肢DVT;③存在非腹部器官或组织的恶性肿瘤疾病;④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⑤确诊神经类精神疾病;⑥妊娠或哺乳阶段女性;⑦治疗依从性差。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男28例、女21例,年龄28~60(40.19±10.08)岁;腹部手术类型:阑尾切除术12例,胆囊切除术11例,根治性直肠癌前切除术8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8例,子宫肌瘤切除术7例,其他腹部手术3例。观察组男27例、女22例,年龄27~61(40.43±10.32)岁;腹部手术类型:阑尾切除术11例,胆囊切除术10例,根治性直肠癌前切除术9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9例,子宫肌瘤切除术8例,其他腹部手术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术后护理措施。①生命体征监测:包括心率、血氧饱和度、血压、呼吸频率等指标。②拔管:患者麻醉清醒后及时拔除气管插管,患者正常排尿后及时拔除导尿管,患者恢复胃肠道功能后及时拔除胃管,患者腹腔引流量减少至正常值后及时拔除引流管。③切口护理:包括镇痛、换药、包扎等,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选择合适的镇痛方案,从而减轻患者痛苦、保证预后舒适度,换药频率为每3 d 1次,腹部创口以腹带包扎。④营养支持:开始以流质饮食为主,逐渐过渡至半流质饮食,原则为少食多餐。⑤康复锻炼:鼓励患者麻醉清醒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如将床位摇高至半坐卧位,以促进患者呼吸功能恢复,提高腹腔积液引流效率。患者由床上左右翻身开始,到抬腿运动,过渡至床边坐立、下床站立、小步走,避免下肢DVT,部分患者需进行雾化治疗和咳嗽锻炼,以减少术后肺部感染风险。⑥术后心理辅导:每天与患者交流30 min以上,及时发现并疏导患者的不良情绪,找出影响患者情绪的因素(如伤口疼痛、治疗效果、并发症、经济负担等),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实施针对性解决措施。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中医穴位贴敷联合穴位电刺激护理策略。①穴位敷贴。穴位:双侧足三里穴;贴敷药组方:川芎、黄柏、三棱各10 g,桂枝5 g,冰片1 g;贴敷药制作方法:将所需药材研磨成粉末状,加入适量凡士林调和为膏状;敷贴方法:以医用棉签蘸取约3 g药膏,涂抹于患者双侧足三里穴内侧面,术后第1天,保持药膏敷贴120 min,术后第2~3天,保持药膏敷贴8 h/d,1次/d。②穴位电刺激。穴位:双侧足三里穴;患者麻醉清醒后可进行针刺治疗,常规消毒穴位皮肤表面后进针,进针深度为25 mm,得气后通过电导线连接毫针和电刺激治疗仪,疎密波参数为1/30 Hz,电刺激时间为30 min,根据患者接受能力选择适宜强度,1次/d。两组护理疗程均为 7 d,护理人员需保持为期3个月的随访调查。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下肢DVT的预防效果。通过2015年下肢DVT诊断及疗效标准[4]、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超声多普勒、静脉血流图和静脉造影等)检测结果进行评估。显效:术后4~7 d内,患者下肢无相关症状,影像学检测结果正常;有效:术后患者双侧或任一侧下肢有胀痛感,影像学检测结果显示正常,直腿伸踝试验阴性;无效:术后患者下肢出现强烈胀痛感,彩色超声多普勒显示静脉管径增大,血管内低实性回声,不见血流信号,静脉造影显示静脉充盈缺损,下肢相关深静脉阻塞。预防有效率(%)=(效果显著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比较术前、术后两组相关血流参数情况。观察时间为术前、术后3 d、术后7 d,具体指标为股总静脉血流速、股浅静脉血流速。③比较两组术后恢复进程。具体指标为肛门首次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下床时间、出院时间。④比较两组术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具体指标为创口感染、创口破裂、肠粘连、肠梗阻等;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各项不良事件发生例数/总例数×100%。⑤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情况。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5],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环境共4个维度,26项条目,各维度满分均为100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的生存质量越好,评估时间为护理前与术后3个月。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下肢DVT预防效果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下肢DVT预防效果比较(例)

2.2 两组手术前后相关血流参数情况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前后相关血流参数情况比较

2.3 两组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2.4 两组术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术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例)

2.5 两组干预前后WHOQOL-BREF评分比较 见表5。

表5 两组干预前后WHOQOL-BREF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腹部外科手术的相关操作是其他专业外科手术的基础[6]。近年来,我国腹部外科手术不断积累先进医学经验,取得了良好成绩。围术期护理方案随着手术技术的提升日趋完善,为降低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提供了临床保障[7]。下肢DVT对腹部手术患者的健康状态影响较大,可造成呼吸困难、咯血、晕厥等,严重者可导致肺栓塞,甚至引发生命危险[8]。中医有关下肢DVT的病症范畴被称为“恶脉”,多因湿热蕴结、瘀血阻络而致,因此,应从活血化瘀、清热利湿方向进行干预,使患者机体血脉畅通水平提高、湿热宣泄稳定,有效控制“恶脉”的发生风险[9]。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下肢DVT预防有效率(97.96%)高于对照组(85.71%)(P<0.05),提示中医穴位敷贴联合穴位电刺激可降低腹部术后下肢DVT发生率。究其原因可能为穴位敷贴以中医经络学为指导基础,无创无痛,直接作用于机体穴位或相关病灶部位的川芎、黄柏、三棱、桂枝、冰片等中药可通过透皮吸收原理渗透入体表下,发挥扩张血管、提高血液循环速率的作用,进而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同时贯通经络、联络脏腑、沟通表里,有治本之能;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属足阳明胃经,有生发胃气、清热化湿之效,穴位电刺激通过脉冲电流刺激足三里穴,可激发穴位肌肉及相关神经电信号的传导活性,起到疏通经络的作用。穴位敷贴联合穴位电刺激,可加强经络疏通效率,有效避免下肢DVT的各类危险因素和其他术后不良事件[10-11]。

为进一步探讨两种护理方案的应用效果,本研究对两组患者的具体生理指标进行比较,发现两组患者股总静脉血流速、股浅静脉血流速均提升,提示两种护理方案均有利于改善腹部手术患者的术后血液循环,但观察组股总静脉血流速、股浅静脉血流速高于对照组(P<0.01),表明穴位敷贴联合穴位电刺激护理策略对患者血液循环的改善效果更好。这与李建立等[12]的研究结果相符。另外,观察组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下地时间、出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证明穴位敷贴联合穴位电刺激护理策略的护理效果更好,由于其操作便捷性高且几乎不会对患者造成伤害,患者更易接受。穴位作为机体内部各经络的交汇点,是联系经络与脏腑的枢纽,通过药物与电流适度刺激相关穴位,可达到以经通脏、以穴驱邪目的,提高患者的身体健康水平,加速患者康复进程[13]。

为了解中医穴位敷贴联合穴位电刺激护理策略的长期疗效,本研究对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与比较,结果发现两组WHOQOL-BREF各维度评分均提高,且观察组WHOQOL-BREF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中医穴位敷贴联合穴位电刺激护理策略的长期疗效更好,可保障患者出院后尽早康复,提高生活质量。这与许祖存等[14]的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对腹部手术患者实施中医穴位贴敷联合穴位电刺激护理策略,能够有助于预防腹部手术患者术后DVT的发生,改善患者相关生理指标,加速康复进程,保障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腹部穴位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腹部胀气的饮食因素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
高频超声联合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分析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影响穴位埋线减肥效应的研究进展
穴位埋线法治疗肥胖症的中西医机制研究进展
夏季穴位养心
祝您健康处方(6) 上腹部饱胀、隐痛、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