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杰,嬴婉露,许 翠,刘 苗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江苏徐州221000)
外伤性颅内出血指在外界暴力因素作用下脑组织发生器质性损伤,而引发脑出血的一种神经外科疾病[1],具有起病急、病情重、并发症多的特点[2]。我国儿童脑外伤发病率约为2%,外伤性颅内出血不仅威胁患儿生命安全,治疗后也易发生神经系统后遗症。因此,及时治疗和护理脑外伤,促进患儿快速康复,减少脑组织损伤引起的后遗症,具有重要意义[3]。传统护理工作往往针对患儿的临床表现,忽略了在进行侵入性操作时易造成感染的问题,由于病程长,患儿易合并院内感染,不仅影响治疗和康复效果,同时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给家长和患儿带来较大的精神压力。本研究旨在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外伤性颅内出血患儿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1月1日~2020年1月31日我院收治的90例外伤性颅内出血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无先天性智力障碍;②家属知情同意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③无其他脏器先天性疾病;④生命体征平稳。排除标准:①患儿家长无法有效完成量表;②患儿合并其他脏器重度损伤;③有生命危险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男28例、女17例,年龄2个月~14岁,平均(8.9±1.4)岁;疾病类型:脑出血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0例,硬膜下出血14例,硬膜外出血16例。观察组男28例、女17例,年龄3个月~13岁,平均(9.2±1.6)岁。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对症处理、饮食护理、心理指导、健康教育等。
1.2.2 观察组 采用综合护理措施。包括:①加强护理人员院内感染培训。每周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强调防治院内感染的重要性,加强护理人员对院内感染的认识。在病床旁备好免洗消毒液,严格按照手消毒指征进行七步洗手法手消毒,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原则和消毒隔离制度,患儿所用的血压计、听诊器等不交叉使用,使用前需进行消毒,避免发生交叉感染。②保持病室内卫生,加强科室环境管理。定时开窗通风,做好室内地面、物品、空气的消毒,定期进行细菌检测和培养,将室内温、湿度维持在适宜范围内。③保持呼吸道通畅。对呼吸困难的患儿进行排痰、气道湿化、呼吸机干预,必要时可进行气管插管。吸痰时应使用一次性吸痰盘,协助患儿取仰卧位,头略抬高,选择适宜的导管,吸痰时避免对同一部位吸引时间过长。对气管插管的患儿需关注气管插管套管口处的纱布,若被患儿的分泌物污染需及时更换,同时氧气湿化瓶和呼吸机管道应由科室进行统一供应和回收,经严格清洗消毒后再为患者使用。④预防泌尿系统感染。对需要留置导尿管的患儿,每天需早晚各进行1次尿道口的管道护理,责任护士及时为患儿更换尿袋,将尿袋挂于床边下缘,防止尿液倒流,遵医嘱为患儿进行膀胱冲洗,定时观察尿液的颜色和性质,如发现异常及时与责任医生联系并进行相应处理。⑤预防压力性损伤。保持患儿床铺干净卫生,如有污染需及时更换,定期为患儿翻身和全身擦洗,病情严重者,可使用气垫床或用软质材料垫于患儿骨隆突部位以减轻压力。加强对护理人员关于压力性损伤知识的培训,由责任护士向患儿家长讲解压力性损伤的预防知识,提高家长对压力性损伤的认知,强调其危害性,指导家长正确地为患者翻身和护理。饮食方面需注意为患儿补充足够的营养,降低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护理人员应每日对患者进行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如果发现异常,需及时上报,并采取相应措施。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儿各类感染的发生情况:包括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颅内感染、压力性损伤。②比较两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护理满意度评分。③比较两组患儿干预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估,满分45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神经功能越差;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估,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表明患儿日常生活能力越好。
2.1 两组感染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感染发生情况比较[例(%)]
2.2 两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
2.3 两组干预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分,
外伤性颅内出血患儿病情重、抵抗力差,常处于昏迷状态,因此在对患儿进行护理,尤其是各种侵入性操作时,易导致病原菌侵入而引发感染[4]。手卫生是预防院内感染最有效且最经济的方法[5],但目前临床普遍重视操作后的手消毒,往往忽视操作前的手卫生。本研究着重对护理人员进行院内感染培训,进一步加强了护理人员的无菌观念和对环境卫生的管理,使交叉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有研究表明,院内感染中发生率最高的是尿路感染[6]。由于治疗和护理工作需要,大多数脑外伤性颅内出血患儿需留置导尿管,而导尿管的插入破坏了尿道正常的生理环境,导尿管插入过程中易损伤尿道黏膜,降低膀胱对细菌的抵抗能力,影响膀胱对细菌的冲刷作用,造成尿路感染[7]。有数据表明,留置导尿管的时间越长,细菌越容易生长繁殖,泌尿系统感染率越高[8]。本研究加强了对尿道口的护理,定期为患者进行清洁和翻身,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尿路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
目前,呼吸机已成为呼吸衰竭及抢救重症患者不可或缺的仪器,但呼吸机的广泛使用也导致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病率升高[9]。外伤性颅内出血患儿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病原因为患儿术后卧床导致排痰不畅,同时由于应用脱水剂等药物,患儿呼吸道分泌物黏度增加,削弱了其排痰能力,引起呼吸道分泌物积聚阻塞,导致肺部感染的发生。有研究显示,机械通气时间越长,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率越高[10],若患者病情稳定,应尽量缩短使用机械通的时间,帮助患者排痰时也应注意手法轻柔,避免损伤气道黏膜。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护理人员采取头高位的排痰体位和正确的呼吸机使用方式能有效降低患儿肺部感染的发生。经综合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儿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家长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患儿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有所提升(P<0.01)。
压力性损伤是由于局部软组织长期受压导致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出现溃疡和坏死,是长期卧床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1-12]。压力性损伤的发生与患儿身体发育尚未成熟、皮肤抵抗力弱,自身免疫力差相关。传统压力性损伤患者的护理,常忽视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其上报制度不完善,导致预防不到位。本研究从临床护理人员入手,加强了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工作,优化了压力性损伤的评估和上报流程,提高了家属对压力性损伤的认知和护理,有效降低了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对外伤性颅内出血患儿采取综合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缩短患儿住院时间,加快患儿神经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恢复,提高家长护理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