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护理干预对腹腔镜手术麻醉患者的影响

2021-07-05 07:34丁宁宁张莹莹冯春艳
齐鲁护理杂志 2021年12期
关键词:躁动预见性苏醒

丁宁宁,张莹莹,巴 瑞,冯春艳

(河南省省立医院 河南郑州451162)

全麻苏醒期躁动是患者于全麻及术后苏醒期产生行为躁动、定向障碍以及意识兴奋等异常表现,继而诱发多种并发症和不良事件,对手术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导致预后欠佳[1-2]。随着医学技术发展,腹腔镜手术在临床逐渐得到广泛应用,与传统开放式手术比较,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但并未减少术后全麻苏醒期躁动发生[3]。因此,如何保障腹腔镜手术麻醉患者安全度过苏醒期,成为临床研究人员关注的重点。预见性护理干预主要是于早期预测患者可能发生的不良行为或状态,予以预见性干预措施,起到预防和减轻不良行为发生或发展效果的一种干预模式[4]。本研究对65例腹腔镜手术麻醉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6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我院收治的腹腔镜手术麻醉患者13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均符合腹腔镜手术指征,且行腹腔镜手术治疗者;②知情本研究并签署同意协议书者;③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审核同意。排除标准:①手术禁忌证者;②合并凝血功能严重异常者;③麻醉禁忌证者;④合并抑郁、躁动严重者;⑤合并肾、肝功能严重障碍者。按护理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观察组男23例、女42例,年龄29~65(47.03±8.97)岁;气管管理方式:导管30例,喉罩35例;手术时长30~120(75.14±22.41)min;出血量452~1509(980.55±264.21)ml。对照组男28例、女37例,年龄28~66(48.05±8.46)岁;气管管理方式:导管32例,喉罩33例;手术时长29~126(77.53±24.23)min;出血量459~1498(978.56±259.70)ml。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包括术前访视、基础护理、术后苏醒等待等。术前访视:于术前1 d予以常规禁食,医护人员口头讲解麻醉注意事项和手术过程。基础护理:术前调控手术室温湿度,查对手术相关用品、器械等。术后苏醒等待:严密监测患者氧饱和度、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并结合患者实际状况予以呼吸机辅助、吸痰等对症支持干预。

1.2.2 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给予预见性护理干预。①术前访视。术前1 d手术室护理人员予以术前访视,并讲解手术室环境、腹腔镜手术主要流程、目的及手术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干预措施,同时告知术后注意事项,协助患者做好术前心理准备,在此过程中耐心解答患者疑问。②术中陪同。入室后以轻松语气与患者沟通,讲解手术室环境,同时协助医生进行体位摆放,针对紧张患者予以深呼吸放松法缓解焦虑、恐惧等心理状态。③低体温预防。于麻醉苏醒室予以床加温,即术后转至麻醉苏醒室前将温控电热毯温度控制在40 ℃左右,每隔10 min腋温测量1次,如果腋温升高至36 ℃,将电热毯关闭并予以适当散热。加温输液:转入麻醉苏醒室前30 min 护理人员加温血制品、输注液等,输注液温度维持在37 ℃,针对有特殊温度要求的药物可调整恒温温度,血制品应恒温于26~28 ℃。全身按摩:针对特殊人群,如BMI较高、老年患者等于术后予以肢体远端环形按摩及肢体变换,以提高四肢远端血液循环,促进自主复温。④疼痛。于手术结束后予以1 mg 芬太尼、100 mg氟比洛芬、4 mg托烷司琼与100 ml生理盐水进行混合后以自控式静脉镇痛泵予以镇痛,持续48 h。待患者清醒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疼痛情况,4~7分者予以冷敷、局部按摩、观看视频等方法转移注意力;8~10分者可遵医嘱口服阿片或吗啡等药物镇痛。⑤防护干预。为防止患者因行为躁动将管路、监护仪器等拔除,护理人员需协助患者变换体位,并利用防护栏等,必要时可予以新斯的明等麻醉拮抗类药物。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苏醒期躁动情况,包括躁动发生率、躁动评分。躁动采用五分躁动分级法予以评估[5]。其中1分为平静睡眠;2分为清醒、平静;3分为易怒、易激动;4分为难以安慰,且无法控制哭喊;5分为无法安静,谵妄,迷惑。②比较两组患者静息期、苏醒期血流动力学指标,即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心率(HR)等。③比较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包括皮肤意外损伤、出血、呼吸衰竭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苏醒期躁动情况比较 见表1。

2.2 两组患者静息期、苏醒期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静息期、苏醒期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2.3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皮肤意外损伤1例,出血1例,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08%(2/65);对照组皮肤意外损伤5例,出血3例,呼吸衰竭2例,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5.38%(10/65)。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76,P=0.015)。

3 讨论

腹腔镜手术属于临床较常用的微创术式,但无法降低术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全麻苏醒期躁动主要临床表现为语无伦次、肢体进行无意识动作、妄想等,可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提高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概率。此外,无意识乱动可导致导管脱落以及创面出血等,严重者可发生气管痉挛以及呕吐物反流而导致误吸等意外事件,对手术效果以及患者生命安全产生严重不良影响[6-7]。临床研究显示,合理预见性护理可有效降低苏醒期躁动发生概率[8]。但目前临床关于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并无统一标准,哪些干预措施更为有效需做进一步研究分析。

预见性护理干预属于一类前瞻性护理模式,是护理领域提出新型护理理念与方式,其由护理人员对患者具体状况予以提前分析,并探讨可能产生的问题,针对性制定详细预判性的护理计划并予以实施,以提高护理效果[9-10]。预见性护理干预由手术室护理人员予以术前访视,针对手术室环境、手术主要流程、目的及术后注意事项等相关内容进行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患者对手术室、手术等相关内容认知度,缓解恐惧、焦虑等负性情绪,增强患者对手术应激反应接受度,确保苏醒期血流动力学稳定。通过保温毯、输注液加温及四肢按摩等方式维持体温在正常范围内,避免低温所致生理负担加重,且术后48 h予以药物镇痛,可有效缓解疼痛导致应激反应,进一步减少苏醒期躁动发生,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同时有助于维持苏醒期血流动力学稳定。说明预见性护理干预可有效减轻苏醒期躁动状况,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并抑制血流动力学波动。预见性护理干预通过术前访视进行详细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家属认知度,耐心解答患者、家属疑问,针对患者应激反应预防性实施躁动后可能产生不良事件的干预措施,有助于确保手术效果,同时缓解患者生理负担,进一步增强家属对护理工作认可度。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躁动发生率、躁动评分及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P<0.01);苏醒期观察组DBP、SBP、HR低于对照组(P<0.01)。

此外,预见性护理干预在临床应用时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预见性护理干预属于前瞻性干预措施,需在不良事件发生之前采取相应预防性干预措施,要求参与护理人员需具备丰富临床护理经验,确保护理措施可行性、有效性;由于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是预防性措施,为确保护理措施有效性,需确保诱发不良事件因素准确性,应在制定干预措施之前对诱因予以科学性调查或结合相关文献对诱因予以分析,切勿盲目制定干预措施。

综上所述,腹腔镜手术麻醉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苏醒期躁动,减轻躁动程度,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维持苏醒期血流动力学稳定,临床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躁动预见性苏醒
预见性护理程序在老年痴呆护理中的应用及满意度评价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植物人也能苏醒
预见性护理在上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效果
许巍 从躁动中沉潜
预见性护理对颈椎术后患者并发症的预防效果观察
绿野仙踪
道路躁动
会搬家的苏醒树
向春困Say No,春季“苏醒”小技巧